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关帝庙《香灯田牌记》考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71
颗粒名称: 铜陵关帝庙《香灯田牌记》考释
分类号: J292.2-3
页数: 3
页码: 63-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铜陵关帝庙现存的《香灯田牌记》,此碑记录了云霄县早期华侨陈登魁公在两百年前自南洋归国后所建立的,为闽南地区较早的有关华侨史、海外交通史和民俗史的碑刻文献。本文还介绍了陈登魁公的生平事迹和《香灯田牌记》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关键词: 铜陵关帝庙 《香灯田牌记》 东山县

内容

铜陵关帝庙现存的《香灯田牌记》,原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距今已达二百零六周年。它是云霄县早期华侨陈登魁公于两百年前自南洋噶喇吧(即今印尼爪哇一带)归国后所建立的,为闽南地区较早的有关华侨史、海外交通史和民俗史的碑刻文献,是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我是陈登魁公的裔孙,根据家族记载:登魁公原籍乎和县大溪镇店前村人,生于清乾隆初年,辈序为颍川陈氏开漳第三十三世。家务农,曾被雇于乎和、云霄之间当运输工。二十来岁时,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前后,随南洋客头前往噶喇吧谋生,启程前,按当时风俗到东山铜陵关帝庙祈求神明保枯,并有所许愿。殊不知上船以后,才发觉自己已被贩卖为“猪仔”(即“契约华工”),因而在噶喇吧的荷兰人庄园中当了十年的苦力。这一史实,比清人张心泰在道光七年(1827)所写的《粤游小志》中说的“粤省有诱愚民而贩卖出洋者,谓之卖‘猪仔’,”时间还早了半世纪以上。陈登魁公于期满赎身后,就在当地为小贩,克勤克俭,略有积聚,且建立了家室。他由于离家二十多年,时常怀念故土,更念念不忘到铜陵关帝庙还愿之事。所以决计返国一行,并特地前往铜陵关帝庙喜捐了一批香灯田。土地划在云霄梅安乡,计水田七址,受种子六斗二升,早允二冬税粟二十石六斗二升,连同田契二张,一悉交主持僧掌管收税,永为庙中敬祀香灯之资用。同时于庙内竖立一“香灯田脾记”为凭。立碑时间为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瓜月(即农历七月)。原碑受海风侵蚀,年久文字模糊。越九十一年后,光绪三年丁丑(1877)蒲月(即农历五月)经其孙陈宗礼公、曾孙陈柄公、玄孙陈岗公重修。此石碑至今尚保存完好,竖于庙门内左侧墙壁处,可供考证。而陈登魁公归国后,置宅于云霄城内大路街,虽年逾四十,仍在国内娶亲建立家庭,传了一子,以繁衍后代。过了几年,又重往噶喇吧,遂终老于海外。据传:他侨居噶喇吧鸡笼山大井头,经营商业,儿孙不少。民国初年,其在海外的遗裔曾来信寻根,惜因联系中断,无处查访。
  前年云霄县方志办公室组织专人编写华侨志,了解到陈登魁公这一有关的史实,认为可填补早期华侨史料的空白。因而在漳州市侨办及云霄县侨办、侨联的重视支持下,特地约我和他们一起前来铜陵关帝庙实地考察,并拍摄这一《香灯田牌记》,作为本地区华侨史的左证。现将原文抄录於下:
  立石碑记人云霄弟子信士陈登魁,前恭念关圣帝君,威灵显赫。登魁欲往南方经营生理(1),虔诚到庙,亲向殿前叩求乎安。迨回云,植福无疆(2)乃自买过梅安乡水田柒坵,受种子陆斗贰升,早允二冬,经风结净,税粟贰拾石陆斗贰升,又田契二张,交寺僧收入掌管,逐年收税纳粮,永远在庙为敬祀香灯之资用,以答关帝君保护之恩。自喜舍之后,无有二心。倘佃户少欠升斗,任从寺僧召佃耕种,不敢私心授受。日后子孙,亦不得生端。今欲有凭,自立牌记,竖于庙中焉!
  乾隆丙午年瓜月云霄弟子信士陈登魁立
  光绪丁丑年蒲月孙生员宗礼曾孙太学生柄
  玄孙生员岗重修

附注

注:(1)欲往南方经营生理之南方,即家谱中记载之“噶喇吧”。 (2)迨回云,植福无疆,系指他自噶喇吧回国后,在云霄置宅、建家、传子、立业及修葺祖宗坟墓诸事。白以为从出国以来得到神明庇佑,因前曾许愿,所以捐献了“香灯田”,表示还愿。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本书是介绍东山与台湾五缘关系的专辑,东山与台湾的渊源关系是具有:地缘相连、史缘相承、文缘相近、血缘相亲、物缘相似的“五缘”关系。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嘉音
责任者
陈登魁
相关人物
张心泰
相关人物
陈宗礼
相关人物
陈柄
相关人物
陈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颍川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