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改革开放把铜兴村带上致富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17
颗粒名称:
改革开放把铜兴村带上致富路
分类号:
K275
页数:
5
页码:
43-47
摘要:
这是一篇介绍东山县铜兴村在改革开放下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文章。文章描述了铜兴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落后和贫困困扰下,通过土地改革、集体经济发展等措施,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兴办乡镇企业,使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发展历程
铜兴村
内容
铜兴村位于东山县铜陵镇郊区。解放前夕,有耕地1,772亩,其中田地402亩。从事耕作的农户有245家,人口1,152人,劳动力654人,大部分为佃农、雇农和贫农。由于地处沿海,多为沙渍地,除种植少量水稻外,主要种植地瓜、花生、小麦和蔬菜。生产水平十分低下,收不敷食,加上地主、富农和资本家的剥削,广大农民在贫困线上挣扎。
1950年东山解放,农民当家作主,成立了“东坑农民协会”。同年10月,建立了城关镇第九街人民政府。由于按居住地划分街道,农户中约有四分之三归属九街,其余分属一街(顶街)、三街(南门)、六街(下田)。1952年实行土改,没收了地主、富农、工商业者的地契,做到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欢欣鼓舞。在自耕自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自愿结合的农业生产互助组。1955年组成了“集光”、“集胜”、“红进”三个初级合作社,使生产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1956年3月,分属四条街道的农户合并管理,取消“九街”,成立“市郊农业高级社”并组建“中共东山城关市郊农业高级社支部委员会”。从那时起,开始走上集体所有制的道路,农户的牛、犁、耙、桶、车等生产资料归公,实行集体劳动,集体收获,粮食按人口分配,收入按劳力分配的管理制度。1956年,全年粮食总产72.4万斤,总收入9.2万元,每个劳力每工值0.90元,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人多地少,粮食自给不足,国家核定每年供应回销粮10万斤。
1958年公社化,成立“城关公社市郊农业大队”,集中办食堂,实行“大锅饭”,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1958年粮食总产66.6万斤,每工值0.596元。1959年取消大食堂。1962年开始允许有少量自留地,允许家庭饲养少量家禽、牲畜,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提高。1962年粮食总产78.6万斤,每工值1.19元。
1965年改称“城关公社九街大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排徊不前,粮食产量连年处于60—70万斤上下;1967年只有49.5万斤。1968年成立“九街大队革委会”。1970年以人多地少和支援山区为由,先后二批组织50多户200多人到平和县上山下乡,至1974年前后才陆续迁回东山。1974年底取消革委会,恢复原称“九街大队”。
改革开放以前,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生产结构单一,成了铜兴村经济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由于当时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底全村已经发展到453户2,500多人,比解放初期翻了一番。由于城镇建设征地,1978年底的耕地只有1,614亩,比解放初期减少150多亩,人均耕地只有0.6亩。农业生产停留在本村田野和传统农业的圈子里,杂粮水稻种植产值占全村总产值的比重高达80%以上;全村只有5家小型厂场,年产值只有8.9万元。加上“一大二公”的集体化管理体制的束缚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的冲击,全村的经济发展处于十分缓慢的状态。1978年全村总收入21.64万元,比建社的1956年增长1.35倍,平均每年增长4%。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67元,比1956年增长5%,平均每年增长0.24%。1978年全村集体提留1.86万元,每工值只有0.37元,全村累计超支户数高达259户,占总户数的57.2%,超支额达6万多元。成为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和后进村。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开放有如春风吹拂着大地,使铜兴村焕发出勃勃生机。1982年全村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集体土地承包给各个农户经营,使生产效益与家庭收入紧密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1982年全村总收入达62.32万元,与1978年对比,四年间增长了1.8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49元,四年间增长了3.8倍。
1984年正式成立了“铜陵镇铜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把主要工作精力集中到加快全村的经济发展上来。然而,全村人均三分多的耕地,就是高产也只能保温饱,就是精耕细作也只需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如何才能使全村的经济有更大的发展?村领导们审时度势,反复讨论,作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大办乡镇企业”的决策,并于1984年底组建了“铜兴村企业管理站”,作为统筹管理,协调全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实体。1985年制定了《加快我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和《村办企业章程》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收入为目标,种、养、捕一起上,农、工、贸齐发展”的发展战略。
在农业生产方面,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抓紧“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综合开发,立足本村靠镇临海的地理条件,根据海内外市场需求,逐步开发高创汇、高效益的芦笋、蔬菜种植和耕海牧鱼。1984年重点扶持了黄文照、黄卖蚵等一批种植芦笋、蔬菜的专业户,取得良好成效。专业户的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在1,400元至1,900元之间。1985年通过以点带面,遍地开花,使粮经作物的比例达到1∶9。1987年成规模、上档次。1990年进一步巩固提高,从而培育起200亩芦笋种植,400亩蔬菜种植,200亩水产养殖,20艘浅海捕捞的四大农业生产基地。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1993年全村农业产值达297.31万元,比1978年增长16.1倍,平均每年增长20.85%
在兴办乡镇企业方面,党支部和村委会集中精力,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轻型工业和第三产业,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走向农、工、贸综合发展。1984年着重兴办村办企业,从1978年的5家发展到11家。企业产值从8.9万元发展到37万元。1985年以兴办股份、个私企业为突破口,做到镇办、村办、股份、个私、内联、“三资”六个轮子一齐转,发动广大农民根据自身专长发展多种经营,兴办企业,全村从事多种经营的劳力达300多人,占全村劳力的一半以上。1985年企业产值达到169万元。1987年企业产值达到514万元。1989年达到1,092万元。至1993年全村已办起集体企业13家,股份企业5家,个私企业216家,“三资”企业1家,形成了以果蔬、芦笋、速冻、水产品加工、造纸、绳缆、鱼钓、建筑安装、农机修配等为主的加工业体系和以运输、旅馆、餐饮、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网络。全村从事多种经营的劳动力占80%以上。1993年企业总产值达到3,800万元,比1978年增长4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50%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党支部和村委会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加强引导、管理和服务。搞开发、办企业缺资金,村领导就通过发动股份投资,创办合作基金会,用好土地款,统筹使用村集体积累和引进利用外资等五条途径开拓资金来源,先后筹资近2,000万元,使全村的固定资产1993年达到1,500多万元。搞开发、办企业缺技术、缺人才,村领导就采取广招能人,输送培训,加强基础教育等措施,有效提高村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为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村领导努力培育健全发展机制。加强产业引导,健全经营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并把村干部的职务工资与村企业收入挂钩,有力推进全村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使铜兴村走上致富路,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县前列,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县前头。199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722元,比1978年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26.3%,1993年上缴国家税收达115万元,村财收入180多万元,村级提留85万元。现在全村90%的农户购置了电视机,80%农户建了新房。村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一大批道路、水渠、水沟,创办了幼儿园、青年活动中心、老人娱乐中心,组建了文艺队和锣鼓班。村里还建立了四条福利制度:一是农民退休养老制度,凡60岁以上村民,每月享受退休金30元,并随村财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二是计生养老保险制度,生育二女结扎户的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享受100—150元养老金;三是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企业提取、个人缴纳、村财补助三结合办法,实行退休金统筹;四是对残疾人实行长期补助,对病、灾户实行解困补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1994年,经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们正制订更新、更高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向“小康”迈进。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辑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人民政协和国家的建设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旅游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农村变化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翁伟庄
责任者
黄文照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铜陵镇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铜兴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