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速成识字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80
颗粒名称: 回顾速成识字运动
分类号: G521
页数: 3
页码: 61-63
摘要: 本文描述了云霄县在解放初期对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重视。1952年成立的县识字运动委员会组织培训班,采用“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教学法进行扫盲普教工作。培训班设在城关基督教会礼拜堂楼上,培训师资通过学习方言拼音字母来帮助群众识字。培训后的教师骨干被分配到各区组织速成识字班,并得到各区小学和干部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一年的学习,学员普遍能认读二千多个字,取得了良好的识字效果。同时,县委、县政府还举办干部文化班,解决了干部文化水平低的问题。
关键词: 文盲扫除 速成识字法 基础教育

内容

解放后,共产党、人民政府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素质非常重视。县委和县政府在解放初期,就责成教育部门着手开展扫除文盲运动,普及文化教育知识。
  1952年成立县识字运动委员会,县长赵克良亲自担任主任,下设办公室,由文教科长李晓山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有陈加福、张金德、陈再厚、张旺继、林安源、何素贞、孙文生、张寿福等10多位同志。地点设在城关基督教会礼拜堂楼上。成立后,即派人到专署文教科,学习由解放军创造和推广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教学法。
  1952年11月,县在下坂村周亚夫庙(习称“王爹庙”)举办速成识字法师资培训班,每期学习15天左右,由各区选送政治觉悟高、热心教育事业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参加。
  培训班根据云霄方言的特点,编写了方言拼音字母,作为群众速成识字的拐棍,如:“爸”、用“保”“亚”拼出;“闽”用“母”“安”拼出。培训班虽设备简陋,睡地板,没桌椅,但为了帮助群众识字,大家学习情绪高,于劲大,勤学苦练的精神好。为更快更好地掌握速成识字法的教材教法,达到办班的目的,文教科长李晓山、副科长叶伯琴都曾到班作动员报告。学员们自觉加班加点,刻苦学习,晚上下课后,很多学员还用手电照明,把棉被当课桌继续学和写。培训班连续举办二期,培训速成教师骨干200多名。
  培训后的教师骨干,被分配到各区再举办速成识字班。每个区一般办4至5班,每班学员50多人,配备一名专职教师和2至3名辅导员。县识字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成员,分工深入各区了解检查各班学习进展情况。我和孙文生同志负责四区(现下河乡)和五区(现马铺乡)。当时山区交通不便,我们背着被包,爬山越岭,冒着严寒酷暑,到各个班去了解学习情况。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学习条件实在很差,有的学员家距速成班5至10华里,但学习情绪十分高涨,风雨无阻,从不迟到和缺席。如:石鼓村门扇岭距离速成班6里多路,学员们每天晚上不仅翻山越岭,有时还要顶风冒雨下山参加学习,精神非常可嘉。
  当时,各学区各小学都十分重视和支持速成识字班工作。如;新林小学校长陈守宗,经常深入班级,作学习动员并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保证学员集中精力学习。该班经过一年学习,学员普遍都能认二、三千字,能写便条和简单书信。前埔村速成班50多个学员,由专职教师柳松加执教,一年后验收,认、读、写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其他如:下河村、孙坑村、宜谷径村、莆顶村、云陵镇各街、村所办速成班,都收到良好的识字效果。旧社会目不识丁的农民、居民、村干部,经过速成班学习,一般都能认读二千多个字,一批村干部从此有了看报和做笔记的能力。
  各区文化程度较低的区干部,定每星期利用基点开会间隙时间,集中学习文化。当时下河区区委书记陈炯绍,还经常和我们一起到各基点检查学习情况。区干部吴木和同志(后提为区委书记、农业局长)学习后能看报和写笔记,字又写得工整。
  县委、县政府为了解决干部文化低的困难,还举办干部文化班,选送区、乡主干脱产学习。全县办二班60多人,地点设在基督教会礼拜堂及当时总务股招待所。经过一个多月的突击,都能达到县规定的学习要求,初步解决了不识字、不会写、不会看报的困难。县主要领导干部文化低的,还送到专区干部文化班学习。
  总之,速成识字法对当时扫除文盲、提高干部群众文化水平、活跃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实起了很大作用。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旺继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