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臣”泡出两岸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65
颗粒名称: “孟臣”泡出两岸情
分类号: TS971.21
页数: 5
页码: 26-3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孟臣冲罐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传统。孟臣冲罐是一种紫砂陶制的茶具,因其小巧玲珑、造型精美而备受珍爱。台湾和东山岛是嗜茶之地,人们都喜欢使用孟臣冲罐来泡工夫茶。孟臣冲罐的透气性好,能提高茶的口感和香气。历史上,孟臣冲罐的制作及壶铭镌刻艺术也备受赞赏。失去或损坏孟臣冲罐会令茶主人心痛。对于茶文化爱好者来说,选择孟臣冲罐要注意大小、壶身深浅、三山齐以及壶的新旧程度等。虽然正宗古老的孟臣冲罐已经较为罕见,但仍有仿古款孟臣冲罐供人选购。工夫茶盛行地区几乎每家都会备有孟臣冲罐,这显示出茶具对于泡茶过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 孟臣冲罐 紫砂陶 工夫茶

内容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博士的精辟见解。在工夫茶风盛的东山岛、台湾等地,自古以来,嗜茶的人们珍爱的是年代久远的,小巧玲珑的紫砂陶制“孟臣”冲罐。旧时殷富人家还将此当作为高档陪嫁品或陪葬品。台湾著名史志学家连横(1878——1936年)撰著的《茗谈》中写道:“台(湾)人品茶,与漳(州)、泉(州)、潮(州)相同……壶必孟臣”。至今,台湾同胞仍以能觅购到古老正宗的“孟臣”冲罐引为乎生一大幸事。
  东山岛与台湾隔岸相望,方言相通,血缘相亲,风俗相同。历史上移居台湾的东山岛乡亲及其后裔,仍沿袭祖家风俗不变。据清代道光年间到台湾考察过的丁绍仪在《东瀛识略》中说:“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殊异。”单说茶俗、茶艺,东山岛与台湾就无二致,也都崇尚“孟臣”冲罐。史传,孟臣是明代江苏宜兴紫砂陶壶艺
  匠,姓惠名孟臣。他以制作小壶为特长,小壶的造型很多,有扁形、梨形、乎肩形、鼓腹形、圆腹形、折腹形等。惠氏制作的孟臣冲罐坯胎壁薄,工艺细腻,体态轻巧,是泡沏工夫茶的理想茶具。这是因为工夫茶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清·袁枚《随园食单》)。尤其是在东山岛、台湾,工夫茶盘上摆放的茶杯一般为三个,这里的谚语云:“茶三酒四游玩二”,意思是说品茶以三人为宜,解释是“品”字为三口,三个茶杯象征“品”字,茶杯状如半个乒乓球,称得上“迷你杯”。这样,装茶不多的孟臣冲罐更符合泡沏功夫茶的要求。孟臣冲罐最早制作的年代为明代天启年间,传世的有一件白砂壶,壶底刻有“大明大启丁卯荆溪惠孟臣制”字样,楷书刀刻(盖章是后来清代的习惯)。历史上,品茶行家不仅评价孟臣冲罐造型及工艺,而且对壶铭的镌刻艺术也要品评赞赏,如《桃溪客语》中载述:“惠孟臣笔法,绝类褚河南(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现代,在台湾、东山岛等地民间发现用于泡沏工夫茶的古孟臣冲罐壶身连盖大多为5.2厘米,腹径6.7厘米,冲罐重量68克左右,壶盖唇高壁薄,轻敲响声如铃。冲罐底部落款“孟臣”两字小楷,刀法清畅,疏瘦遒劲。
  孟臣冲罐呈硃砂色,它不仅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署夏不变馊的实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据传,清道光年间,东山巨商孙有金公,曾在京都觅购一把“孟臣”冲罐,沏茶时,罐面硃红润似瑙玛,闪闪发光,且茶香四溢,令人欲醉。此壶成家传之宝。在海峡两岸,亦有此史传:古代,有个木匠,他有一把世代相传下来的“孟臣”冲罐,是随身携带的宠物。一天,他帮人盖房,却忘了带走,就到南洋寻亲,一去经年。当他又回到原来盖房的地方时,迫不及待地搬梯上了房梁一看,那把心爱的孟臣冲罐完好无损地仍搁放在屋顶,他揭开壶盖,茶香扑鼻,不禁脱口赞叹:“世间茶具精品非此莫属!”根据科学分析,紫砂陶烧制的孟臣冲罐的确不同凡响,它表里都不施釉,有良好的透气性,壶壁能吸收茶汁,增积的“茶锈”越厚,泡出的茶也就越甘美爽口,就是空壶注入沸水也能泡出茶色茶香来。因此孟臣冲罐在茶具史上素负盛名。
  茶锈厚的孟臣冲罐,常是茶主人炫耀“茶龄”的实物见证。因而,就连掏废茶叶也总要小心翼翼。在东山岛上就有这么一件真实有趣的故事:有位“茶瘾君子”外出久未归家,他的母亲见冲罐里又黑又脏,一边叨念“原来吃茶人这么不讲卫生”,一边用刷清刀刮得一干二净。儿子归家欲泡饮,见状问由,说了声:“好将我打死,莫把我气死也”。言罢,痛心得几乎昏厥过去。的确,在海峡两岸,一把古老的孟臣冲罐丢失、损坏,会使嗜茶者如丧考妣。史传,在台湾茶区也有这么一个趣闻:从前,有位老茶客,珍藏一把祖传的孟臣冲罐,每晚都要用它泡饮工夫茶,才能睡好觉。忽一夜,他喝完茶,吹灯就寝,不慎把茶几上的壶盖碰了一下。黑暗中,他听到“啪”地一声,料想盖破无疑,脑袋“嗡”然作响。他越想越气,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思忖:既然壶盖破碎,留下这无头壶更勾人伤心。索性起床,摸到那个壶身朝窗外扔去。翌日晨起,老茶人无精打采穿鞋时,意外地发现壶盖竟完好地躺在鞋里。他后悔莫及,喃喃自语:“壶身都扔了,留盖又有何用?”想到此,把壶盖就地摔成碎片。从此,他丧偶般忧思成疾。不久,就告别了人间。
  历史上,东山岛、台湾两地还有个传奇故事,讲“孟臣”名贵,嗜茶者谙熟茶道,也尤为生动感人:有个乞丐流浪到一城镇茶行,忍不住向堂倌哀求施舍一杯茶。堂倌见他一副穷样,就另沏了粗茶。谁知乞丐喝后说:“此茶差矣!”恰被茶老板听见,感到惊奇:此人看来乞丐身,却是皇帝嘴哩。就令堂倌斟了他常喝的好茶给他喝喝,乞丐品后说:“这茶还够不上佳品”。老板暗暗佩服乞丐品茗之能,询问了他的身世。原来,这乞丐原是纨绔子弟,嗜饮名茶成癖致穷,但身边仍保存当年珍存的“孟臣”冲罐,壶壁茶锈厚得仅拇指可插入,尽管挨俄受冻,他也舍不得变卖。那茶老板是个“壶痴”,自从见了“孟臣”,象害了相思病似地迷恋。乞丐为难之中思想,虽有“孟臣”在身,却喝不上茶。就想出个折中妙策说与茶老板:“这冲罐约值四千两银子,我卖一半与你,也好结个交情”。老板大惑不解:“冲罐怎可卖一半?”乞丐说:“你付二千两银子,让我安置流离失所的妻小,咱俩结为茶友,便都可与‘孟臣’形影不离了”。当下两人勾指言定,遂成品茶知音。
  海峡两岸茶博士们选择孟臣冲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小、浅、齐、老”。因为壶大算不上工夫茶。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蕴味留香、不蓄水,使茶不苦涩。“齐”指的是“三山齐”,即把冲罐去盖后覆置平桌上,如果滴嘴、壶口、握柄三点成一线,就是“三山齐”了。“老”指的是壶的新旧,除了从壶底刀刻、印记判别外,还可视茶锈多寡来鉴别。时下,正宗古老的孟臣冲罐虽不多见,但是制壶的陶匠仍喜欢在茶底盖个“孟臣”印记,宜兴紫砂陶厂生产的仿古紫砂小冲罐,也在壶底盖有“荆溪惠孟臣制”的印记(荆溪即宜兴的古称)。于是,新一代的“孟臣”又走近了海峡两岸茶人之家。在工夫茶兴盛地区,哪一家没有置备孟臣冲罐,反被认为是件怪事。可见工夫茶之工夫首先体现在冲罐等茶具,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辑》

本书是介绍东山与台湾五缘关系的专辑,东山与台湾的渊源关系是具有:地缘相连、史缘相承、文缘相近、血缘相亲、物缘相似的“五缘”关系。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长华
责任者
孟臣
相关人物
丁绍仪
相关人物
袁枚
相关人物
褚遂良
相关人物
孙有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宜兴紫砂陶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潮州市
相关地名
大明镇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三山乡
相关地名
壶口镇
相关地名
荆溪镇
相关地名
宜兴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