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东山教育发展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37
颗粒名称:
东山教育发展史话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8
页码:
17-24
摘要:
本文总结了东山历史上的教育发展情况,包括铜山古城知名人士的贡献、民国时期教师斗争、建国以来的教育发展,涵盖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史
东山县
内容
(一)
铜山古城的兴建,是东山历史有了自以文字记载的开始。建城六百年来,在教育发展史上,曾经起过促进作用的铜山知名人士,人虽已故,而其贡献却是东山教育发展的历史里程。谨列如次:
一、明朝的铜山善士武守为
武守为在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集资帮助镇海卫龚朝鼎在铜山所深井村兴建了孔子庙。又同监生葛步阶倡建了青云馆,设立了月课,传授儒教孔学,培养了读书人,谈经论道于孔子庙,促使孔子庙到了正德十一年(1916年)发展为崇文书院。
二、明朝进士唐文灿
唐文灿在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人后,就设塾劝学,学生多至二百多人。隆庆二年(1568年)他中进士,继续劝学、书塾发展促使崇文书院到了万历七年(1579年)发展了社学。
三、清朝进士唐朝彝
唐朝彝在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铜山迁界,旅居异乡,六年(1667年)中进士。康熙十九年(1680年)铜山复界,翌年,他提出对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巡海道蔡潮奉准在铜山古城内古嵝山兴建的南溟书院,加以重建设义学的倡议。促使了漳浦知县陈汝咸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起,两年间完成南溟书院的扩建和义学的发展,使铜山在康熙三年(1664)因迁界被消亡了的庠序教育得到重新恢复。
四、清朝贡生朱琼瑛
朱琼瑛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选为贡生后,从事讲学。咸丰三年(1853年)到铜陵设了书塾,收马兆麟等学生很多,开展讲学,使铜山自雍正二年后义学被废及大兴文字狱的影响而长期趋向衰落的铜山书塾教育得到恢复、扩大、发展。
五、清末民初邑绅马兆麟
马兆麟在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设学堂。三十三年(1907年),他首先报请诏安县批准铜山於翌年创办了东升高、初两等小学堂,使当时出现的公私办小学堂初等毕业生得到继续受到小学堂高等学制的培植。民国四年(1915年)又提出献议,促使巡按使许世英力请民国大总统批准在翌年建置东山县。为二十世纪一十年代的东山小学堂及二十年代起高、初小学校的发展,具备了地方自主权。(民国四年,东山全岛只有东升,砺兹、育秀、养正等四校,学生二百二十八人)。
(二)
民国时期,教师斗争在东山教育史上曾经起过推动发展和扭转危局的作用。
一、掀起反饥饿斗争
一九四〇年七月下旬,教师奉令集中训练,因薪俸被积欠三个月,推选代表驰往县政府催讨欠薪。第三科(教育科)推说不管财粮;第二科(财政科)推说田赋下半年还没有开征,国民教育捐也没有征足上缴,无钱可发薪俸:上访县长,被门卫挡住。迫得全体教师于八月五日阶段考一齐交白卷,掀起反饥饿斗争。当百来个教师被武装押解到县政府时,县长楼胜利亲自刑讯,在听到“县长高居建国楼,哪知教师三月无米炊”的谴责声中,吸取了教益。从而毅然决断清发欠薪,并做到在他任内都按月如期发放薪津,关怀教师生活。尤以经常下楼深入民间,探访民情。注重文化教育的兴革,巩固发展小学、民校,增办县立初级中学、体育场、《东山新报》,充实图书馆,组织老教师编纂《东山县志》等,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进发展。到一九四二年他离任时全县大小体育场、图书馆各达五十余处所,中、小学四十八校,中、小学生超过六千人,民校学员近四千人,中、小学教职员工近二百人,中、小学师生及民众爱国抗敌思想觉悟的高度,都已大大地超过其历史上的任何年代。
二、抗议孕育文盲社会
一九四八年八月,县政府第一科(一九四六年起民政、教育、合并一科)连一个督学或教育科员都不设置。国家又发行金元券,每元兑换国币三百万元。县政府宣布停止供应全县国民教育经费,学校要关门了,师生抗议“谁愿目睹孕育文盲社会?,”为此,教育会提出抗议无效,乃经第一科长的同情支持,由教育会发动组织乡镇学董会,自筹经费,维持国民教育残局。历经数月,杯水车薪,师生叫苦连天。教育会在全县教师、学生、家长支持下,于十二月发出《致省主席李良荣的代电》诉说:“东山县政府停止供应全县各级国民学校经费,学校濒临关门,教师势将失业,学生随将失学。为挽此危局,只得由地方自筹经费,恢复学校,维持残局。数月以来,杯水车薪,师生叫苦连天;家长、民众莫不愤慨抗议。‘执政者不改弦易辙,谁愿目睹孕育文盲社会!’东山孤岛为八闽版图所不漏刊,请为福建桑梓全局利益长远计,赐给关怀,改变危局。毋任仰祷待命之至”等情由。到一九四九年三月,终于实现县长易人,国民教育恢复县办的公众愿望;而操纵全县财政的第二科长受到撤职惩办,民心称快。
(三)
建国以来的东山教育
一、在建国初期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期间:
一九五〇年五月十二日东山解放,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了全县文化教育,只有民众教育馆一所,员工共三人。初级中学一校,教职员工十六人,学生八十六人。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七校,保国民学校十五校,共二十二校,教职员工共九十人,学生二千三百三十九人。
东山解放以后的教育性质,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原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改称为小学,保国学校改称为初级小学。民教馆改为人民文化馆。一九五三年,中、小学贯彻“调整巩固,重点发展,堤高质量,隐步前进“的教育建设总方针。至一九五六学年度结束,即全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全县中学一校办九班(内包括高中及西埔小学附设初中各一班),学生共四百九十四人,教职员工共三十四人。小学增至三十八校(原有古雷小学,龙口、油由澳、东林、港口、杏仔等初小计六校干一九五五年划属漳浦县,不计在内),学生六千一百五十八人,教职员工一百三十九人,又设幼儿四班,收容一百九十三人。常年民校入学者有农民达三千一百四十三人,居民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冬学学员五千五百七十四人。还有职工地区校、速成识字班、机干校等业余文化教育的设施。在文化方面,除文化馆外,还有文艺小组、幻灯点、黑板报处、农村图书站、业余剧团、新华书店、电影队等设施。
总之,经过这个时期的努力,东山文化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成就,在数量、质量上,已经不是民国时期最发展的年代所可比拟的了。
二、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
从一九五八年开始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至一九六二年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间在国家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师生与党仍是心连心地共同战胜物质生活的难关,教育事业还是基本上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到一九六四学年度,全县两所普通中学已有学生高中一百五十三人,初中八百五十人。七所农中,学生一百九十人。而普中员工就有九十一人。小学有公立、民办共五十一校,学生一万三千一百零二人,员工五百二十人。还有两所幼儿园,收幼儿一百三十二人,设员工八人。业余教育有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一人入学。总的说,成绩还是主要的。不过“左”的思潮在政治、文化教育方面,却在发展: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才提出“鼓足千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而且还未发动“大跃进”之前,东山在四月初就因受社会思潮影响和迎合群众要求改变文化落后的迫切愿望,但经验不足,急于求成,也单凭“政治热情”,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不顾经济规律,脱离求实精神,不作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就跟着强调所谓“全面跃进”。盲目激发群众发挥办学积极性,使各种名目的学校在十天内一哄而起。表面虽也取得一些成果,实际学校招架严重困难。接着在“大炼钢铁”和学校办厂办场开展“大跃进”活动中,视浮夸成绩为先进。高指标、瞎指挥,使物力、人力、时间,都浪费不少。学校教学工作也忙乱,中、小学都出现溜生的严重现象。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全国反右派斗争基本宣告结束,转入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工作。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强调贯彻所谓“阶级路线”斗争,开展地方性的“清理不纯”,先后使一些教师误受伤害处理。接着开展所谓“向党交心”,又使“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中、小学一些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一九五九年上半年发动教师“讲真心话”,暴露对“大跃进”的思想抵触和揭了浮夸成绩的底,下半年因逢掀起“反右倾斗争”,就以所谓“刮右倾冷风”而加以批判,再次挫伤教师队伍的革命积极性。直至“社教运动”,“左”的思潮在东山文化教育战线上,还是仍在发展着。运动后期越更夸大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对一些文艺作品或艺术观点也上纲上线作为阶级斗争批判;历史名著、小说、书刊、书、画、诗篇、医学祖传秘方等,也被强调烧毁。
三、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
一九六六年秋至一九七六年秋,长达十年的空前浩劫“文化大革命”,东山教育战线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氛围。《学生守则》被残踏,纪律败坏,师道靠边,有的挨受乱批乱斗;学生单纯念《语录》,甚至无知的热衷于停课“闹革命”,串连、搞“四大”(大放、大鸣、大字报、大辩论),投入乱揪乱斗、乱喊打倒口号的行列或周围,逐步走向否定学校教育的极端。真是不止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呀!一九七一年,所谓“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抛出推行“两个估计”,给十七年的教育战线抹黑;给知识分子戴上长期的精神枷锁。教师队伍的元气严受损伤,有的还有心悸人身一再横遭凌辱。(“两个估计”即所谓“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诬蔑教师是“臭老九”。它一出笼,不仅知识分子抵制,就是工农干部群众也反感)。
一九七五年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后,着手对许多方面工作进行整顿。东山教育初步整顿也有明显的好转:中学两校,还发展小学初中班四校;农业中学整顿发展为二十一校。在学中学生共达三千三百一十八人(内农中一千一百五十人)员工一百八十七人(内农中六十四人)。小学六十二校,办六百九十四班,在校小学生增至二万三千一百七十九人,员工六百五十三人。成果是可喜的。可惜仅仅一年,又受到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冲击,东山教育战线又再度萦绕愁云迷雾。直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全县师生才醒悟地扬眉吐气,同全国人民一道热烈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四、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期间:
一九七六年十月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就消除。东山教育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还没有摆脱“左”的倾向,继续以“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强调“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抓纲治校”阻碍了师生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错误。但对撤消中学革委会、小学革领组,恢复校长制;将教师培训班恢复为教师进修学校;对高、初中招生恢复考试制度;以及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积极稳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瞻前顾后、统筹安排”的原则,还可说是得力的,并有一定成效。
五、在三中全会为建国以来的历史转折至完成“六五”计划的七年期间: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一九七六年十月以来徘徊前进的局面。尤以批判“两个凡是”(即所谓“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使东山教育随着迅速恢复而开始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一九七九年,中、小学贯彻第三次部颁《学生守则》,尊师爱生,助人为乐,培养一代新人新风尚,在学校、家庭、社会间蔚然成风。一九八〇年全县共产党员教师三百人、占教师总数一千零五十八人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四。师生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精神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出发,在各方面努力,取得喜人成就:到一九八四学年度,全县小学生巩固在学的就有全日制二万零一百五十七人,简易班三千三百七十二人,共二万三千五百二十九人。而东山职业中学也创办了。一开始就设有土木、航海、幼师等专业;大嵼也开办盐业职中,两校都在学年度开始就招生上课。一九八五年学年度,学前教育入托的幼儿增至三千四百九十八人,中学生仅两所完中就达四千八百人,(一九八六年统计:全县已有完中两校、初中四校、附设初中班八校,职高两校、职初一校,学生总共九千一百二十六人),成人教育有一千零五十六人取得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普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在数学、化学、英语等科成绩居全市第一位。考生得到录取大专的一百一十人,中专的一百一十八人。全县脱盲达六千零五十七人,脱盲率占百分七十八点八。贯彻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复查教师案件二百九十四人平反冤假错案二百三十六人;一九八五年九月十日第一个教师节,党政支持尊师重教,为教师做了实事;大大激动教师为振兴东山教育而努力拼搏。县、乡、村三级集资一百二十九万元,基建校舍面积七千四百六十平方米,为历史上最高的一年。城乡经济发展,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群众办学积极性发挥起来了,办学条件,今后可更理想地逐步加速改善。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本辑主要介绍了东山县铜山古城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并介绍一些爱国爱乡以及在文学艺术取得成就的历史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胡慎楼
责任者
武守为
相关人物
唐文灿
相关人物
唐朝彝
相关人物
朱琼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