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最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28
颗粒名称: 为善最乐
其他题名: 记铜山北极殿与东安善堂
分类号: F426.8
页数: 6
页码: 93-98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东安善堂的慈善事业和历史发展的文章。它回顾了善堂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付出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介绍了善堂在战争中的救助工作,以及善堂在现代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 东安善堂 慈善事业 东山县

内容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诏备海防倭,在东山岛首端筑铜山石城,设守御千户所,并分置金石、洪淡巡简司和赤山漳潮巡简司。自此,东山岛的安定、开发、繁荣进入历史性的飞跃阶段。明清时期,铜山城由港口运输、捕捞渔业为主体,带动了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随之,文化教育、宗教寺庙也就纷纷兴起,出现所谓“十大庙”建筑群,而北极殿是其中之
  北极殿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由铜山所人总兵黄廷标倡建,座落城西旧演武厅(现县图书馆)之南,是一座三齐门二进庙堂的建筑,奉祀玄天上帝,附祀伽蓝公、注生注寿神。至清朝,并设有万寿宫。以后数经重修,右旁增筑厢房,拓宽庙前场地,初具了规模,故俗呼“大庙头”。因庙宇建于民居中,庙界曾受移侵,为此,明铜山所奉院道批名,丈析四隅屋地竖石碑晓禁移侵,保护庙界的完整。后来,乡社农民上城出卖农副产品,聚在庙前摊地销售,久之,形成一个农贸点。
  北极殿由于地处闹市,香火鼎盛。明清以来,就成为铜山所官员士庶办善事和祭祀活动的场所。据说封建王朝时代,在皇帝驾崩的“国忧”期间铜山所官员都在北极殿致灵举行祭奠活动。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诏安县正堂在北极殿大门旁竖碑出示:凡商、渔船只舵水海难的,按例规定由船主给伊家属白银30元,做为葬祭之费,以安商民而免伤累事。
  公元1931年6月,东山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在县政府当局核准下,设立民间慈善机构——东安善堂,地址定在北极殿,并推选何照吾先生为负责人。同时与广东省南沃县义心善堂结为友好互助单位,南沃善堂派李应书先生住东协助善堂业务。善堂经费由地方慈善家、商船、渔船、店铺和海外侨胞(以新加坡励志社为主)乐输,侨款由陈辉堂、许狱东先生承接转交善堂。
  办了善堂,北极殿增祀宋大封祖师、三坪祖师、华陀爷和明末四位铜山所人为国殉难的名宦黄道周、陈士奇、陈瑸、林日瑞的神位牌,前厅附祀孤魂公。过后,南门真君宫因屡遭台风海潮的侵袭,保生大帝神像也移在北极殿。
  1940年10月,东安善堂奉福建省赈济会转奉国民政府赈济会备案,并加强了善堂组织机构的领导,任命欧志元先生为堂长,设有评议员十人,进一步明确业务范围,分为八大项:一、施济贫民;二、施赈棺木;三、收容难民;四、抚恤孤寡;五、施诊医药;六、建筑义冢;七、收埋死尸;八、抚育弃婴。
  东安善堂创建,时值抗日战争,全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同仇敌忾,慷慨赴义。东安善堂面对国难当头,主动挑起赈灾救难服务社会的工作,为贫民和从日本侵占沦陷区逃亡出来的难民施粮、施药、施棺、收埋死尸等,做了大量工作,深得民众赞扬。
  1939—1940年,日寇三度侵犯东山,疯狂进行机炸炮轰,肆意屠杀无辜人民。全县军民英勇抗战,击退强寇,保全东山岛。东安善堂在历次战斗中,紧密配合军政当局,有数十名堂友,自愿参加抢救队、掩埋队,做好战地和善后工作的服务。有时战火还在纷飞,硝烟还在弥漫,救护队就冒险进行抢救。如沃路街居民黄福添一家四人,就是在敌机轰炸后,由抢救队及时从一片瓦砾断墙堆压的床底下发掘抢救出来的。八年抗战,东安善堂救护队起死扶伤,抢救了许多战祸的民众,收埋了抗敌阵亡烈士和殉难百姓的尸体五、六百具。
  1941年,县在五里亭建筑抗战阵亡烈士公基籍忠魂,东安善堂的义务劳工,积极配合政府,不辞劳苦,到各乡社的抗日战场,收拾355名为国捐躯的烈士尸骨,安寐公墓。
  总之,八年抗战,东安善堂在当时困难环境下,艰苦地开展慈善业务,卓有成绩,得到广大群众的肯定,曾获县党政当局传令嘉奖。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安善堂领导有了更换,堂长先后由曾启昌、黄望川、李寿圃等人担任;
  建国后,善堂工作一直延续,李寿圃仍任负责人,以后日常一些事务由黄菊三协理。
  由于国家新政权的建立,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民政部门重视社会福利工作。再之,善堂的经费来源也有变化,因而,善堂业务做了较大调整,但仍为贫苦民众做了不少好事如义诊施药等。
  1953年,东山保卫战后,县建筑革命烈士陵园,东安善堂组织义务劳工16人,热情承担烈士殡葬工作,出色完成任务,得到县委、政府领导和部队首长的好评,并赠送锦旗。
  1964年,在“左”的路线推行下,北极殿与东安善堂被列为“四旧”受冲击,财产、贵重药物流失或归并到有关部门。北极殿改为城关公社文化站,建立新的文化阵地,为青少年、老年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初步做出成绩。但是,二年后,文化大革命运动一开始,就推毁了所谓“修正主义黑线”产物的文化站,北极殿成为封固的禁地。至七十年代初,才改为城关医院第二门诊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着手加强文物古迹的清理、保护、维修工作。1988年8月,定北极殿的东安善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9月在铜陵镇部分人大代表和一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士建议要求下,县人大会牵头有关部门协调,县水产公司带头捐献在善堂右旁的一座楼房,由县府拨款维修,安置医院门诊部,退还北极殿,使数十年来深受民众赞誉的东安善堂得到恢复,重新开展慈善业务。
  东安善堂一恢复,昔时受到惠施的民众,莫不拍手叫好,奔走相告,纷纷向善堂捐资献工。消息很快传到“三胞”之中,很多人寄信、打电话来询问善堂恢复情况。回家探亲的“三胞”,都到善堂参观。北极殿的香火很快旺盛起来,乐输善堂的款项,一年比一年增加。台胞黄亚来旧社会家庭贫苦,生病时经常到善堂就诊讨药,受惠多年。他现在台湾经营理发厅,听闻善堂恢复,涌出思乡怀旧之心,特寄2,050美元乐输善堂。台胞林亚狮,年迈在家,交代其子林初南汇款5,000元乐输善堂;泉籍台胞陈乌记,平素乐善好施,闻知东山县有个东安善堂,寄来捐款4,200元。渔民李振年青时经常在善堂帮事,1953年在捕鱼时被国民党海军抓去台湾当兵,去年回家定居后,就住堂继续服务。五年来,有千百个台胞到善堂捐款,有的人带着善堂自制的药散、草药到台湾分送亲友,宣扬东安善堂,发动大家积德行善,支持善堂,服务社会。新加坡励志社汇款委托善堂购买衣被施济贫困居民。
  五年来,东安善堂在铜陵镇政府领导下,住堂人员认真筹措,服务社会,办了不少实事,因而得到民众和“三胞”们的好评和支持。至1994年5月,计集捐款41万元,对北极殿进行维修建筑,赎买部分民宅,扩大面积140平方米;清理庙前场,庙貌大有改观;奉祀的诸神,金身再现;右厢辟为清元官,奉祀九仙。
  东安善堂复建以来,就一边修建堂宇,一边迅速恢复慈善业务的活动,做了不少好事:
  一、1990年至1993年,共收殓闽粤两省六个县籍的二十二个海难者的尸体,华安县人郑粪斗,在东山蹈海死亡,善堂出资480元为其收殓和火化,后郑的家属向善堂送“为民排忧”锦旗。
  二、收养、安置弃婴六人
  三、每年都组织堂友百十人次分别到山野、海岛建筑工地收拾、掩埋残骸枯骨,四年共捡枯骨三十多担;并收集许多从海底捞来的古动物兽骨化石(还有古人类肱骨化石),光献给县博物馆和北京来的考古人员的就有一百多件。1992~1993年,东安善堂被评为县文物工作先进单位。
  四、施济贫困居民。几年来,善堂在镇政府和街道居委会领导安排下,及时施济生活贫困的居民计一万五千多元,重点帮助十几户丧亡者的埋葬费和重病者的医药费,群众反映很好,说是:“及时雨”。顶街居委会有个贫民,不幸患胃穿孔,生命垂危,善堂闻知施济200元,及时手术治疗,而安全脱险。现在,仍有数户贫民,善堂定期给予施粮款。四个冬天,善堂购置棉被、冬服近200件施济贫困居民。
  五、建立义诊部,施济中草药。五年来,组织堂友近千人次,踏遍县内山头、岛屿采集20多种中草药计10,000多斤,购买贵重中药和制药器械等计18,400多元。善堂人员按方制成药散、药茶广济病患者,每年达数千人次。
  六、施设供茶水站。自1991年以来,善堂开支2000元购买11只热水桶,于夏暑期间由行善的女堂友义务烧煮药茶水,分别设在关帝庙、大庙头,沃仔头、菜市场等11处供茶站,免费供应过路人解渴消暑,许多外来旅客对善堂的做法大加赞扬。
  东安善堂恢复五年来,在自身建设和服务社会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群众评价很好,逐步取得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善堂业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辑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人民政协和国家的建设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旅游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农村变化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汉祥
责任者

相关机构

东安善堂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北极殿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