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惠庙琐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92
颗粒名称: 威惠庙琐记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111-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威惠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用和经历,包括八年私塾学址、日机轰炸时的避难所、潮汕难民的栖身处、壮丁接收站、乡政人员训练所和私立元光中学校址等。
关键词: 云霄威惠庙 私塾学址 避难所

内容

云霄威惠庙祀开漳圣王陈元光,位于城关西门外,俗称西门庙。据我所知,从我童年起它就有过一段风风雨雨历程。
  一、八年私塾学址
  1939年春,我七岁进私塾读书,塾址就在威惠庙。学生把自带的桌椅,在庙内的下厅左侧摆成一圈,就算是教室。学生约20多人,多数来自城内,也有个别是城外的。塾师姓吴,是一位老秀才,跟我父亲是挚友,我称呼他为“奉伯”。据说在我入塾之前,已办了四年。后来学生们都陆续上国民学校去,遂于1942年前后停办。
  二、日机轰炸时的避难所
  抗日战争期间的1938年,日本飞机对我县沿海和城关进行狂轰滥炸。当时政府束手无策,只在南门兜旧城垛上安一口从教堂借的大钟当警报器。时威惠庙前和左侧有两棵枝叶茂密的大榕树,形如大雨伞,便于隐蔽,人们又寄望于神灵的庇佑,因此每当警报钟一响,人门就扶老携幼拥到这里,庙内和树下都挤满了人。
  三、潮汕难民的栖身处
  1943年,广东潮州、汕头沦陷,约五千名难民涌入云霄,全县城乡祠堂庙宇都住满难民。威惠庙住进三百多人,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多数年纪较大,政府无力解决,只得天天出去行乞,或到市场捡回带鱼的嘴尖和尾巴,混合菜叶煮着吃。不久,病饿交迫,天天都有死人,有时一天死好几个,有的尸体甚至腐烂发臭。一时,威惠庙成为无人敢到的地方。
  四、壮丁接收站
  自我懂事,就看到国民党政府年年抓壮丁。抓后关在吴侍郎享堂、大夫第礼拜堂等处,也有六、七批关在威惠庙。这些壮丁睡的是地板,吃的是两餐小草袋饭,日夜关闭,有时还遭受官兵鞭打辱骂。到体检后移交给接收部队,离云之日惨状更是难言,接收部队为防备壮丁途中逃跑,用麻绳把每个人绑着连成一串鱼贯而行,还强迫他们挑盐挑米为当官的赚钱,来送别的父母亲属无不嚎啕痛哭。
  五、乡政人员训练所
  1945年冬,县长徐炳文选定威惠庙做为乡政人员训练所。为了通风,在四壁凿开六个大窗门,並用木板把庙内隔成办公厅、训练室和寝室。于次年春开办,至1947年夏共办三期,每期受训约40人。
  六、私立元光中学校址
  1947年7月,我县热心教育的人士,为满足小学毕业生升学要求,利用威惠庙为校舍,发起创办私立元光中学。当年招收本县和邻县学生一百余人,于9月开学。后因生额增加,由缅甸华侨陈世弼先生募资捐助,于庙西侧新建三间教室。至1951年10月并入县立初级中学,前后办了四年。
  ※
  解放后,1953年7月发生东山战斗,威惠庙曾做为解放军的临时伤员救护站,时间前后七天。1958年公社化,还曾做为城关公社立新大队西门地区四个生产队的队址。
  198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台胞寻根访祖的新形势,对威惠庙进行整修开放。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並成立了管理机构。连年来,时有台胞组团前来进香谒祖。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荣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