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投木箱”的来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67
颗粒名称: “林投木箱”的来历
其他题名: 留田村陈姓迁台考究
分类号: K876.3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文讲述了留田村的陈氏村民以及他们和屏东县林投巷的陈氏宗亲之间的联络。留田村是陈元光后裔的家族,他们由于环境恶劣而决定迁徙,其中一部分人选择移居台湾的林投巷。两地陈氏保持了联系,并在留田村兴建了陈氏宗祠。其中,一位名为陈维忠的村民保存着两地乡亲赠送的一个黑色木箱,内含红纸包裹的捐款物品。目前,留田村已经改善环境,陈氏宗祠也得到好好维护。
关键词: 留田村 陈氏 林投巷

内容

留田村的陈氏村民,迄今还珍藏着一个锃亮发光的黑色旧木箱。这个经历有年的木箱,来自台湾屏东县恒春镇林投巷,陈氏村民称之“林投木箱”。这“林投木箱”是留田村和林投巷两地陈氏同宗共祖血缘相亲的见证。
  留田村陈氏以“颍川”为郡望,是“开漳圣王”陈元光在东山岛的后裔。当时,这支裔孙感到祖先从河南固始县颍川村迁徒到闽南,是经过千山万水的跋涉,路程万里,险阻重重。现在,再不能迁徙了,而应该“留下不走”,于是就把村子的名称叫“留田村”。
  但是,陈姓在留田生息繁衍几十代人,由于海边风大沙多水源缺,饱受风沙干旱的困扰,田园难以耕作,日子过得很苦,渐渐地感到还是得“走”。于是,有的到南洋谋生,有的迁居台湾创业,多数人继续留居祖家。迁居台湾的族人在屏东县开拓了一个村庄,叫林投巷。清初,东山岛上旱灾频仍,留田村民因为和邻近的樟塘村争水发生械斗,村小人寡,斗不过樟塘村人。陈氏村民迫于生计,便纷纷渡海,前往屏东林投巷投靠早先迁居那里的宗亲。到清光绪年间,聚居林投巷的陈氏已发展到一百多户。林投巷的陈氏,为了不忘根源,怀念祖地,建造的房屋和祖地式样相同,生活习俗保留祖家的一套,并且沿用祖辈世序昭穆:“祥和日基泰,兴朝茂成章,君恩还宠锡,咨汝益熙昌。”
  光绪三十四年(1908),留田村乡亲商议兴建一座陈氏宗祠,乡民们说,兴建祖宗祠堂,林投巷宗亲和我们是同宗共祖的子孙,应该告诉他们。于是派陈厂仔到屏东做信使。陈厂仔到了屏东林投巷,受到宗亲盛情款待。当他们得知祖家要建祖祠,十分高兴,一百多户乡亲纷纷捐银送物,钱物都用红纸包裹,红纸上郑重其事地写上各家各户的世次和男丁的名字,然后一份一份地装进一个黑色木箱,委托陈厂仔带回祖家。翌年,留田村陈氏宗祠落成,留田陈氏为表达两地裔孙敬祖爱乡之心,特意将宗祠取名“来孝祠”,并刻匾挂在大厅上。从此,林投巷陈氏年年回祖家祠堂祭祖。
  由陈厂仔带回来的那个木箱,至今由其孙子陈维忠保存着。木箱长七十公分,宽和高四十公分,是用台湾杉木做的。箱内有隔层,便于安放贵重物品。陈维忠说:“这是台湾乡亲赠资兴建祖宗祠堂的纪念品,十分珍贵,我们一家人一直把它当作家族之宝珍藏着。
  昔日水源缺乏、风沙肆虐的留田村,到本世纪四十年代,仅剩下十五户陈姓人家。如今白茫茫的沙滩种上二千多亩树木,一排排防风林带挡住了风沙,还埋设了地下水管,使旱地变良田。全村四十多户二百多名陈姓村民,家家盖上新房。由屏东林投巷捐资修建的陈氏宗祠“来孝堂”,历年几经修缮,如今依然完好。奇石动心扉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本书是介绍东山与台湾五缘关系的专辑,东山与台湾的渊源关系是具有:地缘相连、史缘相承、文缘相近、血缘相亲、物缘相似的“五缘”关系。

阅读

相关人物

孙用奇
责任者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厂仔
相关人物
孙敬祖
相关人物
陈维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留田村
相关地名
屏东县
相关地名
恒春镇
相关地名
林投巷
相关地名
东山岛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固始县
相关地名
颍川村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屏东县
相关地名
樟塘村
相关地名
屏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