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人民会堂的兴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67
颗粒名称: 云霄人民会堂的兴建
分类号: TU242.1
页数: 4
页码: 10-13
摘要: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云霄县人民政府解决举办大型会议场所的问题,包括建设人民会堂的过程和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经历。
关键词: 云霄县人民会堂 会议场所 建设过程

内容

解放初,云霄全县性大中型会议,多数在民国期间建的中山纪念堂举行,因兼办会议膳宿,称为县人民政府总务股。农业合作化特别是公社化后,如果召开四级会(县、公社、大队、生产队)人数增至2000多人,作大会报告时大部份人要坐到纪念堂外的旷场上。夏天则要移到云霄一中操场的大榕树下,会场分散,席地而坐,效果很差。有几次中途碰到大雨,弄得尴尬难堪,我做为一县之长更感难受。鉴于当时省和专区都建设了人民会堂,我即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並将想法告诉县委书记萧苏同志,正好不谋而合。在常委会议上一致通过,並认为应尽快动手。
  会堂建在哪里?在邀请政协民主人士列席参加的县人委扩大会上,有过热烈争论。有主张拆掉吴待郎享堂或利用大路街小花园旷地兴建,也有建议在敬老院前或在原城隍庙左边兴建,但都有局促或偏远之嫌。后来我赞同财政局干部陈德寿的看法,主张在县人委会对面的体育场外,将民国时期县政府建的“司令台”(当时为县体委的办公场所)拆除,向后拓宽,约移民二十来户,可建为2000多个座位的大会堂。其优点是:一、建成后隔体育场与县府遥遥相对,右前方是县委机关,左前方是县总务股,便于会议管理和与会者的膳宿安排,不必另设机构。二、体育场宽敞,利于会议集散。三、可综合利用为群众文艺活动的场所。萧苏同志也认为很合适,于是就把地点确定下来。会议研究决定由我担任指挥,副县长兼计委主任陈玉林分工负责基建材料,並成立基建和移民两个办公室。基建办公室先后由财政局长李青、人委会秘书阮木达担任,成员有陈德寿(负责施工)、李亮(负责会计)、卡咸林、林文、方定国、王文金(负责材料采购和验收)等;移民办公室主任林串枝,成员有人委会方彦章、孔长明和三街财粮林惠元、五街财粮高执言等。
  当时,我县缺乏工程设计人员,要建这样的大会堂是有很大困难的。经派员到专区设计单位联系,因跨度28米超过专区的设计权限,不敢承担。找到省里,说需要半年才能完成。为了抓紧时间,决定土法上马,自力更生,自行设计施工。最后把任务落实给县建筑工程公司,让他们组织技工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省和专区人民会堂的建筑经验,然后大胆细心进行设计。建筑工程公司接受任务后,由党支部书记、经理方福林任施工组长,由副经理蔡永香为主,陈德寿配合其设计。选调全县较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傅蔡荣春、方却世、林春来等,分别负责土木工程(由蔡荣春总负责)。我也参与有关图纸设计和模型审定的研究工作,並提出个人的建议。就这样,大家集思广益,好中选优,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反复磋商修正,直至最后定案。其中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基础问题。按原计划,准备从十多公里外的梁山采石,加工成二米多长的条石运回砌筑基础,但核算结果,所需财力、人力、物力太大,脱离了实际。后受专区农展馆建设的启发,决定以沙基替代石基。采用沙基的有利条件是:①工地距离漳江沙滩只有一百来米远。②虎头潭抽水机站的渠道从工地旁边通过,便于引水灌注,沙基扎实。方案确定后,随即修通一条通往沙滩的道路,並发动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义务劳动挑沙填基。仅数日时间,就完成了深1.5米的全部墙基填沙、灌水任务,既大大缩短了工期,又节省了一万多元的石料钱。后来,会堂大门口的十六级石台阶基础,也全部采用沙基,节省了数百立米石料。
  二、屋架问题。会堂主体建筑横向跨度28米,屋内不能有柱子,整个屋顶要靠13个大屋架支撑,其最大的难度就在于要有13根长各28米的屋架底梁。原设想每根底梁用3根长各10多米的规格杉木连接而成,但这样多的规格杉木既难找,且从其拉力和经久耐用方面看也值得考虑。通过反复琢磨,决定把它改为宽22厘米厚16厘米的钢筋混凝上梁。于是在场地搭起满堂架,每根梁用φ16米罗纹钢交错焊接成8根主筋,並用双套圈箍筋,使每根主筋都有一个直角圈系住,同时还通过精密计算,预留螺丝洞。底梁问题解决了,但13个宽28米高5.75米的大人字架,在地面制作完成后,要一个一个吊上去安装到底梁上,其庞大和重量真是令人目瞪口呆。当时没有起重机和钢丝绳,就土法上马,自制土绞车,自绞大麻绳,在场地上竖起一根高大杉木,上装滑轮,凭着人多力大,硬是把屋架一个个绞动上升锁到钢筋混凝土底粱上,并用木条剪架连锁扣紧,完成屋顶的整体框架,真是办法想尽,煞费苦心。
  三、处理回声问题。作为会堂,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当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知道原中山纪念堂回声厉害。通过分析原因,集思广益,进行三个方面的处理:①对天花板的处理,大家认为中山纪念堂回声大与其密条式天花板有关,因此参照省人民会堂的设计,改用大中小三层方格重迭安装,状似方塔,既利消音又能通风透气。②对墙灰的处理,大家认为如果按传统抹壳灰,墙壁光滑硬度大,必然引起回声。经反复试验,采用谷皮和红土灰按比例搅拌作为底灰,用纸灰和锯木屑按比例搅拌作面灰,以起吸音作用。③对窗门的处理,原设计在国字形排窗的中线用水泥环梁隔开,分作上下窗,我觉得这样既不美观,也可能影响通风和消音,后来采纳我的意见,把中间的环梁改为窗顶压梁而成为直达窗,实践说明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座椅问题。原拟用生铁铸造框架,制成铁木结构的活动椅。但当时正值“全民炼钢铁”时期,所有钢铁都必须集中保证炼铁任务的完成,因此生铁十分紧张。根据这一情况,决定改为木制弧背连排固定椅。由富有经验的老师傅林步宽(阔师)为主负责,全部选用赤柯木作椅座,用香樟木作椅背。椅座与椅背均刨成扁平形规格条木,等距离安装而成,略呈弧形,坐时既舒适又通风。並由许大成、方淮水两位师傅主持,用驰名的建漆油漆。这2000多个座位的连排椅,做工与漆工均达到相当完美程度,至今使用三十多年,除个别被人为损坏外,均完好无缺。
  云霄人民会堂于1959年10月1日破土动工,至次年6月上旬建成,仅用8个月时间。会堂高15米,建筑面积1975平米,楼下楼上一共2273个座位,包括购置两部5502型电影放映机,总投资人民币25万元。会堂门面、门厅为水磨石,门口矗立6根高9米直径80厘米的砖砌水刷石大圆柱,下为两层16级石台阶,顶额“人民会堂”四个大字系由著名书法家厦门罗丹先生所书写。会堂背倚大臣山,面对将军山,屹立于漳江右岸的体育场东面,山青水秀,蔚为壮观。竣工不久,适逢享有“南国鲜花”盛誉的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巡回到云,作了开场演出。后来,省建设厅张厅长与总工程师来县检查工作,看后说:“在当时的条件下,你们能够自力更生,自行设计施工,建出这样水平的大会堂,真了不起!”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七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云霄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收录“回顾杜塘水库”、“云霄县人民会堂的兴建”、“云霄县供销合作社的创建”、“云霄县程控电话与邮电综合楼”、“解放前鱼商公会”、“三葫芦棕木屐”等约30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沈文福
责任者
方赋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