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毓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77
颗粒名称: 黄毓材
分类号: P333
页数: 3
页码: 117-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毓材,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是福建云霄溪口瑞堂村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历任福建师范学院、私立福建学院等机构的法学和哲学教授。黄毓材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支持家乡教育发展,对学生关心爱护,为人正直,深受法学界和学生尊敬。他在抗战期间执教不离一步,是学校的重要支柱,退休后仍然居住于福州,直至1970年前后病逝。
关键词: 黄毓材 教育事业 学校

内容

黄毓材,字君延,云霄溪口瑞堂村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毕业,历任私立福建学院(前身为私立福建法政学校)、福建师范学院法学、哲学教授。
  黄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自幼在家读书。因父炳泰及叔父,早年到台湾垦殖,有田千顷及工厂、米行在台,便于十五岁时随父母往台湾。后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法科,在校与东京一日本女同学相爱。毕业,偕日女归来,于家乡举行婚礼(一说毕业后曾留校任教)。1915年,应聘私立福建法政学校任教。不久,在台产业被日本人霸占,母亲死于非命,父亲只身回乡,未几病故。
  黄在福州,有一次患伤寒病,住入协和医院,夫人日夜守护,悉心照顾。某日病危,医生告诉夫人恐有不治之虞,夫人抑制不住内心悲痛,竟奔回校中宿舍自尽。不料黄教授经抢救却有了转机,一月后得以康复。为感夫人情义,遂终生不复再娶。
  1920年,李厚基盘踞福建,为抵抗粤军和镇压闽南民军,招兵买马,扩充军备,大量鼓铸毫洋、铜元,导致通货澎胀,物价急剧上腾,教职员生活难以维持。这时,驻福州日本领事,乘机以台湾银行高薪职员的肥缺为引饵,再三派人进行引诱,黄坚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立场,毅然予以拒绝。立意献身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人才。
  他对各国律法钻研深透,编写讲义精辟明确,素为法学界所推崇。他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少交游,生活简朴,夏则灰白长衫,冬则蓝黑棉袍。对教学认真负责,学生提问请益,无不翔为解答,学生因皆喜与接近。
  他对家乡教育事业十分关心,遇本县赴榕人士,每与谈及发展家乡教育事业问题。强调要出人才,须从小学、中学抓起。为此,在云霄创办县立初级中学过程中,他不遗余力,多方奔走,促成批准立案。对家乡赴榕求学的学生,则极力支持,备加爱护,对费用偶有匮乏者,也常予帮助。1930年,城关人江上德就读该校附设高中部,黄见其勤奋好学,为人忠实,便邀他搬来同膳宿。江因家庭供给较紧,面有难色,教授说:“我月入近百元,除三餐及烟酒外,别无其他负担。我又不善交游,以此供你我二人生活仍绰绰有余,今后你也可不必向家庭要钱了。”搬进后,除各自上课、教学外,常给江传授日语、围棋和烹饪技术,闲时对奕或聊天,颇觉欢悦。江读完高中转大学部,四年毕业留高中部任教,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报考军法承审员始与教授离开。
  抗战期间,学院先迁闽清白云渡,1941年福州沦陷迁浦城,1942年日寇窜扰浙东、闽北,再迁白云渡,直至抗战胜利搬回福州乌石山原址,黄教授跟随学校辗转迁徙,不离一步。1945年,他连续任教30周年,学院特为举行纪念大会,教职员和学生给他赠送了大量纪念品。
  其间,因他不复再娶,溪口村宗亲佛智以子承佑为其嗣,往读于该院附中。1949年11月,承佑高中毕业回云参加工作,现退休于地方国营竹塔水产养殖场。
  1951年夏,学院撤销,商科和法科法律系并入厦大,法科的政治、经济两系并入福州大学(后改福建师范学院),黄教授归师院,不久退休。因与在台亲属失却联系,退休后仍居于榕。1970年前后,病逝寓所。
  (据黄承佑口述、高志道来稿及《福建文史资料》第十六、二十三辑整理。)

知识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本文记述了关于云霄县的文史资料,涉及抗旱斗争、移民安置、企业发展、民间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还包括了具体人物的传略,如方大利、许天爵等。此外,还收录了关于云霄县行政区划、水文、桥梁等方面的文章。摘要、关键词、分类号和人物传略等信息需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取,无法在给出的信息中进行具体生成。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耀堂
责任者
黄承佑
责任者
高志道
责任者
黄毓材
相关人物
黄炳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溪口乡
相关地名
瑞堂村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