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复典与广东同乡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91
颗粒名称: 陈复典与广东同乡会
分类号: E297.33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44年广东难民涌入云霄县的历史事件,以及陈复典等官员和同乡会为救济难民和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所做出的努力。最后,文章提到了同乡会为粤籍难民所做的一些有益的事情。
关键词: 广东难民 云霄县 同乡会

内容

“七七”事变后,华夏金瓯残阙,潮汕平原也沦敌手;兵燹之后,继以饥荒、瘟疫(霍乱),灾民四处逃生。我县毗邻广东,大批粤籍难民涌入,其中不乏能工巧匠、商贾、艺人,这对繁荣云霄市场和发展手工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当时的铁木行业、旧衣业一度比较兴旺发达。但也有因饥寒交迫,沦为宵小,影响社会秩序的,因之县内遂有驱逐粤籍人出境之议。
  1944年夏,一夜之间有数百广东难民竟被抓送下坂主爹庙禁闭。事为陈复典所闻,他出面邀集广东同乡十数人,其中有海关刘关长、缉私处冯队长、盐场公署重督察、直接税局局长吴中杰等人,连夜走访国民党县长徐颖,提出交涉,大意谓:难民是不愿做敌伪顺民的义民,应予收容救济,不该驱逐出境,世界从无驱逐本国难民的先例。刘、冯、詹、吴等官员还严正表示:若要驱粤,请先派员接管他们各人的职务。以此对县长施加压力。因海关、缉私、盐务、直接税等机关官员均隶属条条管理,地方无权处置。这些官员以此相要挟,身为一县之长的徐颖确无可奈何,若摆架子硬碰硬,到头来反会把事闹僵,对自己不利。县长权衡利弊,决定化干戈为玉帛,息事宁人,再三表示:“驱粤之事纯属误会,本县决无驱逐粤民出境之意。”并将警察局长林熙乾训斥一顿,责令立即释放难民。一场风波遂告平息,使逃难的广东老乡得以安居下来。
  从此,大家尝到“团结就是力量”的滋味,在这种背景下,云霄县广东同乡会的组织便应运而生了。第一届同乡会选举符树全(时任福建省第五区专员公署要职)为理事长,邹冲翔、苏定芳、陈复典为副理事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人事调动,同乡会改组。选举陈复典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许荣坚等为副理事长。
  同乡会在陈复典主持下继续为粤籍同乡做了许多有益的事,现略举一二:
  某日,云霄警局截获一个从潮汕拐带三名妇女的人口贩子。据供:他要把她们带往晋江贩卖为娼。事为陈复典所闻,出面交涉,并以同乡会名义领回这三名妇女。其中二人在云霄有亲朋,就由亲朋领送回籍。另一人,经本人同意,由陈为其介绍婚配,嫁与城关郭某,终使三女得以免堕火坑。至今,郭子感其恩德,与陈家依然往来不断。
  又曾有一对广东箱夫妇流落马山、大埔一带,妻子被当地恶势力的人强奸,丈夫被抓捕入狱,以图长期霸占。事发后,有乡亲哭诉于陈复典,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赴云霄县司法处找司法官陈少皓据理力争,直到将人释放。
  1949年,国民党保一团与共产党游击队对峙于乌山。有一做小生意的潮汕青年因人地两疏,沿途叫卖,误入该地区,遭保安团逮捕,指其为游击队交通员,打算把他活埋。该团军医主任林建华系广东揭阳同乡,将情透露出来。时本县绅士方时言也在保一团当政工人员,家人有病都由陈复典诊治,有一定交情。陈复典请他帮忙,并以同乡会名义把那个年青人保释,资助旅费,让他回家。
  自此之后,同乡会在必要时还为粤籍难民出具身份证明,使他们在为生活奔波时,免受国民党军警的不必要盘查、羁留,保证难民的人身安全。
  抗日战争期间,陈家三餐饭菜往往多做数人份量,遇有广东义民登门求助,必先在家中招待饮食,然后再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给予介绍职业。有时也请其他理事协助安排。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开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