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天窗坪药材培植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13
颗粒名称:
天窗坪药材培植场
分类号:
F326.1
页数:
7
页码:
48-54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天窗坪药材场的创办过程、组织架构、种植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
药材
培植史
云霄县
内容
1958年9月上旬,在福州召开全省医药公司经理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关于中药材就地生产、就地收购、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方针。我回来后,向县委、县人委主管部门汇报,提出开创药材培植场的建议,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接着召开医药公司干部、职工会议进行贯彻落实,并经公司行政会议决定,采取两手抓办法:一、公司增设生产指导股,由朱义銮任股长,配备联络员6人,下乡分片包干,抓中药材生产和地产药材的收购;二、着手创办药材培植场,任命郑阿匏(原私营“益寿药店”店员、公私合营国药店公方代表、党员干部)、吴端智(公私合营“人安药店”负责人,1979年落实政策转为国家干部)为副场长,抓办场筹备工作。通过半年多的努力,中药材收购工作,取得显着成绩,1959年6月,省和龙溪专区中药材生产收购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与会代表听取了汇报,参观了天窗坪药材培植场和云霄一中师生到东厦公社埭洋挖掘的牡〓以及和平农场上坂小学师生采挖的金狗脊、双沟藤等药材,都感到很满意。当时我县医药公司在产、供、销、上缴国家税收、利润等方面的任务都完成较好,曾连续多年被评为省、专、县卫生、医药和商业系统先进单位。天窗坪药材场是怎样创办起来的呢?
一、择定场址
根据有关人士提供,认为当时的海峰公社柘林大队天窗坪自然村,有创办药材培植场的条件。经实地考察和征求所在地二户农民的意见后,公司于1958年11月23日以〔58〕医计字第61号文件向县人委提出办场报告,11月25日县人委以〔58〕县办字第0931号文件批复“同意在天窗坪设立药材培植场”,确定划出天窗坪的田地58亩、山地326亩、农地16亩,共400亩作为培植药材用地,并将该村的二户农民计10人(其中全劳力6人,老人、小孩4人)以及房屋、农具、耕牛一并归入“云霄县医药公司天窗坪药材培植场”。
二、组织上场
办场人员决定从公司抽调部分干部、职工,分期分批到场参加生产劳动。购买种籽、种苗、工具及人员培训、房屋修建和人员工资、福利等费用,由药材场按月造表向县公司报支。经县粮食局同意,上场人员每人每月粮食定量标准大米36市斤(市民成人每月24市斤),上场人员家庭生活有困难的(当时多数职工刚由公私合营国药店过渡到国营医药公司,每月工资18—30多元),每户安排一人到药材收购站、中药加工场或制药厂做家属工,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在召开职工动员会议上,到会80多人,当场报名30多人。经行政会议决定,第一批到药材场的有阿匏、吴端智、刘振荣、王国祥、张树桢、吴耀元、张树生、郭震辉、张辽、郭金元、蒋相岐、石贻发、周仁惠、张宜川等15人;接收县劳动科介绍的社会待业青年有陈满堂、柳友义、江大汀、林文成、陈策藤、吴秋松、方春生等。此外还有郑阿匏、张树桢、张辽、郭震辉等人的亲也当了临时工,于12月1日上场,计42人。临时工月工资22元—24元。设兼职会计周仁惠、出纳张树桢、总务刘振荣、生产队长张哈目(当地农民),炊事员郭金元、方春生,由医药公司拨款4500元作为创办经费。建场中,除雇用土木工匠4人外,依靠自己动手印土角(大土砖),做小工,先后建了宿舍、会议室(兼膳厅)以及炊事房、工具间等。
药材场建立按时起床、吃饭、出工、收工和政治业务学习等制度,以打钟为号并实行计日工资制;每人每月轮休四天,有特殊情况要请假,三天以上须经公司经理批准,无故旷工扣发工资。年终评选积极分子,给予表扬和物资奖励。当时国家暂时经济困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还划出部分土地种瓜、种菜,在种植木本药材如枳壳、乌梅等农地上套种地瓜、高梁等杂粮,在种泽泻的田里先种上早熟水稻,还种饲料供食堂养猪,既可解决土杂肥,又可改善场员生活。
三、重视智力投资
过去我县没有药材生产的基础,为了解决技术问题,1959年由公司选送青年药工刘振荣到南安药材学校读中专(后于1961年中途退学)。又派郑阿重参加全国保定药材生产培训班学习四个月;派吴端智参加全国在云南省文山举办的学习贵重药材——田七(川七)等生产技术二个月;派吴耀元到广州郊区参加学习藿香植技术一个月。他们学习回来后,都各自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如当时省医药公司中药科采购来田七种籽2市斤,一斤分配给同安县医药公司马巷药场种植,另一斤重点安排我县天窗坪药场种植。付场长吴端智选择在药场屋角赤土质山坡,参照云南的经验进行试种,用茅草搭棚,让稀疏的阳光可照到地面,四周围上篱笆,每日早晚喷水并适当施肥,一个月后全部出芽,生长良好。但可惜长至五、六寸高时,因地势干燥又值大暑季节,大部分枯萎。以后于1977年间,水晶坪一姓张青年,据说参军转业,从云南购回田七种籽二市斤,前来找我探讨栽培技术,我将当时天窗坪种植的经验教训向他介绍,他回去后,种植获得成功。二年后采挖晒干,共40多市斤,分三次拿到收购站来收购,共值1200多元。
四、以短养长
1、抓野生转家种,主要有使君子、黄栀子、姜黄、天门冬、麦门冬、桔梗、何首乌、巴豆、田葛根、金银花、黄莲,由郑阿匏、吴端智从乌山上采集到苡米、枯壳、紫苏、香茹、佛手、香椽、乌梅、莲藕等种苗25种。将军山黄栀子是中外闻名的中药佳品,药材场通过选种育苗,在苗木长至一尺高时移植,第二年就开花结果。曾由省医药公司中药科介绍,调给湖南省等地药场5000多株苗木,每株0.1元。后来火田公社溪口大队邦溪茶果场,经下乡联络员宣传介绍,也开荒种植肉桂、菊花等药材,同时上山挖来天门冬、黄栀子苗转为家种,分别为一亩、二亩,由此他们获奖售化肥200市斤。由于加强管理、除草、施肥、菊花当年可以收成,天门冬第二年收成。由野生转为家种的黄栀子,第二年开花结果,我曾前往参观调查,转为家种的黄栀子,株叶茂盛,由野生一年一次开花结果变为一年四季开花结果,有的一株一次可采果一斤多。
2、引种
主要有云南的肉桂、杭州的白菊花、安徽的黄菊花、广东的藿香、淮山、三萘、河南的生地、淮山、红花,浙江的白术、海南岛的春砂仁、益智仁、槟榔、沉香,还有酸枣仁、黄柏、建瓯泽泻等23种,大部分在药场(天窗坪)试种成功。1959年夏吴耀元到广州郊区参加藿香栽培技术培训班学习,带回一批剪株藿香种苗,在药材场水田试种,因排水不干,成活率不高。后再调来一批种苗,除在药材场种植外,还安排到演武亭、宝树、顶溪农场、双溪口、大坑、水头等地试种,这次在农地上获得成功。药场还学会了自己剪株育苗,以后公司选择大坑大队做为藿香种植基地,演武亭农民方棠是种藿香的专业户。全县收购藿香最多的一年曾达200担,除满足本县自用20担外,其余上调漳州医药站,提供漳州制药厂生产藿香正气水。同年夏,我通过省公司中药科购来建瓯泽泻种籽2市斤,先在药场试种。因盲目照搬产地资料,在大暑前下种,结果出苗率很低,待到初秋移种于水田后,又因抽苔开双花多,造成颗粒小,淀粉少,产量低,四亩地只收干泽泻500市斤左右。对此,我们组织场员,下乡联络员和部分药农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县气侯与闽北不同,应当改变种植时间。1960年改在寒露下种,由付场长吴端智和生产队长指导育苗,用插芒箕遮阴,提高了出苗率。在早熟品种的水稻收割后,把田耙烂并下足底肥后再移种,由于加强除草、施肥和排灌管理,到年底4亩共收干泽泻1200多市斤,价值1200多元。药场还调出一批种苗,指导双溪口、顶溪农场、宝树、演武亭、圆峰龙井、峢屿新楼农场和大埔等地利用冬闲田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1960年全县收购干泽泻泻65担,调出45担,调剂了我县紧缺的当归、黄、党参、白术、白芍24种药材。1961年7月11日至14日,公司举办泽泻种植技术培训班,参加学习30人,由郑阿匏、吴端智主讲,把泽泻种植向全县推广(1978年,全县收购58184公斤,价值11万多元,除上调漳州医药站外,还挑选一批优质泽泻以及黄栀子、淡草等,支持厦门外贸公司出口。)
菊花、泽泻、淮山、生地、川芎、藿香、枳壳、肉桂、寿砂仁、益智仁等药材的种植,曾成为我县农村劳动致富的一个门路。
天窗坪药材培植场总投资约五万多元,通过实践,对发展我县中药材生产、收购、加工,培育人才和缓和当时中药市场的紧张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水源不足,经济上入不敷出,于1962年6月,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下马,移交给常山华侨农场。
天窗坪药材培植场,今虽已成为历史,但回顾起来,它确曾为我县发展中医药事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县培育了一些专业人才。
知识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收录“日寇流窜云霄见闻录”、“忆抗战中的救护工作”、“金泰顺号帆船被日寇焚毁事件”、“忆抗战诗歌一束”、“沉痛悼念卢叨同志”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幸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