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铜山港的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35
颗粒名称:
铜山港的今昔
分类号:
U658
页数:
5
页码:
10-1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铜山港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文章从铜山港的航运业、盐运业和民国时期的航运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供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数据。同时,文章还描绘了铜山港的衰落和战后的繁荣,以及解放前夕的情况。
关键词:
铜山港
发展历程
东山县
内容
铜山港位于东山岛的东北突出部,锚地好,港湾优良,航运业发展较早。宋代,这里就有十八艘商船载运磁窑村出产的陶瓷销往海外。明代,虽然施行海禁,但铜山所城建成后,铜山港遂即成为大商船南来北往常泊的港湾。嘉靖、万历年间,放宽海禁,外国海商进入铜山港,进行商业贸易活动。那时,商船放洋回归还由铜山水寨舰船护送。邻县的货物亦依赖这里中转。因此,铜山港成为闽南、粤东的货物吞吐口岸之一。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铜山商船横跨海峡,直达澎湖、鸡笼、高雄等港进行货物交易,甚至远航南洋群岛。乾隆年间,云霄大华侨陈联魁就是从铜山港搭船到印尼,后来,又从南洋搭船回铜山。他曾在武庙前举行过祭海。
光一十五年(1845年),铜山港商船已发展到五十四艘每船载重量在二千担以上,人称青头〓。这些商船北抵福州、温州、宁波、上海、乍浦、大连和天津港;南达汕头、广州、海南等商埠,故有“天津透海南”之说。
咸丰九年(1859年),铜山李德义、黄振发等营运商船专航南洋群岛各地。当时出口物资以红糖为主,还有土纸、土酒和烟草等。船员配备每船十至三十人,即〓公一人、出海一人,财付一人,伙夫一人,余者皆是水手。人员调配全由船主聘用,而“出海”是王持经营商务。
从漳州市档案馆资料获悉:铜山港航运业发展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已有盐艇出现,最多时有三十多艘,承运原盐出洋销售或川走南北航线,年平均盐运量达一万三千多吨。西埔大盐商徐德义的盐艇占全港一半以上。后来,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盐商还从江苏、浙江购买乌艚艇,进行商务运输活动,盐价高时就运盐,盐价贱时做栈房。盐商福安、兴安二行还包揽盐税,开设盐栈,自置盐艇,川走广州、香港,发展海洋贸易。
民国初年,汽轮船来铜山港锚泊的与日俱增,刺激东山航运业。为适应航运业的变化,东山航业商户船东们仍有坚强信心和互相协作之精神,千方百计寻找新的路子,建造或租用机动轮来代替木帆船。民国十三年(1924年),航运界商户首先向台湾租用“晴荣丸号”、“中兴丸号”二艘电轮,运载客货,航行台湾新航线。旋即厦门“捷安号”客轮和云霄“建东号”货轮以及“胜发号”(东山福成行与汕头、云霄合股),“两福号”(东山满福行与福成行合股)等四艘客货电轮投入海上运输。民国十六年(1927年),“东陵号”(东山东裕行、同彰行等合股),“新胜发号”(东山福成行与汕头、云霄合股)和云霄经营的“美成号”、“福海号”,漳浦经营的“镇安号”等五艘电汽轮川走南北航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青州号”(东山福成行等放东)、“高州号”(东山哲记行等股东)、“大安号”(东山联发行等股东)、“惠泉号”(东山中兴行等股东)和厦门经营的“金兴号”、“万泉号”及汕头经营的“福兴号”、“鮀江号”等八艘货轮远航各地商埠。于是,铜山港的航业迅速发展,港口吞吐量大为增加,日日夜夜,汽轮船来往不息,呈现马达响,汽笛鸣,港口沸腾的景象。
抗战爆发,这十九艘电汽轮,除“建东号”、“福海号”、“美成号”等三艘驶回云霄、漳江停航保护外,“青州号”、“福兴号”、“胜发号”三艘沉破于广东马屿口和红凉伞顶海域;随后“惠泉号”、“大安号”二艘被日寇烧毁在布袋澳,其余均被劫持。铜山港也被日寇布雷封锁,外洋航运停顿,只靠几条小木帆船川走云霄,漳浦短线,做小宗货运贸易。这时期的铜山港是衰落萧条,一片静寂。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山利昌行股东营造“利东号”,东山福成行与厦门美孚行股东营造“有福号”,东山永利行、义和行股东营造“建成号”三艘电轮。还有富商联合渔民改渔船为商船四十多艘,川走台湾、澎湖一线,运进白糖、布匹、粮食、豆类、肥料和苎麻等来铜山港,载出生猪、中药、烟丝、鱼干、咸鱼、葱、蒜、鱼网和花生油等去台湾。云霄、诏安、漳浦和平和等县的出口特产品也从铜山港转运,加上木帆船几十艘川走云浦短线,使战后的铜山港航业逐渐繁荣昌盛。特别是断线五十年的东山与台湾的血缘关系,通过航运畅通,重新获得恢复。台湾光复,东山去台湾,寻根访祖,婚嫁联婚,更加密切。
从民国二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934~1945年)期间,在铜山港航运史上,曾发生两起重大海上沉船事故:有一起“胜发轮”从汕头港开出,到马屿口遇风,退入马屿,半夜又开船,刚出港口就被迎头巨浪压沉,全船死亡四十多人;另一起,厦门“金裕农轮”,载客从铜山港往厦门途中,于古雷头触礁船破,旅客全部落水,损失惨重。
解放前夕,溃败的蒋军官兵流窜盘踞东山岛上。这时,铜山港乌云密布,风雨频临,机动轮船有的被蒋军迫运官兵及其家属和资产往金门而不放回;有的被锁禁在港备作“转移”的用船;有的被炸沉隘口,作为防御工事。至此,船沉人散,海港凄凉,只有浪涛击岸发出愤怒的吼声。一九五〇年年五月东山解放,留下的机动轮只有蒋军水警队溃退时丢在下〓海边的巡逻艇“海东轮”和几十艘破烂失修的木帆船。
一九五一年,在县人民政府和总工会重视下,先后成立“海员工会”,继之组织“船民协会”,创建“港务管理站”,实行“三统”(货源、调度、运价和票证)政策,加强货运计划管理,监控航行安全等措施。一九五六年,又再成立交通专业性行政机构——县交通局。同年,在合作化高潮中,成立“东山县木帆船运输社”、“大嵼木帆船运输社”。这时,全县逐渐发展的木帆船已达九十九艘,一千多吨位,船员四百六十四人,运输年产值二十八万多元,固定资产二十万元,船只以百分之五十折价入股归社达六千五百三十多元。一九六〇年,两社合并为一社,并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地方国营航运公司”。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铜山港航运业虽然有了变化,载重吨位有了扩大,船舶有了更新,但发展还是缓慢的,仍以木帆船运输为主,航线也限于厦门、汕头短途航线,运输大宗货物还是依赖于外地机动船运输,港口年吞吐量仅有十万吨左右。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铜山港航运事业,在县委、县政府重视下,充分发挥当代优越的自然条件,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经过八年时间的努力奋斗,迅速以崭新面貌出现。现在铜山港有三个航运专业公司,拥有各种机动船舶六十一艘(最大船只载重量近千吨),总吨位一万一千一百吨位,九千九百四十匹马力,实现全航业海上运输机械化、拖带化。并从厦门造船厂建造三艘(每艘五百吨)钢质结构的新货轮,运输航线从厦门、汕头的短途延伸到北抵山东石岛港(1120浬),南达海南榆林港(650浬)的长途航线。其次,还有盐业运输船队,打捞水底工程专业,个体、联户运输船舶三十多艘有六百多吨位,交通船(客船)四艘。并用自筹资金建造东山第一座五百吨级双轨跑道船台,购置十三台价值四百多万元的机床设施的船舶维修基地,创工业年产值一百多万元,为东山有史以来出现的新兴交通工业首立战功。
在智力投资方面:几年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从无到有,培训了从事驾船、轮机等技术人员一百八十七人,其中船长四十六人(六千总吨船长三人)轮机长三十一人,均取得厦门港监部门考核颁给合格证书。
一九八二年,国务院批准在东山设立口岸机构和辟为国际船舶避风锚地后,恢复了中断三十多年的铜山港至香港货运航线。同时,营建二个五千吨级泊位硅砂和综合杂货专用码头,一个三千吨级泊位石油专用码头和五百吨级以下十个泊位的散杂货码头。并建有避风港、阻浪堤,设有航标灯塔、气象台、电讯台等防风设施。海关、边检、卫检、港务、中国银行、三星级酒店、海员招待所、台湾同胞接待站等也配套齐全。如今,铜山港已成为厦、漳、泉经济开发区南端的重要港口和对台工作基地。这里,日日夜夜,有巨大商船停泊着装卸货物;有台湾骨肉同胞的船只受到热情接待。还有人如水车如龙在这里穿梭不息。铜山港沐浴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英姿飒爽,阔步高歌,迈进新的时代!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六、七輯》
本辑主要介绍了东山县铜山古城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并介绍一些爱国爱乡以及在文学艺术取得成就的历史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欧庆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铜山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