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笠云先生事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48
颗粒名称: 萧笠云先生事略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4
页码: 52-5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萧笠云先生的一生经历,特别是他在东山初级中学的创办和任教经历,以及他对东山教育的贡献和影响。文章还描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办学成绩、教学风格以及多才多艺的才华,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关键词: 萧笠云 生平 东山县

内容

萧笠云先生是东山初级中学的创办者,第一任校长。他幼年就读于东升两等小学堂。一年级时,由堂长马兆麟介绍学习昆曲,养成喜爱音乐,学会丝竹管弦多种乐器。高小毕业后,受聘于养正初等小学堂为教员。先生勤奋好学,边任教边进修四书、古文,学习书法、金石。一九一五年,考上汀漳龙师范学校本科,一九一九年毕业。适逢吴稚晖、李石勇创设“留法勤工俭学会”。先生经县考试,以优异成绩被选赴法国留学,并得李石勇的推荐,攻读纺织专科。毕业时,荣得纺和织第一等文凭各一张,银质奖章一枚。旋即又得校长介绍到纱厂实习一年,且代理厂技师及监工四个月。然后转入法国N·S·C纺织机器制造厂任见习工程师一年半。从自绘蓝图开始,进而参加炼钢、翻砂、制模、配件、磨制、工作床制造以及各种机器的修理工艺,都得到熟练掌握,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回国后,赴沪找不到能发挥专长的工作转回漳州母校(二师)执教,从此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在漳州、厦门、南平、福州等地职中、中学任教务主任或校长。一九四一年,福州沦陷,他慨然回到故乡,以培养桑梓年青一代,发展和振兴东山教育事业出发,积极筹办东山初级中学,并任校长。一九四六年十月离任,翌年二月到上海,一九四九年夏去台湾。
  东山建县以后数十年,虽在一九三五年办过一所私立苏峰中学,但因没有办学资金,省教育厅不给立案,又逢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犯我国,敌机轮翻轰炸东山岛,国难时期,难以维持,不得不于一九三八年夏宣布停办。当时全县每年约有数百名高小毕业生,除少数人到云霄、漳浦、诏安等县中学求学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学生因家庭经济负担乏力,均致失学。东山各界乃倡议筹办东山初级中学,公推萧笠云先生任校长,以孚众望。当时正处于抗日中期,经费十分困难,他多方奔走,向各界及海外侨胞筹募得一万元作为学校开办费用。为了选择校址,先生反复考虑故乡文物古迹甚多,不能因受破除迷信而将历史悠久的关帝庙、宝智寺、城隍公庙等文物古迹破毁,于是通过婉转的办法,向当局申请,将这些古建筑物,稍加维修,因陋就简,作为校舍,以便管理保护。他多方聘请学识渊博、富有教学经验的学者来校担任教师。经过近三个月筹办,终于一九四一年八月七日进行新生入学考试,录取新生一百二十名,编为二个班,九月二十日开学,十月一日正式上课。至一九四六年冬,先生退任校长时,学校已发展至六个班,学生三百三十八人,教职员工共二十一名。
  先生身居校长,事事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当时因师资不足,他兼任两个班的物理和音乐课,还教过几何、生物。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带领全校师生劳动建校,在关帝庙和城隍公庙前先后开辟三个操场;课外经常举行校性的作文、书法、美术、演讲等竞赛。当时,在日机经常骚扰轰炸的情况下,采取适应的战时教学措施,鼓励学生要学习明代文学家宋濂求学精神,勤奋苦读,寒暑不辍,坚持做到在敌人封锁下,照常上课读书。在纪念周或晨会上,他经常讲话,介绍抗日形势,教育学生要为驱逐日寇、保卫祖国、振兴中华而学习。组织歌咏队,晨呼队,亲自教唱抗日歌曲(曾用法文教学生唱“马赛曲”),走向社会开展抗日宣传,参加东山抗日民众讲座,还带领学生到康美乡写抗日标语、演街头剧。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抗日青年服务队,下乡巡回宣传,绘画抗战漫画等。第一届学生毕业前举行的文娱晚会,邀请家长及各界人士参加,演出抗日剧目如《悲壮的别离》、《重逢》等,得到各界的好评。东山初中学生,在先生身体力行影响下,抗日情绪高昂,学习信心更足。一九四四年七月,第一届毕业生四十二人,参加全省中学生毕业会考,平均成绩经省发表尚属较好,有四十一名获得会考毕业证书。一九四五年十月,东山县教育会在东山中学实行改组,先生荣选为理事长。
  先生不但办学成绩优良,而且多才多艺,曾谱写“东山中学校歌”(附后),“东山青年”词并曲,鼓励同学要有勇往直前精神建设新东山。他客居台湾,深切思念故乡,在新加坡东山同乡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上亲笔题“石斋故里是吾家”之句。并以诗叙怀,写出《忆桃花源》:“桃花源上锁深烟,蹊径未通千百年。渔子问津今绝迹,骚人买棹早无缘;柳暗花明犹在望,山回路转未能前。世外桃源何处是,空余惆怅在人间!”和《壬辰中秋月夜乡居有感》:“不堪回首话神州,客地平添几许愁。佳节频临难遣此,举头明月又中秋。”
  他年迈时,曾嘱咐家人:“吾生不能回家,愿死后骨灰能得回归故里与原配夫人同穴”。一九八六年他于台北逝世,而其遗愿还在人们耳际萦绕,人们对他曾为故乡教育的奉献,不遗余力,深为敬仰,怀念难忘。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本辑主要介绍了东山县铜山古城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并介绍一些爱国爱乡以及在文学艺术取得成就的历史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风仙
责任者
萧笠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忆桃花源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