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贺东山建县八十周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36
颗粒名称: 庆贺东山建县八十周年
分类号: K295.7
页数: 84
页码: 9-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庆贺东山建县八十周年,其中包括了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
关键词: 东山县 地方史

内容

东山建县始末
  陈汉波
  一、东山的历史沿革
  东山岛,位于东海与南海交汇处,南濒南澳,西南接近诏安,西北与云霄相邻,北靠漳浦,东临台湾海峡,全岛面积18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二大岛。加上周边诸小岛面积,全县陆地194平方公里。由于地理位置持殊,自古以来,是闽南海防重镇。古时属闽越地,汉代属南海郡揭阳县,东晋属广州义安郡绥安县,隋朝属龙溪。唐垂拱二年(686)陈元光开发闽南,平息蛮獠之乱,奏请朝庭在泉潮之间增建漳州一府,设怀恩、漳浦二县,东山隶属怀恩。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撤怀恩,东山划归漳浦管辖。宋朝隶属福建路漳浦县。元朝隶属福建行中省漳州路漳浦县。明洪武二十一年(1387),江夏候周德兴因备海防倭,在东山修筑城垣。城成之后,取东山尾字和近城村落铜钵首字,合并名为铜山,并在这里建铜山水寨,设千户所,隶属镇海卫。嘉靖十一年(1531)诏安设县治,划东山五都归其管辖,铜山水寨仍属漳浦六都管辖。二县分界线以东坑石桥为界(现铜陵镇旧市场入口处,原有一条溪流从威峰山南麓泻下,流入七星池,溪流上架一道石桥)。石桥以西属诏安,以东属漳浦。清雍正十三年(1735)撤铜山汛所,其地域归诏安管辖。从此,东山全岛皆属于诏安辖地,但因海防重地,铜山城仍驻参将守备,还移漳潮巡检司驻扎城里。民国元年(1912)裁巡检司,改驻县佐;二年又裁参将守备,改由国民革命军驻防。四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出巡南下,莅临铜山城视察,接受铜山民众提出建县设治的诉求。许巡按转禀省政府同意,且划漳浦县的古雷半岛补充县域,后以东山为县名。然后备案总统府批准核定。民国五年5月1日正式成立东山县,列为三等县。
  二、建县前东山人民的“三难一苦”
  在封建专制统治的年代,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东山是块荒隅的牧野,民智未开的地方,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税赋徭役的场所。东山人民长期饱受“三难一苦”。
  1、求学之难。东山建县之前,虽然在明嘉靖元年(1522)巡按御史王以旗根据铜山学子的请求,奏请皇帝批准建立学校,但不发给学子的廪膳(生活费用),属于义学。学子享受廪膳必需附带于府、县之中。当时的“南溟书院”、“东壁书院”都是不备案的义学。黄道周先生少年时代为求进学就因为东山没有设县而附在漳浦县学;陈士奇以“军生”的身份附于莆田县学;林而兴、林日瑞父子附于诏安县学。直到清朝原来的学制不变。那时东山只允许设社学(私塾),谁想求点学问,难上加难,不但要跋山涉水走数百里路上府上县去读书,还要付出巨资给学官,有时还得不到一名学额。以致东山岛上学额“少如珠豆”,造成教育落后,民众文化水平处于低落状态,到设县时全县进入学堂接受新学的学子仅有二百多人。
  2、诉讼之难。东山四面环海,孤丸一悬。隶属漳浦县时,距县城二百多华里。隶属诏安时,距县城一百多华里。每有民事诉讼,讼者翻山涉水到县衙投诉,双方付出的诉讼费用很大,甚至各得不到公正的裁决,造成家破人亡,蒙受不少冤假错案。因此,人民群众发生纠纷“不诉于公庭而请于公亲”求取和息。清光绪年间,乡绅马兆麟为杜绝时弊曾在大庙头上帝庙设调解处。此事惹得诏安知县的懊恼,诬他私设公庭,准备把马兆麟拘捕下狱;幸得人民群众具文呼冤和巡按明察案情,才赦了无罪。
  3、舟楫之难。东山岛每逢风雨季节,四周海浪汹涌,舟楫停航,津渡难以摆渡,匪盗往往趁机打劫,署所的兵力又薄弱,通讯断绝,救援无门。有时候贼劫官抢,如梳似篦,人民群众受到极大戕害。类似这种情况,在东山的志书谱乘都有很多血泪的记载。
  4、税赋徭役之苦。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不断与世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应付赔款,肆意增加各种税赋,各级官员趁机吮血敲髓地欺压民众。当时,诏安县衙为其掠夺方便,在铜山城设“南诏馆”。住馆的官吏常常以莫须有的罪名滥捕民众,进行严刑毒打勒索钱财。人民大众痛恨在心,经常发生抗争的事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8)七月十七日,台风袭击铜山港,停泊在港里的一艘诏安商船被风浪击破,货物沉落海中。该商船船主企图嫁祸于人,诬告铜山渔民击毁他的商船,劫走他的货物,胁迫把总拘捕渔民张金生、林钟等人。又回县城贿赂诏安知县陈庆嘉发难,把事态扩大。陈庆嘉认为发财机会到了,就亲自带领差役,凶猛地涌进铜山城,在东坑陈氏祠堂设立公堂,酷刑被拘捕的渔民,强迫渔民赔偿诏安船货。横祸天降,闹得全城风雨,鸡犬不宁。因此,激起了全城人民大众的愤怒,停工罢市,支持渔民抗争。各澳渔民组织敢死队,订盟约,持桨执棍,围攻“南诏馆”,砸腐陈庆嘉的官轿,把随从差役打得头破血流,救出无辜受捕的所有渔民,制服贪官污吏。陈庆嘉看事情不妙,漏夜狼狈鼠窜,逃往诏安。后来采用高压手段,要乡绅按全城丁口分摊赔款了事。
  官迫民变,诉告无门,阵阵隐痛埋藏在人民群众心中,海岛上的有识之士萌发一股“民主政治”的强烈诉求。
  三、酝酿建县施行“民主政治”的过程
  戊戍维新变法,因触犯了封建贵族的利益而告失败。以孙中山先生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日益活跃。当时,东山深受这一政治运动的影响。如举人马徵祥秘密加入同盟会,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薰陶,潜入家乡,传播革命思想。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起,岛上先后办起砺磁小学堂、东升初高两等小学堂、养正小学堂、育秀小学堂。于是,以学校为基地,学新知识,传播革命思想,如火似荼地展开,促进了民智的开朗、“民主”意识的增强。
  宣统二年(1910)铜山城成立自治会,举人马徵祥任议长,拔元陈宝鼎任副议长。同时,马徵祥在石鼓街紫微宫(现退休教师协会驻址)办起“民众图书馆”,组织广大青壮年读书看报,迎接旧民主革命浪潮的到来。
  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武昌起义成功。东山人民在有识之士带动下热烈地迎接革命军队长李伯桃、杨青山率兵进入铜山城,清政府参将吴鼎潜逃。要求建县设治的舆论在知识分子阶层反应最为强烈,而后延传到各澳社和农村,成为人民大众迫切愿望,一直议论五年之久。
  四、许世英巡按使力禀建县设治
  民国四年(1915)六月二十五日,福建省巡按使许世英乘坐“建宁巡舰”要到诏安巡视,遇风停泊在钢山港,穿着海军制服的士官上岸补给食品,泄漏了许巡按出巡的消息。乡绅们得到这个讯息,喜出望外地召开会议,商议向许巡按呈禀铜山建县设治的诉求,并派马兆麟、陈宝鼎持大红请帖上舰,请许巡按上岸视察。许巡按果然接受所请,登岸到关帝庙朝拜“武圣”,看潮戏,接见民众代表,询问请求建县设治的理由。
  马兆麟代表民意申诉东山由于没有建立县治,民众遭受“三难一苦”的实情,恳求巡按明察;父老们亦号声叩求巡按开恩许准。许巡按深受感动,扶起父老,讲了设县的基本原则。问:“铜山全岛面积和人口有多少?”
  马兆麟答道:“铜山全岛纵五十余里,横三十余里,总面积七百五十余方里。全岛人口有六万多人,还有一万多人旅居南洋群岛,经营各种实业。”
  许巡按紧接着问:“财赋收入年有若干?”
  马兆麟又答道:“岛上赋税年达一万四千余元,出产以鱼、盐为大宗,特别是盐税年缴国库一万多元。全岛虽无大富亦无赤贫之户。”
  许巡按听后,频频点头似有所思,接着又问:“你们的教育办得怎样?”
  在旁的拔元陈宝鼎承接上去,道:“启禀巡按大人,废科举之后,我们立即办起公立东升两等小学堂和砺磁小学、育秀女校及幼稚园,组织生员学习新学,接受新知识。现在,在学生员数有二百多人。”
  许巡按说:“很好,很好,教育是立国之本,需要更大充实发展。”话语之间,突然转身指着在庙前看戏的人,问:“看戏的人为什么大多数是妇女?”
  乡绅答道:“男人都出海捕鱼去了。”
  许巡按欣然称赞地说:“铜山人确实是勤劳的。”他又遥指庙前的岛屿,“那是什么岛屿?”
  陈宝鼎答道:“前面是东门屿,乡贤黄道周夫子幼时读书处。附近那岛屿是漳浦县隶属的古雷半岛。该岛纵二十里,横四里,最狭处仅半里,面积六十余方里,与铜山仅隔咫尺之距。”
  这时,许巡按突有感触地说:“如果将古雷半岛划给铜山,岂不是以有余而加不足乎!”
  乡绅们异口同声地说:“全赖明公鼎力玉成!”
  这一段对话,林建德先生的令尊林希平老翁在场,他老人家记忆得很清楚。
  随后,在乡绅们的陪同下,许巡按偕随员视察东升学堂、砺磁小学、养正小学和育秀女校及幼稚园,并游览城区风景和塔屿,凭吊黄石斋先生读书处。
  许巡按返省后,遂即向省府与北京总统府呈文报清增设东山县。并签拟五点建议:
  1、援引金门新设县治的条例适用于铜山。
  2、划漳浦的古雷半岛为铜山管辖,以充实县域。
  3、将铜山旧时参将署改为知事办公之用。
  4、经费每年需用五千七百余元,可用旧有县佐经常费外,增加不过四千元,由国家拨补,以国家少许之财,人民受无穷之益也。
  5、新建县治列为三等县。
  省政府拟订设治细则补充,考虑铜山名称与江苏的铜山县重复,应照旧名而称为东山县。同时于十二月间派曹祯为东山县建县设治筹备员,筹备建县事宜。
  五、建县设治工作全面开展
  曹祯筹备员到任后,首先组织乡绅,配合漳浦、云霄、诏安三县知事,冒着风沙,进行勘定县域海界,绘制图册,上报省府和北京总统府备案。
  经过三县知事及曹祯筹备员勘定签同的疆域是:
  东山县由铜山岛与古雷半岛集合而成。铜山岛纵五十余里,横三十余里,成三角菱状,面积七百五十余方里,四面环海,界线天然。东面大海,遥望台、澎;东北距古雷,隔海二十里;北距漳浦辖屿头,隔海四十里;西距云霄辖下寨,隔海四十里;西北以八尺门与云霄辖为界,隔海一里;南部大海,连接汕头。
  古雷半岛纵二十里,横四里,最狭处仅半里,面积六十余方里。东临大海;西以港口村与漳浦辖盐头村为界;南距铜山岛隔海二十里;北与双屿、白鸭屿与漳浦分界。地势以东部古雷头岬为最高,中部均属沙地。
  三县知事及曹祯筹备员勘定签同的海界是:
  东山四面环海,界线天然,其海线西北,诏安与云霄,向以五屿为界。陈岱与八尺门海面各一里,诏安与云霄,向以平分为界,均仍照原案办理。白礁至高陈海面二里,白礁以东海面一里归诏安,高陈以西海面归东山。大嵼至径口海面二里,大嵼以东海面一里归诏安,径口以西海面一里归东山。白屿至院前海面十七里,白屿至松柏门海面三里,共二十里,平分各以十里为界,院前以东海面十里归诏安;白屿以西七里,又白屿以东三里均归东山。斜州屿以西至田厝村海面十七里,斜州屿以东海面三里,合共二十里,平分各以十里为界,田厝村以东海面十里归诏安;斜州屿以西七里,又斜州屿以东三里均归东山。其南部大海连接汕头,照旧二十里以外为公海。
  古雷半岛纵约二十里,横宽处约四里,窄处约半里,面积约六十方里。陆界以港口村水沟为界,海线白鸭屿之西北属漳浦,西南属东山。双屿、井仔澳等屿均属东山。大嵩屿之西北属漳浦,东南属东山。其东南大海连接台湾,照旧二十里以外为公海。
  不久,北京总统府总统袁世凯批准东山设县,北京总统府交通部总长许世英立即函达钢山诸乡绅告知喜讯。当日,全城鞭炮声震天动地,家家户户悬挂红布彩,人人欢奔相告。
  民国五年(1916)五月一日正式宣告福建省东山县成立,省派曹祯为东山县第一任知事,下设二科,着手行使县署公务。
  建县伊始,百废待兴,曹祯知事为开创万代事业,废寝忘餐,帷幄运筹县务,终于积劳成疾,死于任所。东山人民举行盛大哀悼仪式,缅怀这位辛苦为民的县官,并抚恤家属,送其回归家乡安葬。
  诚然,东山设县,初步实现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诉求,工农商学各阶层民众受到很大鼓舞和鞭策,民情振奋,生气蓬勃。学界成立劝学所,陈宝鼎为所长;组织教育会,许景仁为会长,竭力劝导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西埔创办“启性小学”,后林创办“振东小学”,由林秩卿为校董兼校长。发动农村私塾转入新学制,增加学龄儿童入学人数。组织商会,选萧森为会长,叶嘉俊为副会长。组织农会,扶植渔农业。民众思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当时,在教育界发动下,配合全国形势,全县各阶层开展反对日本无理提出“二十一条件”的抗争,学生开展爱国活动,宣传抵制日货,烧缴商人积存的日货,民众情绪激昂,革命气氛很浓。
  1996年5月6日稿
  八十年的路
  陈立群
  1916年5月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东山县诞生了。从此,东山岛结束他属的历史,踏上自已的历史进程。
  弹指间,八十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站立在时空的交汇点上,回首走过的八十年,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八十年烟云风雨,八十年沧海桑田,多少光辉业绩,多少英雄人物……八十年的路崎岖不平,八十年的路波澜壮阔,八十年的路为东山人民事业的继续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础。
  回首过去,是为了未来,因为“最好的预言是过去。”
  一
  东山建县前,一直处于他属的地位。历史上她曾先后隶属于南海郡揭阳县、义安郡绥安县、泉州龙溪县、漳州怀恩县、漳浦县等。明嘉靖十年(1531),这个弹丸孤岛,竟“一分为二”,以东坑石桥为界(现铜陵人民市场入口处),东边属漳浦,西边属诏安。这种“一分为二”的局面,整整持续了两百余年,严重阻碍了东山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才结束两属的历史,全岛划归诏安县。但是,不管归属何方,她有如飘零苍海的游子,没有自己的目标,也没有自己的路。
  封建统治下的东山,是一个地瘠人贫、社会凋蔽、文化落后的孤岛。清末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秘密进行。那时,已有一些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的小册子或传单,在东山知识阶层中间秘密流传。辛亥革命后,东山民众的民主政治要求愈来愈强烈。要求建县设治,要求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求走自己的路,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
  民国4年(1915)6月25日,福建省巡按使许世英乘船往诏安巡视,途中泊东山。消息传开,乡贤马兆麟偕同各界代表求见许世英,将东山地理位置及实业、交通、司法、文化教育等实况向许汇报,要求设县。许视察了东山,即呈文报告大总统,请增设东山县,不久获准。同年12月,福建巡按使委派曹祯为东山建县设治筹备员。民国5年5月1日,东山县正式成立。
  东山建县,是历史的进步。东山终于挣脱它属的缰绳,在自己的路上,迈开坚实的脚步。
  二
  东山建县后,经济与社会明显得到整治。东山民众的建设热情被激发起来,以辛勤智慧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建县当月就成立县禁烟分局,履行禁烟(鸦片),并与邻县漳浦、云霄、诏安达成海界协议。次年成立县教育会和商会。民国9年设立县邮政局(隶属福建省邮政监督处)。民国13年修筑东山经西埔至八尺门公路,同时修整城关的前街、后街、下田街、澳路街等街路。民国15年开设“振兴汽车公司”,有6部汽车,发展陆路运输。民国16年,“建东号”和“胜利号”轮船开始航行云霄、厦门、汕头等地,使东山港成为当时闽南重要的吞吐口岸之一。后来又改建市场,修筑防波堤,开设县卫生院,创办私立苏峰初级中学、县立初级中学、县图书馆等。这期间,除了教育会与商会外,还先后成立了农会、渔会、中医公会、县总工会及其所属的造船、织网、泥水、雕画、铁石、渡驳、码头、竹木、〓索、理发等职业工会。抗日战争时期,破除迷信,废除妇女裹足;提倡勤俭节约,共赴国难,全县为抗战捐集15万元国币,购飞机一架,命名“东山号”,献给国家。民国28年7月至翌年2月,东山军民先后三次浴血奋战,击退日伪军的猖狂进攻。
  民国时期,东山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较之建县前,确有明显发展。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后,政权落入封建军阀之手,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加上战争频仍,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华,使华夏大地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山从建县首任县长曹祯到民国最后一任县长何纯青,34年间有40个县长(知事),平均每任不到一年。地瘠人贫的海岛,终究得不到很好的整治和发展。农业常因风沙干旱而颗粒无收;工业只有寥若晨星的几家手工作坊;交通不便,商贾难兴。东山人民就在灾荒、饥饿与炮火中,艰难地走过这34年风雨颠簸的航程。
  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推翻三座大山,进而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
  1950年5月12日,春雷般炮声宣告东山解放。
  此时,东山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孤岛。全县仅有174亩林木,大小三百多座山头光秃秃,东南一线是二万多亩寸草不生的荒沙滩。近百年来吞埋11个村庄、数千间房屋和二万多亩良田的风沙,仍然在吞噬着庐舍农田。“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这不知流传多少代人的民谣,依然时时吟叹在东山人民口中。而台湾海峡上空,还飘忽着战争的阴霾,台湾当局不断对东山进行军事骚扰。面对种种困难与艰险,东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上社会主义大道,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肩负起保卫海疆和建设海岛的双重任务。
  1953年7月16日,台湾当局悍然出动一万多兵力,在炮舰和飞机的支持下,向东山岛发起猛烈的进攻。东山军民迅速组织起来,英勇顽强地展开了震惊中外的东山保卫战。在各方支持下,东山军民一举击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粉碎了美蒋反动势力颠覆新中国和破坏朝鲜停战谈判的阴谋,为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永垂青史的贡献。战斗中,东山军民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拉开导火线冲入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黄飞龙烈士;有用自已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战斗英雄张国栋烈士;有冒死引渡增援部队的英雄民工林尖鼻烈士;有以一把菜刀夺下敌人机枪的农民孤胆英雄林大富;有踊跃支前的妇女模范刘杏、杨亚来;有在敌人占领区里机智勇敢与敌人展开斗争的“东山英雄八少年”……这些英雄事迹,表现了东山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战斗的爱国热情,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慨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这就是东山保卫战精神,它在后来根治风沙、建设海岛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发扬,并凝结成为以谷文昌为代表的团结进取、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山保卫战胜利后,东山军民一方面坚持海防对敌斗争,一方面掀起生产建设的热潮。以东山保卫战精神,向风沙灾害开战,向贫穷落后开战,改天换地,重整山河,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植树造林,根治风沙,兴修水利,排除干旱,把荒岛变成绿洲。建造八尺门跨海长堤,亘古天堑化通途。兴建“向东渠”,引水进岛灌良田。还有围垦西埔湾等等。这些重大建设成就,在东山岛开发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东山经济发展,起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解放后至1978年的28年,东山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森林面积从1949年的174亩增加到94057亩,绿化率达96%;工业从1949年的20多家手工作坊发展到143个厂家,年总产值相应由90万元跃达3752万元;盐业从1949年3.6万公亩产量5420吨增长到14万公亩产量108000吨,居全漳州第一位;渔业年产量由1949年的6500吨增长到18389吨。由于根治风沙灾害,排除干旱,从根本上改善了恶劣的生态环境,扩大耕地面积六千多亩,改良农田七万多亩,逐步实现稳产高产。东山发生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农民摆脱饥饿困顿,百业俱兴,社会空前进步。
  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荒岛到绿洲,从饥饿困顿到基本温饱。在这巨大变化中,共产党人吃苦在先,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就是中共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
  谷文昌,河南省林县人。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参加解放东山,1954年任中共东山县委书记,是东山保卫战的组织指挥者之一。他上任县委书记时,便带领东山人民治理风沙,曾指天发誓:“不制服风沙,就把我这把骨头埋在东山岛!”他走遍海岛每一座山头、每一片沙滩,与干部群众共商治理风沙的规划与措施,组织全县人民在沙滩上筑堤堵沙,挑土压沙,植草固沙,造林防沙,几经挫折,终于找到了适宜东山种植的抗风固沙耐旱树种——木麻黄,并形成了宏伟的绿色规划。1958年开始,一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战斗打响了,掀起大规模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四百多座大小山头,三万多亩沙滩披上了绿装,海岸线上筑起了“绿色长城”。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根治了风沙灾害,为海岛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谷文昌的不朽业绩,在东山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绿色丰碑。他那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东山人民。
  历史长河,时而一泻千里,滚滚向前;时而七拐八弯、跌跌撞撞。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一时大地凝寒,星汉无光。由于那场历史性的灾难,东山与全国各地一样,一次次失去经济发展的机遇,失去最最宝贵的时间。十年内乱,十年浩劫,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多方面惨痛损失,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挽回的。东山本来就底子薄,条件差,又处于海防前线,受到种种限制,再加上那场无可逃避的浩劫,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到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12782万元;财政收入只有30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7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4元。解放后至1978年的28年,东山前进了,但其步伐缓慢而艰难;社会主义方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路怎么走!
  四
  八十年代拍岸而来的改革开放大潮大浪,给东山带来了腾飞的契机与希望,东山人民终于踏上一条强国富民的改革之路。
  农村改革,大胆调整产业结构,打破传统的农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以创汇农业为起步,引进并大面积种植芦笋,形成较大的芦笋种植基地。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和近远洋捕鱼业。绿色开发与蓝色开发齐驱并进,双双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3万亩芦笋、1.4万亩优质水果、1.6万亩对虾、1.6万亩贝藻类、1.7万个网箱养鱼五大高优农业基地。农村经济商品率达90%。农民经济收入大大提高,至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3元。
  为了加快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东山一开始就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八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3亿元。向东渠东山段维修,双码线主干公路拓宽,深水码头集装箱配套,日产万吨水厂建成,新扩容程控电话2万门(总数达3.6万门),开通移动电话与无线电寻呼,口岸联检机构配套,旧城改造,新居民区开发等等,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198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山口岸之后,又于1985年批准东山为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县,1991年批准东山设立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省政府先后批准东山为创汇农业试验区、鼓励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设立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交通部于1992年批准东山港对外国籍船舶正式开放。同年,林业部批准设立东山岛乌礁湾国家海滨森林公园。随着这些重要项目的设立,东山全方位开放格局业已形成。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海岛,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她开始面对世界,一展她那动人的风采。
  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山已修起了5000吨级码头2个(其中一个集装箱码头),3000吨级码头1个。先后设立口岸管理委员会、海关、商检、港监等一系列涉外管理、查验、运输服务机构,成为福建省口岸设置最齐全的对外开放口岸。口岸的兴起,加速东山岛的开发与繁荣。
  国家级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区内投资项目已达65个,其中外资企业35个,内资企业30个。外资企业中,有投资上亿美元的“东山润华玻璃工业有限公司”,有投资三千多万美元的“乐华电器有限公司”和“英特食品有限公司”。内资企业中,有投资五千万元的双层金融大厦,有投资三千万元电讯大楼等等。
  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58平方公里,开辟了风动石、东门屿、金銮湾、马銮湾、乌礁湾、龙虎狮象四屿、九仙顶、南正院、西山岩、西埔湾、宫前湾等景区。海岛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全面开发,并使之变成巨大的财富。她越来越强烈地吸引着投资者和观光度假的游客。该区已引进外资项目32个,内资项目43个,龙头项目是东山岛百亿新城。
  百亿新城由中外发展商联手开发,计划投资三百亿人民币以上,建设成国际豪华旅游都会。首期开发的347幢别墅(配套游艇)已全部建成,水上活动中心、骑术中心、国际俱乐部、豪华夜总会、桑拿理疗中心等一批配套服务项目已投入营业;将建成世界罕见的54洞高尔夫球场、可停泊500艘游艇的大型游艇会、地中海式旅游俱乐部、东方好莱坞电影城、孙中山纪念基金总部等,还将建一批与之配套的高级酒店。
  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三星级华福酒店、百亿新城国际俱乐部、华侨大酒店、东山宾馆、金沙大酒店等酒店群体。1995年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该区被列为福建省旅游建设重点项目;被确认为’96中国度假休闲重点产品而推向国际市场。
  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科技作用大大提高,各类教育同步发展,设立电大工作站,建成东山岛职业中专学校,实现中小学楼房化和“两基”达标。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均取得显著成就。成功地举办过世界A级女子帆板比赛和全国滑水精英赛,建立了东山人民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
  在改革路上,东山以创汇农业起步,发展外向型商品经济,逐步由传统农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向海岛资源开发延伸型经济格局转变,使东山经济发生质的飞跃。至1992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提前8年翻两番,跃入全省“十佳发展县”行列。短短十几年时间,东山经济又发生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五
  东山,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高整体素质,增强了自信。如果说,她在改革之初对自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尚无足够的认识与估计,而未能找到一条最切合实际最适合自己的路子;那么,进入90年代,她终于在总结、调整、思索中有了自己的抉择。1993年12月,中共东山县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用十五年时间,将东山建成国际性旅游港口城市!
  这是一个历史性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一个跨世纪宏伟纲领。它指明一条走向世界、通向富足文明的金光大道。
  于是,海岛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浸在大开发大建设的滚滚春潮之中。几年间,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旅游经济开发区,象东山两条腿,步伐矫健而迅速。外引内联的重大项目一个接一个建立起来。中国三万六千里海岸最具规模最现代化的东山水上运动中心已建成;东山直达香港的客轮航班已经开通;往返厦门、汕头的气垫船客运航线准备开通;机场、铁路正在设计论证之中;港口货运正从漳州市南域货物中转港发展为大容量、广辐射、集疏能力强的综合性商港;常码路、西前路、环岛路、东环路、海港路、海滨路及大嵼跨海大桥——“六路一桥”基础设施,有的已完成,有的正在施工中;2.5万吨级城级码头已动工兴建……
  东山岛,一个国际旅游港口城市正款款向她走来!
  八十年的路,已远远的留在身后,它已成为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长卷,永远珍藏在东山人民心中!
  今天,东山人民正以新的姿势,积聚着第三次飞跃的力量,为迎接新世纪到来,为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而奋斗!
  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
  (省、部正职及以上)
  1953年7月底,国家石油部部长何长工率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抵东山,慰问参加东山保卫战(7.16)的解放军指战员、民兵、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
  1955年夏,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省长江一真等到东山检查工作,研究渔业生产措施,支持发展外海捕捞大〓船10艘,艏船10对。
  1957年,国家公安部长罗瑞卿到东山视察,要求进一步加强治安和海防工作。
  1958年11月17日,国家水电部长钱正英视察东山,强调要大力发动群众搞好水利建设。
  1962年夏,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到东山视察,当即批准修建城关(今铜陵)南门海堤,以防御潮灾,保护民居和农田。
  196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杨勇视察东山,看望驻岛部队,指导民兵工作。
  196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香凝、史良到东山视察,指导统一战线工作。
  1964年,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到东山,调查科技事业发展情况,指导农渔科技工作。
  1965年9月,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抵东山考察。
  1969年,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到东山检查指导工作。
  1970年,魏金水(原福建省长)到东山视察。
  1973年,福州军区政委刘培善到东山检查指导工作。
  1975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到东山杏陈视察。
  1976年3月,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到东山检查与指导驻军和民兵工作。
  1977年,福建省长马兴元到东山视察。
  1980年,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考察并指导东山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1983年5月,国家林业部长杨钟率参加“南方11个省林业厅长会议”的成员,参观东山赤山林场,赞扬“东海绿州”,号召全国林业战线干部向谷文昌学习。
  1984年3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光暐到东山指导共青团工作。
  1984年10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宋德福到东山检查指导共青团工作。
  1984年,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席汤大勇视察东山,希望东山人民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1985年,国家财政部长王丙乾调查东山财政工作,对如何开源节流,支持经济建设等问题做了指示。
  1985年12月31日,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庭栋到东山参观,赞扬东山自然风光美,物产丰富,各项建设成绩显著。
  1986年6月2日,福建省长胡平视察东山,开展对农渔业生产情况的调查,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1986年8月23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视察东山,勉励东山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1986年11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到东山视察政协工作。
  1988年2月18日,福建省长王兆国视察东山,鼓励发展创汇农业,做好对台工作等。
  1988年6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屈武和包尔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视察东山,并为华福酒店落成典礼剪彩。
  1988年7月1日,国家司法部长蔡诚到东山视察。
  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到东山,参观风动石景区,勉励东山发展旅游业。
  1988年,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到东山视察教育文化等工作。
  1989年5月3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光大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光英到东山参加漳州光阳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浮法玻璃项目可行性论证会。
  1990年2月底,随同李鹏总理到厦门考察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在回广东路上到东山参观港口、码头等建设。
  1990年5月5-7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到东山,对创汇农业试验区情况进行调查,找干部、工人、农民、台胞台属谈心,与县领导人座谈,指出:1、东山总的应以创汇农业为起步,以发展旅游业为引路,以对台工作为重点;2、创汇农业试验区要大搞农业综合开发;3、要充分利用对台优势,促进成片开放,促进“三通”和祖国统一大业。
  1990年6月30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到东山视察灾情(受6号台风袭击,损失严重),向东山人民群众、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深切慰问,提出继续抗洪防涝、安排好灾民生活、生产自救等意见。
  1990年7月上旬,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中将视察东山驻军营房、民兵哨所,赞扬东山人民一向有拥军支前及优待烈军属的光荣传统。要求部队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视察4号民兵哨所时,为女民兵题词:“巾帼英豪守海防!”
  1991年4月中旬,南京军区政委史玉孝中将到东山视察。为4号民兵哨所题词:“东山巾帼,永远前进!”又为八连题词:“建设东山好八连!”
  1991年12月27-28日,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国台办主任王兆国到东山视察。吴副总理对东山的改革开放工作表示满意,并认为在东山开辟台商农业投资区的条件已成熟。
  1991年12月30-31日,中共中央委员、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中将到东山视察。他(曾参加1950年5月12日解放东山和1953年7月16日东山保卫战)赞扬东山两个文明建设成绩巨大,勉励军民继续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把东山“双拥模范县”的工作搞得更好。
  1992年6月4-6日,原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青、儿媳邵华、孙毛新宇及中央军事出版社领导人,从广东到东山参观。
  1992年11月28日-12月1日,王蒙(原国家文化部长、著名作家)到东山参观,走访农家、渔村,对东山的经济文化建设提出:要突出地方特色,要体现与台湾的密切关系,要创作一首歌唱东山的好歌,要努力扩大绿化面积。
  1993年7月30日至8月1日,福建省长贾庆林率15个部门负责人到东山调查考察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百亿新城、创汇农业试验区的建设情况。贾省长肯定了上述各区成绩,称赞东山是福建的一颗明珠,并提出三点意见:1、搞好农业综合开发;2、吸引外资台资以加快改善投资环境3、搞好全岛建设规划。
  1993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思卿到东山视察,提出“严格执法,从速办案”的要求。
  1994年5月25-26日,福建省长陈明义到东山,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开展调查研究。他表示满意,并要求东山干部群众要为建设国际性旅游港口城市而加倍努力。
  1994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明枢到东山视察,研究决定在东山马銮湾建立检察干部培训中心。
  1995年4月19日,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与南京军区司令员固辉上将等到东山视察。
  1995年5月中旬,全国政协常委刘广义视察东山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表示十分满意并提出要求,一要巩周造林绿化达标成果;二要推广更新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第一代林木。
  1995年6月-12月间,先后有南京军区副政委兰保景中将、南京军区副政委何其宗中将、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总参谋部副总长周子玉中将、总参谋部副总长隗福临中将、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中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谢德才中将、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上将等,到东山视察军事演习地形,指挥部队演习。
  1995年7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明枢再次到东山,研究确定该院东山培训中心的配套设施及动工事宜(次年3月动工)。
  1996年2月24日至3月间,先后有南京军区副司令员颜琢中将、总后勤部部长王克上将、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上将、东海舰队司令员杨玉书中将到东山视察。
  1996年4月26日,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现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到东山考察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研究决定支持铜钵“寡妇村”建设敬老院。
  黄启注 整理
  纪念东山建县80周年诗词一束
  东山岛杂咏
  黄超云
  九仙山上白云多,慷慨曾吟横海歌。
  六百年来今盛世,洗兵共盼挽银河。
  夏木森森碧水长,风沙尽去乐清凉。
  渔樵问答多佳话,谷老声名世世香。
  软湿金沙羡马銮,潮音云影展奇观。
  罗帱绣幄鲜花若,儿女春阳笑语欢。
  三胞隔世喜归来,邻里相褒显异才。
  共筑长堤通宝岛,东山今日似蓬莱。
  邺山精舍见南天,礼乐欣观集客船。
  谁继石斋新世纪,仰头牛女众星悬。
  东风第一枝
  东山建县八十周年
  江侃
  峤徙瑶台,翩跹化蝶,栖来这隅将憩。
  峡涌四海波澜,峰萦九霄风雨。
  湾绵沙白,畴几顷,摇红滴绿。
  惜千般水色岚光,长匿迹苍烟里。
  飘缈缈,浪翻彩霓;
  盘曲曲,路环翠屿。
  地敷百尺危楼,渊喧万家渔语。
  分明前景,旅游港,峥嵘洲际。
  怎赢人杰绣山川,凭改革开新宇。
  庆春泽
  东山建县八十周年献词
  洪德章
  左海蓬莱,钟灵毓秀。
  喜逢八十芳华。
  燕舞莺歌,烟花彩练如霞。
  蝶城形胜驰天下,看今朝、纷呈奇葩
  庆升平、宫角铿锵,铁板铜琶。
  加鞭四化春潮急。
  望大江东去,万里无遮。
  探月迫星,擒封豕、缚长蛇。
  征途哪怕多风险,学鲲鲸、排浪吞鲨;
  乘东风,海吐龙涎,地献硅沙。
  颂东山建县八十周年
  黄彭生
  八十春秋建县艰,国图从此明珠添。
  但悲昔日虎狼地,更喜今朝解放天。
  万顷良田芦笋绿,千帆碧海鱼虾鲜。
  邦兴四化小康日,陵岛人民永向前。
  锁阳台
  为东山县治八十年大庆作
  许慕辉
  林带欢歌,碧洲起舞,喜讯陵岛频传。五都县治,八秩史空前。万户千家共乐,风沙敛,绿荫遮天。人文盛,奇观处处,南国丽珠悬。
  妍妍。开富路,中枢决策,蝶岛翩翩。庶黎欲腾飞,斗志拳拳。百亿新城夺目,宏猷展,棋布蝉联。濒东海,春潮叠叠,战鼓振宣宣。
  贺东山建县八十周年
  许怀德
  旱魔肆虐万家忧,寡妇村中多少愁。
  历劫青山应不老,春回蝶岛逞风流。
  治沙植树赖文昌,似锦繁花有异香。
  碧海飞舟欣破浪,旅游胜地已名扬。
  八十春秋歌赋
  孑、用钊
  曾经离乱历沧桑,诗史悲歌慨而慷。
  八十春秋荣与辱,万千黎庶炎和凉。
  变迁人事声名在,流转时光志不忘。
  抗日治安书胜利,防沙植树颂文昌。
  青天政绩万民拥,绿色丰碑千古扬。
  邹鲁海滨礼贤士,苏峰拱秀荐忠良。
  旅游港口新城市,东海绿洲启伟航。
  海晏河清如众望,尧天舜日是康庄。
  参加解放东山县干部名录
  傅四有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共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的号召。根据形势的需要,从太行、太岳两个区党委抽调一批干部组成长江支队,随军南下,参加解放福建。确定长江支队第五大队接管龙溪地区。又决定第五大队第三中队的4个小队由蔡良承同志带领,成立中共海澄县委,准备进入海澄;另外3个小队由郭丹同志带领,成立中共东山县委,准备进入东山。东山县委由三个人组成,郭丹任县委书记,张书田为委员任县长,申保成为委员任公安局长。县委成立后,暂驻漳州一段时间,开展征粮支前工作。
  1949年10月2日,云霄县和平解放。10月底,中共东山县委及其所带领的干部,进驻云霄城关天主教堂,积极开展解放东山的准备,并做好干部的组织和训练工作。当时,云霄县百废待兴,东山尚待解放,急需各方面的干部,两县县委即协同举办知识分子训练班,吸收诏安、云霄、东山、漳浦知识青年70多人参加。结业后,林周发、林嘉、沈玉生等41人分配给东山。同时,闽南公学也将吴裕德、王俊民等26人分配给东山。根据东山的历史和地理情况,确定设立3个区,组建区的领导班子。城关(包括古雷,康美等)划为第一区,区委书记谷文昌,区长张金川。西埔(包括陈城等)划为第二区,区委书记王虎、区长张国忠。前何(包括前楼、樟塘等)划为第三区,区委书记罗全贵,区长王永邦。区的领导班子组成后,属二、三区和机关的干部,暂时到云霄毗邻东山县的沿海各地配含开展工作。属一区的干部,由谷文昌、张金川带领(有宋保太、李成榜、程文金、沈玉生,吴裕德、赖汉青、王俊民、林清风、张立源、郑伟山、陈邦泽、张寿全、方伟奇、朱登春、方克平等)到古雷(时已解放)发动群众,做好解放东山的准备。
  1950年5月12日清晨,解放东山的战役胜利结束,中共东山县委即时带领130多个干部,迅速奔赴工作岗位。县委书记郭丹、县长张书田,公安局长申保成和第一区委书记谷文昌、区长张金川等带领机关干部和一区干部进驻城关;王虎、张国忠带二区干部进驻西埔;罗全贵、王永邦带三区干部进驻前何;宋保太带四区干部留驻古雷(东山解放后古雷即划为第四区,区委书记宋保太,副区长傅四有)。全县在三天内各乡、村都分别召开庆祝解放的群众大会。当时,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宗旨和政策;向国民党的党军政人员宣布“约法八章”,敦促他们弃暗投明,立功赎罪,服从人民政府政策、法令,上缴武器,保存各种文书档案。同时,迅速接管国民党的党政军机关及文教卫生事业等单位,安定社会秩序。1950年6月初,召开东山县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反霸、反封建,成立农会,推翻保甲制度,建立乡政权等问题。接着,领导东山人民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农业合作化。……这130多位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皆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中大多数,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考验,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紧跟共产党走,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奉献。
  东山解放至今,已46年了,当年风华正茂的战友们,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郭丹、张书田、谷文昌、崔天恒等不少同志先后辞世。对已故的同志,我们寄予深切的哀思和无限怀念。健在的同志都年过六旬,几乎全部退下来,不能再扬鞭跃马了。但他们仍壮志不已,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发挥余热,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地努力。
  1996年6月
  见到毛主席的海岛民兵——记中国共产党“九大”代表沈甘皮
  沈双又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东山县民兵沈甘皮被选为代表出席了大会,受到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全体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游行队伍。夜间,各代表分别参加首都联欢庆祝活动……。沈甘皮成为东山县享此殊荣的第一人。
  沈甘皮1930年出生于宫前村的贫苦渔民家庭。1951年参加民兵,1956年入党,曾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营长。从旧社会熬过来的沈甘皮,饱受战乱、兵灾、匪祸之苦。他当上民兵领导人以后,翻身不忘本,不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的希望,积极带领广大民兵加强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时刻保持警惕性,敢于向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一方的安宁,保卫渔民性命财产的安全。
  被称为“海防一级岗哨”的宫前村,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要地。具有夭然港湾和漫长海岸线,外来船舶往返频繁,流动人口多,海防治安管理复杂。
  解放初期,沿海岛屿龟缩着残余散匪,经常出没在运输航线和渔场,抢劫商船货物和掳掠骚扰渔船。渔民一见可疑船只便弃网逃走,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生活处于困境。
  在这严峻的情况下,沈甘皮配合渔区工作队,向广大渔民进行思想教育,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跟匪船斗争。加强民兵瞭望哨,及时观察情况。一旦发现情况便在船头插竹篙挂棕衣做为报警信号。组织精干民兵随时随地保卫渔民生产安全。
  1952年4月的一天,一艘匪船在近海渔场作案,遭到埋伏在“成仔〓”山上的宫前民兵一顿痛打,匪船惊慌地掉头逃之夭夭。过了一段时间,匪船几次在渔场游弋骚扰,都遭到民兵的袭击。尔后,匪船就不敢在近海猖狂肆虐了。
  1957年,宫前村山上驻扎炮兵部队,增强了海防力量。沈甘皮带领民兵主动与炮兵部队密切配合,为炮兵部队提供情况,搜索可疑目标。有一次一艘匪船在渔场追逐渔船,严阵以待的炮兵开炮轰击,几颗远射程的炮弹打得匪船上的匪贼喊爹叫娘吓破了胆,匪船鼠窜了。此后,渔场一片宁静,渔民安心生产了。
  1965年“8·6”海战,我海军在东山——南澳之间渔场击沉国民党舰艇“剑门号”和“漳江号”。宫前民兵武装船接到上级命令,配合城关民兵机帆船,以最快速度,赶到海战区域时,我海军舰艇已奏凯。太阳升出海面,只见波浪上漂浮着国民党舰艇破碎船板、弹药箱、瓶瓶罐罐等杂物……。但空气中还流动着炮火纷飞过后浓烈的火药味。民兵武装船分头搜索,投入清扫战场工作。
  这次我军出动民兵武装船5艘,民兵90人,缴获一批战利品,抓捕“漳江号”俘虏一名。
  1966年,宫前村一渔户招诏安籍青年胡××为婿。此人行为可疑,没有下海捕鱼,却暗地里在打渔船的主意。渔民们把这人可疑情况告诉了沈甘皮,沈甘皮即安排跟踪了解。那时,为了海防的安全,渔船返港要收“三宝”(桅杆、桨橹和舵柄),这使胡某一伙一时难以下手。后来,为一网打尽,经县公安局的部署,将计就计,引蛇出洞,让胡某打主意的船及另外几条船,接连几日佯装懒收“三宝”。胡某认为机会来了,使纠集诏安、西埔团伙成员四人,在黑夜偷船出逃。早有准备的民兵即开船追捕,驻城关海军炮艇闻讯赶来支援。经过三个多小时与风浪搏斗,逃犯的船影越来越近了,很快落入海军炮艇和民兵武装船夹击之间。海军炮艇先打出照明弹,接着,民兵鸣枪警告。晕船晕得如烂泥似的外逃团伙,自知插翅准逃,个个束手就擒。
  1969年6月间,有一只小船晃来荡去开进宫前海湾,停泊后又没上岸申报。沈甘皮在哨所观察后感到其行迹可疑,便带民兵划舢舨登船检查。船上五人,持有渔民证一人,其他没有身份证明,说要往广东省汕头市购卖汽灯器材。沈甘皮把这违反海口管理,来历不明的情况报告县公安局,公安局同意暂予扣留等待调查。几天后,公安局查清,原来是一起晋江县金井镇外逃团伙。他们偷了农业生产队的小船,伪装运贝壳,实则要开往汕头市运载15名外逃份子妄图偷渡越境,不料在途中机器出故障,停泊宫前。案情查破,准备偷渡的人员全部落网。
  1960年9月,宫前村渔民陈振坤在海上捕鱼时营救一只因机器故障在海上漂流了四昼夜的金门县渔船。船上四个渔民在风浪颠簸中饥寒交迫性命垂危。该船被拖回港后,沈甘皮和村干部都热情关心这来自海峡彼岸的渔民兄弟,为他们安排住宿,张罗沐浴更衣,送饭菜汤水,无微不至的款待,使他们很快恢复了体力。安顿一阵后,沈甘皮把情况告诉县海防部。县海防部派人前来慰问,并通过电台为遇难者的金门家属报平安。同时联系县造船厂为其维修渔船,检修机器,还专程陪同他们参观东山风光名胜。临别之前,县海防部赠送金门渔民同胞每人一套赤色卡其布的中山装及日用品。沈甘皮代表宫前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及渔民兄弟为该船添柴油,备足大米、地瓜、油盐肉菜等食品。该船老船长看后感动得眼睛湿了。该船返航之日,先由宫前村拖带船将其拖至城关海域,再由县水产局指挥船拖至厦门与金门之间的海域。金门渔民同胞依依难舍感激地说:“大陆政府和渔民兄弟待我们足好,盼望祖国统一,我们一定到东山来探望大家人,同时来敬拜庙山佛祖。”
  沈甘皮忠心耿耿干民兵工作三十多年。他把热心和专注用在巩固海防、打匪船、抓偷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曾多次得到龙溪军分区、福建军区的表彰,被全国民兵代表大会评为民兵先进分子。
  1983年沈甘皮辞去宫前党支部委员职务,支持年青干部接班。然而他继续关心渔村经济发展,关心村容村貌建设,为两个文明建设献余热,保持先锋模范的光辉形象。
  同在一片阳光下——东山县残疾人事业概况
  陈立群
  18万人口的东山县,残疾人占4.25%,约8100人。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在一片阳光下,但不管从哪一方面说,残疾人要比健全人困难得多,也容易被忽略。然而,做为人,他们跟健全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理解、扶助与信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山县民政局在救济扶助残疾人、安置残疾人劳动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早在1958年就创办了第一家福利企业——东山县民政纸箱厂。但是,残疾人事业从单纯政府行为的民政工作,转化为全社会参与的专项社会事业,却是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的。
  1990年4月,经东山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东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并召开东山县首届残疾人联合会代表大会。当时中共东山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沈松池任大会主席团主席,县人大主任沈淮彬任名誉副主席。大会产生了东山县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理事会,负责大会闭会期间的事务工作。林文钦当选为理事会理事长。1994年,又成立东山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当时的副县长任委员会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林炎福、县民政局长沈汉平任副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林文钦兼任办公室主任。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理事会负责残疾人事业的具体工作。
  东山县各级党政,把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摆上议事日程,纳入法制轨道。几年来积极贯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讲求实效,打好基础”的工作方针和《基层残疾人工作要则》,宣传、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根据残疾人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东山县人民政府对本县残疾人实行优惠待遇的若干规定》、《东山县残疾人劳动就业和基金制度实施方案》等等,大力加快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步伐。每年助残日、春节期间,县五套领导班子成员、各有关部门与乡镇党政领导人都深入福利企业、残疾人家庭看望、慰问,了解残疾人生产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残疾人心坎里。
  县人大把实施《残疾人保障法》作为“三五”普法教育的内容,以法制委牵头,组织财政、司法、监察、审计、工商、税务、人事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执法大检查,有力地促进《残疾人保障法》的实施。财政局每年拔出一定专款支持残疾人的“三项康复”工作。工商税务部门为部分福利企业或残疾人工商个体户办理减免税手续。县司法局开展残疾人保障法的咨询服务,派出宣传车于城乡巡回宣传保障法,并派出律师任残疾人福利企业的常年法律顾问。县劳动局帮助残联对就业前的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一些医院每逢助残日就派出医务人员上街为残疾人义诊,并送医送药到福利工厂。东山社会对残疾人事业日益关心与支持。
  县残联成立以来,积极做好残联组织建设,在残疾人劳动就业、三项康复、教育与文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民众解难,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全县七个乡镇及两个福利企业的残联或残协的组建,初步形成上下一致的工作体系与网络。村或居委会残协组建工作也正在进行。乡镇的残联与民政办合署办公,并有活动场所、规章制度和专项活动经费。体系与网络的形成,从组织上为东山县残疾人事业创造良好条件。
  几年来,县残联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4009户次,颁发残疾证件3100多件,发放慰问品1021件,慰问及救济款7万元,发放衣物12000件。还先后两次组织发动全县性扶残助残募捐活动,共为残疾人事业筹集33万余元。县残联是“半官半民”性质的事业团体,是联系残疾人、社会和政府之间的纽带,承担着政府委托,行使“代表、服务、管理”三种职能,妥善处理残疾人的升学、就业、投诉、婚姻、救济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县乡两级残联共接待来访332人次,处理来信39件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残疾人的劳动就业问题,是残疾人事业的重点。东山县根据全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八五”实施方案,执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方针,打开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新局面。全县已有残疾人福利企业18家,职工553人,其中安置残疾人181人。全县已有2个行政单位、2个事业单位、18个企业单位按规定的比例,吸纳68名残疾人就业。县乡两级残联协助386名残疾人办理了个体从业申请手续,并在经营场地、信息、技术、信贷、税收等方面帮助理顺关系。努力为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和自食其力创造条件。
  东山县十分重视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与康复工作。创办了县聋哑儿童培训班,在西埔小学特设了弱智班。全县约有2000多名残疾学生分别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县第二医院和县中医院设立了以白内障复明手术和儿麻矫治手术为主的康复中心。先后聘请厦门市开元区、上海市杨浦区的眼、骨科专家教授到东山,为患者施行康复手术,收到良好的效果。县第二医院率先引进推广“人工晶体植入”的新技术,使300多个失明者重见光明。县中医院为25名儿麻患者施行矫治手术,使其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恢复。通过康复工作,增强了残疾人的生活勇气和自信心。
  文艺与体育,最能体现残疾人的精神风貌。东山县残疾人在各级党政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文体方面曾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1987年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伤残人运动会上,东山优秀游泳选手许建喜夺得二枚金牌。1991年8月在福州举行的福建省第二届伤残人运动会上,许建喜又获得游泳项目的二金二银,并与队友陈鑫利、张祖兴一起夺得五金二银和一个第四名的好成绩,三人所得积分居漳州队之首。同年5月,残疾人林少昌,在平和县举办的“灵通杯”中国象棋邀请赛上,荣获个人总分第一名。1992年全省残疾人游泳比赛在福州举行,许建喜再次获得一金三银的好成绩。1996年,残疾人李贵顺,在福建省残疾人运动会上,又夺得100米仰泳金牌、100米自由泳和50米仰泳2枚银牌。残疾人董荣树于1991年4月,在台北市教师会馆举办个人书画展,作品深受台胞欢迎。1993年3月,他的作品再次参加台湾“中华大汉四海同心书画联展”,作品被选录专辑。1996年5月,董荣树与残疾人李石清、朱财荣,共拿出十五幅作品参加漳州市首届残疾人书画展,得到很好的评价,作品均被市博物馆珍藏。同年,董荣树赴京参加96年中国文化学术研修会,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中心聘为“特邀书画师”。他现为漳州市残疾人书画协会副会长。1992年5月全国助残日期间,县残联与县文联舞蹈协会联办“平等、参与、携手、奋进”联欢会,共有15个单位的60多名健残人表演了24个文艺节目。今年初,县残联又在文化部门配合下,组织了两个节目,参加漳州市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荣获组织奖、创作奖、演员奖,两个节目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残疾人事业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与做好宣传工作是分不开的。几年来,县残联与宣传文化部门合作,围绕每个助残活动主题,动用广播、电视、座谈会、标语、专栏、调查研究、走访看望、联谊共建、踩街游行、信息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广泛地宣传残疾人事业,宣传模范残疾人和扶残助残单位的先进事迹,唤起全社会的理解与关注。今年5月的助残日,县残联又与县文联、县电视台联合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同在一片阳光下》,在市、县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
  东山县残疾人事业,方兴未艾。这种功德无量、充满人道与爱心的伟大而高尚的事业,一定能随着东山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进步,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1997年7月
  从油车巷十八支引魂竿说起——东山海洋气象事业话今昔
  孙用奇
  解放前,东山根本没有气象设施。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油车巷十八支引魂竿”那件令人悲伤的往事。那是在四十年代的一个夏季的某日,强台风突然袭击东山岛海面,因没有气象预报,东山渔船惨遭洗劫,渔民死伤无数,仅城关码头街“油车巷”的二十多户渔家,就有十八个渔民同日葬身大海。十八户死难者家属都拿着引魂竿到海边为亲人招幡引魂,哭声悲天恸地,那情景,就是铁石心肠的人见了也要伤心落泪。
  昔日的东山岛,渔港破烂不堪,港里没有避风设施,岸上没有气象设备。连收听风情预报的收音机也少得可怜。因此,每当遇到台风袭击,船破人亡的事故屡屡发生。当时渔区流传一首民谣“渔民出海,背靠棺材,何日才能免祸灾?”曾任东山县长的楼胜利先生,虽然也曾多方筹资募款,在后澳湾筑了防波堤让渔船避风,但不几年又毁于风浪之中。
  1950年5月东山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渔业生产,关心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先后拨款数千万元,帮助渔民修筑海堤,建设避风港和新渔港,解除风灾祸害。特别是重视在渔区发展气象事业,解放初就在九仙山顶和文公祠山顶设立台风警报站,天天为渔民预报风情。1953年,由于军事上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在东山城关建立了气象站,1958年,气象站下放给地方。1959年扩建为东山县海洋水文气象台。后改为东山县气象台。经过30多年建设,现已成为一个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基本站,也是福建省三个专业气象台之一。其内配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能够保证测报工作质量的各种仪器,有无线电台7部、气象传真收片机4部、电传打字机4部,有用来统计、计算、分析各种气象资料的不同型号计算机共3台,有可以随时与其它气象台、站直接通话、讨论天气预报、传递气象信息的高频无线电话,还有比较先进的气象探测仪器如电接风向风速计、强风仪、遥测自记雨量计、湿度计、温度计、气压计、日照计等。
  东山县气象台拥有一支以气象师、助理气象师和技术员为主体的技术力量,分设预报组、测报组、填图组、服务组。工作人员坚持昼夜值班,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有关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和补充定时的绘图天气报告,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和统计整理,按时完成各种表报的编制。目前,东山气象台的测报工作人员已能较有把握地观测云、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湿、水平能见度,以及雨、雾、露、冰雹、龙卷风、沙尘暴、闪电和大风等天气现象。还可以通过电台、传真机和电传机,接收到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发出的国内外各种气象信息,接收华东区域雷达图和卫星云图等,并且通过处理、计算和分析,作出东山地区长、中短期天气和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情报服务,及时向领导部门和人民群众提供信息,向有关生产单位进行有偿专业服务,并对台风、大风、暴雨等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向福州、厦门、汕头、广州、宁波等地的广播电台提供播发的气象情况,向浙江、广东、福建的海军、空军基地以及民航部门编发每个小时的航空天气报告和危险天气通报,同时向广州、福州、厦门、漳州、汕头等地编发台风联防报、降水报和重要天气报,还为国家气象局报送月报表和年报表。
  东山气象工作人员数十年如一日,每日24小时从不间断地坚持监测各种气象因素,及时准确地向有关方面发报气象消息,为各业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及时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为渔民及时发报风情,保证生产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6.12.1
  康美林氏家族重教兴学贤人辈出
  陈汉波
  我对康美林氏族姓有着特殊的缘份。解放初,曾担任过该村中心小学校长。嗣后,被邀请参加纪念林忠简公诞辰四百周年活动,作《林忠简公的历史评价》,并协助编纂《康美林氏族谱》。在这一连串工作过程中,我发觉康美林氏族姓,有兴学重教,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数百年来,熏陶不少忠臣孝子、儒林硕士,持续影响该村有较好的文明素质。
  诚然,这传统美德的形成,是有其历史根由的。
  康美村位于东山岛上的龙潭山南麓,赤山北端,康山之东,滨临台湾海峡,有三山拱抱,一海拓宽的地理优势。相传,在元末明初,该村始祖“系自赤领徙居南澳云盖寺(一说自漳浦霞美),祖妈张氏,因避乱携子偕次叔德和公至五都康美,看到这里山明水秀,风景宜人,就“掘井三尺,见泉,遂家焉。”传至数十年,四世子朝已成为漳浦县庠生(县学的生员),子容亦是县的廪生(领补贴的优秀生员)。这是目前岛上发现谱乘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康美林氏的祖辈早已意识到重教兴学的重要性。
  迨嘉靖元年“巡按御史王以旗从诸生之请,疏奏皇帝准许铜山(明清东山之称)建立学校。三年后,奏准建学立师,铜诸生自此俱入本学。”这时,五世彦佩公送长子大辂公入城读书,学成回乡创建家学,召集族中子弟入学授课。大辂公以“仁义”启迪学子,以“博识”激励上进志趣,又建立尊师重道的族规,开创兴学重教的风尚,受到族人的尊重与支持。于是文运大开,科第蝉联。万历四十一年(1613)七世而兴公高中进士,越四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世日瑞公亦高中进士,成为一家两进士,且父子为官清正廉洁,忠烈称著。一时康美兴学重教的名声大振,蜚誉八闽。
  清康熙后,由于人丁繁衍,入学子弟剧增,家学分析“松斋”“德斋”二塾,各自聘请族中名儒任教,世代延承,新秀脱颖。九世邦基公隐居山林,著书立说,撰有《殉甘日录》《清懒堂诗集》,留传后世。十世鹤云公更是才华横溢,独得豪放,掌握漳南诗坛牛耳。其诗有元稹之神韵,白居易之致趣,有《示内》一绝,“句不惊人语不奇,山妻但恐我伤时,可知识得诗中否,细步偷来检我诗。”广为流传。他诗稿积叠,即有《元白诗集》一书行世,被陈石遗先生编入《福建艺文志》。十五世振舞公博闻强记,通学堪兴,尤精于建筑艺术,首创“康美剪瓷饰雕,自成一派,其工艺巧夺闽南之冠,且被誉海内外。十六世少丹公善绘钟馗,笔墨奔放,神韵奇特,形态千变,眼光逼人。其画为国家美术馆所珍藏,参加欧美各国展览,东南亚各地画廊无不喜爱。且承祖传一手剪瓷饰雕艺术,但不墨守成规,所剪瓷雕如草虫禽兽、人物造形,栩栩如生,为世人所莫及。
  随着社会的发展,康美村兴学重教传统美德亦在不断地发扬光大。民国十四年(1925)废私,开设康美小学,拓宽招生范围。东沈、钱岗、古港、霞湖、樟塘、前佘、西崎等周边村庄读高等小学者都到这里,生员曾增加到四百多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改为康美中心学校,增加教职员人数,选聘县里学识渊博,资历较高的贤人任校长。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进行教学改革,拓宽办学途径,在普及教育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康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1977年建新校舍,设康美附中,凡是本村和周边村庄学子都汇聚康美附中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业,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1988年旅居新加坡康美族亲回乡探亲谒祖,目睹族人子弟好学情绪深有感触,林合寿先生首倡捐资兴学之举,发扬传统美德。遂即引起在新加坡族亲林喜藤、林五成、林育生诸公的共鸣,带头响应,并在族中掀起捐资兴学活动。全族旅居新加坡亲人深明大义,慨解义囊,表达赤子之心。一时,捐资兴学者有:林喜藤、林五成、林合寿、林育生、林培生、林济钦、林金顺、林进荣、张流弹、林全加、林来顺、林金才、林春和、林尚勇、林大元、林福来、林发顺、林赞成、林月香、林发国、林庆盈、林赞和、林赞木、林鸿生、林宗波、林赛茶、林义发、林荣春、林加安、林阿凤、林和发、吉玲姑、林赛容、康小妹、林松坚、林汝霖、吕红绸、陈秀凤、林天文、林福池、林海田、林电火、林舜恭、林荣光等人,计共捐资人民币七十五万元,捐资创建康美中学。这所中学于1988年动工至1991年6月竣工,建有教学大楼三座,总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增添新桌椅,设置新的教学仪器。同时开辟一个达十多亩宽广的运动场,校园栽种异花奇草,芬郁清香。为了鼓励师生教学相长,十八世喜藤公捐资人民币10万元,创立林春丹教学奖学基金会,每学期评奖师生一次,鼓舞族姓子弟勤奋学习,创造优异成绩回报亲人。
  每当我来到康美村,在浓荫夹道的笔直的马路上走时,迎面就看到这几座刷白高大雄伟壮观的教学大楼屹立于康山之麓,增添了几分秀丽;听到那莘莘学子朗朗的书声,使我联想翩翩,回顾过去,看到现在,想起未来,康美林氏族姓兴学重教的美景似五彩斑斓的织锦铺展在人们的面前。尤其是竖立在校园中那座金光闪烁的“捐资奖学碑铭”,镌刻着所有乐捐者的芳名,更使我领悟到事无钜细,力量有大小,凡是为人民做出好事的,其名千载留芳。我怀着景仰情怀,拜访现任康美中学校长林乔木先生,他笑颜可掬地告诉我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关怀,教师努力,学校环境大大改善,激励学子的学习情绪,康美的教育事业再登一层楼。现在入学中小学生有1058人,占学龄儿童数的99.8%(其中女生入学率占99.12%),中考成绩两年来六科学业总评分数和总及格率居全县第一名,与漳州市一中并列第一。出现女神童林培容、林楚卿从小学到高中,其学业成绩科科满分,非凡超人;出现林锦炎、林东升二学子参加全国“华罗庚杯”数学竞赛获得三等奖。谁也难料到这种极难剖解的数学竞赛题,其能手竟然出现在东南海角东山岛上的康美中学,这与教育传统基因和教师的栽培是分不开的。因此,被评为“市级文明学校”、“办好初中先进学校”、“脱盲村庄”。解放四十多年来,康美林氏族姓的大中专学子有112人,其中当教授5人,科学家1人,研究员10人,担任县、市行政领导的5人,科局级干部15人,人才济济,一代胜于一代。
  1996年4月2日脱稿
  东山县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活动简况
  朱子周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倡导良好道德风尚,联络海内外胞波情谊,共同推进东山经济建设与社会文明进步。经县社团办批准,于1993年8月15日成立东山县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简称东山县朱子学会,挂靠县政协。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是古代继孔子之后,学问最渊博、著作最丰硕、影响最深远的一代宗师;是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文化巨人。复旦大学校长蔡尚思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福建省人大主任程序说:“探讨、发掘、继承和弘扬朱熹思想中的精粹,对于振兴中华,增强伟大祖国和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中国统一,对于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朱熹出生于尤溪,19岁中进士,历任同安主簿,漳州知州,枢密院编修、南康郡守、秘阁修撰等职,谥称徽国文公。他有三子,其后裔受元兵追逼迁居宁化、兴化、镇海、云霄等地,后又有后裔从云霄迁居东山县双山村(今宅山村),后裔衍传西埔、顶西、双东、铜陵、饶平海山、南澳及南京、新加坡、台湾等地。
  东山朱子学会以朱子后裔为主体,有他姓的热心人士参加,选举朱子周为会长,朱才利、朱才茂、朱玉发为副会长,孙用钊、朱佩、朱国添等15人为常务理事。学会聘请沈淮彬(当时为东山县政协主席)、朱之文(厦大副校长)、朱振民(漳州市文化局长)、方维仁(中共东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为名誉会长,聘请朱秉义(台湾博士教授)、朱联圣(马来西亚某企业董事长)、朱文生(新加坡联运公司董事长)为特邀名誉会长,聘请宋利山、吴如德、陈汉波、黄石麟、黄云生等7人为顾问。
  学会成立以来,我们办了五件事:
  一、组织学习,开展交流。我们与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和中华朱子学会(筹)挂勾,订阅多种刊物,多次请中华朱子学会筹委会负责人杨青教授和厦门大学师生来讲课;编写朱熹年谱,传播朱熹功绩与爱国爱民思想;组织代表队参加武夷山、广州、婺源、南宁的朱熹国际学术研讨会,撰写两篇论文参加大会交流,受到好评,被收编入册。东山县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被吸收为中华朱子学会(筹)、世界朱氏联合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的成员,朱子周被选为世界朱氏联合会监事。
  二、编写村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我们以宅山村为重点,组织编写小组,深入5省21县42个单位,沿着先祖的足迹,查阅有关史料五百多册,访问三百多位老人,组织32人收集本县档案馆、镇村有关史料,广泛收集谱牒牒、石碑、墓志、手札、家札等进行综合研究。召开20多次研讨会,请教十几位专家学者,四易其稿。终于写成宅山村史与朱氏族谱相结合的《宅山朱氏志谱》27万字,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台湾、新加坡宗亲看到志谱,非常高兴,找到自己的根,满足多年的渴望,纷纷回乡探亲、祭祖、旅游、投资办企业,这几年宅山村台胞侨胞回乡增多,投资办公益事业和企业增多,其中投资公益事业几十万元,文化热引来经济投资热。
  志谱编成后,我们摘出村史10讲,用故事形式通过老人协会、学校、共青团、党支部的活动对村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着重宣讲本地朱熹后辈爱国爱乡事迹和高尚品德。例如黄道周受朱子学术思想的影响,誓死抗清,英勇就义,谱写一曲爱国主义正气歌;朱熹十二世裔孙朱孟章,秉承祖德,爱国爱乡,艰苦创建双山村;朱熹十八世裔孙朱羽柏父子三人随戚继光英勇抗击倭寇,壮烈献身,被树碑公祭称三英雄;朱熹二十一世裔孙朱贲、朱振、朱义随郑成功,为收复台湾作了巨大贡献;朱熹二十二世裔孙朱璇于康熙年间任抚州知府、户部主政,为政廉明,兴利革弊,百姓建庙颂为“朱青天”,荣获康熙赐的“玉壶冰〓”名匾,晚年荣归故里,带领儿子开拓双山港,修筑西埔大路,招商建店,创建西埔圩,为繁荣东山经济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朱熹二十四世裔孙朱家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和林美圆组织“义兴会”,与云宵朱翔为首的“义兄会”结盟,开展抗暴肃贪、打击清朝污吏的斗争,推动社会进步;朱熹二十七世裔孙朱炳耀、朱辉山响应孙中山革命,率领民团八千人,西埔一战驱逐军阀洪玉海支队,保护东山人民。这些故事受到热烈欢迎,收到良好效果。
  三、维修古迹,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场地。在宅山村民委员会以及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发动台胞侨胞及本地村民自愿捐助,共募集70多万元,有的献工,经三年努力,完成6座祠堂古迹的修复。我们把这些祠堂作为对外联络的纽带、台胞侨胞回乡探亲、祭祖、联谊活动的场地;作为开展宣传尊祖敬贤、尊老爱幼、敦族睦邻,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计划生育法、刑法的场所;作为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年学校、科普讲座、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场所;做为开展鼓乐队、舞龙队、图书室、乒乓球等活动的场所;以及进行红白喜事改革、移风易俗的场所。
  四、引导村民学习朱子优良思想品德。学习“朱子家训”“治家格言”,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摘出“八勿八要”和勤政廉明格言警句30条,印发给大家学习;根据当地实际,我们又制定家庭道德24条(其中子女道德10条,父母道德8条,夫妻道德6条)印发几千张分发到户学习推行,提高村民文明道德素质。出现许多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尊敬老人的好人好事。近几年宅山村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大为减少,被市、县评为“治安先进单位”、“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
  五、创办奖学奖教基金,鼓励多出人才。我们积极协助宅山村,发动海内外同胞集资13.5万元,建立振兴奖学基金,制定12条奖学条例,通过实施,激发了宅山村小学师生的积极性,改善了学风民风,四年奖励752人次,计发奖金52970元。近四年,宅山村涌现硕士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23人、专科生20人,中专生82人,合计125人,比前4年增一倍。许多获奖学生在校更加奋力拼博,科技大学学生朱文亮年年得双优秀生;福州大学学生朱甘顺二年获奖三千元;福建林学院学生朱少文第一学期获奖400元,全部寄回村献给基金会。
  由于基金会认真扩大积累,现有基金达20多万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重视教育,去年投入180万元又兴建一座四层教学楼,使教育走上新台阶。
  东山岛书画纵横谈
  游明元
  东山岛虽弹丸一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明清以来书画家辈出,给家乡争来“书画之乡”之美誉。
  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黄道周诞生在这个岛上的深井村(原系漳浦县,今属东山县铜陵镇)。黄公字幼平,号石斋,天启壬戍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太子太师、兵吏二部尚书、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等。
  黄道周自幼聪颖敏捷,髫龄即好习书作画,及长无所不工。其书法以“遒媚为宗”,结体颇有用意,拓宽横向,缩短纵向,点画长短不一;部首与部身高低大小有异,时合时离,时斜时正,但斜而不乱,正而不板,结而不死,松而不散,逸而不浮;字势稍带欹带侧,点画纵横间稍微敛收,显得峭拔险峻,又求得整体结构的稳定。用笔轻重快慢提按变化明显,方折深沉,如刀削斧斫,断崖峭壁,拙朴遒健,真所谓“骨藏肉中,力出字外”。章法布局别开生面,字距密不透风,行距宽可跑马,虚实相生,奇险制胜。黄道周的书法不仅仅是他对书的外在模拟,更重要是其本人的社会经历,在其内在情感中孕育与升华,造成“风骨峭然”、“劲挺凝炼”、“严冷方刚”、“质朴奇古”、“意居形外”之特征,形成“遒媚”之风格,达到“高气”之境界;自成一家——“漳浦体”。打破了明末董其昌“秀色”一统书坛的局面,有“可夺王铎之席”,又有“北倪南黄”之说。他的绘画艺术无愧也是一座奇峰,如《十八松图》、《兰竹图》、《雁荡山图》、《文魁图》、《武夷泛悼图》……无不展现出高超的书画艺术和具有简炼、夸张、节奏的笔墨特点。表现出“磊落苍古”、“风骨神韵”的艺术真谛。正如明地理学家徐霞客评:“至人惟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古今第一”。
  黄道周先生的夫人蔡润石,字玉卿。“善临池,作道周行书几奇真,尝谓闺中名不宜传外,故早年作字,皆署道周名,晚乃自署,然非至亲不妄与。其楷书间杂分隶,尤称妙品,吉光片羽,后世宝之。”(《铜山志》)蔡玉卿能诗善画尤书法与先生逼似,今尚存的有上海博物馆的《山居漫咏》,福建省图书馆的国画《梅花》和行书《孝经》。
  诏安画派的形成影响
  东山岛于明嘉靖年间,除原铜山所仍隶漳浦县外,其余地区为五都划属诏安县所辖。清雍正年间铜山所划归诏安,结束一岛两属的历史。民国5年(1916)5月1日,始建东山县。为此,东山、诏安、漳浦的民俗相同,书画艺术更是相辅相成。
  清代书坛画苑,日见兴盛,名家辈出,画家之间来往频繁,互相切磋技艺。他们汲取各地带来的文化真谛,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兼收并蓄、逐渐演变成具有地方持色的绘画艺术风貌,形成作者群体,时有人称为“诏安画派”。它风格多样,画家的体系纵横交错,名家之间虽互有往来,艺术上也有通融处,但依旧存在着森严的门户壁垒。然而共同之处还是显而易见。基本特征为:笔法沉雄苍劲,清润明丽,着色偏重赭石、花青,以孤冷雅淡。个性强烈,风格突出,有独创性的画家,都不期而然地在传达着“诏安画派”的韵味。这种韵味反映了这地区性的绘画面貌,更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风气。“诏安画派”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绘画流派,不单纯指诏安县,是闽南地区书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故又称“闽派”,本文只谈东山籍作者。
  据诏安县编纂的《诏安历代书画选》,排在第一位的作者康瑞就是“诏安画派”创始人之一。康瑞(康熙至乾隆年间),字喜子,擅山水、人物,尤精佛像、百卉,崇尚大写意,以意运笔,一抹立就,不拘绳墨,名录《福建通志》、《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他所作的《墨牡丹》,以阔笔大写意,把牡丹表现得鲜嫩、亮丽充满生机;把严格的结构和高雅的意境作宽松通俗处理,把复杂的情感放在简单明了的笔墨形象上,可称雅俗共赏。他聪明理智地用社会的审美需要来塑造自己的画风,这便是他最大的成功。《漳州府志》记载:“康喜子画百卉,泼墨淋漓”,《诏安县志》说他“善书法佛像,兼山水人物,一抹立就,萧政苍老,不假修饰,深得云林之趣,今得其尺幅者,珍若拱壁焉。《铜山志》载:“康瑞字喜子画法超绝,尤工花鸟,笔格遒劲。至画武圣像,其独到处非后人所及。石斋后第一流画家也他和许芝子之佛像;陈岳、黄莹之山水;陈谷、赖少嵩之人物僧西舫之博古;王岚之草虫人物,皆有名于当世”。同时期书坛的名人还有:“唐偕藻(唐朝彝,丁未年进士,选内弘文院庶吉士)善满书又工书法,其大书时人莫及。后有潘潜者,亲营村人,亦工书法,其大书颇博时评。”可以说明当时名家如林,书画艺术之高超。
  直到清末民初“上海画派”的实力日益雄厚,声誉远播,各地画家纷纷涌进上海,借上海的经济发展拓展自己的艺术。马兆麟就是其中一位。他把“诏安画派”带入上海,同时又大胆汲取“上海画派”之长,使其绘画技巧娴熟精确,焕然一新。他写实可信、写意可亲、施色可爱,的确迎合了当时上海崭露头角的工商阶层的趣味,而在士夫圈子里,也因他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几分雅逸而颇受青睐。为此“诏安画派”作品毫无顾忌、名正言顺地作为一种社会需求而纳入商品范畴,名扬四海。同时,进一步促使家乡书画家激情澎湃,大胆冲破禁锢,走出孤岛,到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大展宏图。这就是“诏安画派”走向辉煌的时期。
  马兆麟(1837-1918),字瑞书,又字竹坪,号子般,室称“宜宜轩”,生于五都(隶诏安县,现东山县铜陵镇),光绪乙亥举人,有“诗、书、画”三绝之誉。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他擅写意花鸟,间作山水,晚年游遍东南各省,拜访上海名画家任伯年、吴昌硕后笔墨简练,专尚疏淡。以轻快爽健的笔锋,创造出姿致秀逸的风格。《铜山志》载:“近世吾闽画手,推冶山林畏卢及吾邑马竹坪二先生为最著,竹坪所作花卉、萧洒逸致。晚工山水林泉,笔意幽闲秀峭。南京、巴拿马两次展览比赛,均获优等奖状,时人宗之。”他品学兼优,间里荣之。自从他的水墨画《春夏秋冬四景图》参加1910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奖而驰誉国内外后,他的书名便为画名所掩。其实他的书法柔刚相兼,其结体别有一格,左高右低,奇而不怪,有返老还童之趣味。
  马兆麟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东升小学堂,任堂长。先后到潮州的莲阳、漳州的海澄讲学,“先生一生服务桑梓,兴学校,收门第,教书画,未曾一日停”(《石斋故里是吾乡》),可谓桃李满天下,如东山籍的就有沙涛松、林嘉、曾筠、陈鹤、林钦若等以及他的儿子马徵祥都是先生的弟子。他们继承了先生的优良传统,融入自己的个性,画风多样,进一步丰富了“诏安画派”。下面我就以几位书画家作简单的介绍。
  马兆麟之子马徵祥(清末民初)字乃堂,结体疏密有致,作品率真俊逸,颇具功力。徵祥季子马汉中(民初),字雪村,号海上渔人。字提按明显,用笔逆势翻折,豪放潇洒。今书法家马维国,又名马驰,系汉中之子,自幼苦学,练就颜、柳基本之功,汲众家之长,结构严谨,笔力雄浑,有“马驰体”之著称。
  沙韵(清末民初)字涛松,铜山(今铜陵镇)人,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铜山县志》载:“沙涛松,名韵;林瑞亭,名嘉;俱马竹坪高足,沙以花卉胜,林以人物胜,并擅盛名。沙韵行笔滋润爽劲,花卉技巧娴熟。让人体会到浓墨淡染,干湿互渗互破的小写意翎毛的魅力。他精画龙虾,造型结构严谨和洽,写实中求变化,富有立体感。沙是马老师最佳学生,但英年早逝。沙的快婿陈鹤,又名友梅,号樵子(1880-1955),是马兆麟的及门弟子,当时从新加坡、台湾、福州等外来的求画者陆续不断。现在,陈鹤的孙子陈洪甄(居台湾)、陈声鸣(已故)、陈平以及洪文杰继承二位先辈的画风,作品也深受欢迎。沙韵的令叔沙璞,字石友,是清秀人,行书秀丽端庄。还有,陈鹤的长子陈韫玉,字抱璞(1906-1942)自幼承庭训,刻苦学习,书艺超群,抗战期间被炸弹毒气感染而逝,作品流传甚少,现家里尚藏有他的两幅书法,其书风清逸秀美,章法简穆润雅。
  林嘉(1874—1939)字瑞亭,号东山渔子,铜山(今铜陵镇)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家庭,自小工余自学绘画,以画侍女为主。吸取了马兆麟、任伯年诸画师的艺术精髓,运笔遒劲利落,着色偏重花青赭石,写人物超拔磊落,书花鸟鲜明艳丽。民国时福建省长刘通赞其画“擒捉造化置笔端,玄机发露物态穷。”清光绪三十年(1904),林嘉在鼓浪屿菽庄花园一隅开办“东山瑞亭画室”,父子3人埋头作画糊口,持续33年,技艺日臻娴熟。一时闽、浙、粤诸省及东南亚各国有识之士、学者、商贾纷至沓来,求教索画。民国27年,厦门失陷,林嘉不愿在日本铁蹄下生活,把画室搬到云霄县“豫园”,继续以画为生。他的代表作有《达摩图》、《牧牛图》等,其中《达摩图》被列为国家艺术珍品,今被泉州开元寺收藏,名录《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林嘉之子林绍曾(1907-1949)又名赞谋,自幼聪明好学,且有绘画天赋,由于生活所迫,他弃艺从商,但背父亲偷艺,很快就掌握了父亲的人物、花鸟画技。林嘉还有位千金名林英,字秀如(1915-1936),喜欢画竹,其运笔疾如快马加鞭,洒脱大方,粗壮有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少女青春活力、聪明才智和女性细腻的感情内涵。她的画多在18岁之前所作,常用“秀如”、“竹解虚心”的印章,21岁时夭折。她的师兄卢嵩(1908-1979)字少狱,斋号燕泉山房,画技纤巧,设色讲究,晚年偶作小写意。凡山水、人物、花鸟皆浑然古拙,款题书画亦佳。
  林瑞亭的门弟高贞一、彭柳塘、欧眉山、郑涛等均为东山画坛后起之秀。其中高足为欧眉山(1906-1986)原名志陵,号渔樵、山农,铜陵镇人。师承之外,私淑任伯年,吴昌硕诸家,其作画挥洒自如,沉雄古爽,耐人寻味。1983年他的作品入选闽藉画家名作赴港展览,深受海外观众的欢迎。
  林瑞亭另有一位学生,专攻墨竹,名郑涛(1899-1974)字铁呆,铜陵镇人。他虽一生贫困而自信不馁,乐此不疲,作画时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别有一番情趣,所作墨竹曾赴南京展览。中年常寄画请教齐白石大师,经齐老复函认真指点,画技进步甚快,临终作墨竹题“郑涛画忘”,果然成为他的绝笔之作。
  曾筠,字听松(今铜陵镇人),亦是马兆麟门徒,被著名书画家陈子奋列入《福建画人传》。他擅画花鸟,用笔饱满挺拔和色墨交融的那种清醇厚实,能于浓妍中见淡雅。我舅父朱文铸(1942—),早期从师李英,深造于厦门美院,后又拜师陈子奋、郑乃光等,但幼时受曾听松的潜移默化颇有影响。其现为国家高级美术师,福州画院专业画家。
  以上说明,马兆麟的艺术思想在闽南地区影响甚大,在他同一时期,东山的书画家还有廖啸东,号渔父(1864-1937),青年侨居新加坡,拜师数年;后返里以画为生,书斋为养晦别墅。他作画以美女图见长,其书法自成一格,凭藉轻重徐疾的运笔来显示节奏的起伏变化,多以题匾见长,原作巨匾“惠我无疆”悬挂于东山关帝庙大门,“文革”期间被废。其孙女陈雪琼,自小受薰陶,晚年亦作墨竹,并与丈夫谢学文赴新加坡、台湾等地举办画展。谢学文,1933年生于探石村,系李英、许扬烈学生,研修山水,其代表作长卷《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参加台湾综合性美展。现为漳州画院画师。
  民国初期,有一位东山知名的女才子,名叫陈琼,人称阿尼姑,据传甚得马兆麟先生重视,并介绍在“东升小学”任教,后到厦门以画谋生。见其《墨牡丹图》,功力深厚,双禽生动,画面疏密有致,笔情墨韵,秀逸娟美。再者有萧柏荣,字半崖,清秀人,精书画。他性爱菊子,日与菊花为友,故画菊特别神似。还有晚年双目失明,犹能执笔挥毫的清秀人孙天汉,字扶云,其书法,善中锋运笔,富有线条美,功力深厚。朱甲新(民初)字生室称锄寒山房,双东村人,以他的《花鸟图》析评:用笔顿挫富有节奏,洗炼含蓄,清幽恬淡,强调起承转合的章法,蕴寓着耐人寻味的诗韵。马兆麟的门徒林钦若(民初),字友西,后林村人,其绘画亦颇有神韵,也是东山知名画家。
  东山解放初期,依然书画盛行,在福建占有重要位置,值得提及的有:高柏岭,字友古,铜陵人。他善写各体,其书法源习秦汉篆隶,又深魏碑,而金石韵味浓郁。行书线条如怪石盘根,笔墨纵横飞舞。纵观他所有的作品,旁涉唐人怀素之笔意,于不经意中见书卷气。据现居台湾的东山籍书法家谢金文回忆:当时先生名声在外,润笔费很高,但求书者仍无间隙。现古城里的仙脚桶石刻有署民国二十四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朱熙名的“海晏河清”四个大字,就是出自先生的手笔,在书写时还是谢金文和先生的长子为先生研墨铺纸呢。
  李英(1906-1960),别字伟亭,铜陵人,他16岁走出家门,毕业于集美师范,再修业集美高艺两年,得到著名画家张书旗先生面授,并留校讲授国画理论,著有《国画理论》一书,为当时美术普及教材。其间曾在集美举办个展,轰动一时。1935年返梓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教余仍不缀艺事,擅长花鸟、虫鱼、人物,并经常与画界同仁交流切磋,观摩办展,蔚成风气。见他的《荷花图》、《雄鹰图》《钟馗图》,注重骨法,著色清丽。
  许扬烈(1902-1952)字柏年,又名木寿,铜陵人〓年就学于集美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间曾多次参加国画大展,部分画作由陈嘉庚先生作为珍品礼送国外,被新加玻、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识者所收藏。他擅画虎,气韵生动,其木刻作品(东山风动石》刊入民国稿本《东山县志》。他琴棋书画通晓,文武双全。
  还有书法家陈士英(冼缨),是中学国文教师,曾往南洋各地执教。黄润藻(春亭)的花鸟画,重骨,重结构关系,笔和形状的结构关系合二而一。重固有色,随类赋彩,使单纯的笔墨语言把客观事物表现得细致入微。
  再者有以画钟馗扬名的林少丹(1919-1991)康美人,祖上世代都是泥瓦匠,擅长古典寺庙的装饰工艺,在云、浦、诏、东一带很有名气。青年时期,创作出许多古典人物画,初步为社会承认。1944年春,他初次受聘为平和县立中学美术教师,五十年代末,被调到漳州龙溪艺校美术科任教,文革中被迫离开讲台,直到1981年才得平反,就职于东山县文化馆,被聘为漳州画院画师。他画钟馗借舞台艺术形象,特别注意取表演者的形象和神态,他用笔“工写合一、虚实相融”,画钟馗的脸部运用西画的透视解剖原理用光着色技法,增强立体感,创造出一种工笔的细腻与泼墨写意的豪放融为一体的新笔法。林少丹的《钟馗》取材于神话,寓意于现实,突出正必压邪的主题,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1981年《钟馗》以技法别致被国家美术馆收藏,福建美术出版社作为年画刊行。从此,《钟馗》风行海内外。当牙癌的病魔侵害他时,仍坚持创作,遂得钟馗百态,表现出他对美的不懈追求的信心。他去逝后,中共漳州市委、东山县委筹集出版了《林少丹钟馗画集》。
  与林少丹同龄的还有前何村的何调梅、何怀仁,铜陵镇的叶占梅,他们常应求书写联匾、石碑,在乡里享有名气。
  总之,“诏安画派”在闽南粤东以及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推进了东山书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侨台书画的渊源与特点
  东山是重要侨乡,也是台胞主要祖居地之一。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人缘亲、地缘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东山旅居东南亚等地华侨有3万多人,东山籍台胞达2万多人(不包括第三代)。明清年间,东山人就有被强制迁界移民或因多种原因逃往南洋谋生和迁居台湾。他们带去了东山书画艺术和民间工艺,大学者黄道周的书画作品是海内外书画界最崇拜的,皆当作范本。诏安画派是漳州书画艺术的典型代表。其画风波及全国,特别是对台湾有重大影响。从咸丰元年(1851)起,诏安画派的著名画家谢管樵先生(诏安人)多次东渡台湾,讲学作画,被称为“台湾美术开山祖师”(《漳州过台湾》)。但目前尚未考到当时旅居海外突出的东山籍书画家。随着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旅居海外的书画家与家乡同仁的来往就更加密切了。在东山举办的“黄道周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书画展”,“纪念铜山建城书画展”,“海峡两岸东山人书画展”、“寡妇村迎亲书画展”、“纪念黄道周诞辰410周年书画展”、“海峡两岸青年书画展”、“纪念黄道周逝世35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展”中,就有唐涛、陈洪甄、林山川、许其和、沈松友、沈振西、燕白峰、林梧桐的作品,拳拳赤子之乡思翩然纸上,观者无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对他们作品的艺术表现进行剖析,虽有“诏安画派”影响的踪迹,但由于长久深受西方文化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在思想意识、造型观念上吸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语言,构成其艺术表现特征。在国画的笔墨色彩方面偏向清秀、透明、湿润、轻松;构图多以传统“三远法”,远、中、近层次分明清楚,题材注重祥和、圆满、富贵、喜庆的和平景象和古典神话人物。对反映战争、疾苦以及现代文化生活与建设的题材甚少。书法力求清雅古朴,内容多取之诗词、圣经、名言、贤文等。总之,雅俗共赏,接近年画。就以写实类型的表现来说,画家从主观情感溶入并未影响其借鉴西方写实的素描、水彩等技巧,与西方的照相式的自然主义有实质性的不同,他们经由水墨写生和速写等途径,对客观对象的深入观察来发展新的表现手法,基于意象传统的写实表现达到传神最高境界,在构成和抽象主义表现方面,以书法作为他们概念符号化,截断了与生活表层的联想,达到传统理想化的统一。
  中华文化凝聚着民族情感和精神,在侨台文化交流中,东山旅居海外的书画艺术家都努力地通过各种途径辗转寄来佳作参加活动。最早寄来作品的是台湾著名画家陈洪甄先生,在七十年代他就从台湾捎来三幅作品参加家乡春节书画展。他的《梅花图》被推荐参加福建省政协画室举办的“闽籍书画家邀请展”。可以说,这是两岸关系缓和时,第一幅参加大陆省级画展的台湾作品。
  陈洪甄字成章,1920年生于东山铜陵。自幼聪颖好学,能雕善画,其叔公陈鹤是闽南名画家,见其少年喜爱丹青,且颇具有天才,曾热心教诲。对其日后的国画与木刻的基础有很深刻的影响。他到台湾任教谋生后,早期的作品,大多以表现农村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农夫、牧童、牛车、村妇……一一在其笔端和刻刀表现下,发表于报刊杂志并汇集于1953年出版的《洪甄木刻集》中。创作过程和表现往往受生活环境及个人观念等条件所影响,由于生活由乡村转入都市,眼前是形形色色烦躁的都市景象,又深受古人诗篇的感染,将现实的物体输入诗的意念,摆脱现实的平庸,使他中期作品进入诗情哲意的阶段。创作由于题材注重意境的超俗创新,所以不像以往小型黑白板那么单调。独创转动和剥点新刀法,在材料方面有时改用软板,和试用其他各种性质不同的版料加以利用,对大自然现象细心观察,探求抽象的变化意念混合取舍应用到版画的处理上,使其版画的技术表现和内容渐趋丰富而有华丽的变化,更能呈现板的意味和特性。他的国画和木刻两者相并耕耘,无形中国画有木刻强烈的笔触,木刻有笔墨变化的墨韵笔意,富有东方艺术风格和精神。同时也使他的艺术活动更加频繁,他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画学会”、“中国生活艺术协会”,被聘为“教育部美育委员”、“国立历史博物馆推广委员”。并出版《怎样刻木刻》、《陈洪甄画集》。作品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展览,和到韩国、香港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晚年,他创作“一笔鹤”、“一笔鹰”、“百鸟归巢”的国画和“归”、“人老思故乡,鸟晚恋旧林”等象形文字,寄托自己对慈母的缅怀,对旧友和故乡的思念,其古朴、单纯、抽象、幻想、神化、奥妙的艺术意境达到炉火纯青。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曾为他的画展题赞:“悦目赏心,诚可谓琳琅满壁,美不胜收”和“为复兴中华文化之一助”。亚太文化中心的韩国学者孔秋泉更是赞叹道“陈洪甄教授可说是当世谔谔之士,他以赤子之心,发为大人君子之艺术,在这一点上,我相信他比毕加索以小丑自况的艺术境界要高过一座十万大山”。
  在纪念黄道周逝世35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展中,有两幅行草书法作品:一幅是“道德千古事,文章六经来”;另一幅“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其行草刚柔相兼,书写自由,而线条有法度的制约、道理的阐释,其行笔缓慢,线条凝重,结体圆润,章法朴实,观乎琳琅卷轴,具有稳、静、简、清、厚的情趣,真所谓“仙风道骨”、“行云流水”,象一位慈祥的老者慢慢地向你讲述人间的道理。这就是黄浦军校第十七期学生唐涛先生的作品。
  唐涛又名伯度,东山东沈人,1918年生。曾荣获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证书。他的书法出自大书家于右任古雅清逸的笔意,脱颖而出,别具一格。而绘画也苍古雄健,十分生动。见《水墨山水图》落笔大胆、洒脱、大方,图面平淡、清雅、苍凉,内函丰厚。《劲松图》焦墨勾勒,线条蜿延如龙,略施赭石淡彩,清气漫溢,很是高洁。体现出他的艺术思想架局宏伟,境界超卓,智慧高绝,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他博通古今,清静修身,古稀之年出版《唐涛书画集》。
  东沈人旅台者还有沈松友,原名沈荣宗,现年七十岁,他书落款:“松友”、“粥鱼生”等,笔锋露藏变化多端,字体怪异,个性强烈,有出版《松友书法集》。
  在台湾出版的《亚洲美术协会——第二届书画展专集》刊有著名木刻家许其和教授的几幅作品与简介:许淇和,民国10年生,福建东山人,厦门美专毕业,前国立艺专教授,笃信基督教,传扬福音不遗馀力,特别蒙神福。见其《水墨山水》轻松、流畅、单纯,有水彩画之趣味;油画《东山海滨》色彩稳重、秀逸。还有其版画刀法传统,构图朴实。几年前,他参加东山县美术作者座谈会,会上谈笑风生,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并多次推荐东山作者参加台湾书画展,为促进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作出贡献。
  再者还有林悟桐,字子琴,东山后林人,1919年生,东山中学结业后赴台湾。毕业于台湾政校艺术系。擅草书、花鸟、其书画清秀,注重情趣,崇尚逸雅,曾任荣光书画学会理会,现任台湾岭南国画学会副秘书长。见参加“东山首届文化艺术节”的书法作品,笔墨流畅、稳健、一气贯通,气韵生动;《荷花图》重于用墨,着色鲜艳,别有新意。
  谢金文,东山探石村人,1928年生,1949年毕业于龙溪师范艺术科,在台湾金门任小学教师、校长等职,后转移于艺术团体及从事人寿保险业务多年。早年专国画,其《小雏图》曾在金门书画展获奖,后转攻书法。其书法笔韵流畅、大方,常为当地写联匾。
  还有一位青年画家,叫陈怀恩,1961年生于台湾凤山,祖籍东山县。1982年师大美术系系展水彩第二名、社教馆水彩写生比赛第一名,1983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西书组,毕业展油画作品《构思》目前为文建会收藏。1992年首次个展于台北红画廊。评析他的油画作品,可以领会到他正处于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绘画之间选择、综合与徘徊之中,传统绘画工具材料的特质和其背后深广雄厚的文化精神,都使他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制于牵引,西方现代绘画外在的视觉样式与效果又构成他抵挡不住的诱惑。
  旅居台湾的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书画家,他的名字叫燕白峰,原名蔡友文,1930年生于铜陵。1983年他回东山曾为我写了“惟书为宝”四字,见其书法,博采众长,顺其自然,另有面目。近几年,他的亲戚常拿来他从台湾寄来的《台湾日报》、《自立早报》、《中国时报》的复印件,里面有介绍他多才多艺,书法造诣无师自通,熟能生巧,耐心刻苦的精神。燕白峰五十年前孑然一身,在台湾基隆落脚,现在跻身两港工商界领袖之林,五个小孩均大学毕业。他常说全家都靠“喝黑墨水长大的”。凭着一手好字,燕白峰闯出新天地。过去备尝艰辛,早年因字画卖不出去喟叹“斯文扫地”;近几年来,其字画畅销,也时常为国人带到日本等地展销,有时还义卖书画捐款济助贫困人家,爱心令人敬佩。现在功成名就的燕白峰呼吁年轻一辈,只要肯努力“行行皆可出状元”。
  在《石斋故里是我乡》中刊登新加坡雕塑家黄明宗与他的杰作《陈六使雕像》的照片,并附简介:雕塑艺术家黄钟、字明宗。原籍福建东山,1938年出生于新加坡。1958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美专;1964年留学法国国立艺专,在高级雕塑系攻读五年。归国后,历任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理事、现代画会正副会长、新加坡青年协会顾问。先生擅篆刻精雕塑,长绘画并工书法,为一专业艺术工作者。其作品常于世界各大都市展出。曾受聘为新加坡国庆美展委员、各美展评选委员。1976年出版有岳武穆满江红词组印篆刻集。
  詹贻祖,别号笑人(1912-1993),东山詹厝村人。1934年,为谋求前途发展,远渡重洋,先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创办“达丰私人有限公司”,事业不断发达,蒸蒸日上。1972年退休后,便以吟咏、书画、收藏为乐趣,他的作品曾刊载于“南洋东山会馆”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在《詹贻祖笑人诗集》中,收集了他一生创作的诗选一百多篇,及其书写的墨宝,充分表达了先生坎坷的奋斗经历和聪明才智,及他令人敬佩的品质,扬善疾恶的思想,以及“游子思乡怀故旧”的心情。赏析其书法:无规而可绳,轻松而沉着,结体琉朗而畅流,随心所欲,妙趣天成。
  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源远流长,凡我炎黄子孙,皆有继承创新之贵。当今,居于海外的有老书画家,亦不乏后起之秀,他们风格各异,姿韵交辉,山水草木,笔墨点染,皆蕴深厚乡情,诚堪悦目骋怀。值兹振兴中华,风云际会,改革开放,阔步以趋,海内外经济交往日益繁盛,势必加强艺术交流,竞催百花齐放。
  跨世纪书画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东山旅游事业日益发展,促使东山县的书法、美术创作进入全面繁荣的时期,艺术群体,一涌而起。1988年5月东山文艺界成立了县文联及其所属县美协、县书协,还有“东山县青年书画协会”、“石斋画社”、“东山县苏峰画社”、“东山县硬笔书法协会”等社团先后成立,促使艺术活动更加频繁,每年都举行书画展、学术研讨会、笔会、座谈会、讲座、培训班等活动,体现出东山书画界异彩纷呈的局面。老一辈书画家能起楷模作用,不断更新观念,挣出传统之缚,在其作品中注入新的生命。随着学识素质的提高,他们的书画艺术作品更显大家风貌。他们精心培养下一代,进行传帮带,使东山书苑画坛新人辈出,能书善画者遍布城乡。参加国际、全国、省、市、县书画协会的艺术团体百人之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青一代,不断反思寻觅,渴望成功,他们当中有的到美术学院继续深造,拜师访友,求得正果;有的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潜心研究书画之论,弥补东山空白,使东山书苑画坛在老中青结合的承先启后中,形式多元化的艺术新格局,呈现出一股生机勃勃的活力。在强调个性的现代艺术潮流及东西文化的冲突中,东山书画艺坛步入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过程,把握自己学习范围和形式探索主要趋于两个方面。商品性:传统绘画与民间艺术相结合,雅俗共赏,尤受华侨、台胞的喜爱。学术性:①趋于写实主义的表现;②趋于表现主义的表现;至于构成和抽象主义的表现和超写实主义的表现,在东山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中,目前苗头比较小。书法的发展趋势,随着对黄道周书法研究的深入,带来东山书法热的掀起,并以黄道周的“媚”为本,吸收外界的现代书法,审时度势,正把握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方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品参加国际、全国、省、市书画展,或刊登于重要报刊,或结集出版,或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捷报频传,可谓名星璀灿。作品参加中国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举行的展览,并且在省级以上由美协、书协举行的展览中获奖的作者有:朱文铸、游明元、张贤明的绘画,马驰、林学东、孙友坤的书法;参加省级展览的绘画作者:谢学文、欧秋金、陈成昌、孙用钊、陈文质、李立农、吴华坤、蔡毅华、林济民、黄惠斌、陈文义,书法作者沈振东、黄镇国、李鸿耀、叶启生、林耀山、许志勇、陈坤生,还有方耀铿、洪干堂、欧盈茂、陈宗禧、欧志元、陈寒峰、林炎福、王鼎钦、杨颖哲、林海、陈雪琼、杨振中、林志贤、陈平、朱舜英、黄纯庐、刘子铭、曾振添、林文鸿、沈良武等,在对外对台文化交流中,不断地吸取艺术精华,大胆创新,有声于画坛。还有一批在美术院校深造的学生,他们在认真刻苦地学习,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在每一年举办的儿童书画比赛中,更可以看到新人辈出,人才济济。
  艺无涯,路正长,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东山书画家团结一致,携手共进,扩大与海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反对墨守成规和门户之见,以新的观念,去反映新的生活、新的风貌,为东山书苑画坛更加繁荣昌盛作出贡献,把自己的作品做为对外对台文化交流的纽带,为提高东山知名度和振兴东山经济起到应有的作用。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东山文史資料第十四·十五辑》

本书收录了水调歌头·香港回归感赋、七律·欢呼香港回归、临江仙·迎香港九七回归、七律·庆香港回归、东山建县始末、八十年的路、1950年后到东山岛视察的中央和省领导人、纪念东山建县八十周年诗词一束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