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麻风病的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45
颗粒名称: 解放后麻风病的防治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7
页码: 66-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后,云霄县重视麻风病防治,建立防治机构,培训专业人员,进行普查和治疗工作。三次普查发现700例患者,采用联合化疗和规则治疗,治愈528例,降低发病率至0.46/10万,达到基本消灭标准。
关键词: 云霄县 麻风病 防治

内容

麻风病是由接触而传染的慢性病。在我国流行历史长达2000多年。据福建省有关资料估计,云霄县也有1000多年的流行史。由于解放前历届政府和卫生当局对麻风病不重视,既不调查也无防治。因此,查遍所有地方史志,概无麻风病流行与防治的记载。史志虽无,但社会上的传说却不少,尤其是医者误解,群众误传,什么“麻风是中医四大绝症之首”,“汰高过祖不过某”(麻风传子不传妻)……,认为麻风是不治之症;麻风是遗传性疾病,不会传染。致使当时对麻风病不防不治,任其传播、蔓延。患者得不到医治,往往病情恶化、致残,也构成社会对麻风患者的偏见、歧视。造成病人备受折磨,贫病交加,生活潦倒,惨状累见。如患者林某因病致残,面貌丑陋,被亲人推出家门,惨死路旁;患者张某因自愧形秽,怕连累家人,尤其儿女婚嫁,自行离家出走,独居山边草房,过着孤独、悲惨生活十多年。直至1958年首批收容,住进康复村接受治疗。
  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麻风病的防治,层层建立防治机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调查和防治工作。1958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还规定了要积极防治麻风病。云霄县就是在这一年开始,认真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开展了持之以恒的防治工作。先后进行三次全县性普查、三十多次重点人群调查和线素追检及门诊发现的查病工作,累计发现麻风病人700例。采用收容住院和送药上门相结合的形式和单方、二联、三联化疗的办法,坚持长期、反复的治疗工作。治愈病人528例,除了自然死亡和病死的169例外,还剩下3例现症病人在治疗中。使我县麻风病患病率从防治初期的1.54‰下,降至0.0076;发病率从16.32/10万降至0.46/10万。对现存致残患者也进行了康复治疗。1996年12月经省市考核达标,基本消灭麻风病,结束了千年恶疾的肆虐。
  机构沿革
  1958年云霄县首次麻风病调查,发现病人272例。随后开始筹建防治机构,先由县政府卫生科领导张志川和医师王明禄进行选址,决定在菜埔公社、溪口大队的邦圹后建立麻风病防治站和病人收容点(定名康复村)。防治站暂时设在山顶村,借用民房3间,面积约30平方米。工作人员有医师王明禄、吴文勋,卫生员兼管理员方明亮等3人。防治站设备十分简陋,仅有办公桌椅一套,保健箱一只。邦圹后村移民6户,转让民房10多间,耕地10多亩给康复村。9—10月份首批收治麻风病人30多例。病人给养标准,每人每月7元,粮食30斤,皆由病人所属大队负责支付。防治站经费由卫生科预算支出。防治站医师每天1—2次下村为病人诊治。
  经过几个月的防治实践,发现康复村的环境不利于病人隔离、安全和生产发展,加上当时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较多。因此,报告县政府和省有关部门。同意搬迁重建。于是就在1959年春节过后,立即重新选址(由张志川、吴文勋负责),初步拟定了东厦公社东坑大队村旁的石窿崆山和莆美公社上坑大队前对面的双石龟山两地,最后经省麻风病防治院派员鉴定,认为上坑双石龟山是建防治站和康复村的理想之所。于是就在当年4月8日破土动工,基建4个多月,于8月18日竣工,9月初正式由邦圹后迁至新址。新建成的云霄县麻风病防治站,拥有一厅四室平房一座和配套用房2间,面积140平方米。康复村有病房12间(设病床60张)和村部、厨房2间,面积310平方米。上坑大队还转让耕地70多亩为康复村的生产基地。以后防治站的规模继续扩大,于1970年新建二层办公楼一幢,面积480平方米。设备也逐步增添,建有药房和检验室。工作人员也有所变动并增加。60年代调任郭湖为站长,周仁惠为会计;调出了方明亮和吴文勋。70年代调入医师杨德师、林启荣、陈武,护士吴莉梅和管理员林永溪,全站工作人员增至8人。设置了医疗组和社防组。1973年起各公社卫生院都配备了麻风病兼职医生,形成了本县麻风病防治网络,使防治工作步入正轨,住院(村)隔离治疗和社会防治双轨展开。当时经常住院(村)病人增至50—60人。康复村建立了村委会,设有村长、副村长、会计、出纳和总务及生产队长等职,加强了病人的生活、生产管理。为了改善病人生产、生活条件,“康复村”还建了蓄水坝、购置了拖拉机、碾米机和电影放映机。生产迅速发展,收获自给有余,病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1980年由于全国麻风病防治策略的改变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示,撤销了云霄县麻风防治站和康复村。(15例未治愈的多艽型病人,由林启荣医师带到诏安分院继续治疗)。麻风病防治任务,由县卫生防疫站承担。县防疫站就在地慢性病科增设了麻风病防治组,以后还开设了皮肤科门诊。先由吴银德医师负责,后来改由林启荣主管医师和庄培勇医士负责。他们在各卫生院兼职医生和基层卫生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开展全面的社会防治工作,取得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防治效果。
  宣传培训
  千百年来,麻风病一直受到社会的偏见,人们的歧视,形成了传统性的“恐麻”,造成患者讳疾忌医,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麻风病的无知。专业工作人员知道要使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宣传先行。在防治初期印发了大量有关麻风病是接触性慢性传染的科学道理,及其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普查工作队每到一地,都把宣传材料带给群众,并口头宣传。1959年10月还利用建村一周年,召开纪念大会,大造声势。把病人住村治疗一年来,病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的消息,告知家属和亲人,以事实证明麻风病不但可以治疗,还能治愈康复。随着防治工作的发展,宣传工作更加形式多样,广泛深入,把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实例,尤其本地实例,反复宣传给群众。近年来还利用每年一度的“国际麻风日、中国麻风日”请县领导作电视讲话,请有关部门领导亲临麻风病院和患者家庭,慰问病人,送礼物,送温暖,帮助他们心理康复。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群众逐渐对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达成共识;患者也不再讳疾忌医了。患病求医,群众知情报告,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制造了条件。如近年发现的11例新患者,发病不到一年,最早仅三个月,就到县防疫站皮肤科门诊诊治。
  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也是防治工作的先行措施。本县所有参加过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包括县级13名专业技术人员和18名卫生院兼职医生及每次抽调参与普查的人员,事前均经过麻风病防治专业的理论和技术培训。其中参加省、市学习班和到皮防院进修的,期限在半年以上的有8人,半年以下的有3人。他们学成之后就成为本县的防治骨干和培训师资。据统计县自行举办的培训班共有16期,参加学习的有200多人次,他们分布全县各地,成为兼职医生和基层防治人员,组成了本县的麻防网络。
  防治过程
  调查、发现病人是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只有发现了病人,才能治好病人,管好传染源,达到控制传染的目的。本县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性普查,首次普查于1958年,发现麻风病人272例;第二次于1965—1966年,又发现90例;第三次于1972—1973年,再发现86例。三次普查共发现病人449例,占病人总数的64.14%。每年一次的线素调查(由医疗单位和基层卫生人员报告疑似病人)和重点人群(包括病人较多的自然村和受菌型病人家属)调查发现病人211例,占30.14%。县防疫站皮肤科门诊发现40例,占5.72%。累计发现病人700例,分布各个乡镇。其中城关105例,陈岱102例,莆美147例,东厦126例,下河30例,常山35例,火田33例,列屿53例,马铺40例,和平29例。病人性别,男性487例,占69.57%;女性213例,占30.43%。发病年龄,最高80岁,,最低4岁,其中低年龄组(1—14岁)有109例,占15.57%。发病类型,多菌型160例,占22.86%;少菌型540例,占77.14%。病人中致残者195例,占27.86%。
  治疗病人,是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根本措施。因为麻风杆菌体外(人工)培养至今未成功,不能用免疫手段防止感染,所以只有治愈病人,减少传染来达到防治效果。本县治疗麻风病人的工作在不同的防治时期,有不同的方式和办法。1980年以前采用双轨治疗方式,即多菌型病人收容住院(村)治疗,少菌型在社会上(病家)治疗。1980年以后,不管是多菌型或是少菌型均在社会上治疗。多数病人由各卫生院兼职医生和基层卫生人员,送药上门治疗。据统计住院治疗有108例,社会治疗606例(包括14例复发病人)。治疗方法,在防治初期,只用氨苯砜或氨硫脲单方治疗,其疗效较差,治愈疗程都在3年以上;1986年以后全县实施联合化疗和规则治疗。多菌型用氨苯砜、利福平和氯苯吩嗪三联化疗;少菌型用氨苯砜、利福平二联化疗。联合化疗疗效较高,多菌型病人治愈疗程平均为30.8个月;少菌型,病人治愈疗程平均为21.6个月,比单方疗程明显缩短。对致残病人,也都进行了康复治疗,免费送给康复专用鞋,专业技术人员还定期到病家为病人进行康复指导和治疗。
  防治效果
  云霄县麻风病历经四十年的积极防治,取得显著效果。700例病人,除了自然死亡和其他并发病死亡的169例外,其余531例,已治愈528例,剩余3例现症病人在治疗中。据近期调查治愈的患者中,目前还存活442例,全部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其中年青患者,治愈后都已婚嫁,过着幸福生活。如常山农场,大埔村胡某夫妻都是治愈病人,婚后生双胞胎儿子,其中一个已大学毕业,另一个已中专毕业,均已参加工作。有的治愈患者还成为生产能手或致富带头人。如火田镇,瓦坑村的患者林某,在康复村治愈后回家,他利用在治病过程中学到的种果技术,种植了荔枝、柑桔和香蕉,收获颇丰。后被大队选为果业队长,他积极工作,以身作则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发果业。乡亲们富了,他自己也成了家,盖了新楼房。
  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治愈的病人越多,控制传染的效果就越显著,发病率就逐渐降低。年段发病率(五年平均发病率),从防治初期的16.32/10万降至近期的0.46/10万;患病率也从1.54%降至0.0076%,达到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1996年12月,经省、市联合考核,验收合格、正式宣布云霄县基本消灭麻风病。这是我县卫生史上继消灭血吸虫病、基本消灭丝虫病、基本消除地氟病的又一光辉篇章。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本书收录了庆祝活动概述,风雨同舟荣辱共同心同德竞向前,县政协历届各次会议简况,县政协四十年大事记,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庆典诗词选,发挥历史文化优势 建设美好漳水云山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庄火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