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笼裤”小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97
颗粒名称: 东山岛“笼裤”小考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3
页码: 85-8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山岛特有的一种传统裤子,称为“笼裤”,其起源、制作方法以及在东山岛渔民社区的流行历史。文字还讲述了“笼裤”在东山岛上曾经风靡一时,成为中老渔民时尚的流行款式,并解释了它对现代服装的影响与借鉴作用。最后,文章还提到了“笼裤”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及其对艺术家的影响。
关键词: 东山岛 “笼裤” 小考

内容

东山“笼裤”因其裤腰、裤管宽阔肥大,状如鱼笼而得名。
  据《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一书考究,“笼裤”约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外地平民时行的“灯笼裤”结合东山渔民生产实际需要演变而成。民国年间编纂的《东山县志卷三·民生志》也载道:“东山地处海滨,男女服饰,不能尽从风尚。惟渔父农夫,多用黑色蓝色之土布……”而东山渔民穿着的“笼裤”多以布质肥厚、结实的“火车布”为料,经手工制作后,多是染以红柴水(系用荔枝木或芝榔烧煮而成的染料,常用于染鱼网和船帆)成棕褐色,使之更加耐磨、耐洗且不易褪色。随着纺织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布料相继面市,“笼裤”的质料、颜色也得以变化,常见的有上海产的蓝色毛宝布。
  “笼裤”以家庭手工缝制为主。清末,东山铜陵地区民间有十多位专事嫁衣裳制作的妇女兼有代制“笼裤”。代制时,以上门服务为主,根据顾客提供的布料,量体裁衣。制成后,渔民们一般自己取回以“红柴水”染色,亦有送往著名的“一善华染房”(在铜陵镇下田池)洗染成青、蓝、黑等颜色。当时较出名的“笼裤”裁缝师有“做裳鲜”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德国产“胜家”牌手摇缝纫机的传入,逐步代替了手工缝纫加工工艺。
  东山岛渔家妇女,尤其是年轻的渔家姑娘,多善裁缝和刺绣。她们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挚爱,把感情倾注于笼裤的制作上,别出心裁、精心设计,在裤腰上制作成上折褶,或绣花、贴花边,或钉上装饰钮扣,使一件普普通通的“笼裤”变得更加精美、大方。穿着时,系上银腰带,再配以编蝠状的大衭头衫和蓝头巾,脚穿木屐鞋,走起路来颇具风度,显示出渔家子弟的剽悍和洒脱。故而“笼裤”在东山岛上曾经风靡一时,成为中老渔民时尚的流行款式。由日常粗俗的劳动服进而成为高雅的“礼服”。
  “笼裤”盛行至抗日战争前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被其它服式所取代,但现在七十多岁以上的老渔民仍以穿着“笼裤”为主,尤以铜陵地区为最多,宫前、澳角等渔村也依稀可见。它的存在对现代服装的改革,无疑起着一定借鉴作用,如现代的“太子裤”、妇女的裙裤,均与“笼裤”有着极大的相似,有如“笼裤”在新时代的再现。
  “笼裤”正是以这特有的审美价值而倍受艺术家的关注,于是成为电影、电视艺术追踪的镜头,成为美术家、文学家笔下的好素材。1989年台湾摄影大师柯锡杰先生从美国来到东山岛采风时,对笼裤这独特的衣饰倍加赞赏,并为此拍下许多珍贵的照片。他说:“笼裤最能代表东山渔民的衣饰,最能展现东山渔民朴素的生活美!”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本书收录东山保卫战亲历记、回忆东山保卫战中苏峰观察所的耳目作用、东山·诏安抗日御寇(转载)、辛亥革命老人谢又秋、东山史人小记、东山华侨名人——曾启昌、钟馗正气画师艺魂——林少丹先生逝世周年祭、名宦乡贤蔡方平、感恩录——忆陈宝善师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辉全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