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传染病预防接种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69
颗粒名称: 解放前传染病预防接种概况
分类号: R186
页数: 4
页码: 70-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在民国期间经常发生疫病流行,初期因政治腐败、社会落后、没有预防措施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民国21年夏天,霍乱在云霄沿海地区和城关流行,政府当局委托私立平民医院院长购买疫苗进行预防注射。民国27年成立县卫生院后,逐年由省卫生处发下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关键词: 云霄县 传染病 预防接种

内容

清至民国期间,鼠疫、天花、霍乱等疫病经常在云霄发生流行。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社会落后,没有预防办法和措施,每每造成人口大量死亡。至民国27年(1938年)成立县卫生院后,才开始有预防接种,但因为平时没有在群众中普及科学卫生常识,政府当局又措施不力,很多人反而害怕预防注射,故预防接种范围小,效果不大。
  民国期间,云霄预防接种主要种类有霍乱、鼠疫、脑膜炎和天花等。
  民国21年夏天,霍乱在沿海地区和城关发生、流行,政府当局束手无策。最后由县商会拨出部分资金,托请私立平民医院院长、西医方添德先生,携款前往厦门购回一批霍乱疫苗,进行预防注射。那时县尚未设立医院,只好选定在云山书院和商会办事处两个地方做为注射地点,预防范围仅限于城关,会注射的医师也只有方添德、宋凯臣、吴三泰、张华雷、陈复典、陈景韩等六人,每天下午分为两组进行。这次预防由商会出资,属免费注射。经过几天预防注射后,将剩下的疫苗分发给其他诊所使用。当时没有认真做好登记工作,接受预防注射人数不得而知。
  民国27年成立县卫生院后,逐年由省卫生处发下霍乱、鼠疫等疫苗及牛痘苗,进行预防接种。
  民国27年,可以说是一次较大规模的防疫注射。这次防疫注射以城关中、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师生,城关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工厂职工为主要对象,还包括自愿进行防疫注射的部分群众。由于群众没有卫生常识,事前没有进行宣传发动,许多人都抱着半信半疑的观望态度。可是疫苗使用有时间性,当时又没有冷藏的设备和条件,只好与县警察局联系,出动警察采取强制措施。但好不容易把群众集合起来,当一看到用针筒注射时又害怕,便一哄而散,以致预防注射无法进行。过后经集合医务人员研究对策,大家认为还是不要动用警察,而是通过印发一些宣传品,结合个别动员,说明只有通过预防注射才能够避免在疫情发生时被传染。经过宣传发动后,才有一部分群众乐意接受了预防注射。对中小学生的预防注射,先在班级中动员几个人带头示范,然后普遍展开,一般较好发动。此外,还在陈岱、列屿、马铺、车圩等地,利用圩期群众赶集时间,由当地医生配合帮助,也预防注射了一部分群众。
  民国32年,霍乱又在东湖乡的荷步村一带发生。当时省卫生处还没有分配疫苗下来,政府当局也无动于衷。后由荷步村派人到县城聘请陈复典医师到该村治疗和预防,由村里筹款委托陈复典前往广东汕头,通过关系购买到一批德国产的霍乱疫苗,在荷步和附近的村庄进行免费预防注射。
  至于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据了解云霄系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记得在民国32年春,我曾听过老中医刘藏玉(1885~1961年)的介绍:他的父亲刘佳(1836~1911年)是祖传的痘科医师,祖上是永定人,后迁移云霄行医而定居。听说在光绪二十六年以前,人们预防天花用的菌苗叫“观音段(痘)”。所谓“观音段”,就是指从最严重的天花患者身上剥下来的脓疱痂。把脓疱痂剥下,通过凉干加入中药“八宝”,然后研成细末贮藏,至来年春天拿出来给未接种预防的儿童或成人接种预防,俗称“种珠”。那时种珠很神秘,要选择吉日,并提前三天到庙里拜菩萨祷告神明,或设置醮坛供奉神佛,受种者还要斋戒。所谓接种,就是取少许脓疱痂加“八宝”的细末,把它喷撒入受种者的鼻腔里,使其接受天花感染。接种数天后,如发现受种者身上有几颗脓疱,便证明已达到预防的目的。这种接种方法,从科学上说是有危险性的,必须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才有把握。正因如此,所以当时的云霄厅同知倪维钦才专门为刘佳挂了一个“痘证真传”的匾额。
  光绪二十六年以后,把喷撒“观音段”改为种牛痘。由于种牛痘由来已久,所以从民国28年至36年,除一年全部没有预防接种外,年年都有进行预防天花接种。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本文收录了血染乌山路、地下工作组与云霄和平解放、云霄礁美台胞接待站、回忆日寇投降时云城情景、解放初云霄县域变更、“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回顾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涤生
责任者
方添德
相关人物
宋凯臣
相关人物
吴三泰
相关人物
张华雷
相关人物
陈复典
相关人物
陈景韩
相关人物
刘佳
相关人物
刘藏玉
相关人物
倪维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云霄县卫生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