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炸炮”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33
颗粒名称: “土炸炮”的故事
分类号: K264
页数: 4
页码: 16-19
摘要: 本文讲述了在闽南革命时期,“土炸炮”这一群众智慧的结晶在乌山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中的重要角色。文章详细描述了“土炸炮”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以及它在打击敌人、保卫基点群众和游击队力量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土炸炮 战斗故事 云霄县

内容

“土炸炮”,在闽南坚持游击战争的老同志心中,是一件难以忘怀的东西。它是同志们在武器弹药极其缺乏的环境里,集中群众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早在一九三四年红三团活动时期,“土炸炮”就曾经在平和、漳浦、南靖一带的白云山区显过身手。到红三团改编成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时,它暂时没有被使用;但制造的方法和它的威力,尚留在老区群众的记忆中。
  抗日胜利,闽南党组织在诏安、南靖一带扩大,开辟了新区。国民党反动派抽调重兵,在纵横数十里的乌山一带布下了包围圈,不分日夜,大股小股上山搜索,妄图消灭乌山绝顶上的闽南地委机关和留守的游击队。
  敌人的凶焰需要打下去,要不然,山上基点的群众和我们的部队都会有绝粮的危险,甚至可能遭到敌人的袭击。在这种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同志们想起红三团使用过的“土炸炮”和报纸上报道的东北抗日游击队的“地雷”。大家有空就学着制造。第一次制造成功的,起名为“土地雷”。起爆装置是用火柴盒两边的药膜夹上几根火柴制成的,尾端牵引一条细绳。同志们把“土地雷”埋在敌人搜山时必经的要道上。拉绳子的同志隐蔽在附近的山洞里。敌人来到,绳子一拉,“土地雷”爆炸。敌人吓破了胆。从此,搜山的次数减少了。
  第二步,地委决定重点歼敌,打破“围剿”。但摆在眼前的困难,仍然是武器弹药不足。“土地雷”只能用于防守,不便携带;里面只放碎玻璃,杀伤力不大。同志们找基点的群众来研究,决定用犁头碎铁代替玻璃碎,而且把火药装在洋铁罐里。罐外扎上铅线,行军时可以提在手上。这就是“土炸炮”。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乌山顶上天气严寒。同志们不顾一切,赶制了六十多个“土炸炮”。二十六日夜晚,负责同志开会动员:“同志们,我们为着保卫基点群众的利益,保存自己队伍的力量,必须全力重点歼敌,打玻“围剿’。现在机会已经来到……”。负责同志介绍了敌人的动态,决定当晚出发伏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短短的几分钟里,突击队组成了。大家带着“土炸炮”,摸黑下山。
  “土炸炮”不能与硬的东西碰撞;一碰,就可能炸开。那天夜里,每人都带两枚“土炸炮”,小心翼翼地在山岩的羊肠小道上摸黑前进。在夜行军中倘遇跌倒的时侯,拿着“土炸炮”的手总要高高举着,才免发生爆炸的危险。
  列了水晶坪坪坑目的地,队伍在一段预先选定的山路上布置了埋伏。
  天亮了,太阳刚在远处的山头上露面。站在高处的瞭望哨发出了暗号。前来搜山的敌人肩着机关枪,挑着弹药,已经在视线所及的山中小径上出现了。同志们作好了战斗的准备。
  等着,等着,敌人粗野的谈笑和沉重的脚步声乱了一阵,突然静了下来。原来他们在我们队伍的埋伏圈附近坐下休息了。
  “轰隆隆———”跟着指挥员的笛子声,六十多枚“土炸炮”齐发。硝烟、火药味弥漫着天空。三十多名勇士象猛虎一样扑上前去,从敌人手里抢下了三挺机关枪,而且掉转枪口向残敌猛烈扫射。这次战斗全歼伪保安团一个中队和一个随行的大队部,俘获大队副一名、排长三名、士兵三十余名,缴获弹药、文件和行李甚多。
  战斗结束,同志们为丰硕的战果而欢呼。他们特别高兴的是,一下缴获了三挺机关枪。大家围观、抚摸着这亮晶晶的像伙。在十多年的战斗中,我们吃机关枪的亏太大了,谁都巴望着有一天也能得到这个“张开两腿”的东西。今天,就是今天,战士们以自己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敢,换来的不是一挺而是三挺机关枪。大伙儿怎么不欢天喜地呢!
  “机关枪,
  机关枪,
  今天倒转枪口打老蒋。
  无论捷克式能打二五响,
  或是格拉利可打二十响,
  全世界无产阶级
  才是你的亲生娘。
  俗语说:“吃果拜树头,
  不可忘恩负义打爹娘!’
  擦干净,
  上战场,
  瞄准蒋匪把火力扬,
  〓、〓、〓……
  机关枪,
  机关枪!”
  地委卢叨同志兴奋之余,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来纪念这次战斗。
  从此后,“土炸炮”逐步有改进,用得更广泛。愚蠢的敌人,只知道红军有个东西好厉害,却不知道这东西究竟为何物。
  (转载自《厦门日报》第三版,1951年7月23日)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二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二辑》

本书记述乌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以及一些相关的革命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展示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钱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机关枪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