施琅从铜山出师台湾的史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56
颗粒名称: 施琅从铜山出师台湾的史迹
分类号: D618
页数: 7
页码: 106-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两次请求解决台湾问题,康熙帝委派他统一台湾,最终于1683年从铜山率师出发,攻克澎湖并收复台湾,标志着台湾恢复为中国领土的历史事件。施琅在选择出师地点时认真考虑了潮水、风向等因素,最终决定从铜山出发。
关键词: 东山县 施琅 台湾问题

内容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他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两度上疏朝廷,请求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因剿寓抚”的对台方针。1681年,康熙帝委其统一台湾的重任。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师从铜山(今东山岛)出发,攻克台湾之咽喉要地澎湖,迅速收复了澎湖36岛,招降台湾郑克塽,使郑氏具表投降,台湾从此统一于清廷管辖之下。1684年,清政府批准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立一府(台湾)三县(台湾、诸罗和凤山),直属福建布政使司管辖;又设“台厦兵备道”于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于澎湖。
  施琅在东山岛兴师复台之后,是决定台湾从行政上、法律上恢复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大历史事件。东山岛做为当年清军进军台湾的出发地,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永远为世人所瞩目。最近,有的专家学者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意义,专门向国家主席江泽民写了报告,要求在东山岛兴建“清代台湾回归中国纪念馆。”
  施琅为什么选择铜山出师台湾
  施琅将军为什么选择在铜山做为出师台湾的地点呢?
  施琅是一位有才华的军事将领,有全面运筹帷幄的能力。他用兵持重,计出万全。他对出师台湾的地点、时间、潮水、风向都非常慎重考虑,因为这关系到能不能完成出师台湾的关键问题。
  施琅接受康熙帝关于出师台湾的任务后,就考虑选择出师地点。他通过全面思考,通过总结历史教训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确认:出师台湾从铜山乘南风最好。铜山是个具有战略地位的地点,距澎湖只有85海里,铜山是闽粤沿海人民利用南风前往澎湖的最好出发点之一。澎湖为台湾四达的咽喉。施琅曾提出“欲破台湾,必先攻取澎湖。”
  施琅从以前进攻时乘北风都失败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早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十五日,施琅曾率师从铜山放洋,进攻台湾,但到清水洋为飓风所阻折回。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12月23日,施琅率领清军自兴化府平海卫乘北风放洋进军台湾受阻;27日,第二次从平海卫放洋又受阻。总结历次经验教训,乘北风是要失败的,只有乘南风收复台湾。这是施琅深入调查研究海情风汛、潮水后,明确的大胆决断。施琅在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上疏康熙帝指出:“夫南风之信,风轻浪平,将士无晕眩之患,且居上风、上流,势如破竹,岂不一鼓而收全胜!?”“若决乘南风进取,岂不可见成效乎?”“然臣生长海滨,总角从戎,风波险阻,素所履历……阅历至今,岂有海面形势、风信水情犹不畅熟胸中……”。所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施琅决定要利用南风进攻澎湖。
  要利用南风,只有在夏季,选择东山岛启航开驾最为理想。施琅要等夏季南风的到来,把船顺南风进发到澎湖。从东山东北航行,开往八罩湾水路,很快到了澎湖西屿。再向北就到了澎湖海域,这样就可以利用南风的有利方向,进攻郑军。
  施琅从铜山出师的史实
  许多历史文献都记载了施琅从东山岛出师台湾的史实。据江日升《台湾外记》、连横《台湾通史》、《海上见闻录》、《台湾事典》、《台湾知识辞典》、施琅《靖海记事》、陈碧生《台湾地方史》、施伟青《施琅评传》等史料书籍,都记载施琅出师台湾的地点是在铜山,也就是在东山县平海澳(今宫前湾)。施琅率师到铜山一共有三次,其中一次出师澎湖遇飓风退回;一次出师因意见不同没出成;最后一次出师获胜。
  第一次,在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十五日,施琅统帅大队舟师,由铜山进发澎湖,船队开到澎湖湾,遇到飓风,结果退了回来。据《台湾外记》(190页)载:“康熙四年四月,施琅见船只已备,遂令藩、院、诸投诚官郑鸣骏、黄廷……等兵分配,飞报出师日期,将大队舟师出铜山,十五日,开洋。”但,这次出师遇到飓风,“是夜三更,至青水墘(即澎湖港)忽烟雾四合,飓风大作,狂涛叠至,横涌冲击。琅等舟师弗能成〓,各飘散靡定”。施琅的船只漂到广东碣石、甲子、南澳,有的漂至铜山附近,船只损坏不少。施琅退了回来,在厦门收集漂散的水师和船只。
  首次铜山出师遇到飓风没有成功。
  施琅于康熙二十年十月初六复任水师提督,马上请求专征台湾之权。
  出师台湾,施琅仍看准铜山这个地点,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在这个问题上,施琅和福建总督姚启圣有过争论。《清先正事略·姚启圣传》记载:“二十一年夏,施公(施琅)请乘南风攻澎湖,公(姚启圣)欲待北风直趋台湾,彼此意见不合,师不果出。”江日升《台湾外记》卷九(324页)载:“五月,施琅见船只齐备,遂咨请喇哈达、姚启圣至铜山,欲乘南风当令,进取澎湖。启圣曰:‘南风轻软,候北风,方可出师!’琅曰:‘南风虽软在铜山放洋,居于上风上流,我舟师可得成〓,兵士又无晕眩之苦,势如摧枯拉朽。’互相争执”。因为施琅和姚启圣对进征的风信问题发生分歧和争论,所以这次出师台湾没有成功。
  正当施琅竭尽全力捕捉战机之时,姚启圣为反对以南风进兵,竟然“用三千金买孙蕙上本,说兵不可轻动,恐船入大洋损兵辱国。①”最后,由于姚启圣等人的反对,施琅出师台湾没有成功。施琅先后数次上疏康熙帝迫切要求出师台湾,并表示为报效君恩,他准备赴汤蹈火,“若事不效,治臣之罪②”。上疏后,施琅一方面派人到澎湖侦察,一方面继续在厦门操演舟师并待谕旨。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十三日,施琅《决计进剿疏》曰:“臣即于五月初三日会同督臣姚启圣,统帅舟师,开驾到铜山,以候夏至南风当令,联〓进发……。夫南风之信,风轻浪平,将士无晕眩之患,且居上风上流,势如破竹,岂不一鼓而收全胜?!”③以上奏疏,也说明施琅为什么要选择在铜山出师台湾的原因。
  康熙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施琅统五营官兵船只,就厦门开驾,至泉州海口,界泊操练。又咨檄海坛、金门、铜山、兴化各总兵、镇协、营将以及联络赶缯等船,至兴化府平海卫接旨“进剿海逆,关系紧要,……勿致迟谈。”十月二十八日又接旨:“毋失机会而行可也。”施琅连接旨意,进剿权咸归已,逐咨请启圣剿抚事宜,以便主决。④施琅在平海卫连续二次接到圣旨,催促进剿台湾。
  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施琅率领清军自兴化府平海卫乘北风出洋进军台湾受阻没成功。十二月二十七日又第二次开驾台湾,至青水墘,又受阻回来,收师回平海。二次出征半途而返,风汛不利却使舟师得到了锻炼,为下次出师成功打下基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将大队舟师齐集铜山,咨请姚启圣至,共商给发粮饷,及犒赏银两。十一日,琅令各镇、协、营、守备、千把总随征诸官将先锋银锭排列,传令:“征剿澎湖谁敢为先锋者领取,以便首先冲〓破敌。”遍示诸将,未有出应。独提标署右营游击蓝理挺身出领“先锋银锭”,琅允许。十三日,祭江。十四日辰时,琅统诸船从铜山出师东征,于是晚即放洋。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以蓝理、何义等为先锋官的东征水师从铜山宫前湾启航,第二天先头船直抵澎湖,锚泊于猫屿与花屿海面。郑军派大将刘国轩坐镇指挥,决心在澎湖阻击清军。十六日,施琅派蓝理率七条船冲入刘营,以作试探,双方各有得失。二十二日,施琅调整船队,东、西、中三路发动总攻。经七、八小时激战,大败刘军,焚毁、击沉、俘获战船一百九十六艘,击毙将士万余名。守澎郑军百余名将领四千八百多名士兵全部缴械投降。清军只有三百余人阵亡,一千八百余人负伤,船舰一条未失。
  澎湖海战是清政府出师台湾的一场关键性战斗。战后刘国轩力主归降清朝。同年八月,郑克塽具表归降,国家实现统一。
  战后施琅上疏奏请康熙帝敕封妈祖。因妈祖“助战”,“神明显助破逆”,请乞“皇恩崇加,敕封事具”⑥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下诏敕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仁慈天后”(原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妈祖从“天妃”升为“天后”,康熙二十三年,宫前天妃宫正式命名为“天后宫”。二十四年康熙帝赐御匾悬挂宫前天后宫永为纪念。并派钦差大臣雅虎亲赴宫前天后宫祭祀,宣读祭文。康熙帝还特赐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在宫前村天后宫演戏十天。
  至今,东山县宫前村(原称平海村,因在天后宫前,改名为宫前村)的天后宫还悬挂一块清康熙二十四年立的匾额,为木质,绿底金字,外框193厘米,高79厘米。内刻记施琅的奏本和康熙帝差礼部郎中雅虎致祭的祭文。现将该匾额全文抄录如下:
  “太子少保,光禄大夫,内大臣,靖海将军靖海候,世袭罔替,兼管福建水师提督事务施琅,前奉。
  旨征剿台湾,师次平海澳,有天妃庙之左有一井,往常雨顺,水已不能资百口,遣人淘浚,泉忽大涌,足供四万余众,及澎湖鏖战之日,平海之人,俱见庙中神像,衣袍透湿,知为助战致然,乃以神明显助破逆,请乞皇恩崇加
  敕封事具
  题奉
  旨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致祭曰:
  国家茂膺景命,怀柔百神,祀典具陈,罔不抵肃。若乃天庥兹至,地纪为之效灵,国威用张,海若于焉助,顺属三军之奏凯,当重泽之安澜,神所凭依,礼宜昭报。惟神钟灵海表,绥奠闽疆,昔藉明威,克襄伟蹟,业隆显号,禋享有加。此者虑穷岛之未平,命大帅之致讨,时方忧旱,井泽为枯,神实降祥,泉源聚涌,因之军声雷动,直捣荒陬,舰阵风行,竟趋巨险,灵旗下飐,助成破竹之功;阴甲排空,遂壮横戈之势,至于中山殊域,册使遥临,伏波不兴,片帆飞渡,允兹冥佑,岂曰人谋?是以遣官敬修祀事,溪毛可荐,黍稷惟馨,神其佑我家邦,永著赖崇之戴眷。兹亿兆益弘利赖之功,惟神有灵,尚克鉴之。
  康熙二十四岁次乙丑孟冬谷旦立。
  该匾于1993年底至1994年6月赴台湾参加福建“妈祖信仰民俗文物展”,引起大家的瞩目。
  如上所述,施琅奏请康熙帝敕封妈祖,和所谓的妈祖“神明显助”有关,而施琅出师地点确实是在铜山。现平海村(即宫前村),天后宫的匾额具在,便是很好的历史见证。宫前村天后宫及宫前湾,在历史上曾为施琅出师台湾统一祖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附注

①李元地:《榕村语录》(续集)卷一、二。 ②施琅:《决计进剿疏》、《靖海纪事》。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英龙
责任者
施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