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地方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25
颗粒名称: 云霄地方史略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3
页码: 105-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县的地方史,其中包括了疆域沿革、名称由来、城堡名跡等。
关键词: 云霄县 地方史

内容

疆域沿革
  云霄这个地方,据《禹贡》所载,属于扬州地域。周时属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汉时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建安郡;六朝属晋安郡,为绥安县,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强盛时,统治江、浙、闽一带。战国末期,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封勾践的孙子驺无诸于福建,为闽越郡长,他的领地为闽中郡。到了诸侯叛秦时,驺无诸率部属,跟鄱阳令吴芮会同诸侯灭秦,以后又帮助刘邦击败项羽。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封驺无诸为闽越王,领闽中故地,建都於冶(今闽侯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郢(无诸之后)发兵攻南粤(广东),南粤王派遣使者往奏汉天子。汉武帝随即命令王恢、韩安国为将军,率兵击闽。兵未过岭,郢发兵拒险。郢有个弟日余善与宗族密议:“王擅自发兵,没有经过请准,所以天子来讨伐。汉兵多且强,即使初次交锋,侥幸取胜,越来越多,必致灭国为止。不如杀王来向天子认罪,天子罢兵,国就得到安全。假使天子不接受投降,我们才奋力抗战,战而不胜,就逃亡入海。”宗族皆同意,以鏦矛刺杀郢,将郢的首级献给王恢。王恢即将首级传送京师,並通知韩安国暂停进军。汉武帝下令罢兵,封无诸孙丑为闽越繇王,奉闽越祭祀(注一)。余善因杀郢立功,威信很高,人民多归附他,便自立为王。丑不能管。汉武帝就封余薄为东越王,另建都于泉山(今泉州地区)。(注二)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粤丞相吕嘉等叛变,杀汉使者和南粤王与王后。余善上书,请求出兵八千跟楼船将军进攻吕嘉等,兵至揭阳,观望不进,借口有飓风被阻,而暗中与吕嘉交结。后来汉兵攻破番禺,南粤平定,楼船将军杨仆请乘机进军诛杀余善。汉武帝因士卒劳倦,不许,令留军豫章、梅岭一带以待命。
  元鼎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余善得悉楼船将军请诛和汉兵留境的消息,计划先发制人,就起兵叛汉,自称武帝。刻玉玺,假符命,欺骗民众。封部将驺力为吞汉将军,进兵白沙、武林,袭击汉军。汉军初次交锋失利,三位校尉被杀。朱贾臣那时任丞相长史、奏请发兵讨伐,由海路进军,陈舟南行,直指泉山,可灭东越。汉武帝乃派遣横海将军韩说、楼船将军扬仆、中尉王温舒、越侯为戈船下濑将军,大举讨伐。余善力不能支,被迫迁都,转移到泉山以南五百里地方,固,守蒲葵关(注三)。命吞汉将军驺力屯兵云霄山麓,后人因号该山为将军山。
  余善兵败之后,汉武帝以东越地险阻而民多悍,屡次反覆,下令军吏将全部居民迁徙处置於江淮之间,东越地区成为“瓯脱”地带(注四),畲族人逐步移住。
  六朝的宋沈怀远次绥安诗,对这段历史写得很清楚,附录如下:
  负衅观良时,宽恩荷明牧。
  叨乘使者传,来按荒人狱。
  闽方信阻狭,兹地亦丰沃。
  苍山缭万寻,涨海涵千谷。
  高秋桂尚荣,隆冬泉更燠。
  在昔汉世宗,开疆穷所欲。
  余善既辞师,建德乃伐木。
  番禺既灰烬,冶南亦淪复。
  至今遗父老,能言古风俗。
  阴崖猿昼啸,阳亩秔初熟。
  稚子练葛衣,樵人薜萝屋。
  矜尔为生微,诲予从不辱。
  后汉建安初(公元186年),始於闽越南部设侯官、建安等五县,属会稽郡。那时土旷民稀,数百里才有一处的城闽聚落。
  三国时,吴国统治长江以南地区,势力向南伸展,这里汉人逐渐增加。
  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晋安郡(今泉州),统八县,绥安是其中之一。当时云霄地区名“安仁乡”,属绥安县,一直到了隋朝,才废绥安县并入龙溪县。
  从周至汉约一千年,云霄实际上是个尚未开化,少数民族杂居的边僻地区。
  唐总章二年(公元668年),4安境内畲族人聚众暴动。唐高宗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兵戡乱。诏日:“泉潮据闽广之交,岭南为蛮獠之薮,玉钤卫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刚果有为,谋猷克慎,其进尔朝议大夫,总岭南行军总管事,挂新铸印符,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三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相视山源,开屯建堡,靖寇患於炎荒,奠皇恩于绝域,筮辰佥吉,明发斯征。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斯誓斯言,爱及苗裔,尔往钦哉!”陈政奉诏召南征,远道行军,备极疲劳。畲族武装,群起抵抗,唐兵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奏请增兵。唐高宗再命政兄陈敏、陈敷,领军校五十八姓,尽室南来。敏、敷不幸于中途患病身亡,母太夫人魏氏(注五)代领援兵。魏氏智勇兼全,顺利进军,与陈政会师,收复“绥安”,直捣“西林”。畲族余众向山险地区溃散。西林两溪(西溪北溪)汇流,清浊成章,魏太夫人进军渡溪时,对左右说:“此水有如上党清漳”。后来,这条溪就叫“漳江”。
  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殁。武后命其子元光袭职,葬陈政于云霄山。元光继承其父的遗志,扫荡残余叛乱分子。相视地理形势,设立行台,按时巡逻,使千里无桴鼓之声。当陈政初入云霄,部署兵防,没有三个营盘:上营在鹤坑(即今岳坑),中营在西林,下营在修竹里(即今演武亭村附近),並建家于火田。元光一仍旧制,在火田屯垦,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后人名其拦溪水坝叫做“军陂”。(附录:火田李氏宗祠联文:(卫国屯军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
  嗣圣三年(公元687年),元光上奏,以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职方久废,学校不兴,请建州县,以孚治教。中宗以元光父子,久牧兹土,威望兼孚,诏准即屯所置郡,令元光兼秩领郡,给告身。元光建州治于西林,以江名州,是为漳州,领漳浦、怀恩二县。漳浦附州为县,怀恩置在漳水之南(今诏安地区),並以云霄山为镇山。浦志载这段期间的情况说:“由是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江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于此可见陈元光的政绩。后代群众出自对陈元光的景仰,尊为“开漳圣王”,确实有来由的。
  景云二年冬(公元771年)陈元光葬祖母魏氏于半径山,方庐墓(注六)。畲族首领雷万兴与苗自成之子,纠党叛乱,猝抵岳山。元光闻报,率轻骑迎敌,于拜岳山遇伏,为畲将蓝奉高所杀,子珦继领州任。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西林疫流行,陈珦向徙州治于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关),县随州移(这时的云霄已不是漳州,而是漳浦县的一个属镇了)。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6年),废怀恩并入漳浦。设漳浦驿於古楼村(又名古楼驿)(注七)。宋时,驿署移安仁乡的浦东里(即今本县城关),驻西尉,叫临水驿。
  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设云霄舖,驻舖军。(时云霄境内共设四舖:“火田”“白泉”“径心”“云霄”)
  元时设立云霄驿,驻驿丞,署地在今北门望安山下,故该山亦称“驿后山”。
  明朝仍旧设“云霄驿”,属漳浦县。驻“海防同知”,当时已通称为“云霄镇”。(明刘庭芥《议云霄镇事记》:“云霄故漳浦一巨镇也”)。没“河口汛”于高塘村,驻汛卒以防倭寇。
  清顺治间(约公元1645年)裁驿丞,改云霄镇,驻总兵官,继没参将一员。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设云霄巡检司,辖六都三十二保。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割铜山、东坑尾二保归诏安县。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移驻漳浦县丞于云霄镇。
  庆三年,(公元1798年)割平和廿五保,诏安二保,并巡检司原辖地,合计五十七保,设云霄抚民厅。
  五十七保:荷步 荷西 佳溪 竹塔 青油 梅安
  峛屿 江头 礁尾 陈埭 盘石 前图 莆美
  中山 镇东 镇城 镇西 镇南 镇田 溪美
  宫前 新福 广庆 后汤 南陂 后坪 上坂
  吉田 古楼 高广 何地 马舖 龙坑 峰头
  上河 下河 员峰 大坑 高地 山前 佳栋
  东车 孙坑 象坑 船场 洋下 白塔 下坛
  南山 赤罗 十二牌 呈奇岭 和瑞塘 世坂
  岳坑 下坂 西林
  (上列皆系日名,及今已多变更,为便稽古,姑有之。)
  云霄厅辖界。东南乌里广八十三里,东北乌里纵九十里,东至漳浦界埔上四十里,西至平和县界石梯岭四十里,南至诏安县梅州四十里,西至平和县界南胜三十里,东南至诏安县长田三十五里,东北至漳浦县界盘陀岭顶四十五里,西北至平和县界半地岭脚五十里。
  从唐到清一千多年,生产发展,社会安定,逐步形成一个富庶的地区。但体制未定,或驿或镇或厅,还不算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经全县绅商学各界呈请民政司准改厅为县,辖区仍日。
  民国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936年——1945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乡、保名称,几经改变附表如下。
  解放后,诏安县划竹港乡;平和县划仙石、坡下、梅林等三乡归云霄辖境。
  名称由来
  云霄位于福建省南部,在东经117°15’北纬24°01’之间,历史悠久,地名代有变更。
  唐嗣圣三年(公元677年),陈元光奉诏建置漳州郡于西林,以云霄山(注一)为镇山,(注二)实为我县地方命名的由来。
  元光积功累升,兼秩赐宅,在安仁乡(注三)修竹里(注四)建燕翼宫。落成之日赋诗二首:
  其一
  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
  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
  环堂巍嶽秀,带砺大江雄。
  轮奐云霄望,晶华日月通。
  凌烟乔木茂,献宝介圭崇。
  昆俊歌常棣,民和教即戎。
  俨醴廷张老,开睛礼吕蒙,
  无孤南国仰,庶补圣皇功。
  其
  云霄开岳镇,日月列衙檐。
  胜日当佳庆,清风去积炎。
  山畋遥猎虎,海舶近通盐。
  龙泽覃江浦,螭离坳耀斗蟾。
  文床堆玉笏,武座肃金佥。
  奇计绳陈美,时诚学孔兼。
  忠勤非一日,箴训要三拈。
  千古清泉水,居官显孝廉。
  这两首诗录自全唐诗,为元光时所作无疑。其中以云霄山为镇山的情况写得很具体,可见从唐朝初起,这里已逐渐被称为“云霄”,所谓约定俗成。宋、元、明、清以降,政府行文以及一些文人学士的诗词篇章,都称“云霄”。旧地名反湮没无闻。附注:
  (注一)云霄山在云霄城西约三华里,海拔462公尺,巍然耸立,雄视东海。该山有一特征,每逢气候变化,在半山凹处,喷出一道白云,云气腾上山巅,环绕山颈。我县流传一句农谚“将军割喉”“大臣盖头”就是预兆天要下雨了。后人称该山为“将军山”。其中有三种传说:1.汉时东越将军驺力,曾驻军山麓,故名。2。唐将军陈政,葬于此山、故名。3。山形似大将帷帐,故名。未知孰是,当待考证。
  (注二)玉铃集:“屹然一镇云霄表”。按古制:一方的主山为镇。《书尧典》封有十二山(孔传)。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陈元公奉诏建置漳州,就以“云霄山”为镇山。
  (注三)六朝时,我县原是绥安县的安仁乡。
  (注四)安仁乡的脩竹里即今云霄城关地区。
  城堡名跡
  1、镇城
  云霄镇城,始建于何代,已无可考。据福建通志: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乡民吴子等,自设城堡,以捍禦流寇。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子霖兄子濡会同漳浦县周仲重修,缩范围为八百二十五丈,增高一丈八尺。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漳州知府罗青霄、同知罗拱宸,重修云霄镇城。增卑为高,更於南北西三面筑盎城,为战守备甚具,府同知驻扎其中。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0年)镇民吴元彩倡议重修,区龙正有修城记。
  顺治十七年,(公元1860年)总督李率泰巡视沿海形势,以云霄当浦、诏、闽、粤之交,实全漳险要,调九县丁夫修筑。周七百余丈,城楼四座,窝舖百间,外筑腰城,东南浚河,西北倚山为堑。开四门:东曰迎曦,西曰怀音,南口协恭,北曰天枢。城垣三百六十堞,配兵三百六十名,炮三百六十门。民国十六年,(公元1937年),方、张、吴三姓大械斗,拆城石为碉堡。继而开辟马路。建筑中山纪念堂,城垣已荡然无存。
  2、土堡
  明朝中叶,倭寇为患,东南各省,屡遭骚扰。我县沿海村庄,如莆美、涂、洋下、上坑、梅安、峛屿、后江头等,都自建土围、碉堡,为防禦之备。在当时有一定作用。例如:盛靖37年(公元1558年),倭寇千人,由白塔登陆,进围莆美土城,攻不能克,狼狈败退。
  顺治6——7年(公元1649——1650年),郑成功部两度进入云霄,清守备张国柱、包泰兴先后战死。云霄镇将移驻莆美土城。
  3、名蹟
  云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迹,如竹塔横山、圆岭林场,都曾发现石刀、石镞等。这一方面的文物古迹,有待於文化部门和考古工作者继续发掘,深入研究。至於山川风物、名蹟胜览,兹编录其一斑,以待补充。
  一、陈政墓
  陈政墓在镇城西四华里处“云霄山”麓。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归德将军陈政病殁,葬於此山,后人因称该山为“将军山”。其后改葬平和大峰山,这里只是遗址,但群众念其开疆辟土之功,至今香火不绝。
  二、古楼驿
  在盘陀岭下,唐时置,遗址即今“古楼庙”。唐宰相李德裕贬崖州,曾宿驿楼。题诗一首:“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
  清漳浦蔡衍鎤联语一对:
  驿从唐置已成墟,此日名山谁作主。
  楼以古名传胜迹,当年骚客雅留题。
  三、磨剑石
  在镇城西八卦山麓,相传为陈元光磨剑之处,镌有“磨剑之石”四字。
  四、威惠庙
  在云霄西门外,相传为唐嗣圣年间建。明成化时,里人吴永绥重修,祀将军陈元光。元光袭父职,平定畲乱,屯垦兴学,民思其德,尊为“开漳圣王”。立庙崇祀。宋初漳浦知县吕踌题威惠庙诗:
  当年平寇立殊勋,时不旌贤事弗闻。
  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
  乱萤夜杂阴兵火,杀气朝参古径云。
  灵贶赛祈多响应,居民行客日云云。
  五、罗隐井——梅川
  唐末诗人罗隐,怀才不遇,浪迹南遊。约在南通年间(公元860——874)来到福建,遊过惠安的螺山和晋江的罗裳山,行踪所到,被群众附上奇异的浪漫色彩,流传了不少神话式的故事。报《闽书》载:“罗隐乞食于罗裳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马复入石。山下人改礼焉,隐乃画桩系马,马不复出,今其迹瞭然”。传说他从泉州来到漳州漳浦县,乞食于下寨,下寨滨海,以捕鱼为业,罗隐坐在堤上,自言自语地说:“下寨鱼,上水臭”。果然从那天起,捕出的鱼都像煮熟过的不新鲜了。渔民知是得罪罗隐,群来致礼,罗隐乃改变口气,仍旧坐在堤岸上说:“下寨鱼,上水臭,臭臭亦好”。直到现在,下寨捕的鱼,出水时便党有臭气,煮熟后却鲜美可口,这个特点,与别的地方不同。罗隐由下寨来到北岐内的一个小村庄乞食,那里很缺水,罗隐在村外小石窟里取水,甘香清冽,汲之不竭。后来乡民在水窟上的石块,刻上“罗隐甘泉”四字,小村庄亦改名为“罗隐井”了。
  罗隐又从北岐渡海到梅安,住在梅安岭下的小福神庙里。一夕雷雨大作,庙旁大石,裂为两片,罗隐用铁笔在石上刻“梅川”二字,以后就成为这里地名的由来了。
  六、七贤堂
  宋高宗时,陈景肃反对秦桧和议误国,毅然辞官。与学生翁待举、吴大成、杨耿、杨士训、郭柔、薛京等南来避祸。初在云霄仙人山辟地构堂,讲学其。中。景肃题四言诗一首:“数贯榆钱,买断云烟。横跨翠石,构屋三椽。吟风弄月,翻阅韦编。读书有悟,对景忘言。“后人尊称为“七贤”。
  七、万夫之望
  南山山脉有“万夫岭”,在莆美村右侧,俗称“莆美岭”。岭巅为小山峰,立石碑一块,刻“万夫之望”四字。故老相传,抗元英雄“陈吊王”曾在这里誓师。后人立石纪念,信否待考。
  八、黄公石
  在和瑞堂山上,镌“黄堂奎璧”四大字,为前明黄道周阁部的笔迹。
  九、别一蓬莱
  离鹤坑社二里许梁山之麓,有石洞叫仙师洞,又名相思洞。石室玲珑,泉极甘美,夏月避暑其中,有如置身蓬莱。相传葛洪尝炼丹于此,今石上尚有丹灶及仙足跡之遗。清太傅蔡世远摩崖镌刻“别一蓬莱”四大字,笔迹苍劲。另一满将军刻满文四字于其旁。进士林镇荆曾遊其处,写七言长句一首,以寄怀古。
  十、水月楼
  在城外东面,是座佛寺。因地势低洼,为防水淹,楼建得特别高。石台阶十几层,才登上楼。此庙屋脊两端两个龙头,与普通佛寺迥异。据说是明朝奉敕修建的。头门的石横匾,刻“水月金容”四个字。两旁石门柱镌“门前水秀通南海,楼外月明照慧云。”左边底下有条通巷,巷口拱门上的石横匾,刻有“人天利涉”四个字,笔划苍健,刻工亦精数,相传是乡贤林太史偕春的笔迹云。
  十一、南山寺
  南山寺,在南山之阿,寺侧有岩洞,石室幽邃。相传明宏治间,前涂庠生林文贡,在洞里读书,后来他的儿子林偕春中了进士,入朝做官,文贡亦受封翰林,寺就是他倡议兴建的。起初叫前涂岩,亦叫莆美岩,后改南山寺。寺前眺望,沃野平旷,臣山如笏,漳水如带,麦垅菜畦如铺锦绣,仙人露髻,玉女云鬟,江山如画,尽收眼底,堪称遊览胜地。
  十二、石矾塔
  位于漳江出南北岐入海处,有小石岛突起,高数丈如筍尖。康熙时,邑绅陈天达,曾募建小塔,历年失修,倾缺陷。至嘉庆甲戍(公元1814年)邑宰薛凝度募款修建,扩其地周七丈二尺,增其高计八丈二尺七寸,为七层八面,各辟四门。其正门石额,镌“斯文永昌”四字,与“将军山”对峙。塔旁石崖,邑绅周情刻“健笔凌空”四大字,塔势巍峨,中流砥柱,为云霄名胜之一。
  十三、石门垒(又名公头里)
  在乌山。西邻进水,南接北柘,海拔近一千米,峭壁嵯峨,洞穴深邃,上摩苍穹,下临绝壑,天然险要,非笔墨所能形容,为中共闽粤赣边区闽南地委所在地。卢叨、陈文平、陈天才等同志,曾在这里指挥革命游击战争。
  十四、笼〓石
  在乌山。形如笼〓,高仟仞,周千余尺,立其腰、可望见东海船只帆樯。乌山游击队、曾在这里架设电台。
  十五、烈士墓
  在献宝山南麓。1953年安葬葬东山战斗阵亡英雄。墓前纪念碑巍然矗立,墓后有亭翼然,城关全貌,尽收眼底。

附注

附注: 1.奉……祭祀——继承闽越王的香烟。 2.泉山即清源山,为晋安郡巨镇。泉州之名本此。 3.蒲葵关即今盘陀岭。 4.瓯脱地带——边界无人居住的弃地。 5.魏氏这里传说魏徵之妹。 6.庐墓——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叫做“庐墓” 7.古楼驿——在云霄古楼乡,今古楼庙即驿楼遗址。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一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文收录了云霄县和平解放记实、云霄县和平解放的回顾、乌山夜风、林镇荆戊戍回乡、捣衙案、黄庭经组织“联乡自治”抵抗北军经过、私立元光初级中学创办始未记、云霄电影发展简史、云霄竞选“国代”纪实、方剑秋、张启贤竞选伪云陵镇长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瑞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镇城
相关专题
土堡
相关专题
陈政墓
相关专题
古楼驿
相关专题
威惠庙
相关专题
罗隐井——梅川
相关专题
七贤堂
相关专题
万夫之望
相关专题
黄公石
相关专题
别一蓬莱
相关专题
水月楼
相关专题
南山寺
相关专题
石矾塔
相关专题
石门垒
相关专题
笼〓石
相关专题
烈士墓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