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霞龙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48
颗粒名称: 阳霞龙舟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8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阳霞龙舟竞渡的丰富历史和风俗习惯,包括船只整备、竞渡过程、礼仪等细节。该传统习俗已经保留了很多原貌,并形成了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龙舟赛至今仍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虽然形式简化,但依然吸引着众多观众和参与者。
关键词: 云霄县 阳霞龙舟 呼龙仔

内容

阳霞(亦称洋下)一带,相传原系洋下的杨、柳,洪地的洪,港内的孔,草塔尾的赖,以及佳兜的赖、柳、麦等姓氏的聚居地。当时,端午节龙舟竞渡,已在诸姓中形成例俗。宋末元初,云阳方氏二世祖维贤公定居洋下后,原有诸姓随着社会变迁陆续外移,原有村落除洪地、草塔尾被辟为墓地与庙宇外,俱由方氏族裔所替代。但端午龙舟竞渡习俗仍沿袭不衰,且有所发展。至清代,在“青头船”盛行的影响下,方氏族裔就将原有龙舟(船形失考)改为“大翘”(类同青头船)。所需船只,利用滩涂租佃关系和地域优势友谊关系,向漳浦下寨、庵兜一带借用网门船(俗称挂弦船)。划“大翘”的活动过程如下:
  一、“呼龙仔”:从农历四月初一至五月初一,阳霞(分为东门、西门、南门、桥头、中央与后港五个社)。佳兜、向北共七社,每天傍晚都要打龙船鼓(按划船鼓点,即锣一声鼓二声,第一鼓声与锣声同时击响)称为“呼龙仔”。
  二、“拍蒲船”:农历五月初一日,阳霞各社“福头”(节日执事)组织彩旗锣鼓队,到新婚及生男孩之家,由社中长者鼓词祝贺,被祝贺之家要备办果品酒席宴请,并分赠亲邻。(原仅备四盘果品摆在鼓面下酒,后演变为酒席。时值青黄不接,贫家不胜其负)。
  三、划“翘仔”(小船),地点洋下港。五月初一、初二由小孩戏划,初三、初四由青壮年组织竞渡。所用船只,原利用本村运盐的“翘仔船”(俗称“椽柴”或“盐艇”),后来发生“盐案”,盐运受控制,翘仔船也因之渐消失,改为向白塔一带租用“截鱼船”(即体型较小的翘仔船)。划翘仔船,除各社外,还有群体组织的“馆仔”船,有时多至十只,即如佳兜的“一时新”、“剑辉轩”;东门的“聚志轩”“悫风社”;中央的“中童居”“步云”等参加,热闹异常。
  四、划“大翘”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一)“龙船”(大翘)整备,五月初三日,先由各社派人至下寨、庵兜放船(借船),当日下午放进船垛,清洗鱼臭污杂并烘干,初四日延请社中能手进行彩绘(详见模型图案),编排桡脚座位,头鳃至“力砚”前七对,“力砚”后八对,加“尾挑”一对,共十六对三十二个座位(南门、桥头二社人少用“内舷”船,桡脚约少三分之一),加上锣鼓手(正、副)四人,艄公二人,合计38人。同时配上彩旗、画鼓、黑脐大锣、彩龙桡(凡新婚及生男孩之户,各应献彩龙桡一把)。船头、船尾还要涂贴禾、艾及榕枝,一切整备工作要在当天完成。
  (二)献江竞渡:划大翘在五月初五、初六两天举行,早晨在向北村东面大溪,下午在阳霞港。每次“龙船”出港,要先举行献江仪式,即锣鼓齐鸣,放鞭炮,投角黍(即粽子)。据传原先还有唱吊屈原的“龙船歌”,后失传。然后开始竞渡。每年五月初五下午,阳霞港两岸人潮滚滚,县城的机关、团体、宫员、商贾、士庶和青少年学生划着游船、小舟在港中游戈观看竞渡,有的游船还配上鼓乐管弦,喧闹异常。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的专员公署移驻云霄,专员王笑峰、县长徐炳父等都携眷乘船前来观看。
  (三)收船请酒,划大翘期间,由各村社在港边搭棚,排列米酒(新婚及生男孩之户各应献米酒一瓮)、果品、饼角、香烟等礼品。外客到棚内参观,执事热情接待,请其尝酒,但尝一瓮就要瓮瓮尝。竞渡结束将收船时,由社中长者手执蒲扇或羽扇向各船招呼,表示邀请饮酒,排头桡脚以举桡表示应邀,然后由执事呈上酒和礼品。饮过酒,头桡脚举桡表示致谢。佳兜村有开漳圣王庙,举王旗,素有早出船晚收船之常例,故有“佳兜龙船包头尾”之说。初七日,由船主到洋下将船放回,其膳宿由借船的福社负责招待。民国间,有一年于初七日应召到县城漳江参加竞渡比赛。一大翘船形类同青头木帆船,但船身偏长,底平肚浅而平稳,适宜内港划行,船体彩绘图案,比青头船多两个单角,具体图谱分为,
  兽面:朱红、正中画一月形白色水镜,水镜上端两个草勾角,阳霞五社按金、木、水、火、土;东门属木画青(绿),角勾白线;西门属金,白角勾黑线;南门属火,红角勾白线;桥头为北属黑,角勾白线;中央属土,黄角勾黑线。佳兜、向北均黑色勾白线。)水镜下端画两弧形(新月勾)白色“嘴陛”,两陛中间画一红桃形舌,青(绿)嘴底,舌两边各画一个朝上白“龙牙”,牙下彩虹唇。
  青头,长斜方形绿色青头,加白眼黑睛。
  船身,船身水城部分涂黑色,并以竖红道勾白线分堵,中间三堵分画红色白线方形炮孔。尾堵两边分画两仪,红色白线边类泥鳅鱼。并分别左侧开嘴鱼为阳;右侧合嘴鱼为阴。鱼口前端画一红点代表太极。
  龙船旗鼓、龙桡,
  彩旗,佳兜社以素色绘王爹(陈元光)骑胭脂马,其他各社按方位取色。阳霞村东门青色;西门白色,书“金方翕受”四个墨字;南门红色;桥头黑色画白色“北斗七星伴圆月”;厝头中央后港社黄色,加绿波白浪扶红日;向北社黑色,左上角画一白点代表北极星。旗面均长方形横幅。
  画鼓,佳兜社彩米黄色加牡丹,其他各社仍按五方位色。东门青色、西门白色加龙凤;南门红色;桥头黑色加画龙;中央后港黄色加龙;向北黑色加金龙。
  黑脐大锣:均用广东潮州造的黑脐大锣。
  彩龙桡:佳兜社保持原木本色,其余各福社与旗鼓颜色同。正面一律画彩龙,背面分别书写“××社百子千孙”字样。
  从大翘的整体造型,加上彩旗、画鼓、彩龙桡等精彩配件,竞渡时,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具有独特风格。
  在“划大翘”活动中,曾出现过不少受到群众津津乐道的鼓手和头桡脚。鼓手如佳兜社的“大粒蚶”、“青瞑黜”父暴;阳霞东门的“北仔通”;南门的“补鼎水”;西门的伐抄等,他们鼓点清晰,节奏均匀,使桡脚动作整齐,达到船行快捷的效果。头桡脚如佳兜村的老牛、坎额、乌面栋,向北社的大米薯、大称锤、老侪;阳下东门社的大财、淡目、添色,中央社的虎母;西门社的虎公;南门社的菜脯恩;桥头社的憨鮘等等。他们常有“折桡”之精彩场面,令人叹为神力,气势雄伟壮观。
  公元1951年后,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旧民俗已不复存在。但龙舟赛仍在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只是形式较简单,但场面依然,形成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是谓移风易俗,推陈出新。回忆至此,首占一绝,作为结语,
  七一年华童趣在,精心忆创龙船模。
  保持特色呈原貌,谱史传流且自娱。
  〔上述史话,系根据个人回忆对照口碑资料整理。〕
  附:龙船模(大翘),整套照片见封三。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本书收录了庆祝活动概述,风雨同舟荣辱共同心同德竞向前,县政协历届各次会议简况,县政协四十年大事记,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庆典诗词选,发挥历史文化优势 建设美好漳水云山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启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