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洋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94
颗粒名称: 丁洋考
分类号: F329.57
页数: 2
页码: 117-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城关东南面的“丁洋”是一片平畴沃野,属漳江冲积平原,盛产粮蔗,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县之冠。其名古称“丁洋”,俗也称“丁仔洋”。丁儒在唐朝时曾帮助陈政打仗并建漳州,致力于农业开发,把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入闽南,是“丁洋”土地的开发者和命名者。
关键词: 丁洋 丁儒 农业开发

内容

云霄城关东南面,从经堂口至前埔、宝树、前涂、阳下、高塘一带,约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一片平畴沃野,属漳江冲积平原,盛产粮蔗,单位面积产量居全县之冠。其名古称“丁洋”,俗也称“丁仔洋”。以后有人写为“灯仔洋”,近来更有人书为“汀洋”,连音也变了。其实,“丁洋”一名是有其来历的。不仅云霄有“丁洋”,龙海还有“丁洋”、“丁埭”、“丁港”、“丁渠”,诏安也有“丁洋埔”……为何这许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系的地方都以“丁”字命名呢?
  原来,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到龙溪时,本来戍守在这里的镇府曾溥因年老解甲,便将他的幕僚、爱婿丁儒引荐给陈政任军咨祭酒。丁儒,字学道,又字维贤,祖籍淄州济阳(今并入河南兰考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廿一年(647),少年科举落第后,淡于功名,留心经世之学。麟德二年(664)诸卫将军曾溥戍守龙溪,儒入镇府为幕僚,参赞军事,深受曾溥赏识,因将女儿三娘许配于他。
  丁儒担任陈政府兵的军咨祭酒后,帮助陈政打过九龙江,进抵云霄。仪凤二年(677)陈政病故,元光代父为将,又协助元光平定泉潮之交的“蛮獠啸乱”,于垂拱二年(686)在漳江右岸的云霄西林建立了漳州。建漳后,丁儒以承事郎“参理州事,劝课农桑,通商惠工”。他致力于农业开发,把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引入闽南,云霄火田的军陂、陈公陂等引水工程的兴建,都是与他分不开的。
  云霄是漳州的发祥地,今城关一带又是陈政入云“开屯建堡”时下营驻军之所,因此“丁洋”这一大片肥沃的土地,自然是他首先开发的地方。诏安时称南诏堡,由许天正戍守,“丁洋埔”的开发当然也与丁儒分不开。
  丁儒年老辞退后,定居于龙溪白石,仍不遗余力继续组织农业开发,因此《白石丁氏古谱》载:“唐九承事郎,讳儒,佐鹰扬将军,平蛮寇,开漳郡,攘平事迹,世泽在漳,居民多以丁名其地者,望广漠之圩而日丁埭、丁洋、丁港、丁渠……”《古今图书集成》有丁儒“归闲二十韵”诗一首,其中如“天开一岁暖,花发四时春,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芭蕉金剖润,龙眼玉生津,蜜取花间液,柑藏树上珍,醉宜薯蔗沥,睡稳木棉温”……当是他在闽南从事农业开发的具体写照。
  据上所述,云霄“丁洋”的命名,当是与丁儒的开发有关。因此,“灯仔洋”、“汀洋”的写法当属舛误。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瑞莹
责任者
方主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