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屹立走马溪南畔的保生大帝庙谈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70
颗粒名称: 从屹立走马溪南畔的保生大帝庙谈起
分类号: K876.9
页数: 8
页码: 55-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走马溪南畔的保生大帝庙是一座具有历史背景的古庙。自古以来,该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天然港湾为私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吸引了许多海商集结于此开展贸易活动。在明朝时期,梅岭港的海商活动达到了鼎盛,走马溪成为中国海商活动的中心,也是国际海盗商人的据点。为了保护贸易和航行安全,当地居民崇拜吴真人,兴建了保生大帝庙。庙中供奉的吴真人被认为具有医术、医德和保护神灵的作用,他通过使用山间草木和滨上苔藻等药材,医治了许多疾病,带来了社会的繁荣。走马溪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对保生大帝庙充满信仰,世代弘扬这一信仰,并在庙中燃香祈求神灵的保佑。庙的存在不仅在地方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也对当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走马溪 保生大帝庙 私人海上贸易

内容

今年3月15日,我来到东山县陈城乡西崎村上,考察屹立于古代私商贸易的通商口岸走马溪南畔的保生大帝庙。
  这座古庙,1989年,由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集资重建。修建之后的庙貌,仍然保持二进联檐的原状,长15米、宽10米、规模虽小,古朴厚重,玻璃瓦屋顶,脊上塑有二条采瓷的青龙吐珠,前后配塑四座立体群象,屋檐下镶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在庙后那高大的盘根错杂的古榕树衬托下,显得金碧辉煌,璀灿夺目。
  然而,这座古庙究竞建于何时,我曾查阅地方史乘,只有记载“在铜山城南门外沙湾上,明天顺已卯三年,住持僧碧波募建真君官”,(《东山县志·名胜志》卷十)而无记载这古庙的情况。我怀着这个疑问,走访该村原保生大帝司礼生78岁老人陈友德先生,他说,他的始祖是随南宋招谕使陈景俊避乱南下、后跟帝昺辗转海滨,涉历丹霞、金浦、东山、并择居于骥霞西崎。(陈景俊公字梅窗,。号丹屏,官拜招谕使,知江西信州,刚方硬直,忠言得罪贾平章,后知事不可为,乃去官归里,隐居于闽漳之涯。(见《岐下陈氏族谱》)。当时,岐下村周围散居关、丁、李、沈、施、张、潘、许、洪、罗、贾等10多姓人家。人口众多,村落错杂,其中以关氏为大姓,且建有关厝庙,崇祀吴真人,后因兵荒马乱,庙宇时毁时建。但香火不断,一直保留至今。
  陈友德老人还生动地叙述数百年来,吴真人神灵多次为走马溪两岸人民驱除瘟疫,普救众生和显圣溪中,吓退九甲贼(葡萄牙海盗商人)的传说。因此,庙中保存一对镌刻在石柱上的楹联,曰:“大德大生滋大化,真人真性炼真心。”
  对这座走马溪南畔保生大帝庙,以实地勘察,文献记载,提出个人肤浅的看法,请予指正: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一定历史地位
  东山岛地处福建南端,与广东接境,是在台湾海峡口西岸的一个重要岛县,东距台湾湾高雄164海里,距澎湖群岛98海里,距厦门73海里,距汕头74海里,海岸线曲折,水深容泊,北有铜山湾,南有诏安湾(即古时梅岭港),走马溪是梅岭港东面的深水澳兜,溪口宽阔,群山拥簇,古炉山屹立溪之北,大帽山为东隅屏障,凤门山、孤面山巍然挺立于溪南畔上,西屿岛威镇溪口广袤的海中。古时,从大帽山奔流下泻的走马溪,分出二股支流,一抵宫前乎海澳口,一抵岐下大山北麓,山水环拥,四时风平浪静,是古时梅岭港范围一个优良的天然港湾,俞大猷写道:“漳州诏安五都走马溪,两山如门,四时风不为患。去县及各水寨颇远,接济者夕旦往来无所忌避,诚天与猾贼一逋薮也。”(《正气堂集》卷二)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诸番自彭享而上者可数十日程,水米俱竭,必泊此储备而后去日本;自宁波而下者,亦可数十日程,其须泊而取备亦如之,故此澳海寇必经之处。”(《正气堂集》卷三)《筹海图集》亦云:“三、四月东南风汛,番船多自粤趋闽而入于海,南澳云盖寺,走马溪乃番船始发之处,惯徒交接之所也。”(《泉州万历府志》廿五卷)所以,走马溪成为东西洋私人海商的中继站。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海盗的现象,应该溯自东汉。据《后汉·安帝纪》载,永初三年(109),海贼张伯路等率众造反于海滨。这是海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从三国而至隋唐五代时期,先后爆发海盗式武装起义。蔡襄任福州太守,曾于嘉祐戊戌年(1058)奏请宋仁宗准予在“沿海地方教习舟船,以备海道。”(《泉州府志·防海卷》)南宋辅臣李纲《论福建海寇札子》云:“臣契勘广南福建路,近年多有海寇……船舶既多,愚民嗜利喜乱,从之者众,浸成大患。”(《泉州府志·海防》廿五卷)《宋史·食货志》云:“浙闽与广南商贾”“颛海舶之利”,“敢于剽窃之舶货朝庭”,“又广招闽粤之民”“入外番贸易。”说明了宋时海盗活动与商品经济发展有着联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海盗其实亦是海商。走马溪既然处于闽粤之间,鞭长莫及之边陲,必然有海盗商人集结于此,据文献记载,著名海商集团许栋、许西池、谢老、严山老、许朝光、洪迪珍、张维、张琏、萧古峰、林国显、吴乎、曾一本、林道乾、林凤、李旦、颜思齐、郑芝龙、刘香等先后驻札或逗留在走马溪一带。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繁荣发展,滋长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要求扩大经济活动范围,发展民间自由贸易,通货外国,反对闭关锁国。”在这意志驱使下,反海禁的富户又与日本、葡萄牙、西班牙勾结,进行亦盗亦商的贸易活动,走马溪不但成为“中国海商活动中心”。也是“国际海盗商人的据点”,引起明朝政府的不安,爆发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的著名“走马溪之役”。“为了彻底赶走海商,捣毁梅岭港,不久,俞大猷提出用松木打桩法封闭走马溪”。他主张“其澳狭广不能二里行,令乞依仿吴之法,于诏安县诸山中所产松林,择其小而长者伐而置植于其中,令潮上则没其表,汐时只离水尺许,约所费不过万余株,足以防贼舟之抛泊。又令铜山、悬钟二水寨,时出舟师巡逻,以防逆徒窃取,如此可支十余年之利者也。”(《正气堂集》卷二)尽管明朝政府采取毁港办法,仍然禁止不了走马溪海商活动,“商船浮海攘利”。继续进行贩海谋利活动。
  二、风险的海上贸易 亟需精神依托
  私人海上贸易兴起于宋,延伸于元,而鼎盛于明,到了嘉靖年间,梅岭港海商活动更加频繁。当时,就有当地“林、田、傅三大姓共一千余家,男不耕作,而食必梁肉;女不蚕织,而衣皆锦绮,莫非自通番接济为盗,行劫中得来。(《正气堂集》卷二)“如果把整个梅岭港范围算在内,当时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的海商已超过一万多家。”(《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160页)难怪走马溪南畔歧下一带,南宋时就随着经济的繁荣,聚居了10多个姓氏,这些先民难免没有参加海商贸易活动。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们往往会受到海上风浪的威胁,疾病的扰缠,官兵的阻击,精神上亟需有神灵的依托。据传说,当时出海参加贸易的人,胸前要挂三包香火袋,一包铜陵关帝君,一包宫前妈祖,一包走马溪保生大帝。祈请这三尊神祗,保护贸易得当,获得财利;保护安全航行,不遇惊风骇浪;保护身体健壮,不染病疾。有的海船,还尊祀这三尊神祗。所以在走马溪之上流宫前口建有“天后宫”,在溪之下流南畔建有“保生大帝庙”,以便来往海商抽签问药。而考研这古庙究竞何时创建,笔者认为:宋朝,由于战祸频年,疫疬横生,加上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困境。统治阶级为了安抚人心,竭力提出对佛的尊崇,对道的信仰,对儒的提倡,以期社会不再动荡。所以,南宋时期,人民对吴真人的医德医术的尊崇而受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借用,颁布诏书,嘉冕敕封,由侯而公而帝,以符合广大人民信仰和要求。当时,闽南地区相续建庙立祠。诏安县北门外慈济宫,也在此时兴建(诏安县志)。作为在走马溪畔的关氏大族,必会上行下效,在这时候兴建关厝庙,崇祀吴真人。以后,随着吴真人连续敕封,至明永乐年间晋升为“保生大帝”,庙之名字亦随之更易,以示显耀。
  三、神灵馨香 世代弘扬
  海上私人贸易虽然促使梅岭一带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地处边陲海隅的地方,我们的先民还是贫富悬殊,人智愚昧落后,没有能力抗御天灾人祸。当时,隐居在走马溪的秀才蔡葆祯诗云:“好雨不及时,苗枯霜露寒,荒歉运三载,履空粮亦难,况复征轮急,日愁与法干,入户闻啼饥,何以开心颜,昨得故人书,云虏已近关,忧贫复忧盗,伤哉徒永叹。”
  (《柳集集》47页)尤其每逢疫疬之年,缺医少药,死亡者数以千计,而幸存者亦听天由命,任凭巫医摆布。自从走马溪上建庙崇祀吴真人后,以神医代替巫医,以药石代替符水,而且真人的药签配方,多数是单方独味,取用的医药,是山间草木,滨上苔藻,家中畜养,旷野虫蝎,采集非常方便,疗效十分显著,医治了走马溪两岸不少的病人,并大大启悟农夫渔子对医药的理解和应用。神医济世,感召四乡六里的人们纷至沓来,对真人顶礼膜拜,祈求挂香分灵。明天顺己卯三年(1459),铜山水寨应募在南门外滨海建真君宫,规模甚大,庙宇联檐。这时,以吴真人之医方,医治全城军民,解除瘟疫的威胁,军民咸感圣恩,焚香以谢圣德,一时烟缕缭绕,全岛馨香。
  明嘉靖年间,铜山水寨扩建游兵营,辖台湾淡水、凤山、澎湖。铜山人民一户三丁者抽一丁参加水操,三年期满,轮流更换退役。当时,这些参加水操的员丁,若遇疾病,都转回家乡祈求真人诊治。嘉靖末年,“张琏海商集团被明军追赶,退居旧港”。“闽粤海寇遗孽,逋逃至此,积二千余人”。(《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196页)这些人多居于走马溪,他们的船中都奉祀吴真人偶像。康熙癸卯二年、明永历十八年(1663年)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明宗室宁靖王沪溪王、巴东王、鲁王世子暨乡坤王忠孝、辜朝荐、卢若腾、沈佺期、郭贞一、李茂春等同行”,(《台湾通史》29页)后来,“宁静王朱术桂特地在台南府中,建造从铜山分香过台的关帝庙与天妃宫,并祀吴真人。”(《台湾胜揽》)综观上述的记载,在这偏僻的岛上,信仰吴真人的阶层由农夫渔子发展到亲王和公侯;吴真人神灵救世之声誊,亦由东山岛这条海道传播海内外。现在,分布在台湾和东南亚的保生大帝庙宇可以说是炉香一系,宗源一本。正如戴炎辉先生所说的“台湾之民俗与信仰,无论渊源祀仪,庙宇建筑或风俗曲艺均等与大陆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本书是介绍东山与台湾五缘关系的专辑,东山与台湾的渊源关系是具有:地缘相连、史缘相承、文缘相近、血缘相亲、物缘相似的“五缘”关系。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汉波
责任者
陈友德
相关人物
陈景俊
相关人物
帝昺
相关人物
贾平章
相关人物
俞大猷
相关人物
张伯路
相关人物
于海滨
相关人物
蔡襄
相关人物
李纲
相关人物
颛海舶
相关人物
许栋
相关人物
许朝光
相关人物
洪迪珍
相关人物
张维
相关人物
张琏
相关人物
萧古峰
相关人物
林国显
相关人物
吴乎
相关人物
曾一本
相关人物
林道乾
相关人物
林凤
相关人物
李旦
相关人物
颜思齐
相关人物
郑芝龙
相关人物
刘香
相关人物
吴之
相关人物
傅三大
相关人物
蔡葆祯
相关人物
卢若腾
相关人物
沈佺期
相关人物
郭贞一
相关人物
李茂春
相关人物
朱术桂
相关人物
和公侯
相关人物
戴炎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海商集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铜山区
相关地名
沙湾区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信州区
相关地名
岐下村
相关地名
马溪乡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溪口乡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南澳县
相关地名
云盖寺镇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广南县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松林镇
相关地名
滨海县
相关地名
凤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保生大帝庙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