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医药公司制药厂追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42
颗粒名称: 云霄医药公司制药厂追忆
分类号: R37
页数: 5
页码: 5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医药公司制药厂是解放前医药工业空白的情况下创办的。它通过勤俭办厂、技术革新、培训人才等措施,不断发展壮大,并为城乡供应医药品起到积极作用。制药厂还带动了陶瓷产品的发展,曾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然而,根据精兵简政政策,该制药厂于1962年关闭。这次创办医药公司制药厂对于改善医药市场供应和培养医药工业人才意义重大。
关键词: 云霄县 医药工业 成药下乡

内容

解放前,我县医药工业是个空白,就连简单的红药水、紫色药水、碘酊等都由厦门、漳州、广东等地供应。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成本既高又不能及时满足医药市场需要,城乡缺医少药严重。
  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医药卫生保健机构普遍设立。
  1956年2月,我县医药公司成立后,积极开展成药下乡,配合卫生部门为农村培训了一批保健员,各小学配备保健药箱,使群众可随时就地买到家庭常用药品。1958年,由于原材料、包装和微利等原因,导致城市大制药厂不生产中成药小商品,医药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1959年初,我出席全省医药公司经理计划会议,省公司经理传达全国经理会议精神,要求千方百计解决夏令药品货源问题,省公司领导安排我在大会上发言,我提出充分利用云霄的人力、物力资源,创办制药厂,为上级公司分忧,产品不但要满足本地区内的需要,而且要力争供应省内外。会后,经请示县委、县人委主管部门同意,上报省卫生厅药政管理局、省医药总公司批准,于1959年2月初创办“云霄县医药公司制药厂”。地产药材枇杷叶、桔梗、紫苏、藿香等,得到充分利用。产品除留足本县供应外,其余上调漳州医药站,供省内外。1960年8月全省医药小商品生产现场会在我县召开,省医药公司张经理、西药科王科长亲临主持会议并作了指示。代表们听了我的汇报介绍,参观由制药厂生产的101种产品展览后,认为云霄小小制药厂能生产这么多的小商品,真不简单!1958至1960年,我公司连续被评为省、地、县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制药厂负责人吴玉麟、厂业务技术指导方承基,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省卫生厅奖给我县医药公司锦旗一面,奖给制药厂电动蒸馏器一架。回顾云霄医药公司制药厂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在困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而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勇往直前。
  一、坚持勤俭办厂。经行政会议研究,决定因陋就简,利用原公私合营“卫生药店”的营业场所创办制药厂,挂牌“云霄县医药公司制药厂”,划分为丸散丹膏车间、酊水类车间、保管室。由国家干部吴玉麟为制药厂负责人,1961年下半年至1962年任命党员干部张赞生为厂长。以能者为师,由原公私合营“人生西药房”的私方人员方承基先生为业务技术指导,原卫生药店学徒黄思义当实物保管员,大胆发挥他们的作用。当时,大部分职工工资较低,家庭生活有困难。通过县卫生科批准,吸收比较困难的干部、家属、子女18人,到制药厂当临时工,每人月工资18至20元,实行对药厂独立核算,对工人实行固定工资加奖励,多劳多得,职工利益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既提高职工参谋献计意识,又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凝聚力。
  二、敢想敢于,开展技术革新。制药厂办起来后,因没有基础,我便亲自带领吴玉麟、方承基等人到厦门、汕头制药厂参观学习,提高了信心。我们采取先易后难,以1000片庄复方阿司匹林片(A、P、C)分装为50包,20片装解热止痛片,配制止痛散、六一散、胃散等开始。在配制酊水类药品时,发动职工提供合理化建议,采用土、洋结合,自己设计蒸馏器,由铁器社制造成功,每架值40多元,每小时可出馏水6000cc。还顺利解决了渗酒筒、酒精回收器的问题。其次是碰到困难不灰心,如在配制夏令药品十滴水、清凉油时,缺少原材料“精制樟脑”,公司领导接受方承基先生的建议,参照有关资料,大胆攻关,投入试制“精制樟脑”,虽然多次失败,但终于试制成功,经省医药总公司检验,符合药用标准。云霄生产的“精制樟脑”,除了满足本县药厂需要外,大部分由省、地区医药公司调出支援上海、泉州、厦门、广东等地。接着生产5cc“十滴水”及外用20cc红药水、紫色药水、碘酊等药水时,小玻璃瓶缺乏,我们又接受吴玉麟同志的建议,联系云霄、坡下陶瓷厂生产解决十滴水瓶上万支,不但满足了我县生产十滴水的需要,还外供厦门、泉州、龙溪、邵武、长汀、广东等地,获得好评。
  四、培训人才,不断创新。1959年,根据医药市场的需要,我们向常山华侨农场购买进口电动压片机一台,但欠技术员。为此,我公司选派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方春水同志到福州制药厂学习三个月。回来后,备足原料药,投入生产的有小苏打片、大黄苏打片、桑菊片、回春丹、保婴丹、安宫牛黄丸等。而生产安宫牛黄丸急需天然牛黄。正如古谚称:“千金易得、牛黄难求”。牛黄即牛的胆结石,是一种传统的中药,由于稀少贵重,限制它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当时我公司批发部存有人工牛黄,但效果差。为此,我公司通过下乡联络员、农村保健院、站代收药材点、向农村宰牛场收购天然牛黄。1961年初,峢屿二位农民杀了一头骨瘦如柴、眼睛黄色的病牛,在肝胆交界处割下一粒结石一两重,经老药工吴昆岚、南水色、郭永绵等鉴定,是正天然的牛黄,当时收购价值450元。参照古方依法配制,其中:牛黄、犀角、珍珠、麝香都采用真品,分工由原县政协委员、药材公司副经理(原益寿药店老板)方进金监制。生产一钱庄(3g)安宫牛黄丸191粒,五分庄(1.5g)62粒。由于货真价实,很受医疗单位和群众欢迎。
  五、全心全意为除灭病服务。1959年至1961年,经济困难,人们营养不足,抵抗力差。1960年5月,经县卫生防疫部门普查,我县水肿病患者4,356人,妇女子宫脱垂1,230人,闭经病3,440人,小儿疳疾3,303人。卫生部门动员名老中西医师如吴秀峰、谈来发等献方,由县财政拨款安排制药厂突击配制治疗水肿病的赤小豆、白术散16,000剂、500cc复方维生素B液500瓶,生产500cc调经补血糖浆617瓶,治疗小儿疳疾糖糕10片庄59,600包。公司抽调8人,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分片包于,把以上药品送到各公社保健院、站,分发到病者手里,受到干部、群众好评。旧社会,疾病流行,缺医少药无人过问;新社会,送医送药上门,新旧对比,群众衷心感谢共产党人民政府好领导。
  由于我公司创办制药厂的目的明确,坚持全心全意为除病灭害服务,薄利多销,因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1961年,县计委下达制药厂生产指标17.8万元,完成产值22.15万元,超额完成计划124.4%,(其中:西药产值15.59万元,西药分装24种,产值2.53万元;中成药产值0.23万元;中药片加工1,878片,产值3.80万元)。仅制药厂扣除工资费用,年上交利润1.30万元。
  六、制药工业带动了陶瓷产品的发展。1959年至1962年,因工业玻璃瓶、罐、盒、礌砵等货源紧张。我县医药公司接受职工合理化的建议,大胆创新,取得省、地医药公司领导的大力文持,安排县陶瓷厂和坡下陶瓷厂,全力以赴,投入陶瓷药械和药用陶瓷包装瓶、罐盒、以及礌砵等产品的生产。产品上调地区医药公司调借省内外,医药公司和制药厂的有:5cc十滴水瓶123.9万个,500×20cc红药水、碘酊瓶357件,1000×50方型丸片瓶12件,250cc鱼肝油瓶1.25万个,50×500g油糕盒72件,100×4寸漏斗100件,50×8两庄油膏盒184件,20付×1(大、中、小)磥礌砵591件等,金7.37万元,对支持省内外医药工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支持了我县地方工业的发展,曾受到上级的好评。
  根据精兵简政的精神,经县人委(62)县计字第184转发省人委(62)省计字2401号“关于批准第一批关闭和停产的工业企业名单通知”,我县医药公司制药厂于1962年7月下马。
  我县医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成为历史,云霄创办“医药公司制药厂”对缓解当时医药市场的紧张局面及时解决防病治病用药起了一定的作用,并为我县培养了一批医药工业人才。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第十七辑(合刊)》

本书收录了庆祝活动概述,风雨同舟荣辱共同心同德竞向前,县政协历届各次会议简况,县政协四十年大事记,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庆典诗词选,发挥历史文化优势 建设美好漳水云山等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幸
责任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