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县政协考察文物史迹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18
颗粒名称:
县政协考察文物史迹纪实
分类号:
K877
页数:
5
页码:
67-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云霄县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其他文物史迹的情况。文章描述了多次考察的结果,涵盖了各个历史遗迹的背景、特点和保护情况。
关键词:
文物
史迹
云霄县
内容
云霄县历史悠久,有许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其他文物史迹。多年来,我会文史委配合县文化、文物部门作了许多考察考证工作。有的还形成文字材料,提出保护管理意见。古文化遗址
1983年6月,考察火田乞丐岭商、周遗址,已出土有打制、磨制石器〓奔、斧、戈、玦、〓、刀和玉石珮,有黑色陶、泥质黄釉陶、印纹硬陶,圈足凹底和平底器的豆、钵、罐等。部分器物有较粗糙的绳纹,属商周印纹陶文化遗物。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5年1月,考察峢峢屿墓林山尖峰贝丘遗址。堆积层分布于山顶及岩石夹缝中,面积约2500平方米,出土以红夹砂陶为主,黑陶次之,还有少量黄陶。有陶纺轮、陶网坠、陶拍、石〓奔、石斧、石〓、石环和各种贝壳,是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的贝丘遗址。1986年12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第025号文件,要求峢屿镇政府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1957年,考察火田乡水头村碗匣山宋代瓷窑址。该址遍地可见瓷器残件,残片和匣钵、垫饼等物。产品以青瓷、影青瓷器物为主,部分开片瓷。有暗花、素而、及刻画多种纹饰,大部分为圈足碗。属宋代南方民间烧制瓷器遗址,1985年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葬
1983年4月,考察将军山唐归德将军陈政墓并写出专题报告。后经本县群众和“三胞”捐资及政府拨款,在省考古队的协助下,进行全面整修。清理出原墓身及南宋修建遗物碑刻,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5月,与县文化局、文化馆、报道组联合考察火田的葛布峰。勘察陈元光的原墓葬(开元年间徙州治,迁葬今漳州市郊),墓址坐南向北,当地群众至今仍称“王爹墓”。附近各村凡新雕“开漳圣王”神像,都要抬到这里举行“开光”、“点眼”仪式。考察小组写出“大峙原考”刊载《云霄文史资料》第四辑。
1957年,考察明户部侍郎吴原墓。该墓位于城北驿后山(又称“墓庵山”)。墓葬规模宏伟,有享堂、华表、墓亭、翁仲、石兽及赑〓;还有李东阳撰写的碑文。墓志铭由傅瀚撰文,姜立纲书丹,刘大夏篆盖。1958年列为省分级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云霄一中扩建校舍,经省文管会批准发掘,享堂被改用为粮食局仓库及粮食车队队址。
1957年以后,多次考察七星山明翰林编修林偕春墓。墓规模宏伟,有华表、墓亭、石兽、翁仲等。1958年列为省分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受严重破坏。1983年,云、东、诏群众及侨、台、港同胞集资修复,1985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考察七里铺碧云峰唐营将戴君胄墓及碧云亭(即七里桥亭)。戴君胄系陈元光女婿,后陈元光追赠王号,戴为郡马。墓葬完好,今存神道碑上刻“唐钤辖司崇义使郡马副元帅,竭忠辅国大将军赐谥肃庵君胄戴公置配柔徽克济益恭弼德夫人陈氏墓道”。1986年,闽南、粤东戴氏后裔集资于碧云峰下建“戴郡马亭”,树神道碑于亭中。七里铺为闽粤交通要道,古代于桥头建“碧云亭”,现与“戴郡马亭”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遗址及古建筑
1987年春,组织考察盘陀岭蒲葵关遗址。蒲葵关建于汉元鼎间,称“南越故关”。今尚可见墙基残段及条石,系夯土砌筑,呈弧形,从西北向东南延伸;高度参差不等。墙基外围有旧官道、石磴路及壕堑残迹。今国道324线从关隘的右下侧通过(现已开成隧道)。
1983年6月,考察火田乡竹树潭村“军陂”。“军陂”又称“圣王陂”,左山腰有勒石,系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屯垦时所建,历经1300多年,今尚存约30多米长的滚水坝。
1985年,考察西林漳州故城遗址。城南北椭圆形,沿漳江的古渡口、码头、下水道。隔江的烽火台,从城北至西南的护城河等残迹均明显可辨;城西有军营山,形似复锅,村中有军营巷、府衙、“笼仔”(监狱)、盐馆、行台、五街厝等遗址。以上遗迹,今俱成小土名。1985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5月,考察常山华侨农场石牌村红竹尖山摩崖石刻。在一高、宽各4米的石头上,有“天星聚讲”四个大字,字径33厘米;又一石笋高10余米,镌“朝天人怒气冲霄”,(第四字风化剥蚀较模糊)。红竹尖山相传为陈吊眼起义抗元之处。
1985年2月,考察峢屿乡后垵村古城堡。城墙周长约500米,高2.6米;花岗岩条石砌筑;设有瞭望孔。城北、西北各有一个拱形城门。城墙有马面4个,墙顶有跑马道;宽2.3米,高4米,相传郑成功有一侄儿筑堡建坞训练水师于此。
1987年,考察火田乡菜埔村古城堡。该城为万历进士,曾任河南副使、宁波知府的张士良于天启五年(1625)建。城墙以三合土夯筑,呈椭圆形;周长约500米,高5~8米不等。从北面引漳江水绕城、成护城河。整个构筑形制有明显的军事用途,与当时沿海抗倭斗争有关。
城堡东北有张士良故宅遗址。门前照壁有用三方寿石拼合而成的明代浮雕麒麟图,高1.8米;宽2.1米,披绣带,绕祥云,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石雕珍品。
1957~1983年,多次考察“云山书院”。书院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祀明太史林偕春。解放前和“文革”中曾受破坏。1985年后,县内外群众和海外“三胞”捐资修建,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中,艺术大师刘海粟、省内外书法名家谢海燕、赵玉林、沈觐寿;厦大、福师大教授黄典城、叶国庆、黄寿棋等均为题写联、匾。
革命历史遗迹
1961年后,多次考察云陵镇享堂村秋瑾出生地(原称七先生祠)。清光绪四年(1878)八月,秋嘉禾就任云霄同知,儿媳随侍同来。住“七先生祠”。次年农历十月十一日,媳单氏生秋瑾于此。1986年10月,秋瑾烈士之孙女、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王玉琳专程至云霄瞻仰祖母诞生地及其外高祖秋嘉禾遗迹、墨宝。
1981年,考察陈岱镇新圩村莲花庵。该庵为反清组织“白扇会”首领之一陈苍白与广东反清会党的联络据点。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陈为清政府杀害,庵被拆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广东潮州会众捐款重建,立碑记;现为陈苍白后裔居住。遗物有符篆一付,白扇一把,字迹离奇莫识。
1981年,考察火田乡大洞村横云楼遗址。楼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基址300多平方米,高踞山梁;三而深涧。同治四年三月(1865),太平军撤出云霄,天将陈仔率一部入梁山,据守岳坑横云楼和溪坪楼。后为左宗棠攻破,今遗址犹存,有“横云楼”石匾额一方。
1985年,考察乌山革命根据地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石门垒,又名“公头里”。位于乌山之巅,踞云、和、诏三县交界处。海拔近千米,地形险要,洞穴深邃,奇石层叠,羊肠仄径,木桥飞架。1947~1949年间为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所在地,原设有印刷所、电台。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考察东厦镇高溪观音亭。该亭座向西南,悬山式屋顶,木石结构;二进一院;有厢房、廊庑,背山面海。云——浦海线公路从亭下通过。亭中祀观音、罗汉及“天地会”创始人“提喜祖师”塑像。亭西北约500米处的山坳间有高溪庙,座向西南;木石结构;前后殿堂;左侧有“桑园”、“卧云室”等祀佛配殿。经多方考证,观音亭、高溪庙系“天地会”创立地及传会之处。1991年3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考察了仙峰岩、七贤堂、降灵宝塔、南山寺、龙湫岩、剑石岩、白云寺、碧湖岩、炉峰书院、石矾塔、磨剑石等多处文物古迹。
知识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收录“日寇流窜云霄见闻录”、“忆抗战中的救护工作”、“金泰顺号帆船被日寇焚毁事件”、“忆抗战诗歌一束”、“沉痛悼念卢叨同志”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文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