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昆腔点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08
颗粒名称: 东山昆腔点滴
分类号: J617.19
页数: 2
页码: 47-4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东山昆腔的流传和发展历程,从清道光年间开始,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文章介绍了不同时期对昆腔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代表人物和事件,以及东山昆腔的传统精神和活动形式。最后,文章提到了解放后东山昆腔在政府的重视下所取得的新发展和录音播送等成就。
关键词: 昆腔 戏曲发展 东山县

内容

早在清道光年间,东山民间就有昆腔(昆曲)在流传。溯其来由,系本县人林亚哥传进来的;因其父林鸣岗于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前往广东碣石等处任水师总兵官,林亚哥随父赴任,任上有昆山县人懂得昆腔,取得其所传授。嗣后回家,招朋引友,学唱昆腔,从而逐步流传于民间。
  接着,在咸丰九年间(一八五九年),本县人陈响,字荣祥,曾任商船管理员,川走上海、宁波等地。他每至上海,总要走访艺友,谒拜艺师,探讨昆腔唱法,得到一定的造诣。由此,对流传民间的昆腔,进行了一次改革。
  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又有一位外省人姓海的来东山任盐场官职,人们称他为海老爹。海老爹懂得昆腔,闻得铜山偏僻海岛竟有此艺,颇为诧异,及后则欣然参与。从而成立了“枕云天”昆腔馆,甚至举人马兆麟、马徵祥父子亦相继参加活动。此后,昆腔从工商大众发展到士绅阶层,参加人数日益增多,范围更加广泛。
  一九二一年本县人林澎川往上海经商,买来了数册“六曰曲谱”,遂成立了“国乐研究会”、“昆曲传习所”等曲艺组织。这样,由于日益久,人益多,便出现了艺派分歧,再成立了一支“洞天和”昆腔馆,使瑰丽的花朵共相争妍斗艳。当时两馆参加的人士有七十多人,
  日间夜里,传艺学艺,非常活跃。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七年,算是昆腔在东山的全盛时期。
  东山昆腔经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它既不需要奉祀曲师老爷的神位,又不需要聘请专业教师,完全采取以老带新,互教互学的传统精神来办业余曲艺,代代相传直至今日。现尚保留一对竹笛,相传于清道光年间向“苏州周兰所”购买的,至今已一百三十多年了。
  在旧社会里,每逢春夏迎神赛会,同人整队沿街游艺清唱,既是衣冠整齐,尚且丝竹雅致,生、净、丑,旦行行出众。每次出曲至少亦得数十人在轮流换班。在闲时的活动形式,多则数十人,少则三、五人,尤其在盛夏的季节里,经常到“虎崆滴玉”、“九仙石室”进行弹唱活动,避暑取乐,逍遥自得。
  解放后,东山昆腔在政府的重视下,推陈出新。一九五七年由清唱形式发展到登上舞台表演;一九八〇年曾录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播送。至今每逢节日仍有弄笛的清唱活动,正所谓“民歌鼓腹,四时有管弦之乐也”。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收录“同宗共祖 骨肉情深——谈东山和台湾的渊源关系”、“东山华侨史实鳞爪”、“东山岛地理和地貌形成史迹”等9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匡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