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云霄抗旱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58
颗粒名称: 1963年云霄抗旱斗争
分类号: S423
页数: 9
页码: 1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63年云霄县发生特大干旱,导致严重的水源匮乏和农作物减产。县委和县人委组织了大规模的抗旱斗争,包括堵截漳江、蓄水灌溉、挖沟凿井等措施。全党全民总动员,各行各业积极参与抗旱工作。在艰苦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和奋斗者,他们战胜困难,保障了农民的粮食供应和人民生活的稳定。这次抗旱斗争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 抗旱斗争 干旱 灌溉

内容

1963年云霄县发生特大干旱。根据1952年至1961年水文记载:十年中,1至5月份平均降雨量为631毫米,而1963年同期平原和山区降雨量只有74毫米;沿海地区更少,只有44毫米,减少八至十五倍。1962年10月5日我县降雨35毫米后,直到1963年6月上旬整整八个月没有下过一次透雨。41公里长的漳江水干源涸。旱情之重、范围之广、时间之长为历史所罕见。
  当时全县有中、小型水库40处,没计蓄水量3059立米,至三月中旬,只剩下432立米。最大的杜塘水库容量是1500万立米,实际蓄水量只有70万立米。鉴于旱情严重,县委和县人委于3月26日发动万人堵截漳江,蓄水400万立米,及时灌溉水稻、花生、甘蔗、大豆、黄麻五种春种主要作物。至“谷雨”,旱情继续发展,溪、河、塘、沟渐次干涸。漳江秒流量不上一立米;“立夏”以后,漳江变成一片沙滩,不仅行人可以穿着鞋子徒步过江,而且自行车、手推车也可推拉而过;至“小满”,地面水基本用完,虎头潭等三个抽水机站,有二个站无水可抽,机器停止运转。5月20日,县委县人委再次发动万人在漳江各河段挖了“江中之江”,约2500米长,抽出江心地下水用于灌溉,发现水中碱度达0.2%,如里旱情继续发展,再挖地下水也不顶用了。幸亏6月上旬,陆续下了小雨,至6月11日,雨量渐大,至14日暴雨235毫米,漳江蓄水开始决口,持续250天的大旱终告解除。
  在严重干旱的日子里,全党全民总动员,顽强战斗,出现了“天旱地不旱,草黄禾不黄,旱天不旱市,乐业又安居”的奇迹。
  当旱象一露头,县委就发出了“防旱抗旱”的号召,要求各地做好防旱、抗旱的思想、组织和物质准备,抓紧抽水、蓄水、合理用水;加速岁修工程的整修配套工作;并责成水电部门召开各抽水机站干部会议:及早维修排灌机械和疏浚渠道。扭转“清明等”、“谷雨争”、“立夏急”、“小满灰心丧气”等对待旱情的不正确态度,力争适时、偏早、按质按量地完成春种春播任务。
  “春节”以后,县直机关大批领导干部下乡驻社、驻队,进一步掀起备耕抗旱热潮。3月,重点发动抢种甘蔗、大豆、花生,尔后全力投入抗旱插秧.4月,旱情继续发展,有九个公社、一个农场先后在漳江上游及其支流:莆中、马舖、枧河、新林、安吉、和平农场等河段,拦江459处,引水灌溉。全县兴修大小水利工程5032处,掘溪、港、塘、窟1953处,新开田头窟3765处、水井1251眼。山区六个公社还架设了“引水竹笕”2440处。人们可以看到,五六丈、七八丈、以至十来丈深的涧壑中之水,爬上山坡、跨越崖谷,沿着三里、五里、十多里的渠道,奔流灌溉。
  为配合各地拦江堵水、挖沟凿井、开辟水源,县委发动有关部门组织供应抗旱工具。全县抽水机由57台、877匹马力,增至159台、2569匹马力,水车由1204架增至2004架,绞桶、戽斗几万件,吊桶1260个,大大加强了抗旱能力。
  全县用于抗旱费用达84万多元,其中国家投资34.6万元、银行贷款12.5万元,两项合计占抗旱费用总额的70%强。充分体现以农业为基础的总方针在我县得到切实贯彻。
  由于全党全民全力以赴投入抗旱斗争,到5月上旬,全县春种五大作物完成124299亩。其中甘蔗完成12133亩。超计划7.5%;大豆4492亩、超19%;花生12649亩、超15%;早稻88661,占计划80%;黄麻、地瓜、杂粮完成6184亩。真是“年逢奇旱,人创奇功,地现奇迹”!
  在抗击特大干旱的斗争中,我县各条战线涌现了许多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人和事:
  万人堵溪这一天,县委副书记刘景和亲自指挥战斗。
  万人挖江这一天,刚从福州学习归来的县委第一书记张全金,完全不顾旅途中暑,头痛鼻衄,直奔工地指挥作战。
  在那艰苦斗争的日子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架朱红色的轻便摩托车来往奔驰。坐在车上的就是县长沈文福。他,数月来如一日,指挥全县抗旱战斗。五月下旬,漳江下游干涸,向来靠抽漳江水灌溉的“丁仔洋”田,正处在扬花吐穗阶段,一断水就将颗粒无收。沈县长不辞辛劳,从城关至下河、上河,沿漳江两岸召开会议协商让水20万立米支援“丁仔洋”。
  陈岱公社竹港大队长林来成,双目失明,坚持抗旱廿六天不下火线。社员劝他休息,他摇摇头说:“我双目失明,写字绣花不行;抗旱、车水可做得来!”
  车圩公社仙石大队党支书张天海,是个老游击队员,当年光荣负伤跛了脚,在抗旱斗争中,他独脚坚持戽水六天六夜。社员反映:“拐子都这样拼命,我们骨头再痛也得干!”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人,群众编了一首顺口溜:
  竹港林来成,双目已失明。
  坚持廿六日,车水没有停。
  仙石张天海,是个独脚跛(土音摆)。
  戽水六昼夜,抗旱干劲大。
  两个党的好干部,四乡落里齐呵老(称赞)。
  社员群众受感动,下定决心拼力做。
  城关享堂大队在云霄糖厂支援下,自建四级提水工程。他们苦战一个多月,花了二千多工,一万多元,越过三四座山头,穿过二处公路,把漳江水引到八卦山麓的马坑和提督洋地区,抢插600多亩早稻。
  上坑大队从春分开始堵溪到6月3日踏车二个多月,水车由六架增至四十二架;车水上山从一盘至十一盘,抢种早稻614亩,完成计划92%。
  大埔出动三千多人次,在田头挖井182眼,沿着山涧撬石,在五条已经干涸的河床上开沙渠,使1250多亩龟裂的稻田得到灌溉。
  大坂村出现了很多连夜开的“夫妻井”、“兄弟井”、“婆媳井”,保证了早稻、地瓜和菜地的灌溉。
  位于高山之上的三星大队因地制宜,采用竹笕引水抢插早稻,每天还出动社员60余人挑水保苗。
  陈岱、峰外大队团员、青年以雷锋为榜样,站在抗旱斗争的最前列,深入田间广找“水源”,挖出地下水176处,抢种大豆、花生747亩、插秧296亩。
  菜埔大队妇女队长黄英娇怀孕数月,不顾困难,手执洋镐和十个女社员勘察地下水。在米管泉地方找到一处地下水,每天可以灌溉三亩;二天内再挖石泉九处,扩广大灌溉十八亩。她们发出豪言壮语:“妇女挖泉逞英豪,不让须眉占鳌头!”
  常山农场第六管理区三个归侨青年,在银坑挖地下水,锄头用不上,用手挖,从早晨挖到中午;归侨青年林学士、张光旭和电厂副厂长张九坚守岗位,开动抽水机,不休息不看电影、争分夺妙,坚持抗旱。
  大旱年头,在旧社会就意味着一起又一起的争水纠纷将会发生,甚至酿成械斗。可是在新社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集体优越性,劳动人民一家亲,到处发扬让水、送水、互相支援、加强协作的共产主义风格。
  菜埔公社乌石大队,在完成早稻种植任务的同时,尽力帮助新埔、东车大队抢种近百亩的“友谊田”。
  竹塔、白塔、佳洲和莆美、中柱等大队有4000多亩田地缺水,想开一条水渠引漳江水灌溉,但这条水渠必须经过双溪口大队的山墩洋心那片最好的“米瓮”田,因而不敢开口。双溪口大队闻知此事,出动社员一百多人花了九百多工,挖出一条长达1500米、宽4米的引水渠,让漳江水顺利地流到竹塔等大队。
  菜埔大队把抽水、碾米两用的抽水机借给下楼、西林两个生产队,抽水灌田340亩;下楼、西林则组织200多个劳力协助菜埔堵溪拦江,把溪洲80多亩农地改为水田。
  东厦公社荷步村慨然放出内石空水库的水支援浯田、塘后扩大灌2345亩。
  马舖公社车墩大队黄歧山村安仔角片有二十多亩水田断水,想从上游的石陂大队引水灌溉,可就不敢破五关:(一)、“王公庙神”关;(二)、“蔡妈神”关;(三)“自留地”关;(四)、“猪母石”关;(五)“庵龙角”关。石陂大队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派出劳力带头破“关”引水,百年“冤家”,成为“亲家”。
  在县委领导下,各行各业掀起支援抗旱斗争热潮:
  云霄糖厂派出副厂长一人,技术副主任二人,技工60人到五级抽水工地,安装48台抽水机;另安排一部分人负责八个公社抽水机的安装和维修。还为近邻下河、上河、世坂、菜埔、船场、享堂、山尾、虎头潭等地及时安装抽水机12台。凡是工程、工地需要的器材,糖厂办得到的就尽量供给。还组织70人的突击队支援享堂大队挖水沟346.4米。工人们争先拣最困难、最繁重的活干,手掌起泡出血也不下火线。
  县手工业管理局集中主要行业突击大修大制抗旱工具。他们原来生产抗旱工具的行业只三个,另外组织八个行业赶制水车、绞桶、戽斗、锯木机;并组织人员下乡修理旧水车、搭配锄头及其他抗旱工具。
  水车社,日夜加班,工效提高一倍。农具社加班突击赶制水车叶。木桶社发扬协作精神,日产“狗骨”300支,支援水车套。在兄弟社密切配合下,水车日产量由一架增至十架、廿多架,破历史最高记录;价格由每架158元降至96元。
  大铁社组织38人、17个炉(占总炉数的85%)分赴全县12个公社为农民搭修锄头、打制锄头楔子。
  上坑大队在城关有30万斤大路粪,本来打算用船运回;可是因漳江已经堵截,需改由陆运;但因抗旱劳力安排不过来,搬运公司得知情况,立即挤出劳力48人、车辆20辆,在四天之内把粪运到上坑,使百多亩水田施足基肥,不插白水秧。
  卫生部门配合几处抗旱紧急工程,组织三支巡回医疗队:一队参加堵溪、挖溪;一队支援五级抽水工程;一队前往旱情最严重的陈岱、峛屿等沿海社队巡回防护救治。由于旱情严重,天气酷热,农村发生麻疹,卫生部门及时组织防治,迅速扑灭了疾病的蔓延,确保人民身体的健康和抗旱大军兵强马壮。
  1963年的奇旱为历史所仅见;但市场繁荣、物资丰富、物价平稳,人民生活安定,城关居民食粮供应定量标准不但不减少反而略有增加。副食品除卷烟、食糖仍按计划供应外,余者全部敞开,价格逐步下降。农贸市场米价每斤由0.75元跌至0.35元;猪肉每斤由2.50元跌至1.55元,鲜鱼每斤由2.20元下降至0.80元。这一切,今天回顾起来似乎是奇迹,其实说奇也不奇,作为亲历者的我,发自心声的结论是:有党的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知识出处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雲霄文史資料第十辑(总第十四辑)》

本文记述了关于云霄县的文史资料,涉及抗旱斗争、移民安置、企业发展、民间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还包括了具体人物的传略,如方大利、许天爵等。此外,还收录了关于云霄县行政区划、水文、桥梁等方面的文章。摘要、关键词、分类号和人物传略等信息需要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取,无法在给出的信息中进行具体生成。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文涛
责任者
雷锋
相关人物
黄英娇
相关人物
张光旭
相关人物
张九
相关人物
林学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云霄糖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漳江街道
相关地名
虎头潭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