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老人谢又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85
颗粒名称: 辛亥革命老人谢又秋
分类号: K827
页数: 11
页码: 24-34
摘要: 本篇文章是关于谢又秋先生的介绍,他出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大变革。谢又秋先生在青少年时期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对捐官行为持批判态度,并逐渐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潮流中。他在福州就读,并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同盟会,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参与了福建革命活动,并于1911年参加了福建省城的起义,并在诏安县领导了光复。解放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并在东山县被尊称为“辛亥革命老人”。
关键词: 东山县 辛亥革命 谢又秋

内容

谢又秋先生,是诏安、东山两县参加辛亥革命可数的几个人物之一。
  先生学名镇江,字又秋,清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铜山(今东山县,时隶属诏安县)铜钵一户谢姓贫苦农民家里。因生父已有三个孩子,人多家穷,日食难度,便把他送给当时在铜山开店铺的诏安北关盐行里人谢友谦先生为子。
  友谦先生出身于书香名门。其祖父谢声鹤岁贡出身,任过仙游县训导,善诗能画,著有《雪谿诗抄》等;姑母谢芸史,是女诗人、女塾师;伯父谢琯樵,是诏安著名画家,“诏安画派”创始人之一。友谦先生家道殷实,曾向清政府捐了七品散官。他乐善好施,常周济附近农民,见此户族亲养活不了第四个孩子,便予抱养,视同己出,着意教育培养。
  谢又秋先生青少年时期,正值清廷酝酿维新,民主思想在国内有所传播之际。他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对父亲的“捐官”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当官就要治国治民,治国治民就要有学识才干,捐官是一种腐败行为。因此。池决心靠自己努力奋斗入仕途。
  友谦先生对儿子的志向很不放心,为了不让其远出,于又秋先生十七岁时即予完婚。又秋先生婚后十二年,育下三男三女。他虽儿女绕膝,但不忘夙志,终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天(时年巳二十九岁),密约朋友沈香九到省城福州投考新式学堂,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洪流中。
  一个家庭富裕、儿女成群、年近三十的中年人,为什么对民主革命如此向往?又秋先生在他撰写的《我在辛亥光复前往的经历》①一文中说:
  “我的革命思想系由感愤而来:甲午战争,清廷失败,割地赔款。东山与台湾一水之隔,时台胞逃到东山避乱者不少,备述日人残杀奸淫惨状,心动为之流泪;遍览到手之时报时册,历知清政窳败,不胜忿满。1907年夏间,黄岗余阿丑应孙中山先生号召起义②,旋闽广两省制军征,召南澳、潮州、漳州三镇会师讨伐,众寡悬殊,革命民军自动解散,清吏凶残,肆意杀戮,诏属西路乡村农民、妇女哀告无门。感景伤情,志思远游,结交智士。”
  当时福州有法政、师范两校招生。又秋先生同沈香九投考两校,均获录取。两人商量后,沈香九学师范,又秋先生学法政。在法政学堂读书期间,又秋先生对清朝法律在满族与汉族之间不平等的规定,感到气愤填胸。翌年(1908),漳州所属各县到福州就读的学生多了,他想:要建立个组织,把大家团结起来,才能集中意志,才有力量。于是,与同学林者仁、朱绍三商量,联系各县学生,组织“漳州留省同乡学会”,又秋先生被推选为总务,林者仁为财务,朱绍三为文书,每县各选代表二人。不久,又扩大组织,成立“外府州留省学会”,每逢星期日聚会一次,名为交流学术、研究科学,实则阅读进步书报和官府邸抄,互相之间展开对时政的讨论。
  那时,民主革命热潮风起云涌,又秋先生和“学会”的同志则推波助澜。在浙江铁路发生问题时,他们组织学生群起向交通部陈壁电争;漳厦铁路督办陈宝琛侵吞路款,他们集合学生把陈攻击下台;十月二十日慈禧七十寿辰,旗汛内东教场演戏,他们密约到那里闹事。后来,听说安徽革命志士徐锡麟刺杀恩铭、秋瑾女士勇烈就义、温生才炸死凤山,在这种蓬勃的革命形势下,又秋先生认为:非参加革命党组织,不能成为革命家,非颠覆君主专制国家无有前途。他的这种思想行动被同校预科彭荫祥得知,彭与他密谈有关革命党的事情后,遂介绍他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同盟会。于是,又秋先生成为中华同盟会福建支部的一员。
  数月后,闽候人陈某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带有革命工作任务,与又秋先生等人会晤。大家虽是初次会晤,但却亲如兄弟。中午时,又秋先生请陈某到五柳居吃便饭。席间进行密谈,陈拿出东京同盟会的秘密文件,正要展阅,忽发现有密探在监视,且唤该店堂倌持条子到警察局,又秋先生于是通知陈某赶快离开,自己也借故奔回学校告假后即逃到仓前山青年会隐匿起来。陈某因有大意,被警察抓去,后由其亲戚林炳章保释。警察抓了陈某后,还到法政学堂去搜捕,因无结果而离去。
  宣统元年(1909年)秋天,清政府当局以“府县学生诸多不轨行为”为借口,强行解散“外府州留省学会”。又秋先生认为,“无社团不能集中意志”,便与同学杨慕震密商,把“学会”转入地下,移到南群学馆,聚会南群学馆,聚会日期依旧。后来,因为漳、泉学生之间发生意见,学会的活动无形中止。
  宣统二年(1910)夏季,又秋先生毕业于福州法政学堂。回到家乡诏安,同朋友沈鸣春办振东高级小学,又与沈焕南到县城附近农村组织农会,但受到地主吴梦丹的嫉视,吴唆使一班地主呈诉县署,说农会“不利地权”,要求立即停办,当局予以支持。又秋先生变换形式,申请建立“劝业道”,被当局搁置不批。
  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宣统三年,即1911年)的鼓舞下,又秋先生于6月间到福州找彭荫祥,遇到法政预科同学张芹,张说“荫祥行踪不定”,一直到8月间才找到彭。在密谈革命形势中,彭说:“革命不久将有大作为,漳泉一带要依靠你去组织行动”。又秋先生提出“无兵力”,彭说“到时自有人帮你”。
  离开福州不久,到9月间,又秋先生接到福州来信说:“开学已久,速赴就学”,便又赶到福州去。彭荫祥把组织漳厦一带行动的任务交给他,并介绍他与同盟会干事钟南(湖南人)认识。彭、钟说:福州革命形势很好,但地方秩序比较纷乱,你赶快南下去。又秋先生便搭“海汀”轮船到厦门,找在省高师毕业的朋友钟岳,布置有关革命光复事宜。第二天赶到漳州找林者仁、陈亮、戴国桢等一帮同志,通报省城革命形势,组织响应起义。第三天下午又搭“海坛”轮船赶到汕头,了解广东起义情况,商量潮汕光复之事。而后回到诏安,组织有关同志成立农学讲习所,秘密联络农民,发动乡村丁壮以迎接革命起义。
  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11月7日,在福州的同盟会干事钟南来到诏安,同又秋先生一起会晤驻防诏安的新军管带(相当于营长)王得宝,秘密商量起义之事。9日夜,他们同王得宝去找知县韩克喦,迫他反正起义,剪掉辫子。韩看到革命形势高涨,答应下来。于是,在10日早晨,竖起革命旗帜,鸣炮宣布起义党员,但仍由韩克喦任县知事,又秋先生管司法,钟南管党务,王得宝管军政,林鸿管财政,将公局作为临时会议所,释放囚犯,张贴光复布告。这时,全县万众欢腾。
  诏安光复后,经过研究,由王得宝派他们部队新军第一队(相当于连)到云霄,第三队到铜山驻防。12日,潮汕宣布独立,漳州、南靖、平和也相继光复。16日,福州来电说已于11月9日光复,大家都感到十分欣慰。
  诏安虽然光复,但县城因陈、林两姓发生纠纷,城内与东关械斗。又秋先生多次出面调解无效,不得已由王得宝调回第一、第三队新军到诏城弹压。才使社会稍为安宁。后来因汀州尚未光复,省里电召王得宝带兵到汀州去,械斗又再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又秋先生电告省府,省府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委派陈为铫任诏安县知事。这时,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传来,又秋先生认为革命任务已经完成,自己又染病在身,便辞去司法科长的职务。
  民国元年(1912年)4月,省城友人来电催促又秋先生到福州。又秋先生到福州后去找彭荫祥,彭已到南平任延建郡道尹;到都督府找彭荫祥的叔父彭寿松和郑祖荫(时两人分别任都督府参事会正、副长),都托故不见,于是产生“辛亥前交接的革命同志,一贵即多变为路人”的感慨。后来,福州发生彭寿松暗杀不同政见的同盟会员蒋筠和黄家宸事件,又秋先生感到人情冷暖,人心叵测,对革命前途产生怀疑。于是,同原有的一些同志商量,动员莆田、永春、泉州、漳州等地在榕的同志组织闽南同乡会,但因意见不一,没有办成,又秋先生却成了省城当权者注视的人物。那时,恰巧铜山马兆麟等人向省申请,要求铜山建县。闽都督府民政司长高登鲤要又秋先生任铜山县丞,又秋先生婉言推辞,后来,高的兄弟高登艇(当时任省财政参事)一再动员,说这样可能照顾家乡和家庭,又秋先生才接受了委任。委任状全文如下:
  闽都督府民政司 状
  案准
  政务院移开院议决案内开准民政司报告开□□查县丞巡检等职将来裁留或改换名称尚待规画无庸更动惟铜山既惟孤悬海岛又经○○○请设县则改巡检为县丞以顺舆情事实上苟无阻碍自可照行等因本院提出会议全体可决呈经都督批准移请照办等因到司准此查铜山地方既准决议改设县丞又奉都督批准自应由司按照任用规则选员接署以专责成查有法政别科毕业生谢镇江堪以试署除呈报都督并分别咨令
  铜山外合行状谢镇江遵照前往接任视事先将起程日期呈报一俟到铜山任事日期并造具详细履历表通过备查切切此状新委试署铜山县丞谢镇江
  高登鲤
  中华民国元年十月二十八日
  中华民国闽都督府民政司印
  又秋先生任铜山县丞半年多,着力整饬社会治安,严厉惩办了明火执仗、打家劫舍的强盗(俗称“撞变贼”),使铜山社会日趋安宁。民国二年(1913年)6月,原满清官僚张元奇任民政长,要调又秋先生到沙县任知事,又秋先生恳辞不赴。于是,回到诏安,一面教育子女,一面在笋庄办启蒙小学,还与友人沈矩曾研究农
  学,试验台种甘蔗和棉花。对于政事,不予打理。
  窃国大盗袁世凯倒台死亡后,在友人的鼓励下,又秋先生于民国六年(1917年)到广东,先后在潮汕和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靖国军、粤军、自治军、讨贼军等的工作,任过国民党中央党部干事、某部副统领(相当于团级)等职。后来,辞职回家,弃政从商,并继续办启蒙小学。
  在又秋先生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谢振山(谢晓岗)思想进步,反对国民党右派,在其主持启蒙小学期间,同一批左派青年一起进行革命活动,支持十九路军反对蒋介石,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暗杀于漳浦赤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又秋先生的元配夫人杨赛云不幸逝世。翌年,迁居于东山县铜陵镇后铺山居住,并娶张氏为继室。
  解放后,经历七十余载沧桑的又秋先生。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在东山县被尊称为“辛亥革命老人”。1953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聘任他为馆员。1956年,在东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东山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959年,八十高龄的又秋先生,目睹东山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辉煌的建设成就,感慨万千,常赋诗歌咏,其中有两首刊载于东山县委办公室编印的《东山光辉十年》一书,诗文如下:
  《祖国鹏飞万里》
  万般造物无难营,敢想敢为自能成,
  况有灯塔时照耀,祖国鹏飞万里程。
  《颂十年伟大建设成就》
  陵岛原来一荒区,秋冬风引行人稀,
  风沙刮面田园荒,山原不毛樵难依。
  自从解放党领导,面貌焕然一灿衣。
  工厂林立道平直,高楼广台遍地起。
  沿海建设万丈岸,防浪避风截沙堤。
  池塘水库斯棋布,旱涝灾异已铲除。
  植果种木成林荫,遍地绿油似锦霞。
  南村北户夜雪白,千堆万堆盐姿色。
  眺望大海舟如梭,尽是渔船打网捞。
  日产亿斤鱼珍味,还有池泽养殖多。
  迥看平野阡陌绿,田园庄稼真称豪。
  丰衣足食人就业,大兴文教铁砚磨。
  男女老幼皆识字,文盲扫除都吟哦。
  鼓足干劲除四害,疾病消灭心同和。
  食衣住行预消毒,虫菌尘秽尽搜罗。
  十年短短于人间,建设伟大数万端。
  辉煌事业存陵岛,总路线万丈光芒。
  饮水思源当怀忆。党的恩情德比山。
  “文化大革命”中,又秋先生曾因致力保护铜山关帝庙而被批判,家中所藏数十幅珍贵书画和一些古玩也被搜抄一空,但他拥护共产党的意志并没有动摇。19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三),病逝于铜住宅,享年九十四岁,葬于铜陵之郊。

附注

①载于《福建文史资料》第27辑。本文有关辛亥前后资料,多参引此文。 ②即广东饶平县黄岗的“丁未起义”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本书收录东山保卫战亲历记、回忆东山保卫战中苏峰观察所的耳目作用、东山·诏安抗日御寇(转载)、辛亥革命老人谢又秋、东山史人小记、东山华侨名人——曾启昌、钟馗正气画师艺魂——林少丹先生逝世周年祭、名宦乡贤蔡方平、感恩录——忆陈宝善师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崇毅
责任者
谢又秋
相关人物
谢友谦
相关人物
谢声鹤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林者仁
相关人物
朱绍三
相关人物
徐锡麟
相关人物
温生才
相关人物
恩铭
相关人物
秋瑾
相关人物
沈焕南
相关人物
沈鸣春
相关人物
吴梦丹
相关人物
吴唆使
相关人物
张芹
相关人物
张说
相关人物
钟岳
相关人物
林者仁
相关人物
陈亮
相关人物
戴国桢
相关人物
王得宝
相关人物
韩克喦
相关人物
钟南
相关人物
郑祖荫
相关人物
彭寿松
相关人物
马兆麟
相关人物
谢振山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福州法政学堂
相关机构
闽南同乡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镇江市
相关地名
铜山区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北关区
相关地名
仙游县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南澳县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南三镇
相关地名
冯三镇
相关地名
西三镇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安徽省
相关地名
凤山县
相关地名
广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汀州镇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都督乡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赤湖镇
相关地名
铜陵镇
相关地名
铜陵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