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桥梁纵横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75
颗粒名称: 云霄桥梁纵横谈
分类号: K820.57
页数: 11
页码: 101-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位于福建南部,山海田景秀美,溪涧纵横,河流密布。历史上,人们为了过溪涉水而建造了许多桥梁,包括古石桥和现代公路桥梁。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闽粤驿道、通东山岛驿道、通平和古石桥、镇城古石桥和乡村等地。明清年间修建的古石桥多为石墩、石板结构,修建者包括方家祯等人。解放后,云霄县加快了公路桥梁的建设步伐,不断改造和扩建桥梁网络。至今全县已建设了120座永久性桥梁,总长4080.95米。桥梁的建设促进了交通便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关键词: 秋瑾 研究问题 福建

内容

云霄县地处福建南部,北毗漳浦,南联诏安,西接平和,东与东山县隔海相望。山海田俱全,境内多山,层峦叠嶂,溪涧纵横,河流密布,更有漳江贯穿全境。古人为过溪涉滩、越涧跨江之需,于沿江溪河之上,或建码头、摆渡船,或架设独木桥、石板桥。据陈元光著《龙湖集》,“晓发佛坛桥”的诗句,可追溯至唐代;后因历代兵燹灾害,特别是近代日寇轰炸和“文革”“破四旧”等原因,资料散失,难以稽考,但据现有搜集到的资料,也可追溯到明代。明、清年代,凡驿道及往来主要道路,受50米以下溪河阻隔者,皆建有人马通行的古石桥。历来人民群众都把造桥修路视为“修好心,办好事”,乐意资助。清道光四年(1824年)三月,在重修猫狮桥碑记上就镌刻着聘自银同、南澳的康三兴、康裕德两位修桥帅傅的姓名。考查碑记,古桥建没资金有官员捐俸,富户捐资,又有群众募集,甚至有祖辈始建,后裔续修,
  解放后,我县的桥梁与公路建设同步发展,六十年代后,更加速了桥梁建设的步伐。兹将我县的桥梁分述如下:
  一、古代的桥梁分布
  云霄县古代的桥梁建筑,是在独木桥、木板桥的基础上,发屡石墩、单板、双板或多板条石板面结构的古石桥,分布在如下五方面:
  (一)闽粤驿道古石桥:
  闽粤驿道纵贯云霄县境——从盘陀岭至汕柑岭,路段全长30公里,是历史上由粤入闽通往京畿的唯一交通邮传要道。在明、清年间,除了进城关受漳江200米河床阻隔,于顶渡头设“官”过外,全段共建人、马通行石桥20座,总长230余米:在口厝村外,建古楼桥;在原官园圩边,建官园桥;在黄堵村前,建官津桥;在七里铺村口,建七里桥,又称和义桥;在现下城道班围墙下,建树洞桥;在镇城北门楼口,建惠津桥,即城濠桥;在旧南门口,建南门桥;在后汤村外,建五板桥;距五板桥约300米处,建三板桥;距三板桥约300米处,建二板桥;距二板桥约200米处,建跌马桥;在现顶溪原种场,建官坡头桥,也称乐善桥、官圳头桥;在莆美村南门口,建莆南桥,别称允龟桥;在前涂村鲤鱼山麓,建鲤鱼桥;在竹仔前山,建肚猴桥;在现上坑苗圃,建双石龟桥;在马山村外古新店村口,建新店桥;在新店村旁,建猫狮桥;在口寮村外,建口寮桥。上述古石桥,均系石台墩、条石板面结构。最长是猫狮桥,46米,最短者仅3米许。
  明,崇祯年间(1628—1644),新安里大坑村庠生方家祯(因犯崇祯圣讳,旧志作方家正),一生捐资造五座桥,除虞古桥建在通平和县的壶嗣虞古村边外,其他四座都建造在这段驿道上,兹简介如下:
  猫狮桥:系古代邮传设施,有桥亭,竖石碑,供路人避雨歇憩。附近有大兴公馆、径心铺、白狗洞汛,驻千把总,辖猫狮汛、蔡岗寨、善护庵、炮台、烟墩、米市等。猫狮桥甚为险峻,桥下水深流急,历代官吏至此,均下马、下轿,徒步过桥。该桥始建年代失详;明崇祯年间,莆美人、江西赣州知府张天维,会同镇城人、封赠镇江通判吴山得和大坑方家祯捐资重修;清乾隆10年(1745)12月,诏安知县姚循义捐俸重修;道光4年(1824)3月,云霄分府塔清颁等捐俸和群众捐资重修。1958年,常山华侨农场于上游100米处,重建一座单孔木架桥,古桥逐渐拆毁。后因水位低,河床狭窄,此木桥于1960年坍塌毁坏。尔后,云霄交通部门给予协助,改建为石墩铁架木板桥,仍因水位低,毁于洪灾。到1986年,云霄霄县交通局结合公路改线,拨款支持,提高路面,于猫狮桥上游五米处,新建一座单跨石墩石拱公路桥,长46米,净宽5米,高10来,改称马狮桥。
  树洞桥:因此处原有朱姓树洞村而得名,位于现下城道班围墙下约60米处。古桥长10米许,宽1.2米,一墩双孔,石墩条石板面。明崇祯年间,方家祯捐资兴建,葵珙重修。清末明初古村废,驿道从孔仔岭至顶渡路段改道下坂渡通行,此桥失修倾圮己,解放后尽废,碑记散失。
  官津桥:位于圆仔岭北麓,黄堵村前,亦称黄堵桥。全长34米,宽1.2米,五墩六孔,石墩条石板面,也是明崇祯年间方家祯捐资建造。清乾隆17年(1751)5月,方家祯曾孙、元孙复修。1941年,因抗日战争遭致破坏。1947年,由县府建设科配合西岳乡主持修复,后因部份石板毁没,改为钢筋混凝土桥板,系全县现存最完整的一座驿道桥梁。原有清乾隆17年重修碑记,被当地农民移为田间小桥板。
  古楼桥:位于现国道324线406K十600M的口厝村外,故又称口厝桥。全长20米,宽1.2米,三墩四孔,石墩条石板面,也是方家祯捐资建造,因无碑记,续修不详,后因抗日战争遭到破坏,至民国卅六年复修,1966年龙汾干线改道时,此桥拆除后重建,增长为32.2米,拓宽至7.2米,二墩三孔,石墩石拱,是永久性公路桥,仍称古楼桥。
  (二)通东山岛驿道古石桥:
  从古代的白泉铺(即现在上坑苗圃)至云头铺,再至陈平铺(八尺门),全程15公里,尾历史上通往往铜山(东山)邮传驿道。明清年代,建有人、马通行的步武、三脚寮两座驿道桥,总长30米许。步武桥位于马山村古道口,长10米许,一墩双孔,石墩条石板面,现已塌坏,残存桥墩桥板。三脚寮桥,位于大埔村通三脚寮村之间,长20米,宽1.2米,三墩四孔,石墩条石板面。该桥解放后重修,现为乡村及农耕简易路桥,日貌依然。两桥碑记皆废,始建、重修失考。
  (三)通平和古石桥:
  从镇城西门出发,至下河村前入车圩,经石梯岭入壶嗣;从下河村后石碑标明路上往马埔,过半地(半池)岭入小溪;路下经上河过福石青云桥入安厚等三线(古县道)进平和界。其中半地岭线,长35公里,古桥建没多在这道线上,依次排列为:镇城西门口,西门桥;孙坑村外,蜈蜞坑桥;南岭门下,暗港桥:下河村后、徐山道口,五板桥;在徐山岭下通庵仔岭,二板桥;贴贝城村口,贝城桥;马铺圩前,马铺客寮陂闸,系陂、桥两用的坝闸;在客寮村前,口村外,〓口桥等九座,总长70余米。其中贝城、马两座桥是较精工的桥梁。1987年,峰头水库封涵蓄水后,皆湮于库区。全线碑记尽废,只能从清代何子祥《蓉林笔抄》中,获悉客寮陂系乾隆年间何子祥族侄何晦如资建。
  (四)镇城主要古石桥:
  解放前的云陵镇城,没有大型石桥建筑,历史遗留下来的小石桥分布如次:镇城跨后汤村,有大人公桥;谢厝街至中秋脚街,有万寿桥,俗称顶石桥;新行街至石桥头,有新行桥,又叫下石桥;尼鼓街跨增广街,有尼鼓桥;东门楼口,有东门桥,即城濠桥;大路街口,有桥仔头桥;下港尾灶仔窑路口,有洋灰桥。
  清末漳江城关河段,泥沙淤积,滩池成埠,出现“新浮洲”。居民利用“新浮洲”滩地盖房,成为烧壳灰、加工酱汁、屠宰等小型地方工业和居住用地。为交通方便,在现蜜果厂路口增建水月楼桥;在太史公庙埕边,增建太史公桥;在鱼行街末段建鱼行桥;在现搬运公司前面,建木架结构的朴仔头桥。除水月楼、太史公、大人公、东门楼和鱼行桥,属单墩双孔、石墩条石板面外,其他均为单孔石桥,长4—6米左右。万寿桥、尼鼓桥都用40公分见方、长度55—6米的条石作桥石板。解放后,由于市政建设的拓展和路面的提高,水月楼、太史公、鱼行、朴仔头、洋灰、桥仔头等桥,都改为钢筋混凝土覆盖,有的覆盖后盖上住房,其他桥梁仍得到改造利用,作为交通路桥。
  (五)乡村有代表性古石桥:
  全县乡村小石桥星罗棋布。保存最完整者,首推位于峰外村竹溪江面的竹溪桥,习称竹港桥。竹溪独流汇海,桥前临海,潮汐涨落,水深浪大。桥长44米,净宽1.7米,六墩七孔,属条石墩、条石桥板面,桥孔跨径最大5.1米,最小4.1米,桥墩松木叠,条石砌筑,墩石大部份为2米长、40公分见方,浆砌而成。台墩中部长方形,两端呈尖形,尖距5米,以利排水。桥面条石5—6米长,均55公分见方,砌筑工整,桥边伴建竹溪亭,亭前竖建桥碑记三块。1953年,碑记拆为水利建设用石,故无法从碑记稽考始建年代,现只能根据传说,得知建于明代。万斤重的条石,是靠船载至桥下,待涨满潮后,组织人力支架墩上,其基建、重修详情待考。此桥横跨竹溪数百年,经受了无数次台风暴雨海浪袭击,虽在1955年两次洪水为患,倾塌两座桥墩,但当地群众立即抢修,到1988年12月,为发展农村公路网,竹港、峰外两村干群同心协力,县交通局派员进行技术指导,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利用日桥,桥面扩宽至桥墩两端“排水尖”,并浇注钢筋混凝土板,改造成为4.5米宽的乡村公路桥。
  二、现代的公路桥梁
  回顾我县的桥梁建筑,几经兴衰,从临时性木板桥发展到永久性的公路桥梁,这是交通建设事业的新发展。现在永久性的公路桥梁网络已在全县形成。兹将其演变发展过程以及现状记述如下:
  (一)民国明间的公路桥梁:
  民国十九至廿四年(1930—1935)期间,国民党云霄县政府在发起修建县辖区内的云浦、云诏、云东、云和等线公路时,曾建钢筋混凝土桥14座,长176延米,石桥1座,长13米,木桥33座,长294延米,共长483米,作为当时公路交通运输组带。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云霄县政府在民国卅年(1941)六月、十月,先后奉驻漳新编廿师和新预九师“彻底毁路断桥”的两道命令,把以上公路桥梁破坏殆尽。
  (二)建国后的公路桥梁:
  由于公路桥梁在抗战中被破坏,解放初,陆上交通运输全靠肩挑。1950年9月,国家建设龙汾干线支前公路,中共云霄县委、县府发动群众,动工兴建拓港、大埔等15座木架公路桥。1951年“五一”节全部竣工,保证了龙汾干线支前公路通车。1952年,继建双东线的大水堀、赤、岭、陈岱等三座公路木架桥。1952年末,云首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把代表要求修建世坂、南溪两座人行道桥的提案列为首要议案通过,翌年建成,从此结束了南北两路进城来往依靠摆渡的历史。1953年建成高塘大桥,全长175.5米,净宽4米,24孔,中孔20米宽为铁架通航孔,属双排架大型木桩木架公路桥。至1966年,龙汾干线改道后,才退为备用桥,后经三次大修,又因老化,于1983年改为人行桥,1984年遭洪灾损坏严重而停用。五十年代,我县还结合兴建云平支前公路,建设了后坑埔、车头、双溪、马铺桥和鹅豆、商店公路桥等,虽然均属木质结构,但在当时保证车辆通行和支前任务的完成,发挥了“先行官”的作用,是云宵公路桥梁建设的起步。
  1959年12月,省、地交通主管部门开始统一部署,提出大造石拱化、永久化桥梁,向改造和扩建永久性公路桥梁迈进。选择一批交通战线的技术骨干和积极分子,并组织我县基建力量,采取“先主干线后乡村公路,先重点后一般”的办法,分期分批建设。首先抓龙汾干线、双东线桥梁改造,把木架桥扩改为永久性公路桥,到1965年两线同时改造结束。1966年,又扩建了包括云霄大桥在内的盘陀岭至车站改线路段的石拱公路桥。特别是云霄大桥,长185.32米、净宽6米,两边人行道各0.75米,共13孔,从桥墩、桥梁到桥面,全部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六十年代,找县还改造、扩建了世坂、后坑埔、东风、鹅豆、商店和楼洋等30座共933.75延米长的永久性公路桥。
  七十年代初,县委、县府又组织交通、基建部门,充分利用建设“向东渠”的拱模拱架,大力建设乡村公路桥梁。全县改、扩建遍地开花。包括云平线宝洞、福石两座县道桥梁在内的糖厂一七里铺,后埔—泮坑,七里铺—水头,河溪—水晶坪,车圩—曲溪,坡下—金坑,马捕—桥头,枧河—大崘,石鼓—〓头,北江—南江,“双大”即大水堀—大山顶,峰头—大塘,柘林—三级站,马狮—杜塘,白狗洞—二级站,大埔—碗窑,佳园—大洞,世坂—磁窑,古楼—瓦坑,七里铺—莆中,马铺—乌石坑,世坂—楼洋,御史岭—益宝山,以及云城至峛屿的湖坵桥,大官线的九溪桥和下河大桥,均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共建公路桥梁59座,总长2168延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大加快了我县公路、桥梁建设速度。县委号召交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贫困乡村和沿海地区进行勘测,以“民办公助”形式,统一规划,分主次施工。下河大桥,是全县“民办公助”最大型公路桥,1974年10月先建2孔,跨径各21米,因为资金不足停建;1978年,下河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续建了3孔,跨径各26米,全长190米,于是年12月全部竣工通车。全县先后于1979年修建了中楼桥、山美桥闸(又称七口水闸);1980年修建杨美桥;1981年修建径口桥、径头桥、七桥、内龙桥,这一年,还新开通沿海的云霄至峛屿、山区的河溪至水晶坪两条主要线路;1982年修建石水桥、埔仔洋桥、梅林桥;1983年修建龙坑桥、水口桥、顿坑;1984年修建下城桥、石芹桥、梅林者桥;1986年兴建马狮桥、径头桥(桥墩水毁复修)、龙井桥、内龙桥;1987年修建岭脚桥;1988年修建竹树潭桥、上洋桥、竹溪桥、商学桥;1989年修建吉坂桥、瑞堂桥。至此,我县的公路桥梁网络日臻完善。
  截至1989年底,全县已建设永久性桥梁120座,总长4080.95延米。在现有553.76公里公路总里程中,平均每百公里公路有桥梁735.95米。
  在历经38个春秋的桥梁建没中,全县人民发挥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积极努力,做出贡献。全县各干线和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汽车、拖拉机畅通无阻,组成了纵横交错的公路、桥梁网络,实现了人民群众“条条大路通北京”的夙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三十几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加强了国防建设。

知识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本文记述了关于云霄县的文史资料,涉及抗旱斗争、移民安置、企业发展、民间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还包括了具体人物的传略,如方大利、许天爵等。此外,还收录了关于云霄县行政区划、水文、桥梁等方面的文章。摘要、关键词、分类号和人物传略等信息需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取,无法在给出的信息中进行具体生成。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子楚
责任者
陈元光
相关人物
张天维
相关人物
姚循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新店村
相关地名
莆美村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莆美镇
相关地名
会同镇
相关地名
西岳乡
相关地名
下河村
相关地名
云陵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猫狮桥
相关作品
树洞桥
相关作品
官津桥
相关作品
古楼桥
相关作品
竹溪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