枧脚货栈瑣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808
颗粒名称: 枧脚货栈瑣忆
分类号: F715.6
页数: 2
页码: 8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枧脚第一家货栈的历史变迁和原因,以及货栈在抗战前后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云霄县 枧脚货栈 历史变迁

内容

枧脚第一家货栈,是何活水祖辈三代开设的,址在墩仔尾村与桥仔头村之间大路边的“猪肚带”山坡下。
  抗日战争前夕,土匪横行,何活水的“猪肚带”货栈远离村庄,货主深感不安。当时何活水已年近花甲,体弱多病,故把货栈业务转让给乡民何可仁,栈房改在枧脚圩仔头经营。抗战中,枧脚顶河已设双地乡公所,当时党团之争剧烈。国民党创办枧脚合作社,办理货物转运业务,三青团也跟着筹办“青年托运站”,与国民党的合作社争夺货运业务,何可仁当然斗不过官办货栈,业务冷淡。可是,官办货运,经常发生转运误时、货物丢失、损坏等事故,损害货主利益,引起货主不满。抗战胜利后,官办货栈先后倒闭。客寮村民和半地村民相继各在该村开设货栈,但由于运输不便和历史性的习惯,货主们仍选择枧脚为转运中心。于是,何川流乘机开设锦和货栈于枧脚,规模逐步扩大,一直至解放后,云漳,云平公路通车,货运由人工肩挑转为汽车运输,枧脚货栈业务亦随之全部结束。
  当时,货栈转运的货物,均靠人工肩挑。运往平和、南靖、漳州的货物主要是东山县的海产品,通过云城鱼行的茂隆、振隆、震隆等店号中转;还有云霄和山、合成号的卷烟,豫和、聚成号的酱汁,销往平和县小溪镇。回头货有南靖的毛竹、杉木、咸笋,平和县的粗纸、红糖、白糖、晒烟叶、黄麻、茶叶等运往云霄、东山,每日出入的货流量100—200担(每担50公斤)。枧河、乌螺、大仑、高车、岭头、客寮等村的青壮年和十五六岁的少年,形成一支民运“担工”队伍。在枧脚至平和、坂仔圩之间,肩挑来往货物,每50公斤的“担工”工资可赚10公斤左右的大米。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说:“只要肯吃苦,一根扁担,可养活五六口人。”
  枧脚还有盐运站,管辖云浦诏东等县的盐场公署,在下河、车墩、枧脚,以及平和县的坂仔、馆溪均设立盐运站,盐堆囤积如山,有盐警把守。抗战时,云霄士绅吴主策保荐枧脚圩同善堂药铺老板何三追任枧琯线运输总经理,每天有数百担盐,从枧脚起运经平和县坂仔圩转水运至琯溪镇。1944年农历八月初八日,云霄、平和等邻县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坂仔圩商店、民房均被洪水冲走,何三追承包的食盐损失250多担(每担82公斤),折合谷子的价值为500多担(每担82公斤),政府要追究责任,索赔损失。何三追托盐署公务员颜明勋购买私盐100担(每担82公斤)退赔,盐款又被颜明勋拐逃,落得盐、款两空,何三追差点去坐牢。
  当时,枧脚货栈发展的原因有:(一)云霄至平和、南靖的运距,通过枧脚比通过盘陀岭或杜浔、旧镇短得多而且雇工容易,工价低廉,节省运费;(二)云霄至车墩、平和坂仔圩至琯溪、南靖均可用船水运,比陆路人工挑运的费用来得便宜,加之山区土特产丰富,有利可图。因此,枧脚货栈在抗战前经久不衰。
  解放后,我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交通运输能力的历史性转变。现在回忆记述这段历史,不无意义。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本文收录了追述汤铭盘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云霄见闻、张达卿在辛亥革命前后、忆先父谈云霄庆祝民国成立、乌山游击队政工团追忆、解放初的“青干班”和“文工团”、乌山游击队活动亲闻、解放前后亲历二三事、忆胡耀邦同志来云霄、云霄县抗敌后援分会纪略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何竹友
责任者
何成罕
责任者
何桃根
责任者
吴主策
相关人物
颜明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琯溪镇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