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书画纵横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52
颗粒名称: 东山岛书画纵横谈
分类号: K825.7
页数: 18
页码: 75-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山岛自明清以来书画家辈出的情况,重点介绍了黄道周等书画家的艺术成就,以及诏安画派的形成和影响。对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书画家进行了具体介绍,包括其作品特点和艺术影响。
关键词: 东山岛 书画家 艺术成就

内容

东山岛虽弹丸一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明清以来书画家辈出,给家乡争来“书画之乡”之美誉。
  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黄道周诞生在这个岛上的深井村(原系漳浦县,今属东山县铜陵镇)。黄公字幼平,号石斋,天启壬戍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兵吏二部尚书、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等。
  黄道周自幼聪颖敏捷,髫龄即好习书作画,及长无所不工。其书法以“遒媚为宗”,结体颇有用意,拓宽横向,缩短纵向,点画长短不一;部首与部身高低大小有异,时合时离,时斜时正,但斜而不乱,正而不板,结而不死,松而不散,逸而不浮;字势稍带欹带侧,点画纵横间稍微敛收,显得峭拔险峻,又求得整体结构的稳定。用笔轻重快慢提按变化明显,方折深沉,如刀削斧斫,断崖峭壁,拙朴遒健,真所谓“骨藏肉中,力出字外”。章法布局别开生面,字距密不透风,行距宽可跑马,虚实相生,奇险制胜。黄道周的书法不仅仅是他对书的外在模拟,更重要是其本人的社会经历,在其内在情感中孕育与升华,造成“风骨峭然”、“劲挺凝炼”、“严冷方刚”、“质朴奇古”、“意居形外”之特征,形成“遒媚”之风格,达到“高气”之境界;自成一家——“漳浦体”。打破了明末董其昌“秀色”一统书坛的局面,有“可夺王铎之席”,又有“北倪南黄”之说。他的绘画艺术无愧也是一座奇峰,如《十八松图》、《兰竹图》、《雁荡山图》、《文魁图》、《武夷泛悼图》……无不展现出高超的书画艺术和具有简炼、夸张、节奏的笔墨特点。表现出“磊落苍古”、“风骨神韵”的艺术真谛。正如明地理学家徐霞客评:“至人惟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古今第一”。
  黄道周先生的夫人蔡润石,字玉卿。“善临池,作道周行书几奇真,尝谓闺中名不宜传外,故早年作字,皆署道周名,晚乃自署,然非至亲不妄与。其楷书间杂分隶,尤称妙品,吉光片羽,后世宝之。”(《铜山志》)蔡玉卿能诗善画尤书法与先生逼似,今尚存的有上海博物馆的《山居漫咏》,福建省图书馆的国画《梅花》和行书《孝经》。
  诏安画派的形成影响
  东山岛于明嘉靖年间,除原铜山所仍隶漳浦县外,其余地区为五都划属诏安县所辖。清雍正年间铜山所划归诏安,结束一岛两属的历史。民国5年(1916)5月1日,始建东山县。为此,东山、诏安、漳浦的民俗相同,书画艺术更是相辅相成。
  清代书坛画苑,日见兴盛,名家辈出,画家之间来往频繁,互相切磋技艺。他们汲取各地带来的文化真谛,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兼收并蓄、逐渐演变成具有地方持色的绘画艺术风貌,形成作者群体,时有人称为“诏安画派”。它风格多样,画家的体系纵横交错,名家之间虽互有往来,艺术上也有通融处,但依旧存在着森严的门户壁垒。然而共同之处还是显而易见。基本特征为:笔法沉雄苍劲,清润明丽,着色偏重赭石、花青,以孤冷雅淡。个性强烈,风格突出,有独创性的画家,都不期而然地在传达着“诏安画派”的韵味。这种韵味反映了这地区性的绘画面貌,更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风气。“诏安画派”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绘画流派,不单纯指诏安县,是闽南地区书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故又称“闽派”,本文只谈东山籍作者。
  据诏安县编纂的《诏安历代书画选》,排在第一位的作者康瑞就是“诏安画派”创始人之一。康瑞(康熙至乾隆年间),字喜子,擅山水、人物,尤精佛像、百卉,崇尚大写意,以意运笔,一抹立就,不拘绳墨,名录《福建通志》、《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他所作的《墨牡丹》,以阔笔大写意,把牡丹表现得鲜嫩、亮丽充满生机;把严格的结构和高雅的意境作宽松通俗处理,把复杂的情感放在简单明了的笔墨形象上,可称雅俗共赏。他聪明理智地用社会的审美需要来塑造自己的画风,这便是他最大的成功。《漳州府志》记载:“康喜子画百卉,泼墨淋漓”,《诏安县志》说他“善书法佛像,兼山水人物,一抹立就,萧政苍老,不假修饰,深得云林之趣,今得其尺幅者,珍若拱壁焉。《铜山志》载:“康瑞字喜子画法超绝,尤工花鸟,笔格遒劲。至画武圣像,其独到处非后人所及。石斋后第一流画家也他和许芝子之佛像;陈岳、黄莹之山水;陈谷、赖少嵩之人物僧西舫之博古;王岚之草虫人物,皆有名于当世”。同时期书坛的名人还有:“唐偕藻(唐朝彝,丁未年进士,选内弘文院庶吉士)善满书又工书法,其大书时人莫及。后有潘潜者,亲营村人,亦工书法,其大书颇博时评。”可以说明当时名家如林,书画艺术之高超。
  直到清末民初“上海画派”的实力日益雄厚,声誉远播,各地画家纷纷涌进上海,借上海的经济发展拓展自己的艺术。马兆麟就是其中一位。他把“诏安画派”带入上海,同时又大胆汲取“上海画派”之长,使其绘画技巧娴熟精确,焕然一新。他写实可信、写意可亲、施色可爱,的确迎合了当时上海崭露头角的工商阶层的趣味,而在士夫圈子里,也因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几分雅逸而颇受青睐。为此“诏安画派”作品毫无顾忌、名正言顺地作为一种社会需求而纳入商品范畴,名扬四海。同时,进一步促使家乡书画家激情澎湃,大胆冲破禁锢,走出孤岛,到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大展宏图。这就是“诏安画派”走向辉煌的时期。
  马兆麟(1837-1918),字瑞书,又字竹坪,号子般,室称“宜宜轩”,生于五都(隶诏安县,现东山县铜陵镇),光绪乙亥举人,有“诗、书、画”三绝之誉。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他擅写意花鸟,间作山水,晚年游遍东南各省,拜访上海名画家任伯年、吴昌硕后笔墨简练,专尚疏淡。以轻快爽健的笔锋,创造出姿致秀逸的风格。《铜山志》载:“近世吾闽画手,推冶山林畏卢及吾邑马竹坪二先生为最著,竹坪所作花卉、萧洒逸致。晚工山水林泉,笔意幽闲秀峭。南京、巴拿马两次展览比赛,均获优等奖状,时人宗之。”他品学兼优,间里荣之。自从他的水墨画《春夏秋冬四景图》参加1910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奖而驰誉国内外后,他的书名便为画名所掩。其实他的书法柔刚相兼,其结体别有一格,左高右低,奇而不怪,有返老还童之趣味。
  马兆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东升小学堂,任堂长。先后到潮州的莲阳、漳州的海澄讲学,“先生一生服务桑梓,兴学校,收门第,教书画,未曾一日停”(《石斋故里是吾乡》),可谓桃李满天下,如东山籍的就有沙涛松、林嘉、曾筠、陈鹤、林钦若等以及他的儿子马徵祥都是先生的弟子。他们继承了先生的优良传统,融入自己的个性,画风多样,进一步丰富了“诏安画派”。下面我就以几位书画家作简单的介绍。
  马兆麟之子马徵祥(清末民初)字乃堂,结体疏密有致,作品率真俊逸,颇具功力。徵祥季子马汉中(民初),字雪村,号海上渔人。字提按明显,用笔逆势翻折,豪放潇洒。今书法家马维国,又名马驰,系汉中之子,自幼苦学,练就颜、柳基本之功,汲众家之长,结构严谨,笔力雄浑,有“马驰体”之著称。
  沙韵(清末民初)字涛松,铜山(今铜陵镇)人,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铜山县志》载:“沙涛松,名韵;林瑞亭,名嘉;俱马竹坪高足,沙以花卉胜,林以人物胜,并擅盛名。沙韵行笔滋润爽劲,花卉技巧娴熟。让人体会到浓墨淡染,干湿互渗互破的小写意翎毛的魅力。他精画龙虾,造型结构严谨和洽,写实中求变化,富有立体感。沙是马老师最佳学生,但英年早逝。沙的快婿陈鹤,又名友梅,号樵子(1880-1955),是马兆麟的及门弟子,当时从新加坡、台湾、福州等外来的求画者陆续不断。现在,陈鹤的孙子陈洪甄(居台湾)、陈声鸣(已故)、陈平以及洪文杰继承二位先辈的画风,作品也深受欢迎。沙韵的令叔沙璞,字石友,是清秀人,行书秀丽端庄。还有,陈鹤的长子陈韫玉,字抱璞(1906-1942)自幼承庭训,刻苦学习,书艺超群,抗战期间被炸弹毒气感染而逝,作品流传甚少,现家里尚藏有他的两幅书法,其书风清逸秀美,章法简穆润雅。
  林嘉(1874—1939)字瑞亭,号东山渔子,铜山(今铜陵镇)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家庭,自小工余自学绘画,以画侍女为主。吸取了马兆麟、任伯年诸画师的艺术精髓,运笔遒劲利落,着色偏重花青赭石,写人物超拔磊落,书花鸟鲜明艳丽。民国时福建省长刘通赞其画“擒捉造化置笔端,玄机发露物态穷。”清光绪三十年(1904),林嘉在鼓浪屿菽庄花园一隅开办“东山瑞亭画室”,父子3人埋头作画糊口,持续33年,技艺日臻娴熟。一时闽、浙、粤诸省及东南亚各国有识之士、学者、商贾纷至沓来,求教索画。民国27年,厦门失陷,林嘉不愿在日本铁蹄下生活,把画室搬到云霄县“豫园”,继续以画为生。他的代表作有《达摩图》、《牧牛图》等,其中《达摩图》被列为国家艺术珍品,今被泉州开元寺收藏,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林嘉之子林绍曾(1907-1949)又名赞谋,自幼聪明好学,且有绘画天赋,由于生活所迫,他弃艺从商,但背父亲偷艺,很快就掌握了父亲的人物、花鸟画技。林嘉还有位千金名林英,字秀如(1915-1936),喜欢画竹,其运笔疾如快马加鞭,洒脱大方,粗壮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少女青春活力、聪明才智和女性细腻的感情内涵。她的画多在18岁之前所作,常用“秀如”、“竹解虚心”的印章,21岁时夭折。她的师兄卢嵩(1908-1979)字少狱,斋号燕泉山房,画技纤巧,设色讲究,晚年偶作小写意。凡山水、人物、花鸟皆浑然古拙,款题书画亦佳。
  林瑞亭的门弟高贞一、彭柳塘、欧眉山、郑涛等均为东山画坛后起之秀。其中高足为欧眉山(1906-1986)原名志陵,号渔樵、山农,铜陵镇人。师承之外,私淑任伯年,吴昌硕诸家,其作画挥洒自如,沉雄古爽,耐人寻味。1983年他的作品入选闽藉画家名作赴港展览,深受海外观众的欢迎。
  林瑞亭另有一位学生,专攻墨竹,名郑涛(1899-1974)字铁呆,铜陵镇人。他虽一生贫困而自信不馁,乐此不疲,作画时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别有一番情趣,所作墨竹曾赴南京展览。中年常寄画请教齐白石大师,经齐老复函认真指点,画技进步甚快,临终作墨竹题“郑涛画忘”,果然成为他的绝笔之作。
  曾筠,字听松(今铜陵镇人),亦是马兆麟门徒,被著名书画家陈子奋列入《福建画人传》。他擅画花鸟,用笔饱满挺拔和色墨交融的那种清醇厚实,能于浓妍中见淡雅。我舅父朱文铸(1942—),早期从师李英,深造于厦门美院,后又拜师陈子奋、郑乃光等,但幼时受曾听松的潜移默化颇有影响。其现为国家高级美术师,福州画院专业画家。
  以上说明,马兆麟的艺术思想在闽南地区影响甚大,在他同一时期,东山的书画家还有廖啸东,号渔父(1864-1937),青年侨居新加坡,拜师数年;后返里以画为生,书斋为养晦别墅。他作画以美女图见长,其书法自成一格,凭藉轻重徐疾的运笔来显示节奏的起伏变化,多以题匾见长,原作巨匾“惠我无疆”悬挂于东山关帝庙大门,“文革”期间被废。其孙女陈雪琼,自小受薰陶,晚年亦作墨竹,并与丈夫谢学文赴新加坡、台湾等地举办画展。谢学文,1933年生于探石村,系李英、许扬烈学生,研修山水,其代表作长卷《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参加台湾综合性美展。现为漳州画院画师。
  民国初期,有一位东山知名的女才子,名叫陈琼,人称阿尼姑,据传甚得马兆麟先生重视,并介绍在“东升小学”任教,后到厦门以画谋生。见其《墨牡丹图》,功力深厚,双禽生动,画面疏密有致,笔情墨韵,秀逸娟美。再者有萧柏荣,字半崖,清秀人,精书画。他性爱菊子,日与菊花为友,故画菊特别神似。还有晚年双目失明,犹能执笔挥毫的清秀人孙天汉,字扶云,其书法,善中锋运笔,富有线条美,功力深厚。朱甲新(民初)字生室称锄寒山房,双东村人,以他的《花鸟图》析评:用笔顿挫富有节奏,洗炼含蓄,清幽恬淡,强调起承转合的章法,蕴寓着耐人寻味的诗韵。马兆麟的门徒林钦若(民初),字友西,后林村人,其绘画亦颇有神韵,也是东山知名画家。
  东山解放初期,依然书画盛行,在福建占有重要位置,值得提及的有:高柏岭,字友古,铜陵人。他善写各体,其书法源习秦汉篆隶,又深魏碑,而金石韵味浓郁。行书线条如怪石盘根,笔墨纵横飞舞。纵观他所有的作品,旁涉唐人怀素之笔意,于不经意中见书卷气。据现居台湾的东山籍书法家谢金文回忆:当时先生名声在外,润笔费很高,但求书者仍无间隙。现古城里的仙脚桶石刻有署民国二十四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朱熙名的“海晏河清”四个大字,就是出自先生的手笔,在书写时还是谢金文和先生的长子为先生研墨铺纸呢。
  李英(1906-1960),别字伟亭,铜陵人,他16岁走出家门,毕业于集美师范,再修业集美高艺两年,得到著名画家张书旗先生面授,并留校讲授国画理论,著有《国画理论》一书,为当时美术普及教材。其间曾在集美举办个展,轰动一时。1935年返梓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教余仍不缀艺事,擅长花鸟、虫鱼、人物,并经常与画界同仁交流切磋,观摩办展,蔚成风气。见他的《荷花图》、《雄鹰图》《钟馗图》,注重骨法,著色清丽。
  许扬烈(1902-1952)字柏年,又名木寿,铜陵人〓年就学于集美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间曾多次参加国画大展,部分画作由陈嘉庚先生作为珍品礼送国外,被新加玻、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识者所收藏。他擅画虎,气韵生动,其木刻作品(东山风动石》刊入民国稿本《东山县志》。他琴棋书画通晓,文武双全。
  还有书法家陈士英(冼缨),是中学国文教师,曾往南洋各地执教。黄润藻(春亭)的花鸟画,重骨,重结构关系,笔和形状的结构关系合二而一。重固有色,随类赋彩,使单纯的笔墨语言把客观事物表现得细致入微。
  再者有以画钟馗扬名的林少丹(1919-1991)康美人,祖上世代都是泥瓦匠,擅长古典寺庙的装饰工艺,在云、浦、诏、东一带很有名气。青年时期,创作出许多古典人物画,初步为社会承认。1944年春,他初次受聘为平和县立中学美术教师,五十年代末,被调到漳州龙溪艺校美术科任教,文革中被迫离开讲台,直到1981年才得平反,就职于东山县文化馆,被聘为漳州画院画师。他画钟馗借舞台艺术形象,特别注意取表演者的形象和神态,他用笔“工写合一、虚实相融”,画钟馗的脸部运用西画的透视解剖原理用光着色技法,增强立体感,创造出一种工笔的细腻与泼墨写意的豪放融为一体的新笔法。林少丹的《钟馗》取材于神话,寓意于现实,突出正必压邪的主题,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1981年《钟馗》以技法别致被国家美术馆收藏,福建美术出版社作为年画刊行。从此,《钟馗》风行海内外。当牙癌的病魔侵害他时,仍坚持创作,遂得钟馗百态,表现出他对美的不懈追求的信心。他去逝后,中共漳州市委、东山县委筹集出版了《林少丹钟馗画集》。
  与林少丹同龄的还有前何村的何调梅、何怀仁,铜陵镇的叶占梅,他们常应求书写联匾、石碑,在乡里享有名气。
  总之,“诏安画派”在闽南粤东以及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推进了东山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侨台书画的渊源与特点
  东山是重要侨乡,也是台胞主要祖居地之一。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人缘亲、地缘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东山旅居东南亚等地华侨有3万多人,东山籍台胞达2万多人(不包括第三代)。明清年间,东山人就有被强制迁界移民或因多种原因逃往南洋谋生和迁居台湾。他们带去了东山书画艺术和民间工艺,大学者黄道周的书画作品是海内外书画界最崇拜的,皆当作范本。诏安画派是漳州书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其画风波及全国,特别是对台湾有重大影响。从咸丰元年(1851)起,诏安画派的著名画家谢管樵先生(诏安人)多次东渡台湾,讲学作画,被称为“台湾美术开山祖师”(《漳州过台湾》)。但目前尚未考到当时旅居海外突出的东山籍书画家。随着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旅居海外的书画家与家乡同仁的来往就更加密切了。在东山举办的“黄道周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书画展”,“纪念铜山建城书画展”,“海峡两岸东山人书画展”、“寡妇村迎亲书画展”、“纪念黄道周诞辰410周年书画展”、“海峡两岸青年书画展”、“纪念黄道周逝世35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展”中,就有唐涛、陈洪甄、林山川、许其和、沈松友、沈振西、燕白峰、林梧桐的作品,拳拳赤子之乡思翩然纸上,观者无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对他们作品的艺术表现进行剖析,虽有“诏安画派”影响的踪迹,但由于长久深受西方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在思想意识、造型观念上吸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语言,构成其艺术表现特征。在国画的笔墨色彩方面偏向清秀、透明、湿润、轻松;构图多以传统“三远法”,远、中、近层次分明清楚,题材注重祥和、圆满、富贵、喜庆的和平景象和古典神话人物。对反映战争、疾苦以及现代文化生活与建设的题材甚少。书法力求清雅古朴,内容多取之诗词、圣经、名言、贤文等。总之,雅俗共赏,接近年画。就以写实类型的表现来说,画家从主观情感溶入并未影响其借鉴西方写实的素描、水彩等技巧,与西方的照相式的自然主义有实质性的不同,他们经由水墨写生和速写等途径,对客观对象的深入观察来发展新的表现手法,基于意象传统的写实表现达到传神最高境界,在构成和抽象主义表现方面,以书法作为他们概念符号化,截断了与生活表层的联想,达到传统理想化的统一。
  中华文化凝聚着民族情感和精神,在侨台文化交流中,东山旅居海外的书画艺术家都努力地通过各种途径辗转寄来佳作参加活动。最早寄来作品的是台湾著名画家陈洪甄先生,在七十年代他就从台湾捎来三幅作品参加家乡春节书画展。他的《梅花图》被推荐参加福建省政协画室举办的“闽籍书画家邀请展”。可以说,这是两岸关系缓和时,第一幅参加大陆省级画展的台湾作品。
  陈洪甄字成章,1920年生于东山铜陵。自幼聪颖好学,能雕善画,其叔公陈鹤是闽南名画家,见其少年喜爱丹青,且颇具有天才,曾热心教诲。对其日后的国画与木刻的基础有很深刻的影响。他到台湾任教谋生后,早期的作品,大多以表现农村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农夫、牧童、牛车、村妇……一一在其笔端和刻刀表现下,发表于报刊杂志并汇集于1953年出版的《洪甄木刻集》中。创作过程和表现往往受生活环境及个人观念等条件所影响,由于生活由乡村转入都市,眼前是形形色色烦躁的都市景象,又深受古人诗篇的感染,将现实的物体输入诗的意念,摆脱现实的平庸,使他中期作品进入诗情哲意的阶段。创作由于题材注重意境的超俗创新,所以不像以往小型黑白板那么单调。独创转动和剥点新刀法,在材料方面有时改用软板,和试用其他各种性质不同的版料加以利用,对大自然现象细心观察,探求抽象的变化意念混合取舍应用到版画的处理上,使其版画的技术表现和内容渐趋丰富而有华丽的变化,更能呈现板的意味和特性。他的国画和木刻两者相并耕耘,无形中国画有木刻强烈的笔触,木刻有笔墨变化的墨韵笔意,富有东方艺术风格和精神。同时也使他的艺术活动更加频繁,他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画学会”、“中国生活艺术协会”,被聘为“教育部美育委员”、“国立历史博物馆推广委员”。并出版《怎样刻木刻》、《陈洪甄画集》。作品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展览,和到韩国、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晚年,他创作“一笔鹤”、“一笔鹰”、“百鸟归巢”的国画和“归”、“人老思故乡,鸟晚恋旧林”等象形文字,寄托自己对慈母的缅怀,对旧友和故乡的思念,其古朴、单纯、抽象、幻想、神化、奥妙的艺术意境达到炉火纯青。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曾为他的画展题赞:“悦目赏心,诚可谓琳琅满壁,美不胜收”和“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亚太文化中心的韩国学者孔秋泉更是赞叹道“陈洪甄教授可说是当世谔谔之士,他以赤子之心,发为大人君子之艺术,在这一点上,我相信他比毕加索以小丑自况的艺术境界要高过一座十万大山”。
  在纪念黄道周逝世35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展中,有两幅行草书法作品:一幅是“道德千古事,文章六经来”;另一幅“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其行草刚柔相兼,书写自由,而线条有法度的制约、道理的阐释,其行笔缓慢,线条凝重,结体圆润,章法朴实,观乎琳琅卷轴,具有稳、静、简、清、厚的情趣,真所谓“仙风道骨”、“行云流水”,象一位慈祥的老者慢慢地向你讲述人间的道理。这就是黄浦军校第十七期学生唐涛先生的作品。
  唐涛又名伯度,东山东沈人,1918年生。曾荣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证书。他的书法出自大书家于右任古雅清逸的笔意,脱颖而出,别具一格。而绘画也苍古雄健,十分生动。见《水墨山水图》落笔大胆、洒脱、大方,图面平淡、清雅、苍凉,内函丰厚。《劲松图》焦墨勾勒,线条蜿延如龙,略施赭石淡彩,清气漫溢,很是高洁。体现出他的艺术思想架局宏伟,境界超卓,智慧高绝,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他博通古今,清静修身,古稀之年出版《唐涛书画集》。
  东沈人旅台者还有沈松友,原名沈荣宗,现年七十岁,他书落款:“松友”、“粥鱼生”等,笔锋露藏变化多端,字体怪异,个性强烈,有出版《松友书法集》。
  在台湾出版的《亚洲美术协会——第二届书画展专集》刊有著名木刻家许其和教授的几幅作品与简介:许淇和,民国10年生,福建东山人,厦门美专毕业,前国立艺专教授,笃信基督教,传扬福音不遗馀力,特别蒙神福。见其《水墨山水》轻松、流畅、单纯,有水彩画之趣味;油画《东山海滨》色彩稳重、秀逸。还有其版画刀法传统,构图朴实。几年前,他参加东山县美术作者座谈会,会上谈笑风生,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并多次推荐东山作者参加台湾书画展,为促进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作出贡献。
  再者还有林悟桐,字子琴,东山后林人,1919年生,东山中学结业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政校艺术系。擅草书、花鸟、其书画清秀,注重情趣,崇尚逸雅,曾任荣光书画学会理会,现任台湾岭南国画学会副秘书长。见参加“东山首届文化艺术节”的书法作品,笔墨流畅、稳健、一气贯通,气韵生动;《荷花图》重于用墨,着色鲜艳,别有新意。
  谢金文,东山探石村人,1928年生,1949年毕业于龙溪师范艺术科,在台湾金门任小学教师、校长等职,后转移于艺术团体及从事人寿保险业务多年。早年专国画,其《小雏图》曾在金门书画展获奖,后转攻书法。其书法笔韵流畅、大方,常为当地写联匾。
  还有一位青年画家,叫陈怀恩,1961年生于台湾凤山,祖籍东山县。1982年师大美术系系展水彩第二名、社教馆水彩写生比赛第一名,1983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西书组,毕业展油画作品《构思》目前为文建会收藏。1992年首次个展于台北红画廊。评析他的油画作品,可以领会到他正处于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绘画之间选择、综合与徘徊之中,传统绘画工具材料的特质和其背后深广雄厚的文化精神,都使他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制于牵引,西方现代绘画外在的视觉样式与效果又构成他抵挡不住的诱惑。
  旅居台湾的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书画家,他的名字叫燕白峰,原名蔡友文,1930年生于铜陵。1983年他回东山曾为我写了“惟书为宝”四字,见其书法,博采众长,顺其自然,另有面目。近几年,他的亲戚常拿来他从台湾寄来的《台湾日报》、《自立早报》、《中国时报》的复印件,里面有介绍他多才多艺,书法造诣无师自通,熟能生巧,耐心刻苦的精神。燕白峰五十年前孑然一身,在台湾基隆落脚,现在跻身两港工商界领袖之林,五个小孩均大学毕业。他常说全家都靠“喝黑墨水长大的”。凭着一手好字,燕白峰闯出新天地。过去备尝艰辛,早年因字画卖不出去喟叹“斯文扫地”;近几年来,其字画畅销,也时常为国人带到日本等地展销,有时还义卖书画捐款济助贫困人家,爱心令人敬佩。现在功成名就的燕白峰呼吁年轻一辈,只要肯努力“行行皆可出状元”。
  在《石斋故里是我乡》中刊登新加坡雕塑家黄明宗与他的杰作《陈六使雕像》的照片,并附简介:雕塑艺术家黄钟、字明宗。原籍福建东山,1938年出生于新加坡。1958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美专;1964年留学法国国立艺专,在高级雕塑系攻读五年。归国后,历任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理事、现代画会正副会长、新加坡青年协会顾问。先生擅篆刻精雕塑,长绘画并工书法,为一专业艺术工作者。其作品常于世界各大都市展出。曾受聘为新加坡国庆美展委员、各美展评选委员。1976年出版有岳武穆满江红词组印篆刻集。
  詹贻祖,别号笑人(1912-1993),东山詹厝村人。1934年,为谋求前途发展,远渡重洋,先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创办“达丰私人有限公司”,事业不断发达,蒸蒸日上。1972年退休后,便以吟咏、书画、收藏为乐趣,他的作品曾刊载于“南洋东山会馆”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在《詹贻祖笑人诗集》中,收集了他一生创作的诗选一百多篇,及其书写的墨宝,充分表达了先生坎坷的奋斗经历和聪明才智,及他令人敬佩的品质,扬善疾恶的思想,以及“游子思乡怀故旧”的心情。赏析其书法:无规而可绳,轻松而沉着,结体琉朗而畅流,随心所欲,妙趣天成。
  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源远流长,凡我炎黄子孙,皆有继承创新之贵。当今,居于海外的有老书画家,亦不乏后起之秀,他们风格各异,姿韵交辉,山水草木,笔墨点染,皆蕴深厚乡情,诚堪悦目骋怀。值兹振兴中华,风云际会,改革开放,阔步以趋,海内外经济交往日益繁盛,势必加强艺术交流,竞催百花齐放。
  跨世纪书画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东山旅游事业日益发展,促使东山县的书法、美术创作进入全面繁荣的时期,艺术群体,一涌而起。1988年5月东山文艺界成立了县文联及其所属县美协、县书协,还有“东山县青年书画协会”、“石斋画社”、“东山县苏峰画社”、“东山县硬笔书法协会”等社团先后成立,促使艺术活动更加频繁,每年都举行书画展、学术研讨会、笔会、座谈会、讲座、培训班等活动,体现出东山书画界异彩纷呈的局面。老一辈书画家能起楷模作用,不断更新观念,挣出传统之缚,在其作品中注入新的生命。随着学识素质的提高,他们的书画艺术作品更显大家风貌。他们精心培养下一代,进行传帮带,使东山书苑画坛新人辈出,能书善画者遍布城乡。参加国际、全国、省、市、县书画协会的艺术团体百人之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青一代,不断反思寻觅,渴望成功,他们当中有的到美术学院继续深造,拜师访友,求得正果;有的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潜心研究书画之论,弥补东山空白,使东山书苑画坛在老中青结合的承先启后中,形式多元化的艺术新格局,呈现出一股生机勃勃的活力。在强调个性的现代艺术潮流及东西文化的冲突中,东山书画艺坛步入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过程,把握自己学习范围和形式探索主要趋于两个方面。商品性:传统绘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雅俗共赏,尤受华侨、台胞的喜爱。学术性:①趋于写实主义的表现;②趋于表现主义的表现;至于构成和抽象主义的表现和超写实主义的表现,在东山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目前苗头比较小。书法的发展趋势,随着对黄道周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东山书法热的掀起,并以黄道周的“媚”为本,吸收外界的现代书法,审时度势,正把握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方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品参加国际、全国、省、市书画展,或刊登于重要报刊,或结集出版,或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捷报频传,可谓名星璀灿。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举行的展览,并且在省级以上由美协、书协举行的展览中获奖的作者有:朱文铸、游明元、张贤明的绘画,马驰、林学东、孙友坤的书法;参加省级展览的绘画作者:谢学文、欧秋金、陈成昌、孙用钊、陈文质、李立农、吴华坤、蔡毅华、林济民、黄惠斌、陈文义,书法作者沈振东、黄镇国、李鸿耀、叶启生、林耀山、许志勇、陈坤生,还有方耀铿、洪干堂、欧盈茂、陈宗禧、欧志元、陈寒峰、林炎福、王鼎钦、杨颖哲、林海、陈雪琼、杨振中、林志贤、陈平、朱舜英、黄纯庐、刘子铭、曾振添、林文鸿、沈良武等,在对外对台文化交流中,不断地吸取艺术精华,大胆创新,有声于画坛。还有一批在美术院校深造的学生,他们在认真刻苦地学习,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在每一年举办的儿童书画比赛中,更可以看到新人辈出,人才济济。
  艺无涯,路正长,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东山书画家团结一致,携手共进,扩大与海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反对墨守成规和门户之见,以新的观念,去反映新的生活、新的风貌,为东山书苑画坛更加繁荣昌盛作出贡献,把自己的作品做为对外对台文化交流的纽带,为提高东山知名度和振兴东山经济起到应有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游明元
责任者
黄道周
相关人物
马兆麟
相关人物
马徵祥
相关人物
马汉中
相关人物
马维国
相关人物
沙韵
相关人物
陈鹤
相关人物
沙璞
相关人物
陈韫玉
相关人物
林嘉
相关人物
林绍曾
相关人物
林英
相关人物
卢嵩
相关人物
欧眉山
相关人物
郑涛
相关人物
曾筠
相关人物
朱文铸
相关人物
廖啸东
相关人物
谢学文
相关人物
陈琼
相关人物
萧柏荣
相关人物
孙天汉
相关人物
朱甲新
相关人物
林钦若
相关人物
高柏岭
相关人物
李英
相关人物
许扬烈
相关人物
陈士英
相关人物
黄润藻
相关人物
林少丹
相关人物
陈洪甄
相关人物
唐涛
相关人物
沈松友
相关人物
许淇和
相关人物
林悟桐
相关人物
谢金文
相关人物
陈怀恩
相关人物
燕白峰
相关人物
黄钟
相关人物
詹贻祖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