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湫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95
颗粒名称: 龙湫岩
分类号: K878
页数: 1
页码: 119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龙湫岩(亦称白塔岩)的历史和特点。龙湫岩始建于明朝崇祯四年,由当地檀越主吴燮山主持建造。岩上建有石室、石洞等建筑,可容纳百余人。岩占地方圆里许,绿树茂盛,俯瞰漳江,景色优美,被视为云霄县的名胜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龙湫岩遭到严重破坏,但在1975年后得到了修复和保护。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题匾额“龙湫岩”,增加了其荣誉和知名度。
关键词: 龙湫岩 白塔山 历史

内容

白塔山龙湫岩,亦称白塔岩。清嘉庆《云霄厅志·名迹》:“龙湫岩,在白塔山,有石室、石洞,可容百余人。”民国《云霄县志·山川》:“白塔山,距县治十里,上有龙湫岩,擅山海之胜。”
  龙湫岩,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五月,庆成于同年十一月。檀越主白塔村吴燮山,崇祯六年立碑记于岩。
  燮山讳士鼎,字调九,天启元年(1621)副榜,任盐下知县,升潼川府州牧。时当明季,朝政日非,社稷将倾,士大夫多遁迹山谷。燮山归里,择山水之胜,募建龙湫岩。依山势分筑上下岩,又按自然形胜筑“凝翠阁”,辟“通海”、“跫谷”、“别有天”、“蟾洞”、“听泉”等天然景观。
  岩地方圆里许,古木参天,居高临下,俯瞰漳江,殿阁洞穴,掩映其间,蔚成邑中名胜。岩前有摩崖石刻“眼中杯渡”,相传燮山公俯眺大江,见葭洲渡船来往穿梭,如在眼前,因取《传灯录》杯渡和尚故事,欣然援笔所书。又山门有“铃袈深处”四字石刻,传为黄石斋公其时命驾来游所亲题者。
  “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龙湫岩曾遭受严重破坏。1975年后,经多方集资修建,基本恢复原貌。1985年,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彭冲副委员长,为题匾额“龙湫岩”,使名山胜地,倍增光彩。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瑞莹
责任者
吴赐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