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地理和地貌形成史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002
颗粒名称: 东山岛地理和地貌形成史迹
分类号: P931.91
页数: 8
页码: 19-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山岛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地处漳江、东溪两条河流出海口之间。其地理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风景。本文从东山岛的地理形势和地貌特征、自然风景和地貌遗迹、地史证据和地貌演变、人类劳动创造现代地貌等方面进行阐述,揭示了东山岛地貌的形成。
关键词: 自然风景 地貌 东山县

内容

东山岛位于福建之南端,地处漳江、东溪两条河流出海口之间,左有东山湾,右有诏安湾,东南面向台湾海峡,西北仅有八尺门海堤与大陆一线相连。全岛大部分植树绿化。故从地貌图或人造卫星照片上看:它形如一只玉蝴蝶飞离大地,舞蹈于碧海蓝空之中,因得玉蝶岛之美称。
  东山岛地理条件优越:东有东山港,得通航世界之便;西围西埔湾,获养殖水产之利;南濒太平洋,可发展捕捞渔业;北靠闽粤大陆,与全国连成一片,地尽东南之美。岛上田园万顷,物产丰富;渔港风帆密集,鱼虾鲜美;人造林带,缀海岛成绿洲;跨海长堤,变天堑为通途。更有“风吹动石”,天下奇景;连岛硅砂,全国驰名。
  形成东山岛秀丽的风貌,既有自然造化之功,也有人定胜天之力,是千万年来沧海桑田地质历史演变的结果。
  笔者从东山岛的地理形势与地貌特征,自然风景与地貌遗迹,地史证据与地貌演变,人类劳动创造现代地貌等史迹,来阐明东山岛地貌的形成。
  一、地理形势与地貌特征
  东山岛面积一百九十四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二大岛。地理座标
  为:东经117度17分33秒至34分32秒;北纬23度33分33秒至47分11秒。周围小岛屿星罗棋布,自东至西有柑屿与桔屿(兄弟岛)、虎屿头、有水岩(山屿尾)、大坪屿、鸡心屿、树尾屿、东门塔屿、铁钉屿、对面屿、赤屿、鼎盖屿、马鞍屿、补羌屿小澎屿、后登屿(白点)、尾屿、白礁、薄流屿(复鼎屿)、三屿二屿、头屿、菜屿、乌礁、象屿、狮屿、虎屿、龙屿、西屿(布袋沃)、白屿等三十个①,面积约七平方公里。
  岛上海陆交通便利。公路总长一百三十多公里,以西埔为中心,四通八达,过八尺门海堤至云霄常山,可与漳汕公路相接。距漳州一百三十四公里,距汕头一百三十二公里,距常山二十公里。
  海路近者可通漳浦的古雷、下寨、旧镇,云霄的东坑、峛屿,诏安的宫口。远者北上可达厦门、福州、上海;南下可通汕头、广州和香港等。从东山港出航到厦门七十七浬,到汕头七十三浬,到福州三百一十八浬,到广州三百三十二浬,到上海七百一十三浬,到香港二百一十浬。
  全岛地形属于东南沿海丘陵区,是戴云山脉博平岭向南延伸部分,总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丘陵与台地交错出现,东南部为丘陵夹小块平原,滨海为连岛砂洲。山脉走向主要为北东向,其次为北西向,一般海拔三十至二百七十四点三米,最高峰是苏峰山。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断续延伸,主要的山峰有:牛犊山、针岭山、王爹山、西城山、后坪山、马鞍山、羊角山、虎山、龙潭山、西崎山、三枝尖、亲营山、苏峰山、岩雅山、旗山、大帽山、宫前大山、沃角大肉山。
  海岸线曲折长达一百四十一公里,有很多良好的港口。由东至西有:东山湾的西门沃、沃雅头、大沃、后沃、白堂沃、南门沃;还有
  绘东湾、沃角湾、宫前湾、布袋沃和港口等。
  东山湾海域宽阔,面积二百五十平方公里以上,是福建省最大大的海湾之一。它濒临台湾海峡,水深港阔,是闽粤海上交通要道,古 “海滨重镇”。据《海洋集》记载“东山港之形势至为扼要口之中央有塔屿,海拔五十公尺,砥柱中流,分港口为东西两门 …门小,通潮汕,曰小门;东门大,通漳厦,曰大门。港内有五列 自西北南下与塔屿成一线,好似东山港之脊梁,将港水中分为东西两半,东半港靠古雷半岛,港面厂,出大门;西半港靠东山岛岸港面狭,出小门。因地势特殊,港口水流之方向不定,渔民船夫称之为八卦流”。因东山湾属内海,风浪较平静,泥质锚地较好,宜于建设 口码头,发展海运,繁荣经济。根据海洋地形图资料:东半港航道水深十至十五米,一直延伸到城垵山庵庙附近,可建设五千至一万吨级的码头;西半港航道水深五至十米,可达沃雅头、大沃附近,能建设三千吨级的码头。国务院已批准东山设立口岸机构。东山至香港航线已通航。
  东山岛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潮湿温暖,多年平均气温摄氏二十点八度;月平均气温最高摄氏二十七点九度;最低摄氏十二点五度;日最高气温摄氏三十六度,最低摄氏三点八度。一年四季均为无霜期。气候宜人,景色幽美,有利于发展旅游事业。
  冬季常刮大风,年平均风力四级以上。年平均大风日数一百二十天。每年平均有五次台风影响,最多达十次。年降雨量九百至二千毫米,平均年降雨量一千零六十五毫米。年水面蒸发量九百至一千六百毫米,陆面蒸发量六百至六百五十毫米。
  岛上没有河流,多为人工渠道,地下水源较丰富,东南滨海砂洲—湖尾、黄山母、大路口等地蕴藏丰富的地下淡水。根据东山海
  洋水文站资料;最高潮水位二点五米,最低潮水位二点一六米,最大潮差四点六六米。
  东山岛属于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地貌区。区内山脉和水系的走向与地质构造轮廓相一致,呈北东向和北西向,而海岸线主要呈北东向。这是由于华厦式构造的北东向断裂控制着海岸线的基本轮廓,而与之伴生的北西向断裂活动和第四纪时期的地壳上升,使海岸进一步复杂化,形成了多港湾,多岛屿,曲折的断层海岸特征。
  海岸地貌有三种类型:砂岸、岩岸和泥岸。砂岸分布最广,自白堂沃、大沃(已建渔港)、西门沃、南门沃、前港、后港、乌礁湾、宫前湾、沃角湾、岐下、港口一带均为砂岸,岸线最长,砂滩较宽。就其物质来源来说,因岛上花岗岩、混合岩、云母石英片岩广泛分布。岩石风化之后,供应丰富的砂粒来源,经常年季风的搬运作用,海浪的淘洗作用,故滨海地带风砂堆积和海砂沉积都很发育。岩岸分布不广,多在岛屿之岬角或海岸转折的地方,因风浪强大,岩石裸露,近代海蚀地貌十分发育,有海蚀岩崖、海蚀崆洞、海蚀岩墙等各种形式的海蚀痕迹,分布于城关、岩雅、沃角等地。泥岸分布不广,主要发育在风浪较平静的海湾顶部,如八尺门附近,后沃港等。
  因东山岛海岸类型主要为砂岸和岩岸,它们常交替出现,形成各种毗连的海积地貌和海蚀地貌。由于海积作用和第四纪时期的地壳上升,逐步形成连岛砂洲,最后岛屿和岛屿相连,形成现在多采多姿,风貌优美的东山岛。
  二、自然风景与地貌遗迹
  东山岛自然风景十分秀丽,千姿百态,海内扬名,吸引了历代骚人墨士接踵而来,赋诗题词,赞唱秀丽风光,至今留下不少摩崖石
  刻。这些赞美东山风貌的诗歌,几经文人汇集修饰,成为铜山“内八景”、“外八景”、“海天八景”;还有民歌“咏东山十八景”等。东山人民身居海岛,深受优美环境薰陶,从孩提之时起,就学唱脍炙人口的“咏东山十八景”歌,因此它流传最广。兹录“咏东山十八景”民歌②如下:
  仙脚独步腾云汉,文公座上看天池。
  虎崆滴玉龙泉清,梁山倒影日月明。
  九仙石室弹歌唱,沙坡吚呵琴瑟声。
  七十二 如云梯,百鸟归巢尽高飞;
  蓬莱仙景开圣迹,扬帆归沃得回归。
  仙桶沐浴可戒斋,石僧拜塔绫罗纱;
  故里放生三贵子,仙床睡卧万人家。
  东屿文峰神显灵,黄莺打桃鸟无情;
  风吹一石万钧动,压倒旗山两马鸣。
  这首咏景诗歌,不但描绘了东山岛自然风貌,而且具有地史考证意义。如第一句写两景:“仙脚独步腾云汉,文公座上看天池。”描述了当时城内最高点古嵝山上,山岩挺秀,云雾缭绕,风景优美。花岗岩石因海蚀遗迹,好似留下仙人的脚迹。由钓鳌台始攀登至文公祠顶,已有飘飘欲仙之感。进入文公祠(宋理学家朱熹祠),居高俯视,只见山下的南门海面,天池悬于蓝空,水天一色,不禁而赞曰:这莫非是仙人造就的天池呀!
  以地质科学的观点看:从沃角尾宫(妈祖庙)经南门至先生公祠(真君宫)一带,地质基底是花岗岩。七星池一带是古海湾,原与南门海相连,在第四纪时因地壳上升,海泥沉积,海水最后退出而成洼池。
  据《铜山志》记载:公元一三八七年(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到东山建外卫所防御倭患,他亲临岛上,择地筑城,历时五年,始建成铜山水寨石头城。
  据传江夏侯周德兴到东山勘察建城御倭的地形。他缺乏全面考虑,只知筑城,忽视海潮侵袭的危害,就地取材,开凿南门海湾那块阻挡海浪的乌礁石作为筑城之用,并挖掘附近的粘土,把洼地建成七星池。
  城成之后,曾有人预言:“乌礁石破浪翻天,西门南门一水连玉带石上可垂钓,不是城郊变汪洋。”果然自乌礁石被开凿之后,海浪逐步冲过乌礁石旧址,吞噬了南门沃附近的街道和民房,直逼南门城下。有一次发生海啸,海水暴涨,南门沃与西门兜的海潮几乎两面汇合,大有截断古城之势。解放初期,南门城下尚留一条街道,一排民房,每次台风来袭,街道民房均遭台风海潮的冲毁和蚕食。因此建设南门海堤,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东山人民几百年来的迫切愿望。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南门海堤于一九六二年五月动工兴建,历时一年,至一九六三年四月胜利竣工,雄伟的南门海堤屹立于南海之滨。
  因此我们今天重吟这首民歌时,已觉时过景迁,感慨万千,不惜笔墨,写了这段沧桑变迁。现在七星池已被填平,建成电影院、市场、体育场和居民区。南门海堤经受着惊涛骇浪的考验。文公祠顶,民房稠密,昔日蔡潮书“水天一色”勒石,亦已荡然无存!若以今、景观视之,应是:“成群结伴居云汉,文公座上看繁华”了。
  “咏东山十八景”歌,对于地史时代海蚀地貌的描述最有考证意义的如:“虎崆滴玉”、“九仙石室”、“百鸟归巢”、“仙桶沐浴”、“石僧拜塔”、“黄莺打桃”、“风吹动石”等。这些形态奇
  丽的自然风景,是怎样形成的呢?先说“虎崆滴玉”一景的成因:它有一条宽约二米的伟晶岩墙,沿着花岗岩断裂破碎带侵入,造成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千万年来海浪不断冲刷岩石,卷起旋流,经历长期惊涛拍岸的剧烈侵蚀作用,形成海蚀崆洞地貌,状如虎崆。地下泉水从关帝庙龙脊高地沿海边岩石裂缝涓涓滴出,取其琼浆玉液之义,名曰滴玉,造成“虎崆滴玉龙泉清”的胜景。
  再说关帝庙前的“风动石”,是因第四纪海浸时期,海浪沿着花岗岩的节理裂隙剧烈冲刷,扩大上下二块岩石的空间距离,最后仅残留约一米见方的接触面,其余悬空。恰好上岩石的重心落在下岩石的接触面上,因接触面不平,只由几个接触点支撑着,石危势险。游客仰卧于下盘石上,从适当角度以足推之,可见万钧巨石前后摇动,好象摇摇欲坠而永不下坠,形成“风动石”奇景,增添了关帝庙风景区的天然胜迹。
  其它如“沙坡吚呵琴瑟声”一景,就是描述当时南门沃至南屿一带沙坡背后,水草丰茂,生物繁盛,是百鸟栖息繁衍之地。劳动人民一边搬网,一边聆听,鸟语吚呵,波涛伴唱,犹如琴瑟和鸣,袅袅动听。
  东门塔屿是历代海上航标,是明代出现的地貌遗迹。明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建成“铜山水寨”石城之后,“铜山水寨”与福宁的烽火,连江的水亭,兴化的南日,泉州的梧屿称为全闽之五寨。据《铜山志》记载的故事云:铜山石城建成后,辟东西南北四门,东南西均有护城,随时启闭,唯北门没有,且以泥土填塞。虽然北门外也属砂石,又无居民或渔户。蔡潮到了铜山,深感怪异。他以为既有城门、自应开启,因命工人将泥土移去,豁然出现一个石碑,刻着“遇潮即开”四字,实属奇迹!。乡贤马兆麟有诗为证,诗曰:
  “海上孤城三面开,北门锁钥待谁来?天公似把灵缄秘,故遣迟生蔡外台③。”北门启开之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蔡潮在东门屿建一七层石塔。明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〇年),唐文灿,游天庭首次金榜题名,京试考中进士。从此人文蔚起,科甲蝉联,人才辈出。明末出现节义千秋的抗清忠臣,理学家黄道周,“七里三军门”的陈士奇、陈瑸、林日瑞三个巡抚。故至今“东屿文峰”,地灵人杰,广为流传。
  注①三十个小岛屿名称——系根据国家地形图,以东山县所辖岛屿为准,南屿、大嵼不列为岛屿。
  ②“咏东山十八景”民歌——是前代民间的歌咏。或谓先辈马兆麟先生所作,但马氏的《吹剑轩诗钞》未见收入,从一系列的词句和风格而论,应属于民间创作。
  ③蔡外台——即明巡海道蔡潮、浙江天台山人。

知识出处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东山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收录“同宗共祖 骨肉情深——谈东山和台湾的渊源关系”、“东山华侨史实鳞爪”、“东山岛地理和地貌形成史迹”等9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煥明
责任者
周德兴
相关人物
蔡潮
相关人物
马兆麟
相关人物
唐文灿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陈士奇
相关人物
陈瑸
相关人物
林日瑞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东山建外卫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