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县潮剧团创办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17
颗粒名称: 云霄县潮剧团创办经过
分类号: J825
页数: 3
页码: 64-6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云霄县潮剧团的发展历程和戏曲改革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潮剧团 创办历程 云霄县

内容

潮剧,是潮汕一带的地方戏,也是云霄群众最喜爱的剧种,历来在全县城乡盛演木衰。解放前,城关办有半专业的儒家潮音剧社,农村办有潮音“曲间”。1949年10月云霄解放时,大部份剧社、曲间都已散了班。
  为了将这些潮剧社重新组织起来,加以改革,使其为工农兵服务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县文教科李晓山科长同我们进行了一番研究,决定以城关原老振笙馨、老乐天馨二个剧社为基础进行组织,将此项工作指定由我负责。
  我对潮剧是外行的,这两个剧社的人员跟我更是素不相识。我想起了当时在太史公庙前排烟果摊的张桂清,他一贯喜欢玩赏潮乐,又经常与剧社人员往来。我上门找到他,说明了来意,他很高兴,当场表示乐意参加这项工作。于是在他的帮助下,动员了原二个剧社二十多个主要演职员,还邀请了热心和熟悉戏曲工作的云霄中学教师方夏里、黄晋元,小学教师方敬安(原剧社鼓手)和方绍南,于1951年6月27日,在县文化馆召开会议,成立了“云霄县地方戏曲改革委员会”(群众简称之为“剧改”),选举李晓山为主任委员,我和方水定(原剧社人员)任副职。县戏曲改革委员会下设组织、剧本、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总务等五个组,并决定从原二个剧社动员部份演员,再从社会上物色一批青年参加。经一番筹备,于1951年7月成立“云霄县潮剧团”,演职员及剧改会人员计六七十人,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戏曲改革工作。
  这时成立的潮剧团是业余性质的,演职员白天各自谋生,晚上才集中学习。团址先利用原老振笙馨社址,几个月后,因房屋小不够使用,迁移至大园的郑氏祖祠。潮剧团组织,采取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剧本和导演方面由方祥禄、方夏里、黄晋元负责,方祥禄为主教戏,总务由方绍南负责。剧团经费由县财政科每年拨给一千斤大米,作为灯油、茶水费及导演的少量生活补贴。因经费不足,有时文具纸张和灯油须靠外单位和个人支援。
  当时的演职员,特别是演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扫盲工作也是戏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规定每晚教戏前须先上一小时文化课。因演员文化水平低,不懂得曲词和曲谱,教戏仍按跟唱的老办法。
  第一个戏,选择了歌颂农民起义的《小仓山》(即《红娘子》),以后又排演了打土豪斗恶霸的《愁龙苦凤两翻身》、《洪厝埔血案》(均为现代戏)和《陈胜王》等。
  1952年国庆节,在体育场司令台公演《小仓山》,这是潮剧团成立后的第一次公演,群众反映很好。公演,是只拨给电灯费和化装费,点心费是由我们几个领工薪的人员暗中分担的。春节后,为争取一点收入以解决剧团经费困难,在县立初级中学大门外右边一个有三面围墙的篮球场(今电线厂车间)内抬台售票演出十天,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大家看到了出路,为剧团走向专业化打下了基础。
  1952年8月,我到福州开会,此项工作交由高子卿同志负责。
  此后,剧团在巩固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群策群力,逐步由业余向半专业和专业化发展。1952年下半年,除了到陈岱、马铺、车圩等地的物资交流大会演出外,还组织到农村演出。1953年春节,参加龙溪专区戏曲会演,同年秋又到漳州专业戏院作业务演出。
  1953年底,在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下,把经堂口一座已倒塌荒芜的祠堂遗址开辟为露天剧场,作为剧团自己的固定售票演出场所,为专业化准备了条件。
  1954年初,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为集体性质的专业剧团——云霄县潮剧团。县专业剧团成立后,原云霄县地方戏曲改革委员会算是完成了历史任务。但云霄群众都习惯称这个专业剧团为“剧改”,至今虽过去了四十余年,而且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解散和复办,但“剧改”的称呼还仍然依旧,这充分表明了解放初党领导的这场戏曲改革工作,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知识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收录“日寇流窜云霄见闻录”、“忆抗战中的救护工作”、“金泰顺号帆船被日寇焚毁事件”、“忆抗战诗歌一束”、“沉痛悼念卢叨同志”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金贤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