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乘补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46
颗粒名称: 史乘补遗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
页码: 44-47
摘要: 本文通过对马銮村演变和康美盐场的兴废的追溯,展现了历史背景下的事件和人物。同时,文章还通过访问铜钵村老人的方式,考证了铜钵盐埕的历史。
关键词: 马銮村 历史事件 历史演变

内容

顶下马銮的演变
  追溯往事,令人感慨万千,憎恶的封建社会,使繁荣的村庄变成废圩。这一天,我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跟着马銮村老人,到“顶马銮村”旧址的四周去探索该村演变的经过。
  “顶马銮村”的旧址,在马銮村之东。村民统称为“顶乡里”。明嘉靖、万历年间,这个村庄的规模:东至卢厝墓,西至下马銮之古井,北接康美村龙顶,南至圹岸。凭着地理形势,坐西北向东南。相传“顶马銮村”在繁荣时有近千户人家,主要以刘、陈、蔡、李、佘、郑、许等姓聚族而居。村民以捕鱼耕田和海外经商为生。从其古祠堂遗留的石匾、石梁柱、大石板和整片的瓦砾堆的实物迹象,隐约可看出该村当时的盛况。现马銮村前的“前港路”,是明代“顶马銮”渔民出海捕鱼必经之路。鱼船停靠铜钵港和“落水金狮”一带,是当时铜山重要的海港,农、副、海产品集散的小型圩场。
  在明末国力衰退经济陷入萧条的状况下,而该村经济比较冒尖,引起统治阶级的注目。封建制度下“苛政猛于虎”就窜入该村了,加倍课税征粮进行万般盘剥,村民终年辛苦劳动,还且日食难度。天启年间,入村催租课税的税吏行凶打人,引起村民愤怒,群起反抗,打得税吏抱头鼠窜,逃回诏安县禀报县太爷,诬说该村民众“抗捐抗税、阴谋造反”。诏安县太爷不分皂白,特从县衙坐轿赶来查究情况,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杀气腾腾,使人寒栗。路过村口时,有一个小孩骇怕闯道,急忙爬到大树上回避。听到锣声紧催、情不自禁地撤了几点尿,恰巧滴在县太爷的轿顶。县太爷即命差役擒拿这个小孩子法办。强迫承认“抗捐造反”之罪,小孩子在严刑酷讯的威胁下,脱口招认。县太爷横起心来,就此捏造“顶马銮村”村民造反事实,上报府衙派兵围剿。这时,村民四处避难,官兵趁机抢劫,放火焚毁大祠堂和村庄庐舍。因此“顶马銮村”就在这场杀戮焚毁的摧残下,变成一片瓦砾堆。
  经过这场浩劫,村民流落四方寻找归宿。其中移居下马銮村的。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型的自然村,有二百二十八户一千二百十八人。解放后在人民公社时期,康美公社曾组织民工支援马銮建设水利,疏导村前地下水道,布局灌溉系统,发挥抗旱功能,且使马銮村获得旱涝保丰收,单单西瓜、萝卜的产量居全县首位。一九八六年县旅游局又在该村前港开辟海滨浴场——马銮湾。每当夏季,游客如云,络绎不绝,促使该村文体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马銮村的经济蒸蒸日上,走上富裕道路了。
  康美盐场的兴废
  在康山、美水之汇集处:即是按剑山与虎蒲山之间,豁然亮出一片浅滩涂埕。这里盐井方块有序,银镜映天,雪白的盐堆似丘陵起伏,呈现丰收的景象,这就是现在的康美盐场。
  据谱谍记载:“康美盐埕开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属封建滩形式,由地主雇工围垦。那时零零星星的盐坎约五百多公亩,盐埕和卤窟杂乱无章,盐产淡薄,质量不纯,只供本村和邻村部分群众食用。经过清代几番变革,盐埕失修,面积缩小。直至清道光时,全部停产、全滩盐坎毁坏,水草杂生,成了沼泽。抗日战争期间,食盐紧缺,民国政府为解决军需民用,勉强修复康美旧盐场,招工晒盐,并在康美村的顶里西公厅设康美场务所,派史大沅任主任,监督盐业生产。当时苛捐杂税重重叠叠,敲榨得盐工喘不过气,日食难得一餐。为了生存,个别盐工挺而走险,趁夜色昏暗时间,闯进盐场拿取少许食盐,却被盐警开枪击伤。翌日,消息传开,众议哗哗,纷纷到场务所询情问理。那些守望盐场的盐警也慑于群情的愤怒,龟缩场内,不敢出哨;盐务所主任更是把门紧闭,溜之大吉。后来,这场风波也是不了了之,可是,盐业生产停顿,盐坎又告破毁。
  幸好盼到了旭日东升,迎来了为民造福的共产党。一九五八年康美公社党委决定围垦补滩,并组织康美公社(包括樟塘乡在内)各大队选派民工动土围堤。一九五九年三月开始建外滩,造盐田面积一千六百四十二公亩。同时内围亦进行改滩造盐田,面积一千五百九十公亩。合计三千二百三十二公亩。现在,在盐场党支部领导下,盐工满怀革命豪情,坚定信心,规划整治,使盐坎有序,沟渠整然,卤窟成行,通道方便。盐场现有盐工六十五人,自从贯彻承包责任制以产量领取工资后,提高了盐工生产积极性。并在不断革新,运用科学晒盐夺取高产,现每年产盐约四万多担。
  我访问该场党支部书记孙才发同志。他胸有成竹地说:“今年如能实现改路通车,利用拖拉机装卸,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让盐工多得实惠,刺激生产积极性。本场不但要巩固现状,还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在科技革新的途径上,向“精盐”迈开一步!为英雄岛上的生产以渔盐为重点作出应有的贡献!
  听了这段话,我又看看盐场上那盐工在改造盐路,人来车往、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不觉使人欣慰,康美盐场已进入划时代的创举了。
  铜钵盐埕小考
  传说明末清初年间,东山岛上的铜钵村前曾有一片盐埕,现龄八十岁以下的人很少知道这件事。为了解开这个疑团,我趁着假期,特地访问了铜钵村后厝甲一位九十一岁高龄的老叔。现将他记忆犹新的口述,记录如下:记得我年少时,在铜钵村后厝甲乡里前的墓前下,目前土名叫“盐间”一带,在清光绪年间还是一片由盐坎、卤窟和盐墩形成的二百左右亩的盐埕。主要盐民是本村后厝和东巷的村民。盐埕范围:东至本村妈山,西至港仔边,南至海边,北至后厝甲面前。在封建社会时期,盐民耙盐是自管自收。直到民国初期如本村的谢酷仔、谢山狗、黄孔星、黄孔发之先辈还是因没有农地,全家以耙盐为生。但有时遇上旺产季节,收盐比较多,当时政府不收购,盐民收了盐卖不出,造成生活困难,日子过不了,大部分盐民上城向殷商富户借高利贷,以贷款找生活门路。日子一久,债台高筑,盐民四处逃荒,盐坎连片变化荒芜。曾记得,有的盐民不得不借高利贷雇工担沙涂,将盐埕覆盖,改成耕地。那时,看谁覆盖多少盐埕,就拥有多少的土地权。因此,兴起了一阵将盐埕改农地的热潮。到了一九二二年(即民国十一年)本乡里前的盐埕才全部改成农地,播种农作物。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本辑主要介绍了东山县铜山古城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并介绍一些爱国爱乡以及在文学艺术取得成就的历史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林伯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