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县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13
颗粒名称: 回顾县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
分类号: G729.2
页数: 6
页码: 100-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7年至1966年云霄县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举措,包括学员招生情况、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师队伍以及学校在业余教育方面的社会影响等内容。
关键词: 云霄县 职工干部 业余文化

内容

1957年,我县业余教育已遍地开花,轰轰烈烈。为了适应突飞猛进的形势,县委召集有关部门举行联席会议,就干部、职工的文化学习专题进行讨论、研究,决定由县文教局主持,把机关干部、工厂企事业职工、手工业工人等三所业余学校筹备合并。经各方周密工作,终于在1958年3月17日三校合一,成立了云霄县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简称干职校)。这化零为整的措施,于当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资集中,提高了教学质量;学员集中,鼓舞了学习情绪;校址划一,理顺了教室交叉;资金统筹,节约了经费开支;规模扩大,丰富了办学内容。学校自成立至1966年“文革”时停办,前后历经八年,在我县成人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概貌
  学员——初办阶段,强调文化程度未达高小毕业的干部、职工均应报名入学。发展阶段,规定初中毕业以下的都要入学学习。后来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要求高中毕业以下的都入学。学员报名后,参照其所报的年段,进行文化摸底测试,按实际程度编班。那时,每学期平均学员数400左右人,峰期达500多名。
  班级——早期分扫盲班、高小班、初中班,以高小班为主。扫除文盲后,设高小班、初中班,以初中班为主,并增设珠算班、商业会计班。后来在初中班的基础上,发展高中班,并办起业余大学(简称业大)。
  课程——扫盲设识字课。高小设语文、算术两科。初中原设文学、汉语、数学,后来改为语文、数学。高中设语文、数学,并曾增设历史。以上教材采用省统编的课本为主。业大开设文学概论、中国通史、汉语语法、基础数学、英语等科目。
  课时—分早、晚班。逢周二、四、六清早为干部上课时间,两节课连续90分钟。逢周一、三、五晚上为职工上课时间,分两节课,每节50分钟。业大上课于清早,课时与干部上课同。
  校址—借用实验小学教室,供干部、职工早晚错开上课。校部设于原顶街鼎犁社右邻楼上(今已改建为教师进修学校)。
  主管—县委组织部部长李修德兼任干职校校长,后来副县长董楚扬继任。业大成立后,校长由县委书记萧苏亲自挂帅,李晓山、林华相继兼教务主任。教师行政上直属于县人民政府领导,与县府干部享受同等待遇。
  教师——建校后有蔡怡火、陈长泉、周万欣、方福水、罗成章等五位专职教师。蔡怡火、周万欣相继兼教导;陈长泉兼数学教研组长,并分管业大日常事务;方福水兼语文教研组长,分担初、高中连续一贯制跟班的试点工作;罗成章兼管学校纪律。后来随着学校的发展,人事的更动,相继来校当专职教师的,有吴永三、陈春土、吴云溪、汤焜邦、李树德、吴启彬、沈可彧、吴惠卿等等。1964年后,吴云溪、汤焜邦分别任副校长。办学过程中,为解决师资紧缺,先后向一中、师范、机关单位聘请了陈亿、吴士麟、陈嘉音、林建成、黄既齐、黄楚生、江茂才、方大升、张金德、吴醒华、黄张兰、顾保廉、吴汉章等为兼职教师,分别于业大、千职校对口任课。
  经费——以总工会统缴的职工教育基金为主,文教局的业余教育经费为辅,按时划拨,支付使用。
  特色
  教学多样化
  校部以早晚为主给干部、职工上课外,又根据学员工作的特殊性,采取了小组讲课、下乡函授、集中补习,上门补课、个别辅导等因人因时制宜的教学形式。具体为:(1)对工农出身的县委、县府主要领导,组织文化学习小组,约定课程和时间,上门予以讲课。(2)对下乡时间较长的学员,发给函授材料随身自学,回城后检查其自学效果,从中辅导。(3)学员因单位突击性工作而集体缺课的,另约时间集中补习。(4)个别学员因特殊原因而临时缺课的,教师见缝插针予以补课。(5)学员自学中遇到排解不了的难题,随时随地给予启发、指导。
  每周六节课,时间十分宝贵。于是发挥成人理解力强的优势,教学抓关键,务使每堂课都有明显的效果。例一,重启发。作文中曾有“皓月当空,满天星斗”的句子,教师讲评时提何:月亮和星星比较,哪个明亮?接着问:皓月当空时,能看到满天星斗吗?经启发,学员立即察觉到句子前后矛盾。于是,教师引导学员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月明星疏”,强调了深入实际生活的重要性。例二,抓规律。鉴于“易”和“易”经常混淆,教师罗列其各自组成的两组字进行辨别,从中找规律:一横之差,音义截然不同。,韵母皆为ang;易,韵母皆为i。后来,“”自九画简化为三画“〓”,而“易”保持八画没有简化,牢记这规律,两者就不能等同混用了。例三,讲实用。结合课文,讲授论说文提出论点,组织论据进行论证,而后作结论的写作方法,并就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区别其特点,让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得到运用。以上教法,不但使他们印象深刻,而且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备课集体化
  每学期选定若干代表性的重点教材集体备评,就教材教法和预期效果各抒己见,集思广益。通过充分讨论,取得一致看法,然后写成教案,组织观摩教学。这种教师自我练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再付诸实践的做法,不但促进备课质量,而且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学习经常化
  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时,全校师生立即掀起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的高潮,各以生动感人的例子撰稿,及时于校内外出版图文并茂的“学习雷锋专栏”,在全县宣传工作中起了先行的示范作用,影响广,效果好。当《红岩》出版时,即以《人民日报》发表的《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印为教材讲课,使学员从共产党人的伟大形象中深获教益。1963年初,我县旱灾异常严重,学校组织学员学习“榜山风格”的典型材料,从而广泛宣传群众,鼓舞群众学习榜山的共产主义精神,顾全大局,投入抗旱斗争。
  制度规范化
  学员入学,都发给学员手册。其中就学习守则、请假规则以及成绩填报、出勤统计、请假登记、结业记录等等都作了严密的规定。例如,请假必须事先通过单位领导和学校班主任签署盖章,方算准假;否则以旷课统计。无故旷课超十课时以上的,学校征求单位领导意见,责令学员本人检讨,保证不再旷课,才准予继续入学学习。
  为了提高师资质量,省、地教育部门根据各时期的形势,及时召集专职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轮训。回校后即向兼职教师传达,组织培训。1958年,福建师范学院开设函授部,面向省内培养中学教师,方福水、张金德、周万欣等三位被录取函授中文系本科。他们每学期都认真地参加院部面授,五年中修完十门课程,成绩优良,领取了毕业文凭。实践证明,教师轮训学习,进修深造,不但提高了政治水平和知识水平,而且直接提高了教学质量,切实收到教学相长的显著效果。
  档次系列化
  随着干部、职工文化的提高和形势的发展,学校由小到大,从低到高,不断开拓前进。几年中,自高小、初中到高中、大学形成一条龙,成为一所系列化的业余文化学校。
  学校社会化
  办学过程,县委、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开学典礼上作动员报告,并经常性地抓汇报,作部署,鼓励学校在全县业余教育中起表率作用。校部定期向单位通报学员出勤和学习情况。单位紧密配合,把干部、职工文化学习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检查、督促。对成绩优良和出满勤者,与学校同步,给予双边奖励,并作为单位评先进的主要内容。由于层层重视,通盘协调,使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成为业余教育先进单位,并参加了县的先代会,推动了城乡业余教育蓬勃开展,取得显著成绩,当华东区业余教育会议在南京召开时,县委书记萧苏光荣出席了会议。
  讲座群众化
  根据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不同爱好和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社会,张贴海报,举办讲座。先后讲演了《红岩》、《智取洪利庄》等革命故事,使听众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又穿插讲解了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辛弃疾的《鹧鸪天·壮岁旌旗》等著名宋词和元睢景臣的散曲《汉高祖还乡》,以及《现代汉语语法》等等,为丰富本县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新内容,学校的声望进一步提高。
  成果
  办学八年,对我县工农干部和广大职工的文化启蒙、文化素质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相应地提高,实现了工农分子知识化。长期来,他们持之以恒,继续勤奋学习,不断增长才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相当部分的干部职工,取得显著成果。有的当上单位主要领导,有的成为单位骨干,有的评上相应的职称,还有陈正才、张绍猛,他俩分别晋升为烟厂、人民银行办公室主任,都担任单位的主笔手。长期来,他俩刻苦钻研、学以致用、勇挑重担的奉献精神,已在云霄传为佳话。
  注:学校于“文革”中被冲,资料荡然无存,具体数据无从查考。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文收录了追述汤铭盘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云霄见闻、张达卿在辛亥革命前后、忆先父谈云霄庆祝民国成立、乌山游击队政工团追忆、解放初的“青干班”和“文工团”、乌山游击队活动亲闻、解放前后亲历二三事、忆胡耀邦同志来云霄、云霄县抗敌后援分会纪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赋水
责任者
李修德
相关人物
董楚扬
相关人物
李晓山
相关人物
林华
相关人物
萧苏
相关人物
蔡怡火
相关人物
陈长泉
相关人物
周万欣
相关人物
方福水
相关人物
罗成章
相关人物
吴永三
相关人物
陈春土
相关人物
吴云溪
相关人物
汤焜邦
相关人物
李树德
相关人物
吴启彬
相关人物
沈可彧
相关人物
吴惠卿
相关人物
陈亿
相关人物
吴士麟
相关人物
陈嘉音
相关人物
林建成
相关人物
黄既齐
相关人物
黄楚生
相关人物
江茂才
相关人物
方大升
相关人物
张金德
相关人物
吴醒华
相关人物
黄张兰
相关人物
顾保廉
相关人物
吴汉章
相关人物
萧苏光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柳永
相关人物
辛弃疾
相关人物
陈正才
相关人物
张绍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