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歌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07
颗粒名称: 东山歌册
分类号: I207.3
页数: 4
页码: 43-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潮州歌册在东山县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其音乐特点和演唱方式。同时,还介绍了明清两代歌册的传承和演变,以及其丰富的内容和历史背景。最后,介绍了解放后对东山歌册的整理和改革,以及其在新时代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 东山歌册 民间文学 东山县

内容

歌册是一种民间文学的通俗唱本。渊源于潮州,流行于潮汕一带,称“潮州歌册”。明洪武年间,东山建置卫所,开辟通商口岸,南来北往船舶,不但在岛上进行物资交流,同时也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潮州歌册随着传播岛上,並和兴化、泉州传播入岛的“秦腔”、“南词”熔合,产生一种既不脱离潮州歌册音韵母体,又包涵“秦腔”、南词”的旋律的独特风格,世称“东山歌册”。由于文字浅显,顺口易唱,故事性强,富有戏剧色彩,不但渔农工商爱唱,甚至家庭中的老妪区,闺房里的少女,当为必学唱艺,并做识字拐棍,学唱歌册又识了字。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在京都做官,同僚看到他的学识渊博,便问到家乡文化是否发达。道周答道:“吾乡之子弟拖船荡桨,亦能文章。”人们也称赞“东山娘仔能唱歌”,也是能唱歌册的缘故。
  清嘉庆年间,唱歌册更是盛行。后来,华侨陈载坤先生旅居安南。他写信回家,不用文言文,而用歌册形式表达,让家里人可读可唱。歌册演变成为时髦文体,在形式上进一步发展有唱有说,唱唱说说。並从东山岛传播澎湖列岛和台湾南部。
  然而,明清两代传播数百年久的歌册,应用的唱本都从潮州引进,书目相当丰富,现留存民间的有二类:一是以小说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写成文学唱本的有:《隋唐演义》、《薛刚反唐》、《薛仁贵征东》、《双英武》、《万花楼》等;一是根据戏剧和民间传说写成文学唱本,有《崔鸣凤》、《双玉鱼》、《双白燕》、《秦世美》、《双退婚》、《玉楼春》……。这些唱本,各有特色。潮州府城前街瑞文堂藏版的唱本,偏重小说章回写法,人物刻划细致,文采优美。潮安府前街柳衙巷口玉生记藏版唱,是文字淡显,通俗顺口,善于编写历史故事的连本唱本,如《新造薛仁贵征东》的唱本有四十本,《万花楼》唱本有八十多本。这些唱本一经发行,在岛上甚为叫市,群众纷纷争购,书摊杂贩,穿街走巷,贩卖新唱本。后来,在东山岛上形成“嫁女先添新唱本,让与新娘唱厅堂”的风俗。八十六岁老歌手许甘,她回忆当年出嫁时,亲友赠送新造歌册达六十多部,雇专人挑送陪嫁,显示新娘是个歌手,而婆家也引以为荣。
  歌册既不用锣鼓,不配管弦,而是依靠歌手以婉转圆润的歌喉,唱出清脆优美的歌词来吸引听众。它形式大体上分有七字句,五字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字句。每阕一韵,阕阕转韵,音乐结构变化不大,可以重复舒唱。如《崔鸣凤》七字句唱段的音乐旋律是:
  三,三七字句的音乐旋律是:
  又如《双白燕》唱段三,三四字句的音乐旋律是:
  这些音乐旋律相当古老,没有人物性格,情节气氛变化较少,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对“东山歌册”进行整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猥亵诲淫黄色的唱本作了批判,并创作新唱本。同时继续从潮州选进《红珊瑚》、《红灯记》、《白毛女》、《李双双》、《箭杆河边》等十多个新唱本,建立百场歌册场,发动广大群众唱新歌册,听新歌册。同时,组织音乐工作者,根据旧歌册音乐特色,进行分析整理,重新创作,从乐感上分别喜怒哀乐。如比较轻快的旋律:
  通过加工整理改革,“东山歌册”音乐旋律又进一步演变,形成一种曲艺,配上管弦,搬上舞台,深受观众好评,使“东山歌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东山县文化館整理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收录“同宗共祖 骨肉情深——谈东山和台湾的渊源关系”、“东山华侨史实鳞爪”、“东山岛地理和地貌形成史迹”等9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