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潮剧在云霄的发展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43
颗粒名称:
潮剧在云霄的发展史话
分类号:
J825
页数:
9
页码:
66-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云霄县潮剧的起源、发展和复兴,突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潮剧在云霄县的兴衰和复苏过程。
关键词:
潮剧
发展史
云霄县
内容
潮剧形成于明代中叶,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广东、福建的重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泰国、柬埔寨、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其他有华侨居住的国家。
我县流行潮剧相沿已久。虽然明中叶至清初阶段,目前尚未找到足够的文字记载资料,但从清光绪年间(约1903年前后)至民国时期,我县潮剧艺坛,确已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了。当时云霄地面,已有潮剧六大班,即:佳兜方老海的三春香班、阳下方红仰的源春香班、城关丁秋脚方渥金的寿楼春班、下坂张浩然的怡正兴班、下云张永胜的永正兴班和荷步周三民的宝梨兴班。除六大班外,还有城乡各处的“合笼班”、曲馆和业余剧社。所谓“合笼班”,是因用竹编篾笼做戏箱而得名;又因其人数较少,也有人称为“七脚戏”。这一类的小型戏班,主要有大坑的安然班、大坪头的阿长班(阿长原是寿楼春旦角,广东饶平人,后与丈夫同到大坪头,组织一个“合笼班”)、下坂的“稻桶班”(据说因曾用稻桶盛服装、道具而得名),以及下云乡的下云小班等。曲馆也称儒家剧社,由一些喜爱潮乐的人组成,先是以演奏潮乐为主,后也招收演员,聘请导演,逐步由坐唱发展为登台表演。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有城关下港尾的老振笙香(即进德社)、老乐天香(因其戏箱都画一只老鼠,群众习惯叫“老鼠间”)、溪美的玉霞兴(因在其馆址外墙上画一个大留声机,人们又叫它做“老机器”)、馆仔前和农村的菜埔、大瓯、荷步等地,也有类似的曲馆。业余剧社多在沿海和山区,如峛屿、竹港、上坂等地,都有农民自己组织的业余剧社。
六大班的人数,多在五、六十人以上,属职业戏剧团体。其活动范围南至潮汕,北至龙岩,以及我县附近的诏安、东山、漳浦、南靖、平和等县。三春、源春多在潮汕演出,当时闽、粤陆路交通不便,常从城关、阳下下水,乘船南下,一去经年。“合笼班”人数少,篾笼可用肩挑,运输轻便,戏金较低,适合山区、小乡村需要,经常翻山越岭,奔走于云、和、浦一带山区。农民称之为“飞天戏”。曲馆和业余剧社,多于酬神社日、逢年过节时就地活动,形式上有坐唱、“营艺”(有人叫扮土戏,分棚仔艺和踩高跷);也有就近乡村搭台演出的。上坂业余剧社,地处乌山腹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乌山成了闽南革命根据地,业余剧社常为根据地群众和游击队演出。一九三七年游击队在水晶坪会师,业余剧社专为红军战士演了几台潮剧。群众称之为 “红军戏”。
六大班创办的时间,有的已无法稽考。如三春香,原系中柱村人办的“乌笼三胜”(办于何时,已无从查考),是“大白字”;到方老海手内才改为“小白字”,并更名三春香(云霄称潮剧童龄班为‘小白字’,成年班为‘大白字’)。源春香原名明源春,何人何时所创办,也不得而知。这些大班的“戏爹”(即班主)大都经历了二、三代人,如寿楼春原名玉寿春,乃方渥金手头创办,传给儿子方裕,方裕再传与儿子方德。又如怡正兴买过八期演员,每期七年八个月。这样也就有数十年时间了。
六大班的演员,多数买自潮汕和邻近各县。如三春香的朱梨老生是潮州人。东陂旦是东山东陂人。寿楼春的南香旦是诏安四都人。阿长旦是饶平人。怡正兴的小生郭俊辉姐弟是饶平柘林人。三春、源春演员的组成,与同时期广东潮剧大班三正顺等极相似,即清一色是童龄男演员。当时闽粤潮剧界,公认福建潮剧有“个半戏爹”(意指内行够格的班主)。其中的一个便是指方老海。这也说明当时云霄潮剧发展的大体水平。不少解放后在潮剧界享有一定声望的名老艺人,当时也多曾在云霄一些戏曲团体工作过。如广东潮剧院一团的头手弦陈华(即陈仙花,东山人),曾在三春香当头弦。现汕头戏曲学校江泉老师和已故的黄凤兴老师,都曾在进德社、怡正兴教过戏。现广东潮剧院二团导演黄炎槐(国桢),曾在进德社任导演。名震闽粤潮剧界的揭阳乌辫先生也曾在玉霞兴教过戏。潮剧花脸行当素负盛名,原县潮剧团已故的花脸吴县师父(诏安梅州人),就曾在永正兴和怡正兴当过老生和花脸角色。
从上所述,我们可看到当时我县潮剧的盛况。那时候的云霄,就已是演必潮剧、唱必潮曲、听必潮音、奏必潮乐,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潮剧地区了。潮剧为什么能够成为云霄的流行剧种?云霄群众为什么特别喜爱潮剧?我认为这跟语言、地理、经济、以及风俗习惯诸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先提一下潮剧的渊源问题,最简单地说,潮剧就是南戏在粤东、闽南的地方化。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浙江及东南沿海一带,用南方曲调演唱的戏曲。到了元末、明初,南戏从温州杂剧发展到了有海盐、弋阳、余姚、昆山、潮泉等五大地方声腔。地方声腔的形成,使地方剧种应运而生。潮剧就是从五大声腔中的潮泉腔派生出来的。潮泉腔,‘潮’指的就是潮州,‘泉’指的就是泉州,这是因为潮、泉同属闽南语系,故可以合腔。潮泉腔巳发现的最早剧本,是明嘉靖丙寅年(1566)的重刻本《荔镜记》,全称叫《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此剧有二本,一本流存英国牛津大学,一本存于日本。同时期的还靖《潮调金花女》和《苏六娘》等。潮泉腔随着年代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在泉州一带则形成为“梨园”、“高甲”;在厦门、漳州、台湾则形成为“歌仔戏”,以后再发展为芗剧;在云霄以下至粤东一带,则形成为“潮剧”。
云霄地处闽粤交通要冲,为潮泉来往必经之地。早在隋唐时代,这里就是属于泉潮区辖内的一个重镇。公元687年(唐嗣圣三年)陈元光奏准建郡治于云霄,因地临漳江而取名漳州郡,以控制泉潮区。其建燕翼宫落成诗即有“泉潮天万里,一镇屹中天”之句。如果再往上溯,汉时云霄一带地方,曾一度划归揭阳县属。
因地理的毗连,历代以来,云、潮两地人民,不但经济上交往频繁,其他方面也都息息相关。所以云霄群众特别喜爱潮剧,潮剧亦就成为流行云霄的地方剧种了。
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机轰炸云霄。不久,潮汕沦陷,大批难民拥入我县。一时风声鹤唳,人心惶惶,闽粤交通阻断。民国三十二年(1943)云霄遭受旱灾,霍乱瘟疫接踵而至。当时农村贫困,商业凋零。三春、源春、寿楼春、宝梨兴相继垮台。三春从龙岩演出回云,途经平和南胜,因经济拮据,无力支撑,便就地卖与平和官绅陈玉林。永正兴在漳浦峙头演出,经海路欲住旧镇、下美,至石矾塔外遇风翻船,二十多个演员惨遭不幸,就此一蹶不振而散班。怡正兴虽称经济实力较厚,也终因旱情严重,一时难支,同年二月在马舖客寮演出最后一场《孟丽君》后,宣布“额头“(指头弦、司鼓、主要演员等)暂自归家谋生,其他演职员同到下坂戏爹家,种田度活;同年七月,不得不与玉霞兴合并,坚持持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终于卖给漳浦县警察局长张怀三(云霄莆美人),改名中正兴。因此事是由探警张太监出面办的,所以有人叫它“太监班”。至此,云霄潮剧六大班已荡然无存。
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经济崩溃,随着六大班的垮台,各地的“合笼班”、曲馆和业余剧社,也纷纷散伙。至1948年前后,全县只剩下奄奄一急的进德社和“老鼠间”二个曲馆。
1949年云霄解放,潮剧获得了新生。许多曲馆、业余剧社,渐渐恢复了活动。1952年,县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文教科长李晓山担任主任委员;团结和动员了广大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戏剧工作者和民间艺人,以进德社和“老鼠间”为墓础,进行了以“改人、改戏、改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戏剧改革工作;成立了县级专业剧团——云霄县新潮潮剧团。在党和人民政府正确领导下,新潮潮剧团革除了旧戏班的种种恶习,荡涤了旧剧目、旧舞台的污泥浊水,排演了《陈胜王》、《李闯王》、《海上渔歌》、《种柑记》等新型剧目;深入农村、山区、老区演出;以新文艺工作者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一扫旧社会那种认为演戏是“下九流”、“无舍世,生子生孙去做戏”的封建传统观念。戏剧改革在群众中震动很大。新潮潮剧团成立后,群众都称它为“剧改”。直至三十年后的今天,群众对县潮剧团仍然用这个称呼。足见戏剧改革之深入人心。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双百方针的贯彻,云霄潮剧生机勃勃。城乡业余潮剧团有如雨后春荀,东起浯田、荷步;西至半坑、上坂;南自礁美、陈岱;北迄杨美、圆峰,纷纷办起业余潮剧团。许多厂、社、街道,如搬运、建筑、南阳街、溪美街,都先后办起职工、居民业余潮剧团。据笔者所知,在1957年前后的全盛时期,全县业余潮剧团曾达到七十多个。在当时不上二十万人口的一个小县份,而有这样众多的业余潮剧团,确是罕见罕闻的。这也就可见云霄人民对潮剧这一剧种的喜爱程度了。1960年,县还筹办了潮剧艺校,为本县潮剧培养造就人才,使云霄潮剧的发展、提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年浩劫期间,文艺界首当其冲,县潮剧团导演、主要演员挨了批斗,单位被撤销,演职员被遣送下乡插队落户。业余剧团也一个不留。潮曲、潮乐被视为“靡靡之音”、“亡党亡国之调”。最具潮乐特色的头手弦、深波(一种大锣)被当成怪物去“改造”。潮剧竟然成为一种禁忌。
冬尽春来。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云霄潮剧再次获得新生。县潮剧团恢复建制,调回、收回一批老艺人、老演员,招收一批新学员,采取传带帮办法,一面恢复演出,一面抓紧培训接班人。1977年底,剧团恢复后的第一个剧目《百岁挂帅》与久别潮剧的广大观众见了面。云霄地面又敲响了潮音大锣鼓。
在党的三中全会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云霄潮剧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县潮剧团从规模、设备和人才的培养、艺术质量的提高等各方面,都已达到或超过了1966年前的水平。四年多来创作、改编、移植了十二个大型剧目。在本县、本地区和远至广东汕头地区的海、陆丰的广大农村和城市,演出一千一百多场,收入四十余万元。1981年,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宝镜篇》,参加地区、省创作剧目调演,得到省内外代表好评,並获得剧本奖,演员奖和演出奖。
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县农村业余潮剧团,已有四十多个陆续恢复了活动;在设备和演出质量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经常深入本县和漳浦、平和等地的沿海和边远山区、老区演出,为适应闽南地区广大潮剧观众的文化生活需要而增添声色。
展望未来,云霄潮剧这朵花,必将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光辉灿烂!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记述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以及一些相关的革命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展示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耀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