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年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108
颗粒名称: 四十五年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分类号: K275
页数: 6
页码: 4-9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叙述东山岛的历史和相关遗址的发掘情况,介绍了东山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和文化特征,以及铜山人民与郑成功的关系。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历程 成就

内容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整整四十五周年了。四十五年来,东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改变落后,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各种干扰,走出一条符合我县客观条件的经济建设新路子,使我县的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县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县份之一。1984年后,东山先后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创汇农业试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台湾农业经济投资区、旅游经济开发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有:
  第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统计数字表明,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4.86亿元,提前8年实现翻番,跨入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6.12亿元,工农业产值13.17亿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89倍和15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759元,名列全省前茅。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295万元,比1978年增长55.8倍,城乡居民年存现金人均达1045元。根据实现小康的十六个指标测定,我县已有十二个指标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已实现的小康值达87.56%。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全县集中力量进行了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基本建设,新建了一批重点项目。两个5,000吨级泊位港口码头,日供万顿的自来水厂,110千伏的输变电站,万门程控电话等已全面投入使用。华福酒店、东山宾馆等一批高中档旅游服务设施相配套。东山第二通道大产至林头公路桥,2.5万吨级泊位码头以及岛内的先行工程正在紧张的前期工作。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用,明显改善投资环境,为我县对外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我县的对外贸易在1978年以前,只开展出口商品的收购业务,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外贸易出口总值不断增长,从1988年的144.69万美元,发展到1993年的2,020万美元,增长14倍。出口商品从农副产品扩展到农副产品加工、资源矿产、轻工业品、工艺品等,芦笋罐头、水产品、石英砂等主要出口商品远销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享有一定的声誉。对外贸易商品收购总值(按计划价)为4,722万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多。我县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三资企业”从1987年的2家发展到1993年底达123家,实际利用外资3,520万美元。从1987年至1993年累计利用外资6106万美元。投资形式由零星办厂向系列开发发展。1988年我县旅游业悄然兴起,展示出其蓬勃生机,当年接待国际游客5,144人次。1993年共接待港、澳、台胞和外国人11,701人次,其中台胞占84%。随着我县旅游业发展,旅游外汇收入已成为我县外汇收入的主要组成部门。从1988年的外汇券246万元,发展到1993年的外汇券572万元,比增57%。
  第四、农村经济蒸蒸日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据统计,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3.46万吨,花生总产6,158吨,甘蔗总产3,934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7倍、6.4倍和18.4倍,达到空前的富有。1982年以后,我县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东山特色的创汇农业新路子,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汇农业的发展,驱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格局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格局转变;由单一的农业为主结构向多元化、外向型发展。先后建立了芦笋生产、对虾养殖、网箱养殖、贝藻类养殖、优质水果栽培等五个创汇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还开发鲍鱼养殖生产。创汇农业为我县提供出口创汇11,744万元,农业商品年达90%以上。全县已形成林网、林带、片林相配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用材林合理布局,山、田、路和沙滩综合治理的防护林体系。森林覆盖率达33%,绿化率达93%,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海绿洲”。渔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截至1993年,拥有各种渔业生产机动船1,499艘,共21,665吨位,总动力88,025千瓦,分别比1978年增长10.2倍、4.1倍和9.5倍。水产品总产量9,517吨,比1978年增长4.2倍。水产养殖业空前发展,目前有对虾养殖1.6万亩,年产量1,267吨,网箱养鱼1,279箱,产量1,239吨,贝类养殖1.5万亩,年产量1.3万吨。同时,已建成全省县级最大的水产品市场东山大澳市场。乡镇民营经济成规模、上档次。乡办、村办、联办、个体“四个轮子”一起上。全县共有乡镇企业5,285家,从业2.3万人,总产值12,206万元,彻底改善了以往农村单一的农业结构。1993年农村社会总产值91,158万元,比解放初增长80倍以上。
  第五、科教文卫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教文卫等业得到很大发展。目前,我县科技机构齐全,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科技网络,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1978年至1991年,全县获得国家、省、市、县四级科学技术奖励167个项目,其中,1986年至1988年实施“千亩高产示范片”获全国星火成果金奖,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同时,多方引进台湾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良种。西屿建立农牧良种引进隔离试验场,至1990年底引进各种良种173项。工业生产方面还引进活虾包装技术,单体流态速冻技术等,有效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我县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93年全县各种学校101所,比1949年21所增长3.8倍,小学有占总数92%以上的学校实现楼房化。在校教职员工2,054人,在校生33,886人,分别比1949年增26倍和15倍。1993年各类大中专录取426人,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小学“四率”分别达标(入学率99.6%、巩固率99.75%、毕业率100%、留级率0.88%)。1990年,荣获省府颁发的“扫盲先进县”称号。文化事业日趋完善,基本建成较完备的文化体系。县图书馆其规模、设备和藏书量在全省县级中屈指可数,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好评。全县建成广播电视网,现有电视差转台6个,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西埔、铜陵已开通有线电视。城乡有线广播喇叭入户率达83.2%。1993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17个,各种卫生技术人员542人,比1949年6人增76倍,医院病床370张,比1951年增36倍。还有乡村医生、卫生员遍布各自然村,彻底改变了以往缺医少药的落后局面。解放以来,我县人民在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参与竞技体育方面,都取得较好成绩。
  第六、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活状况发生翻天复天的变化。主要表现有:一是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1993年,全民、集体单位和其他所有制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2,127元,分别比1955年和1978年增3.6倍和2.4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现金收入2,0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9元,分别比1955年和1978年增37倍和30倍,几年来始终居全省前茅。收入结构也由原来单一的收入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满足于温饱状况,吃、穿的比重下降,用、住比重上升,改变了传统式的消费顺序。据调查,城镇居民用于居住消费,购买设备用品、娱乐文教消费支出占生活费的比重达31%%。农民人均消费自1984年至1993年年递增12.5%,商品性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98.5%,已从自给性消费为主转变为商品性消费为主。三是生活消费质量和标准全面提高。表现为食品消费向“营养丰富多样型”发展,膳食结构日趋合理。衣着消费追求美观、时兴、名牌、款式多样。居住讲求舒适、宽敞、气派、科学。1993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2平方米,94%家庭用上自来水和配有厨房,78%家庭住宅内卫生设施齐全。农村人均住宅面积23.3平方米,比1984年增长74%,80%以上农民住上新房,大部分农村家庭拥有自来水和卫生设施。用的商品向中高档、舒适、方便、享受型发展。1993年每百户拥有电风扇153台、彩电75架、洗衣机32台、电冰箱10台、摩托车1部,住宅电话7.24部,金银珠宝、化妆用品、洗涤用品等消费和邮电费、交通费、文娱用品费支出也大幅度增长。四是储蓄存款和年存现金不断增加。199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7,295万元,比1955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385倍和558倍,城乡居民年存现金人均达1,045元。五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93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漳州市下达的指标范围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也相应提高。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3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县旅游港口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将会不断增长,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本文资料摘自县统计局《建国四十五周年成就材料》)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二辑》

本辑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人民政协和国家的建设发展、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旅游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农村变化等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纯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