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难忘这方热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75
颗粒名称:
难忘这方热土
分类号:
D432.9
页数:
6
页码:
100-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1966年高中毕业后在厦门市郊坂头水库果林场参加劳动,之后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到云霄县插队落户的经历。作者通过虚心学习和刻苦锻炼,学会了各种农活,并担任过记工员、会计等职务,同时为村民们杀猪等。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感激和敬意。
关键词:
云霄县
果林场
上山下乡
内容
青春的岁月就像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匆匆而去。那些如晶莹的鹅卵石般沉淀下来的,是挥之不去的珍贵的记忆,历久而弥深。
1966年,我即将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但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破了我的美梦。同学们纷纷撂下书包,进行大串连、批斗所谓“反动权威”。而我经过冷静思考,毅然到厦门市郊坂头水库果林场参加劳动,希望三年合同期满后可回城安排工作。五年辛勤劳动过去了,我的美梦却又一次破灭了!据说果林场属于刘少奇所办的农场而被解散。后来我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步兄长和弟妹的后尘,到云霄县这块肥沃的鱼米之乡插队落户。
我插队地点是在莆美公社前涂村。这是一个有1000多人口,多姓氏聚居的村落。因国道从村子里穿过,交通方便,离县城不远,商业网络发达,村民收入来源较稳定,生活还是过得马马虎虎,所以选择此处扎根落户。下乡初期,从一介书生到成为一名庄稼汉,需要有一段适应过程,我咬紧牙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基本农活操作本领学好。经过虚心学习和刻苦锻炼,在很短时间内我从锄草、挑粪、犁田、插秧、割稻、踩水车、喷农药、做砖瓦、割绿肥、捡牛粪,到记工员、会计,甚至连宰猪的活儿也居然都学会了,还当过几年夜校教师,也用自行车载过客。
在这些农活中,最使我害怕和尴尬的是插秧、踩水车、挑肥下水田、锄甘蔗草和洒农药。农友们插秧很快,而我插得慢又歪歪斜斜不成章法;踩水车也不知摔了多少次;挑粪尿下水田(当地俗话叫“走田粗”),他们穿梭如流,而我要一步一停,压得肩膀红肿,腰酸背痛;在我看来锄甘蔗草更是累活,双手被甘蔗叶割得流血红痛,奇痒难忍,可我也从未有怨言。通过一段艰苦磨炼,我基本适应农活,日工分也由3分升至6分多,当时10个工分值4—5毛钱,年底分红,扣除全年应付出劳动的工分外,还略有盈余,能做到自食其力。
前涂村在莆美岩后有一片水田,每年种两季水稻,每当队长派工到岭那边犁田、插秧或割稻时,村民争着要去,因为到岭那边劳动既补贴伙食,还可增加工分4、5分。队长未安排我去,而我不甘落后,跃跃欲试。队长在我的恳求下,同意我去。那次适逢割稻,由于不会割稻,我被分配打谷子。中午在山上吃饭,记得中饭虽无太多菜肴,但那饭吃起来特香,因实在太饿了。下午收工时,每人一担谷子,队长照顾我挑七、八十斤,下山时又渴又饿,而且下山肩挑重担太难了,晚上整身发痛,特别是小腿肚痛了几天才渐渐恢复。
但凡农活除挖瓦土、推独轮车运瓦土、砍甘蔗、耙田以外,我都想学,说起“割绿肥”,确实很辛苦,要找到绿肥,还得学会捆绿肥,学会用自行车去运,我记得曾连人带车摔过几次。
为了多挣工分和补贴,我还拜师学做砖瓦,真正和“泥巴”打交道,做砖瓦确实辛苦,而“出窑”更是苦中之苦,有时货好销,窑中温度还很高,提早出窑,一天下来,浑身骨头象散了架似的又脏又累,但想能多挣工分,又补贴现金,虽苦却觉得值得。
当时在这里插队的知青象我这样拼命干活的极少,出工的也很少,生产队的社员公认我劳动最认真。由于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不久就当上记工员。此后,我更加认真工作,自己设计印制的工分簿人手一册,年终分红挨家挨户核实结算情况,并上榜公布。后来又当了几年生产队会计。当上会计之后,我更忙了,除下田劳动之外,我尽职做好帐,为队长提供信息及财务情况。我除做好会计帐,还帮助记工员记好工分,帮助保管员管好财产,设立进出仓帐务,使生产队一切工作开展得整然有序。所以一次县里开展“四清”运动,公社派我参加村级清财工作,当我认真复核生产队和村办企业的帐本后,发现有个别生产队帐目很混乱,存在帐物不符等现象,于是我帮他们建好较规范的帐,尤得村民的信赖和赞誉。
记得有一次县政府规定屠宰“一把刀”时,我被生产队选派为村“一把刀”宰猪小组的记帐员。由于我生性好动,想学杀猪,老师傅也很乐意教我。可是那第一刀下去,便把师傅的手割破;回想起来不无余悸。还有一次,春节前杀猪忙得晕头转向,我从筐子里取出一大块猪肉出售,没想到筐里放一把杀猪刀,顿时把几个手指割破,血流如注。后来我练就娴熟的宰猪技术,成为名符其实的“一把刀”而闻名远乡近邻。以后我常单独为村民们杀猪,大家喜欢让我代劳,因我既会杀猪又会算账。这些事至今仍记忆犹新。
为了多赚些工分让日子过好一些,我和妻子(云霄县城关人,在下乡时结婚)每天起早摸黑,争取每年多饲养几头猪。为了使猪长膘快、出槽快,我采用自己研制的发酵饲料喂养,保持猪栏的清洁卫生,经常为猪驱蚊和洗澡,所以每年养猪收入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劳累之余,我觉得很充实,经常练练书法,为村民雕刻私章,画几张老人寿相,春节前常为左邻右舍写写春联,充当一方“秀才”。现在回忆起来,耐人寻味。八年的上山下乡,我除了学会许多农活,还学会做人。农民朴素、勤劳、节俭的美德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八年下乡务农期间,我经历了“四清”、“一批二打”、1974年的“批林批孔”、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和粉碎“四人帮”、1977年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等政治运动及历史事实。当时,没有电视机,也无法订阅报纸,整天忙于农活,对国家大事也就无暇关心和顾及了。但听到“四人帮”下台和邓老复出,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记得当时任莆美公社党委书记的张汝生、党委副书记施武弄、办公室主任陈振权等同志经常到前涂村检查工作,原检察院检察长方叔山同志、原县妇联主任汤乔凤同志做为工作组都曾进驻前涂村,指导该村开展中心工作,至今印象颇深。
在一次生产队、大队清财工作中,大队办企业帐目不清,帐物不符,我们帮他们清财建帐,尤得村民的信任和赞誉。1977年大队原准备让我当会计,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作罢。下乡期间,正处于“文革”时期,由于左的影响,生产队里遵循上级一套做法,社员们必须老老实实种庄稼,每户只能养5只鸡、鸭,2头猪,不得私自开荒种果;不得外出搞副业,连踏自行车载客也不行。社员们觉得很压抑,特别是劳动力多的家庭发挥不了自己的优势,每天只赚那么几个工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全国人民对党寄予厚望,百废待兴,人心思定,我也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落实知青政策,下乡知青可分批回城安置。于是,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耕耘八年的热土和相濡以沫的农友,只身回到厦门参加工作。回厦不久,从报上看到农村发生巨大的变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松绑,大力发展农业、发展副业,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当我与来厦游玩的几位前涂村农友重逢时,彼此格外亲切交谈了别后的情况,他们都说我走后生产队的社员非常想念,言谈中要求我再回来。当时我爱人带着三个孩子留在前涂乡下,要下田挣工分,又要照看三个孩子,不知当时她是如何挺过来的,现在想起来很是内疚。
五年以后,我真的又回到第二故乡。当时主要是因为孩子的户口不能落籍厦门。我觉得凭自己的手艺,靠努力干个体户应该不比其他工作差。1985年,我用手头的几百元连同向亲戚借来的500元,在县城中山路岳父家开了一家“鹭光工艺美术店”,经营刻印、照相、冲洗相片、印染衣服。由于经营勤快,热情待客,文明经商,优质服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在县城开始有点名气。当时三个小孩都在实验小学读书,我和妻子店里店外忙着生意,春节时一天就冲洗上百卷胶卷,虽苦点,但想起可观的收入,倒也觉得很惬意。
渐渐的,我觉得如此小打小闹终究成不了气候,为此,经常利用去厦门等地采购材料之机,认真观察、虚心求教。很快在云霄县率先引进复印机、电脑打印,冲洗彩照、录相服务、电脑刻字、胶板印刷等设备和技术,填补当时我县的一项空白。几年下来,终于让小店发展成为“鹭光实业有限公司”。
为了培养和激励孩子成才,回城后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农忙时,常带领三个孩子回到前涂村,卷起裤管下到田里,赶牛犁田,教育他们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大女儿毕业于云霄师范,曾执教于莆东小学,后通过进修,调往厦门教书,已成家立业;由于公司业务需要,二儿子高中未毕业就出来帮忙,他善于钻研,精通业务,是公司的顶梁柱,已接任经理职务;三儿子去年考入厦门大学新闻系。孩子们长大了,我们夫妻俩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我已过“天命”之年,顿觉老之将至!我经常在思考将如何继续发挥余热,为国家、为社会、为云霄个私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本文收录了血染乌山路、地下工作组与云霄和平解放、云霄礁美台胞接待站、回忆日寇投降时云城情景、解放初云霄县域变更、“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回顾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谢鹏志
责任者
刘少奇
相关人物
陈振权
相关人物
张汝生
相关人物
方叔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鹭光实业有限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