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电影发展简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19
颗粒名称: 云霄电影发展简史
分类号: J992
页数: 8
页码: 56-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云霄电影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宣传肥田粉和商品广告的放映,到抗战时期的宣传抗日思想和动物生活、保健卫生常识的放映,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事业发展壮大,建立了电影院。文章还介绍了不同时期电影在云霄的放映情况和群众对电影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关键词: 云霄县 电影发展

内容

电影在七门艺术中〔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艺术、电影〕算是最年轻的艺术。从1895年电影诞生起、迄今只有八十年历史。最早是默片(无声电影),到1927年才出现了有声电影。
  作为文艺领域中异军突起的新军——电影艺术,引进云霄的历史并不很长。四十多年前,云霄群众对电影是什么东西,绝大多数人是生疏的;虽然当时报刊上有过电影方面的介绍,但文字说明也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可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电影却成为云霄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人们从中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调剂生活,振奋精神。正如列宁同志所说:“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
  云霄第一次引进电影是在1935年春末,距今四十六年。当时由於帝国主义入侵,洋货纷纷输入中国市场;各地都设有公司、洋行、代办等商业机构。云霄万花新商号经销法商爱礼司洋行的狮马牌肥田粉。为了宣传肥田粉的功效,在太史公庙前的广场放映电影,以招徕观众,扩大影响。放映的都是无声片,主要是宣传肥田粉的广告,也兼映一些其他商品广告。观众从电影画面上,看到农民在田里插秧,施放肥田粉,稻禾茁壮成长,颗粒饱满,喜获丰收等公式化过程。群众第一次看到会活动的画面,感到惊讶、新鲜,称这种新玩艺为“电戏”。
  1937年初,西安事变后,国共和谈,一致抗日。国民党军队中倾向抗日的人士,组织一支抗敌宣传队,携带十六毫米放映机,到山区双地乡(现马舖公社枧脚大队)放映《日本侵华罪行录》无声纪录片。这是一部宣传抗日思想的片子,只映一个晚上就转去别,县。山区群众称之为“机器影”。这部纪录片出现日军屠杀百姓,飞机轰炸,房屋倒塌,炮火连天,尸体遍野的镜头,虽然对群众抗日情绪有所鼓舞,但残酷屠杀的画面却使群众产生畏惧心里。
  1938年抗战期间,随着基督教在云霄的发展,由方益智携带小型放映机来到云霄。在英国长老会所建的礼拜堂(旧址在经堂口爱庐附近)放映,映的都是西欧的无声影片,观众大多是教会里的教友。根据当时看过的老人记忆,画面只有五、六十公分,观众不过三、四十人,影片内容,大部分是介绍动物生活、保健卫生常识和商业广告。直至1942年,云华美烟草公司,为了庆祝卷烟厂成立一周年,清来漳州电影院两个放映员,携带美国制的三十五毫米放映机和四部故事默片来云霄放映。当时没有公路,影机是用机电船由漳州从水路运来的。在豫和酱园连续放映三个晚上,由华美烟厂自己发电。这是云霄第一次放映故事片,影响较大。由于画面人物有哭有笑,景物经常变幻,虽然看不大懂,却感到奇特有趣,煞是热闹。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方益智引带漳州私营电商来云霄,在中山纪念堂(现址新建广播站)里面售票放映电影。带来的影片有美国出品的十三彩故事片《出水芙蓉》(英语对白),国产故事片《王允献貂婵》和外国出品的《小人国》等无声片。由于群众购票看电影未成习惯,英语听不懂,很不卖座,映三天后电影商就携机离开云霄。
  1949年,新中国诞生,云解收。电艺术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壮大;电影事业也同时建立起来。1950年,省属电影62小队安排在云霄,负责全县城乡巡回放映任务。年底,全县小教集中在云霄初中(现电线社)学习,该队前往放映国产故事片《中华儿女》和苏联片《青年近卫军》。1953年,云霄县委根据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要在城关办一家电影院,指定专人筹备这一工作。县文教科向地区文化局反映,经地委宣传部研究同意,由漳州大众电影院在云霄建立分站,试办三个月。地委宣传部无偿拨给一套三十五毫米放映设备。大众电影院拨出开办费并派两名有经验的放映员。场所暂设在中山纪念堂。经过几个月的积极筹备,于十一月一日开幕营业,因机器发生故障,第二天才正式开映。上映的第一部是国产故事片《南征北战》。这是云霄第一个电影站。在全地区除漳州、龙海外,算是较早创办的一个。当时群众对电影这门艺术,还不是那么熟悉。观众大多数是干部和知识界,居民不多,每场观众少时只有二十多人,最多不超过三百人。当时县委很关心电影事业的成长,经常在各种会上介绍看电影的好处,号召干部要多看电影。在试办期间,电影工作人员深入各机关宣传、发动、组织观众。经费上尽量节省支出。坐椅是向云霄高中借来的条凳,全院工作人员只有六人,除宣传需要的纸、笔、颜料外,尽力节约共他开支,可谓艰苦创业。三个月后,漳州大众电影院因为没有盈利,决定撤回不办。但云霄县委积极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坚持由云霄接办,退还大众电影院开办费一千多元。1954年3月,由云霄自行经营,正式建立电影院。
  在县委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下,1954年由县财政拨款九千元,在复兴路兴建一座七百个座位的马厩式电影院,没有铺砖,因陋就简进行放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电影也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观看习惯和欣赏能力有新的发展。影院建成后,放映我国第一部彩色越剧戏曲片《梁三伯与祝英台》,城乡观众十分拥挤。这部影片唱词没有字幕,电影院特地用幻灯加映唱词,观众很满意。七天连映十四场,场场满座,净利六百多元,花了四百多元买砖铺了地板。
  遵循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1956年先后建立了农村电影放映队,在农村巡回放映,扩大服务对象。由于事业的不断发展,1964年设立了县电影管理站(1967年改为电影工作站,1981年改为电影公司),加强对电影事业的管理。
  1961年原电影院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在县委的支持下,电影院进行了扩建,面积从原来四百十六平方米,扩大到六百平方米,增设楼座,观众席有一千零八十位;改提包机为炭精座机,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声光质量。
  云霄电影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沿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壮大,“文化大革命”,由于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电影事业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文革”前十七年的影片,全部被禁锢不能上映。影坛荒芜,百花凋零。云霄电影事业同样受到严重的破坏。发行无计划;放映制度松散,队伍不但没扩大,反而削减了二个农村放映单位;尽映“样板戏”,故事影片发行少。1971年11月因业务需要,电影移在人民会堂放映,炭精机也同时迁往会堂。电影院改用新购置的解放——103提包机,时映时停。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云霄县电影业又得以复兴。“文革”前被禁锢的影片先后重新发行,加上“四人帮”粉碎后拍摄了较多的优秀影片,电影发行繁荣。七七年到八〇年的四年中,单由云霄电影公司发行放映的新旧影片就达五百多部。据七七、七八两年的不完全统计,城关两家影院每场三千二百多个座位,每天放映五——六场,仍感不足,遇到重点影片增映日场,还是满足不了群众要求,出现了解放以来群众看电影最拥挤的高潮。由此,云霄县委根据发需要,于1981年初夏,决定在经堂口新建一座露天影院,座位一千五百个,使用三十五毫米提包机,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于六月底完成全部工程。七月一日正式开始营业。
  “四人帮”粉碎后,根据面向农村的方针,农村放映单位也不断发展。1979年,地处老区的和平农场,建立了三十五毫米放映设备,容纳观众一千人的电影院。1981年,东厦公社亦建立了有一千二百个座位,使用三十五毫米放映设备的影院。这样大大活跃了社员的文化生活。据统计,县、社、队办电影放映单位已从“文革”期间十个单位,发展到目前十八个单位,增长80%,除三电城关外,其全分布在农村,为广大社员服务,受到农村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观众达一千一百二十多万人次,比解放初期开办电影院增加了一千一百十万人次。
  云霄的电影事业,正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迈步前进。面向农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云霄文史资料第一辑

《云霄文史资料第一辑》

本文收录了云霄县和平解放记实、云霄县和平解放的回顾、乌山夜风、林镇荆戊戍回乡、捣衙案、黄庭经组织“联乡自治”抵抗北军经过、私立元光初级中学创办始未记、云霄电影发展简史、云霄竞选“国代”纪实、方剑秋、张启贤竞选伪云陵镇长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子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云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