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金银饰品古今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27
颗粒名称: 东山金银饰品古今谈
分类号: F426.8
页数: 3
页码: 90-9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东山县传统民间工艺品——金银饰品的发展历程和文化意义。文章描述了明清时期铜山手工业的繁荣和金银饰品制作工艺的传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金银饰品业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 饰品 加工业 东山县

内容

金银饰品是东山县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龙溪风物志》、《漳州二轻工业志》等文献记载:明清时期,铜山是一个海运业发达的通商港口和手工业鼎盛的贸易场所。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福建沿海对外通商兴极一时。铜山、宫前和歧下的下按等港,常有南北商船来此停泊,购买金银饰品,然后通过海路贩卖到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换取当地名贵产品。清嘉庆年间,仅铜山古城内的专业工艺匠人就有100多人,专营金银首饰的店铺栉毗相连,形成一条加工贸易街道——“打银街”。当时,制作金银饰品的工艺有雕金、雕银、镀金、金银丝镶嵌、平面金、银面、凸面金、银画。产品有金、银项链,金、银雕手镯、戒指、玉簪、发夹等130多种。
  1950年前,经营金银饰制作的有18户,都是以前设店后作坊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金、银的收购和加工业务,随到随制,当面定价。也有外地商人成批买卖,但大多数仍以来料加工为主。
  传统的金银饰品大都作为妇女、儿童的装饰物,同时也被作为“驱惊避邪”之用。过去,富家女子出嫁时都要陪嫁一套金银首饰、金银帐钩、花蓝等。外孙满月时,外祖母也要送上“三点金四点银”(即金戒指、金耳环、金发夹、银帐钩、银腰带、银手镯、银发簪),以示祝贺。这种风俗流传至今,由此引得匠人竞技献巧,不断开发新品种,技艺日臻完美。在众多的民间匠人中,较有成就的有游平图、陈膏药等人,他们制作的代表作有鳄鱼、牡丹、凤凰发夹等。而沙尼姑制作的半立体浮雕龙虎狮象饰品,或蹲,或卧,或扑,形象逼真,唯妙唯肖。尤其是雕镂“双龙抢珠”的金银手镯,工艺精湛,巧夺天工,戴在手腕上如真龙盘缠,令人叫绝。这些作品至今仍散见于民间。
  据1955年《东山县金属制品业调查》资料记载:“1950年以后,金银原材料受国家计划控制,且笨重旧式的金银首饰已不受青年妇女的欢迎,故销路日短。”就此金银饰品业受到影响。
  1953年,东山县组织银饰品加工小组,有13户17人,年产值仅8,000元。而1954—1955年间,该加工小组所经营的银饰品,来料加工额占48%
  1956年合作化时期,从事金银饰品业生产的有8户10人,组织成立“东山县首饰加工社”,归东山县人民银行管理。
  1961年10月1日,首饰加工社划归县手联社管理,并改名为“东山县手工业银饰生产小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行业被列为封建迷信品,强令停产。同年9月23日,中共东山县委工交部(1966)98号文批准撤销“银饰生产小组”。
  1979年,县工艺美术一厂重新成立“银饰工艺小组”,专门加工、经营金银雕工艺品,并承接省外贸部门委托加工金银雕大摆件,赴广州交易会展出。
  1984年,工艺美术一厂为福建省珠宝站制作一座高14英寸的7层黄金珍珠塔。该塔用纯黄金566.77克,淡水珍珠5,440粒,价值25万港元。该塔造型模仿杭州六和塔和苏州北寺塔式样设计,工艺制作采用锻拉、排烧丝、嵌镶、穿制等技法,使整座塔身金光闪烁,耀人眼目,荣获福建省二轻科技成果奖。同年7月,该厂被国家轻工部列为国家黄金首饰定点生产厂。1990年更名为“东山县金银饰品厂”,现该厂加工生产的黄金饰品有:项链、手镯、坠子、手链、胸花、耳环、耳坠等10多个品种,近百个花色,造型别致,款式新颖。产品销往国内国家定点的黄金饰品专营商场。1985年该厂加工国家指标控制的黄金饰品产值812.82万元,1988年33.15万元,1993年完成产值10,292万元,销售6,159万元,实现利润196万元,上缴税金281万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6.15倍、3.68倍、1.26倍和6.8倍,创历史最好水平。
  现全县从事金银首饰生产加工的还有30多家个体户,仅铜陵绿池门这不足百米长小街就聚集12家个体黄金首饰加工店,主要从事黄金加工及代购代销经营活动,有的还兼营玉石,从而形成一条新的“打金街”。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辑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人民政协和国家的建设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旅游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农村变化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辉全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铜山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铜陵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