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史迹片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87
颗粒名称: 东山史迹片断
分类号: K877
页数: 6
页码: 5-10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叙述东山岛的历史和相关遗址的发掘情况,介绍了东山岛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和文化特征,以及铜山人民与郑成功的关系。
关键词: 文物 古迹 东山县

内容

(一)
  坑北新石器时代遗址
  很多人为了进一步了解乡土情况,曾提出咱们东山这个弹丸小岛,究竟什么时候有人类在活动,当时生活情况怎样?
  的确,随着地壳的变动,地貌不断地起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东山岛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变迁,直到现在才保畄这方圆194平方公里,生聚着十五万四千多人。然而,从岛上居民渊源考查,文字记载只是从明初开始。至于从地下发掘的文物资料鉴证,就要推论到新石器时代坑北一带已有居民在活动了。
  六〇年五月问,省文化局考古技术下放,选择我县坑北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出来有石刀、石〓、沙陶,谷物等文物,从这些文物资料鉴定,在新石器时代东山岛上居民已经懂得刀耕火种,栽植谷物,猎取鱼虾蚌贝,同时兼制沙陶。根据文化发展从北至南的规律判断,东山岛上居民活动历史,应该不会早于闽江流域。社会组织形式当时“百里荒野、村落稀散”(漳浦志),还是存在着部落社会,聚居民族是属古越族人。
  去年,我们特地从省博物馆抄下《福建东山县坑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附录于后,作为历史考证。
  (二)
  铜山子弟随郑成功义师入台
  铜山,(东山古名)是明初建城后才署定的地名,她与台湾一衣带水,对峡相望。早在应用木帆船通航时期,铜山人民已经驾驳帆船经澎湖列岛转入台湾,和当地土著交往。迨至郑成功据守金、厦、南、铜为抗清根据地时,铜山人民发自爱国义愤,纷纷参加抗清义师。嗣后,郑成功还在铜山设立储贤储胄两馆,进行招贤选能,铜山人民在国姓爷麾下任职的有:林调鼎(户部司务)、黄见常(监纪司)、许应梦(南日学官)、游载酢(厦门通判)、谢元宾(诏安教导)、谢若魁(教谕)、陈骏音(按抚司)、游载吉(监纪)、武大成(晋江地方)、陈昌言(监纪)、翁求多(左镇)。(1)不久,“成功既薨,世子经,入台湾,平定拥玄世袭之乱。即回转思明,而沿海现已迁界,不能掠取粮饷。未几,思明、金门又失,退铜山,诸军乏粮,时台湾开垦之遗业已有成效,民乐趋之”(2)在这清兵压境,军民乏粮情况下,铜山人民又成批地跟随郑经到台湾。最后,在康熙三年、永历十八年(公元1664年),清兵攻入铜山,大肆屠杀,铜山人民扶老携幼,搭郑经兵船再次转入台湾。根据靖南王耿继茂向康熙帝报捷奏褶云:“三月初六日臣与总督李率泰、提督王进功、海澄公黄梧等领兵先后至八尺门。伪威运将军翁求多室众六万余人,纳款。十四夜半,渡海进攻,拔铜山,斩首三千二百余级,伪都督余尧等率伪官兵家属三万二千四百余名出降,所获盔甲器械无数,郑经仅存数十船乘风遁走台湾。”(3)从奏褶中看出,清兵围攻铜山之前,翁求多看到力难支撑,率领岛民六万多人降清,并献纳巨款,但仍难获得清朝政府的欢心,八天之后,清兵入境进行屠城,全岛剩下三万多人,除罹难受屠外,跟郑经撤往台湾又有数以万计。从此以后,这些铜山人民世世代代定居台湾,子孙衍派,和当地土著共同开辟沃土,启愚导智,为开发台湾,做出一定贡献。
  (三)
  铜山岛民编入清朝户籍
  清政府为了断绝沿海人民与郑经联系,采纳黄梧《灭贼五策》的建议,施行海禁,移兵分驻沿海各地。当时铜山人民全部被强迫迁离海岛,驻往内地。岛上的村落庄舍,尽被焚燬,形成一片废墟。这样,前后荒芜十五年之久。直至康熙十八年复界,回归故土者已是寥寥无几。清政府对这些回归的岛民还以奸民看待,不准入户置籍,任意糟踏欺凌。康熙四十年,漳浦知县陈汝咸看到铜山民情淳朴,才允许暂时编入黄册,仍作为军籍处理。康熙五十年,乡中父老又上书请求入户置籍,经过编审公议,才将铜山城各姓立为一户,户主关永茂顶补在十七都六图九甲。这时铜山人民才正式编入清朝政府的户籍。
  坑北新石器时代遗址系于五七年三月开辟坑北水库时发现的,遗址被水库挖掉了大部份,其余便即保护下来。五八年因云东公路改道,横穿遗址南麓,遗址的保存又受到影响。经过两度变动,遗址已失去原来完整面貌。今年五月,省文化局施行考古技术下放,就在东山县举办第二期考古技术训练班,结合训练班的技术训练,即把坑北遗址的残存部份进行实习发掘,经过了近五天的发掘实习,共开出了四个深沟,揭露面积达188平方米,把遗址的残余部份全部发掘完毕,现将所获得的材料简报如下:
  一、遗址地位及地理环境:
  遗址位于东山新县城西北约五华里的井心山南坡,遗址地形为一不规则小丘陵,海拔高度64米,山的北坡下有一道河流,跨过大河就是坑内村。在遗址南坡下为云东公路和坑北水库,其东南约一公里又是坑北村,这一带大小丘陵密集,南约与平地相接,为全岛较为中心地带,又距大河和港湾不远,是为原始人类适当的居住环境。
  二、文化堆积与地层:这次发掘的遗址文化层堆积较薄而较单纯,揭开表层后就是文化层,再下就是原生土,文化层随着地形的坡度而厚薄。东南较厚为59厘米,西北较薄为6厘米,平均厚度为10厘米。第一层为表层即扰乱层,色灰黄,厚10厘米左右,内包含有少量现代瓷、瓦片,但也夹什有较多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少量石器,可知其原是文化层部份被扰乱。第二层是较纯的文化层,土呈红褐色。红褐色是这里土质的特点,中央有厚薄不等的灰层,厚10—50厘米,平均为10厘米左右,包含物以面灰黑色夹砂粗陶片为多,还有少量的石器和陶器,在一号采方中还发现—长2.10米、宽1米、深0.08米的椭圆形灰坑。坑内堆积有一层,最上层是黄土。10厘米以下是灰黑並夹什有较多的砂粗陶片木炭和烧土、陶片的胎质与采方中出土的相似,可知其是同一时期东西。
  三、文化遗物:
  根据遗址的发掘结果来看,遗址的中心地区可能已被破坏,所以发掘的地点也许是遗址的边缘部份。因此,遗物不甚丰富,所获得遗物不多,遗物大体可分为石制和陶制两类:
  (一)石制部份:
  1、石〓件,均为磨制。有的磨制得较为粗糙,有的又较精致,有段石〓1件,其余均为常型石〓。石〓最小的一件(TG:2)长为3.5厘米,刃宽1厘米,厚1厘米。最大的一件(TG:2)残长8.5宽5厚3.5厘米。
  2、石刀一件,刃部残缺,残长7.5宽2厚1厘米。磨制得颇精致。
  3、石环一件,(残缺)制作相当精巧,是这次发掘中最精美一件遗物,环粗0·3环径3.5厘米。
  (二)陶制部份:
  从发掘出来的陶片来看,全是夹砂粗陶,火候很低,陶质粗糙而疏松,是这个遗址的主要特点,陶色分红、灰、黑和橙黄四种,纹饰有粗或细绳纹、竺纹、回纹、方格纹和曲折纹。但有纹饰的陶片为数较少,素面无纹的较多。由于陶质的松软与年代的久远,因而完整的器形极少,绝大部份都是碎片,共计出土陶片754片,其中硬陶片中可看出器物形制的敝口高颈鼓腹园底式〓、三足器、陶杯和陶豆等。另出土陶制工具、12件,兹分述如下:
  陶〓敞口鼓腹园底式、未得完整器物。从发掘出来的陶片看,绝大多数〓片是属这种形式,其他器形较少。
  陶豆6件,都是残器,仅有一件(TJ:3)比较完整,圈足、盘口残缺、通高7、盘径20厘米。
  陶杯2件,均为黑砂陶、敞口圈足、残破一件(TL:5),尚可复原。
  陶纺轮6件,器形分梯形伏盆形和〓珠形三种,均风化,直径2—2.5厚1厘米。
  陶拍6件,有红砂陶和黑砂陶两种,形式有近椭圆形、长方形,拍面印有绳纹、方格纹或曲尺纹等。其中T、9出土的一件最完整。圆形带柄,惜拍面风化,已看不〓是何花纹,高3.2,拍面圆径10厘米(图七5—7)。
  其他在地面采集的石器有长形石〓6件,梯形石〓7件,石簇3件,残石器1件。陶器拍7件,陶纺轮1件,陶器足3件,夹砂粗陶片90片,硬陶2片。
  四、结语:
  从以上出土的遗物来看,出土有石〓、石簇、陶纺轮和陶印拍等,说明坑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范围有农业、渔猎、制陶和纺织。这里高山峻岭少,在当时野生动物可能不会很多,其生产经济应以农业为主,渔猎为付。从陶片出土之多,可知制陶付业为较发达的一个部门。
  从文化遗址的特征来看,磨制〓致的石器和大量的夹砂粗陶並存。硬陶只出土一片和地面采集到二片。福建各地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是以印纹硬陶为主要特征,而东山坑北遗址却以夹砂粗陶为主,这还是本省到目前止所发现遗址中的唯一现象。
  据某些地区的发掘和研究,这种软陶应比硬陶较为原始东西。但东山坑北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单纯,只有一层,因此无法作出早期还是晚期的比较。而据文化发展自北而南的一般规律来看,东山是位于福建较南部的一个海岛,而福建南部所发现的以印纹硬陶的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文化,似乎较福建的北部和中部为进步。东山遗址虽然以软陶居绝对地位,但它不会早于福建南部新石器文化,更不会早于福建的北部和中部。从东山坑北遗址所出土磨制〓巧的石器来看,它的相对年代应与福建南部以印纹硬陶为主的遗址属于同一时期。东山因是海岛,纯砂土沉积,故土质只宜于烧制夹粗陶,不宜于烧制细泥硬陶。砂陶大量烧制,可能是由于地质限制的缘故,而石器与硬陶遗址比较,同样是进步的。
  陶〓敞口鼓腹园底式、未得完整器物。从发掘出来的陶片看,绝大多数〓片是属这种形式,其他器形较少。
  陶豆6件,都是残器,仅有一件(TJ:3)比较完整,圈足、盘口残缺、通高7、盘径20厘米。
  陶杯2件,均为黑砂陶、敞口圈足、残破一件(TL:5),尚可复原。
  陶纺轮6件,器形分梯形伏盆形和〓珠形三种,均风化,直径2—2.5厚1厘米。
  陶拍6件,有红砂陶和黑砂陶两种,形式有近椭圆形、长方形,拍面印有绳纹、方格纹或曲尺纹等。其中T、9出土的一件最完整。圆形带柄,惜拍面风化,已看不〓是何花纹,高3.2,拍面圆径10厘米。
  其他在地面采集的石器有长形石〓6件,梯形石〓7件,石簇3件,残石器1件。陶器拍7件,陶纺轮1件,陶器足3件,夹砂粗陶片90片,硬陶2片。
  四、结语:
  从以上出土的遗物来看,出土有石〓、石簇、陶纺轮和陶印拍等,说明坑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范围有农业、渔猎、制陶和纺织。这里高山峻岭少,在当时野生动物可能不会很多,其生产经济应以农业为主,渔猎为付。从陶片出土之多,可知制陶付业为较发达的一个部门。
  从文化遗址的特征来看,磨制〓致的石器和大量的夹砂粗陶並存。硬陶只出土一片和地面采集到二片。福建各地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是以印纹硬陶为主要特征,而东山坑北遗址却以夹砂粗陶为主,这还是本省到目前止所发现遗址中的唯一现象。
  据某些地区的发掘和研究,这种软陶应比硬陶较为原始东西。但东山坑北遗址的地层堆积较为单纯,只有一层,因此无法作出早期还是晚期的比较。而据文化发展自北而南的一般规律来看,东山是位于福建较南部的一个海岛,而福建南部所发现的以印纹硬陶的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文化,似乎较福建的北部和中部为进步。东山遗址虽然以软陶居绝对地位,但它不会早于福建南部新石器文化,更不会早于福建的北部和中部。从东山坑北遗址所出土磨制〓巧的石器来看,它的相对年代应与福建南部以印纹硬陶为主的遗址属于同一时期。东山因是海岛,纯砂土沉积,故土质只宜于烧制夹粗陶,不宜于烧制细泥硬陶。砂陶大量烧制,可能是由于地质限制的缘故,而石器与硬陶遗址比较,同样是进步的。

附注

注:(1)翁求多,铜山人,初为郑成功驻铜山左镇,后降清,官授水师总兵。 (2)参考(《延平王户官杨英著从征实录》25页) (3)摘于《清史稿》 (4)附录: 福建东山县坑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一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一辑》

本书主要介绍了东山县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史迹,包括东山盐警大队起义、东山史迹、武庙的“关永茂碑记”、史实拾遗、乡贤黄石斋先生轶事、水寨大山摩崖石刻选辑以及回忆东山大地震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汉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