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碗窑水库的兴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912
颗粒名称:
碗窑水库的兴建
分类号:
F426.9
页数:
7
页码:
41-47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对碗窑水库建设过程的回顾和见闻,展现了作者在水利建设中的个人经历和努力。
关键词:
碗窑水库
建设过程
云霄县
内容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刊载了我的《回顾杜圹水库》,现将碗窑水库的建设一并写出来,作为姐妹篇。实地勘察
我县沿海历史上十年九旱,流传着一句话叫“御史岭内西北雨,御史岭外火烧埔”,农民求水之心十分迫切。1958年元月11日动工兴建我县第一个蓄水1600多万立方的杜圹水库。同年夏,杜圹水库大坝即将回填之际,我反复考虑,单靠杜圹水库要满足沿海的需要是不可能的,该怎么办呢?当时县里正召开夏收夏种三级干部会,我参加陈岱片讨论,大埔村党支书胡老钟和树洞村党支书张三兴积极向我建议:“建设杜圹水库是全县一件大好事,但要解决沿海五万多亩地的用水,明显供不应求,最好是在碗窑再建一个水库。根据那里的地势,可在“老公抛网”的地方筑大坝,库区茅坪只住峢屿一个耕山队12人,只要撤回,不必搞移民。那里水源多,库量大,建设容易,花钱少,也符合多快好省的精神”。我觉得他们的建议很有道理,随即我就同县委副书记郭焕卿,带同大埔、陈岱两个乡的领导李振发、张汝生和水利局副局长方继英、技术员吴金时等同志,由老钟和三兴作向导,进行实地探察。碗窑,据传因古时曾在这里建窑烧碗而得名,位于东厦、大埔、峢例三乡交界处的树洞村东面,北面大步山、仙人亭山、飞象山东西横亘;南面乌山、燕尖山,大山连绵起伏;南北山泉交错,汇集峡谷碗窑溪,溪流发源于东面的山白衣村,长约6公里。如在“老公抛网”处作为坝址,所需的土石方估计为杜圹的五分之一,库容为杜圹的五分之三。溪中花岗岩露出河床,邻近石料比比皆是,随手可得。周围土层厚,土质好,净是红粘土含粗之。一旦建成,把水引入树洞溪,顺山势直下可双向通水,北渠绕过山美,可达白塔、埭洋、竹塔等干旱区,南渠与杜圹渠道汇合后直通常山、陈岱等于旱区,再于东南面的下径村附近打隧道,可把水引进峢屿的大坑内水库。这样,沿海灌溉用水,就有了保障。
组织实施
探察回来后,我即指定由方继英负责,带领吴金时等水利局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设计。6月底,他们一行深入库区和南北渠道线上,翻山涉水,餐风露宿,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勘测设计任务。根据设计,水库集雨而积13.2平方公里,每年来水量1000至1500万立方米,总库容量988万立方米,包括渠道在内总工程量25万工日,总投资27万元。
7月底,我把情况向县委书记肖苏同志作了汇报。他说:“杜圹水库已胜利在望,碗窑规模较小,我们就自己包起来吧!”又提出:“技术力量有没有把握?”我说:“由吴金时承担设计,他在本县搞了不少水利建设,有实践经验,从设计到处理具体问题都较稳妥。”肖苏同志高兴地表示赞同。
翌日,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听取方继英、吴金时汇报勘测设计情况和施工方案,经过热烈讨论,作出四条决定:(一)利用雨季即将结束的时机,迅速组织民工上场,最迟于8月底破土动工。(二)大坝清基放水涵管砌筑等前期工程由杜圹水库指挥部兼管;施工技术由吴金时总负其责;其他需配备的人员由水利局和指挥部共同研究调配。(三)民工从在杜圹施工的人员中调拨,粮食、生活补贴与杜圹水库同标准,每人每天补半市斤大米和二角菜钱,特重劳力酌情增加。(四)工程所需经费、器材、工具等,由沈文福负责会同水利局具体统筹解决。
我随即到杜圹水库指挥部召开全体干部、民工会议,传达县委的四条决定。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经研究决定,碗窑水库调林串枝任工地指挥,陈江才协助施工,吴金侯担任政工,陈天有负责财务。为便利民工生活,就近组织大埔、益宝山、树洞、下径、高山楼、大坂等村300民工上场。指定由高山楼村的陈石梗和大埔村的胡老钟负责领导大坝清基和放水涵管的砌筑,并选派县建筑公司的周敬仲(大粿师)主管土工,吴福金、杨镜坤主管木工。
穷则思变
当时,我除主持政府工作外,还分管陈岱片和这二座水库的建设。8月底,碗窑水库破土动工,9月进入施工高潮。不久,全国各地大办人民公社,我赶往陈岱组织发动,而水库因是我县自己干的,没有纳入上面计划,磅锤、钢钎、洋镐、钢耙、钢材、水泥、炸药、雷管、导火线等无处采购,处于停工待料状态。11月,人民公社办起来了,我迅即赶回工地,发动群众,依靠集体智慧闯过了难关:
(一)闯过工具关。当时,正值全民大炼钢铁,起初想自己炼铁,解决工具原料,即组织部分人手,在杜圹水库将受淹没的范围内砍树烧木炭和寻找黑矿石,用大油桶连接当炼钢炉;由木工杨镜坤造出大鼓风箱,结果炼出的却像是黑玻璃。接着,水利局搜集民间废铁,在虎头潭建顶吹平炉炼铁,我赶到现场参观,因温度不足炼不成,也失败了。后听说商业局于献宝山小五金厂建炼铁炉搞翻砂,能铸造磅锤,即派沈仲坤与之签订供货合同。铸造后,4、6、8、10、12等各种规格磅锤齐全,连夜运至马山鞍门开凿石渠试用,结果磅锤颗颗开花,弄得民工头破血流。最后采取一方面发动民工珍惜工具,一方面组织大小铁社开炉修造,把用损及报废的工具清理出来,能修的修,能接的接,有的两件并成一件,使工程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二)解决水泥困难。当时水泥奇缺,想要自产水泥,即由建设科派方建生往河南郑州州水泥厂参观学习。回来后,通过汇报研究,拟用牡蛎壳为主要原料,选址于山美水闸附近建小水泥厂。试产品送到碗窑工地,形如散沙,不能使明。没有水泥,工程无法进展,我忧虑不安,即请周敬仲师傅研究能不能有其他办法?他说:“城关历史上曾到高塘山掘取带有白色的红土,混合适量的壳灰,拌成三合土,使用后,既坚硬又牢固。”我立刻派人取样送专署水电局化验,结果证实为硒,可采用。于是交蔡菜春(春仔师)先在杜圹乱石垫底的溢洪道上用硒铺砌盖面的条石,效果很好。再运至碗窑反复试验,以四分硒一分壳灰的比例最理想。最有利的是,碗窑溢洪道开挖出来的土料都是硒,比高塘山还要好。这就可就地取材,既开溢洪道又得硒,且取之不尽,减少劳力又省钱,所以从放水涵管和溢洪道的铺砌俱各成功。当时仅有的一些水泥,只用于条石间一寸深的勾缝。真是穷则思变,变则通。那当儿,大家心情十分舒畅,既解决了水泥奇缺,又大大减少了经费开支。
(三)攻克炸药难关。在解决器材中最辣手的是炸药和导火线这两种产品属国家严控物资,异常紧缺,而水利工程缺此材料又上不去。我千思百虑,想到当年在乌山游击战争时,会制造土炸炮和修理枪支的老战友何采元,可是他已在“左”的路线影响下离开了革命队伍。经寻觅,原来在修理钟表谋生,我亲自登门把他请出来,把制造的地点设在中柱村外的华庙,经他昼夜努力,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黑色炸药和导火线,为两座水库解了燃眉之急,为我县水利建设立了功劳。
雷管问题,派出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沈仲坤,前往旧镇驻军求援了三千发及一批炸药。那时车辆少,找不到汽车运输,只得雇用数辆自行车,但他们愿运炸药,不运雷管。经反复动员,大家只好拈阄,凑巧偏一位胆小的拈到运雷管,也就无话可言。沈仲坤一心急在工地上,不顾自己安危,把三千发雷管搂于怀中,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嘱咐每辆车保持一定距离,连夜赶回。当他们到达工地时,已是次日凌晨,在场的干部、民工见状,无不毛骨悚然,惊喜交集,惊的是每发雷管500公斤爆炸力,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是件不得了的大险事。喜的是解决了工程的燃眉之急,是件了不起的大好事。大家都为沈仲坤舍己为公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
大家深知这些材料来之不易,因此能用人工挖的就坚决用人工挖,不得已时才用上雷管、炸药,每放一门炮都要严格验收。如建放水涵管地段时,发现岩石层迭突出,我主张在不影响通水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可采取绕过岩石用弧形开法,避开不炸,这个意见得到吴金时的赞同。于是涵管铺砌加大至宽80厘米,高120厘米,上面盖二层条石,一旦发生淤塞,便于进去清理。结果不但节省了爆破物资,而且通水效果相当好,至今仍没发现淤塞现象。值得提起的是,在困境中涌现了“撬石大王”方大养,“爆破英雄”许加福等许多动人的模范事迹。
大干快上
在完成放水涵管清基、砌筑和大坝挖基之后,于11月25日成立“碗窑水库工程指挥部”,第二期工程大坝回填和溢洪道铺砌动工。由林串枝任指挥,吴金时任施工股长,吴志坚任器财股长、方铭顺任财务股长,方其树、张继来任民工团长。民工队伍从杜圹调出来按团、营、连、排形式组织,计1600多人,并实行工具、粮食、日常用品“三自带”。
1959年春末,遇到国家暂时困难,上级通知原省定的803工程——上河水电站缓建。我和肖苏书记商定后,调原上河水电站指挥沈一新任上河、杜圹、碗窑总指挥,上河器材股长沈仲坤为总器材科长。
由于充实了领导力量,又有杜圹的经验借鉴,在大干快上的高潮中,把工程划分责任区,开展以比进度、比质量为中心内容的劳动竞赛,除营与营,连与连竞赛外,还开展青年赛、妇女赛、擂台赛(运距250米,每辆独轮车运100车土者都得奖,日夜三班倒)。夜战缺照明设备,我赶到地区水电局向吕局长求援。他深受我县的壮举所感动,把在南靖船场溪搞地质勘探刚结束的40瓩流动发电机组,以优惠价2000元让售给我们,我即调陈启松到工地负责管电及拖拉机驾驶和维修,并带徒为工地服务。
1959年5月下旬,当大坝回填至12米高时,突然特大暴风雨来袭,降水数百公厘,山洪暴发,库内洪水急剧上涨,全体干部、民工连夜出去,用草袋填泥,保护大坝。由于雨暴风狂,水猛浪急,眼见坝上的人将被淹没,指挥部立即下令,向两侧撤退!人刚撤去,坝内洪水如山崩地裂,一下将齐人高的草袋墙冲垮,连放在坝岸上的五吨重大石滚也被冲到坝外30多米远的河道中。但虽然坝上齐膝高的烂泥被冲得一干二净,而大坝却完好无损。
碗窑水库只用六个月时间,完成了大坝和溢洪道的建设任务。其后,配套工程及扫尾工作,于1959年12月全面竣工。因地制宜,溢洪道居中,左为主坝,右为副坝,联成一体。主副坝皆为均匀土质坝,迎水面为干砌乱石护坡,背水面为草皮护坡。主坝背水坡正中,用白石垒砌着“跃进花,劳动果”六个大字,体现了那个时期特色。坝高25.08米,坝顶长112米、宽3.5米。总干渠0.6公里,左支渠14.2公里。受益面积一万多亩。至于长6.4公里峢屿支渠的通水,是后来陈文波到那里任公社党委书记时完成的,他组织民工于下径打隧道,把碗窑水库之水引入大坑内水库,进一步解决了峢屿灌区用水的问题。
杜塘、碗窑二座水库相继建成后,联成一个灌溉网,保障了沿海五万多亩农田用水的需要,摘掉了千百年来十年九旱的帽子,使我深刻体会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重要性,符合当时提出的“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精神。
1960年6月9日,我县遭受罕见的特大风洪袭击,碗窑水库放水涵洞两条长各50米的转动门盖启闭拉杆折断,洪水漫出溢道一米多高,大坝危在旦夕。情况万分火急,我赶到东山县请来潜水员冒险把转动门盖吊了出来,这才保住了大坝,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损失,谱写出一曲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凯歌。在此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我从1956年至1968年主持县人民政府工作的十三年中,水利战线上的方继英、吴金时、沈启亮等同志,对工作高度负责,迎难而上,身先士卒,兢兢业业,为云霄水利建设做出的奉献和动人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及后代缅怀和学习的。
知识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五辑》
本书收录“日寇流窜云霄见闻录”、“忆抗战中的救护工作”、“金泰顺号帆船被日寇焚毁事件”、“忆抗战诗歌一束”、“沉痛悼念卢叨同志”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文福
责任者
方赋水
责任者
陈岱
相关人物
张三兴
相关人物
郭焕卿
相关人物
李振发
相关人物
张汝生
相关人物
方继英
相关人物
吴金时
相关人物
沈文福
相关人物
林串枝
相关人物
吴金侯
相关人物
陈天
相关人物
陈石梗
相关人物
周敬仲
相关人物
吴福金
相关人物
杨镜坤
相关人物
陈岱片
相关人物
潭建顶
相关人物
沈仲坤
相关人物
蔡菜春
相关人物
何采元
相关人物
许加福
相关人物
吴志坚
相关人物
方铭顺
相关人物
张继来
相关人物
陈启松
相关人物
陈文波
相关人物
启亮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会同水利局
相关机构
大办人民公社
相关机构
献宝山小五金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茅坪镇
相关地名
大埔县
相关地名
三兴镇
相关地名
东厦镇
相关地名
三乡镇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尖山区
相关地名
常山县
相关地名
虎头镇
相关地名
马山县
相关地名
石渠县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中柱村
相关地名
旧镇镇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