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云城中小学见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81
颗粒名称: 抗战中云城中小学见闻
分类号: G561.2
页数: 4
页码: 64-67
摘要: 本文回忆了云霄县在抗日战争期间小学和中学学校的活动。包括师生晨跑、林间教学、刷新环境书写大标语、学校教育军事化和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学校开展各种活动鼓舞士气、加强抗战意识,包括学生集体慢跑、学唱抗日歌曲、进行童子军教育以及组织街头宣传队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一些怪现象,如富家子弟躲避征兵混进学校念书的情况。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学校活动 童子军教育

内容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云霄县城中小学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师生精神振奋,学校朝气蓬勃。现就亲历、亲见、亲闻所及者忆述之。
  师生晨跑:每天早晨五时半前,各校中年级以上学生都到校集中,由老师带队到市内各主要街路慢跑,带队老师按步伐高喊“一、二、三、四,”“一、一、二、二、三、三、四”口令,学生随声高喊,步伐整齐雄壮。有时则改作便步走,高喊“抗战必胜,建国必成”,“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最后胜利必属于我”等口号。有时随着步伐节奏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打回老家去……”,“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大家一齐流血汗……”,“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枪口对外,齐步前进……”,“手把那锄头锄野草呀……”,“大家一齐流血汗……”等抗日救亡歌曲。行进中步伐整齐、紧凑,口令、口号喊声雄壮,歌声嘹亮,英姿焕发,大有战时总动员的气势。
  林间教学:1938年古历5月5日,日机两架到东坑轰炸“公宁”号盐艇,接着先后数次到东坑、陈岱、县城等处狂轰滥炸,警报频仍,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为躲避空袭,各校疏散到野外进行林间教学。当时怀仁小学(即现在实验小学)在东门楼外溪边竹林及洲仔园菜瓜棚下;世恩小学(后改堂前国校)在北门外渡头村前树荫下;私立集友小学(即现在第一小学塘坪中年级教室),在牛囝墓一带林荫下(即现在县医院和人武部周围);清华小学(即现在第一小学)在献宝山顶柿林边篮球场以及前埔、演武亭村附近上课。县立初中则疏散至距县城数华里的西林村上课,师生早出晚归,中午在西林开膳。由于各校进行林间教学,不仅能够按照教学进度授课,而且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习惯。
  刷新环境,书写大标语:各校把校内周围的墙壁全部刷新,在操场显眼的墙上书写大标语,如“顶天立地,继往开来”“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抬起头颅,竖直脊梁,立定脚跟,放开眼界”等,使学校在战时出现焕然一新、生机勃勃的气象。
  学校教育军事化:抗战中,小学中年级以上及初中都实施童子军教育,每周安排一节童子军课,由童子军教练(教师)向学生进行童子军知识和技能训练,有时结合学习防空、防毒、救护常识并进行防空演习。中学则安排个别班级出发到外地野外搭帐棚露营,以培养学生活泼、勇敢、尚武精神。简师实施军训教育,学生一律穿黑色中山装制服,左胸前挂长方形布胸章,腰间束军用宽皮带,头戴高顶学生帽,下腿裹绑腿,全身装束俨如军人。《步兵操典》是主要课程,由军校毕业的军事教官授课,有时到操场上操练。军事教官还管理全校学生纪律。当时,童子军或军训学科不及格者要留级,如果连续留级两次要受退学处分。并规定每天早展七时十五分集合举行升旗仪式,升旗后早操及精神训话。平时学生对老师要绝对服从,不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不讲民主。
  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抗战期中各校宣传工作很活跃。运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教唱抗日救亡歌曲,选材大都是进步作曲家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人所创作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铁血歌》、《大路歌》、《锄头歌》、《码头工人歌》、《毕业歌》、《打长江》、《流亡三部曲》(第一部《松花江上》)、《今夜又是好月亮》、《慰劳伤兵歌》、《舞台战线歌》……,还有一些“旧瓶新酒”(即旧谱新词)的民间小调,如“哥哥你去当兵,妹妹来送行……”低年级则教“吹起小喇叭,嗒低嗒低嗒……”儿童歌曲,并结合教些方言歌谣,如“滚水像像滚,中国打日本……”、“日本旗,日本旗,白白中央一点圆,有人讲是红膏药,有人讲是红屎痞……”、“日本臭小囝,讲话真无影,日本真风龟,讲话不认输……”等。学生学会这些抗战歌曲、歌谣后,在回家路上放开喉咙唱起来,使抗战歌曲到处传播,增添了大街小巷抗日救亡气氛。当时县抗敌后援会在体育场司令台举行校际不定期歌咏会或歌咏比赛,其中有独唱、轮唱、二部合唱、四部合唱、对唱、表演唱等,内容丰富多采,歌声嘹亮、雄壮,情绪激昂,群众深受感动。各校并于学期结束前后演出话剧,清华小学演出《牛头岭》、《生命之花》;集友小学演出《凤凰城》;怀仁小学演《夜光怀》……,各校演出时,观众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云霄中学组织街头宣传队,在晚上扛汽灯整队出发,到街头开展宣传活动,内容有歌咏、时事演讲、张贴标语及大幅抗战漫画、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后高呼口号,群情激愤。
  抗战初期云霄县城中小学校也出现一些怪现象。比较突出的是,学校成为躲避征兵庇护所:抗战间征兵弊政很多,群众千方百计逃避兵役,因在校学生可以缓役,所以许多富家子弟,便钻这个空子,买通关节混进学校念书。一时间,各校出现有“大小囝”的“老童生”和大龄纨绔子弟入学的怪现象,这些“老童生”有的已讨了老婆,甚至有的还生了子女,他们也跟小学生、初中生一样穿上童子军制服,在胸前也挂上“中国童子军”的小布条胸章,真是不伦不类。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长泰
责任者
陈岱
相关人物
聂耳
相关人物
冼星海
相关人物
贺绿汀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云霄县城中小学
相关机构
怀仁小学
相关机构
世恩小学
相关机构
清华小学
相关机构
集友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东坑镇
相关地名
渡头村
相关地名
塘坪镇
相关地名
演武亭村
相关地名
西林村
相关地名
西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