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乡土风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703
颗粒名称:
乡土风味
分类号:
TS971.29
页数:
11
页码:
227-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乡土风味包括诏安饮食谭概、贼婆婆和她的贼婆面情况。
关键词:
诏安县
乡土风味
美食
内容
诏安饮食谭概
黄家祥
明朝大学士张瑞图避党祸隐居诏安数年,其说过“食在诏安”的话,流传至今。笔者在这数十年间,曾到过国内除西藏、台湾外的20多个省区,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一路品尝下来,对张氏此番评说多少有所领会。这里,仅就诏安饮食的特点、风味略作探讨。
地方菜肴
诏安菜肴,以用料丰富、做工精细、风味别具著称。之所以如此,首先缘于自然条件。诏安依山临海,地肥水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得此天地之利,域中鲜美食材长年源源不断,他地有出产者,这里大多拥有,他地无出产者,这里不少也有。其次缘于历史沿袭。诏安古代海运业颇盛,船户海商因富足而好美味,“岁时宴会罗山海珍奇,盛筵必仿官式。”乡人又有好客之风,遇婚丧和做寿、添丁、新居落成等红白喜事,依俗会宴请亲朋。这样便激励了烹饪技艺的承传创新。再者缘于县域区位。诏安处闽南之南,邻粤东之东,受到粤菜、闽菜两种菜系的双重影响,近现代又有厨师为内地、南洋的餐馆聘用,这些人又将所学反馈回乡。
据前人遗留的菜谱记载,诏安传统菜肴有20多类、名目达400多种,菜肴取用的原料,比较名贵的有如燕窝、鱼翅、龙虾、海参、鲍鱼等,常用的有如鸡、鸭、鹅、鸟、蛋、猪、羊、菇、笋、豆腐、海味、蔬菜、干果及混合类等。现今则更为广泛,据说有30余类近600种,如传统菜谱未载的牛、狗、蛇、鹿、鳄及野菜等也被用作原料,过去海贝、灰鹅仅寥寥几样菜式,现今则大为增加。这些年,诏安引进培育的不少蔬菜和水果、水产新品种,亦被搬上了餐桌。
诏安菜与漳菜、潮菜相比,有的相同,如选菜用菜、养生进补重视应时当令,炒菜做汤,秋冬稍浓醇、春夏稍清淡;以烹制海鲜见长,诏安由海鲜制作的菜式约占总量三分之一。也有不同,如潮州筵席,猪的肉脏罕见,牛肉、狗肉更不会上台盘;漳州筵席惯用猪肉及内脏,但狗肉、蛇肉也不会上台盘。诏安筵席,则较少禁忌。
诏安菜系历经千年,修成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油而不腻的特有风味;用料、制作亦有约定俗成的规则。主要体现在:主、辅用料的广泛,食材以新鲜得令为首选;制作注重刀功花样,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烹饪依原料特点,有蒸、炖、溜、涮、煎、炒、烹、炸、焖、炖、烤、焗、卤、熏、扣、泡、滚、拌等方式;菜肴讲究色、香、味、型。炒菜时讲究大火猛炒,掌握火候,重配料,少辛辣;烹汤讲究小火慢炖,排去腥膻,少佐料。
诏安的宴会,往往是美食佳肴、山珍海味的荟萃之所。席面上罗列的菜肴,有热有凉,有干有稀,或浓或淡,或咸或甜,有着巧妙的搭配。
县城的传统筵席,全席通常包括4炒、4烹、16碗、4点心、1火锅,外加4小碟(水果、瓜子、香肠、皮蛋等);半席通常包括2炒、2烹、8碗、2点心、1火锅,附4小碟。一些被收入《中国菜谱》的地方菜式如鸳鸯海参、凤凰鱼翅,际会呈现。鸳鸯海参系以干海参、白鸽、火腿、冬菇为主料,青菜、芫荽、酒、酱油作辅料。作法是待海参发过,连同去骨的白鸽,浸红酒炖之,再镶拼火腿、冬菇及青菜、芫荽、酱油,蒸熟即成;凤凰鱼翅系以鱼翅、鹧鸪、火腿、冬笋、冬菇为主料,青菜、芫荽、醋、味精作辅料。作法是鱼翅发后、鹧鸪炖后切成丝,火腿、冬笋、冬菇、青菜亦切丝,然后一并装入碗中,蒸过,加醋、味精即成。
全席等而上之,是为特筵。特筵将火锅这道菜改为“一品炉”,所谓一品炉,乃将鸡、鸭、猪蹄、猪肚一起炖熟,鱼翅、海参发好,连同火腿、香茹一起装入特制锡锅,注入清汤和盐、豆油、姜、葱、芫荽等辅料,放于蒸笼中蒸熟,上菜时用酒精加热;半席等而下之,称便席,菜式按顾客的要求随机组合。
现今宴会,多不讲全席、半席、特筵、便席,随心所欲,灵活安排,尽管花样百出,通常少不了一盘时蔬、一盘鲜果,最后还会有一道甜食。
风味点心
点心(又称“小吃”)是诏安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作为礼佛、拜神、祭祖的供品,也作为年时节日接待、馈赠的礼品;既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食品,也可作为茶配、酒配。因此,颇受民众喜爱。
点心的类型可谓五花八门,就取材而言,有米面豆、瓜果蔬、鱼虾、畜禽及糖、盐等;就制作而言,有烧烤、油炸、凉拌、晾晒、炊蒸、煎烙和腌、卤、渍等;就成品而言,有凉果、凉菜、饼、糕、粿和水陆动物加工品等。
据不完全统计,诏安能叫出名目者约250种。凉果是诏安大宗传统产品,远销海内外,有冬瓜条、白雪条、山枣糕、咸金枣、梅灵丹、化皮榄、清香榄、大福果、话李、蜜李片、陈皮李、糖姜片、金橘饼、七珍梅、黄金桃、话梅、巧酸梅、蜜果桃等40多个品种;饼类的有大饼、枕头饼、肉饼、辇宝饼、豆沙饼、芝麻饼、水晶饼、冬瓜饼、菜头饼、芫荽饼、菊花饼和公饼酥、叉烧饼、香芋饼、酥饼、猴仔饼、咸饼、生孔饼等;糕类的有册糕、五仁糕、绿豆糕、乌麻糕、茯苓糕、蒜蓉糕、蛋糕等;粿类有甜粿、咸粿、发粿、金瓜粿、菜头粿、九层粿、龟粿、桃粿、碗姑粿、鼠壳粿、油炸粿、粿条等;水产类有巴浪鱼干、对虾干、沙丁鱼干、鱿鱼干、鱿鱼丝、烤鳗、虾枣,鱼丸、蚝仔煎,以及腌蚶、腌虾姑,腌蚬,腌麻蜞、醉蟹、醉虾等。
本地点心有一些与外地品物相同或相类,也有一些为本地独有,如人们百吃不厌的荷叶包、猫仔粥、清明粿、薄饼,以及戒指肉包、水晶油酥饺、杏仁桃、水面梅花饺、油皮韭菜盒等10余种。
荷叶包(又称“和合包”)是用精面粉发酵做成荷叶状的面皮,蒸熟后达到松软柔韧程度。将猪脖子白肉切成丁,用盐浸渍半小时,洗净后在开水中炀熟沥干,加上切成丁的冬瓜条,拌上炒熟的白芝麻,与白糖一起,落锅中文火炒熟,作为馅料。食用时将面皮轻捏撑开,装入馅料,其口感香软甜脆。
清明粿(又称“龟粿”)取野生的嫩艾叶和碱一起在锅内煮,去掉苦汁将艾捣烂,配糯米浆做粿皮,馅有两种,一种是用花生、芝麻、糯米饭、地瓜丝等作的甜馅;一种是用菜干、黄豆粉、绿豆粉等作的咸馅。以粿皮包之成团,用刻有图案的粿印压制成巴掌大小,垫上竹叶,入屉蒸上约15分钟即可。粿呈绿色,食用时有一股自然清香。
猫仔粥选用上等籼米,淘净浸泡4小时,捞起后于铺有纱布的蒸笼里摊开,旺火蒸至米心刚透,立即倒入笊篱里,淋浇冷开水,将米饭沥干、晾凉。配料为虾、鱼片、猪瘦肉片、鸡脯肉丝、鱿鱼、猪腰花、猪肝、海蛎、水发香菇丝、葱段切珠等。以小锅置于旺火上,倒入猪骨汤烧沸,加入米饭、配料,煮至米饭断生,即倒入碗中,放进适量的味精、食盐调味,撒上炸蒜丁、胡椒粉、芫荽,则成色、香、味俱全的鲜美粥食矣。
特色饮品
在诏人的传统饮品当中,以工夫茶、老红酒、青草水最具特色,饮用人群颇为广泛。时至今日,尽管碳酸饮料、蛋白饮料和果蔬茶加工类及饮用矿泉水等饮品充斥于市,仍无法替代人们对其所爱。
诏安之种茶、饮茶由来已久,民间好茶之风于今愈盛。县人称茶叶为“茶米”,视茶与米同等重要。“诏安式工夫茶”作为漳州最具代表性的泡茶方式,相沿成俗,渗透到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从城镇到乡村,从殷富人家到普通居民,家家户户都置有工夫茶具。无论是家居自饮、客来礼敬,还是拜祖祭神、婚丧喜庆,处处能够看见茶的踪影。
工夫茶系瀹饮法、乌龙茶、紫砂壶、小瓷瓯问世后的产物,清乾隆时开始在诏安民间流行。正宗工夫茶讲究茶具器皿配备之精良和烹制之功夫。茶壶、茶杯、茶盘、茶垫、水瓶、泥炉、砂铫、榄核碳等是必备的茶具,而严格的烹制又需按泡器、纳茶、侯汤、冲点、刮沫、淋罐、洒茶等程序进行,方能得到工夫茶之“三味”。正是这些特别的器皿和烹法,使工夫茶独具韵味,真可谓一茶入口,甘芳润喉,通神彻窍,其乐无穷。当代诏安的工夫茶艺,虽然在茶品、取水、用火、茶具方面各有变化,但仍沿袭茶酽汤热的要旨。
诏安民间酿造老红酒,须先酿造米酒。传统米酒酿造工艺为:将清洗过的大米煮至半生熟,过滤掉水,再放入蒸锅蒸。蒸熟后用东西把粮食摊开,让其自然凉,再直接拌曲装入桶中,然后将上次发酵完的酒糟盖在表面。过24小时,尝粮食有甜味,证明已经糖化。将糖化后的粮食同表面的酒糟混合搅拌均匀后,入缸半密封发酵。经过约10天,发酵结束,即可蒸馏出白酒。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发酵。以纯糯米为主原料,加入红麹、泉水等,利用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老红酒。该酒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及润肺之功效。
青草水又称“凉茶”,诏人向来以之解渴消暑,为地方独特的生活景观。暑天常用者,有车前草、芳草、鬼针草、芦根、绿竹心、山葡萄、牛顿草、白花蛇舌草、茅根、水芦根、水莲叶等,人们或采、买“青草”回家煲,或到街上凉茶铺现饮。有的青草水四季皆宜,如具有清热解毒,止渴生津,利尿通淋功效的“四季凉茶”;用于四时感冒发热的“板蓝根凉茶”。
上述之外,老百姓亦喜欢配制荔枝酒、青梅酒之类的果酒;冲泡苦丁茶、酸梅汤,常年饮用;还有则因时节、视功效制宜,如防暑的绿豆汤、补冬的四物汤。以及为保健疗伤治病用的药酒。
诏安饮食的风味特色,与所处炎方热土,有着因应关系。人们之所以作菜尚清淡、喝茶尚浓酽,为的是降暑散火、止渴生津;之所以有众多的小吃点心,不仅在于冶制原料丰富,且为解决农产品保存问题。地方平时饮食讲究顺时守令,逢年过节的食俗,如正月初一喝屠苏酒、三月初三吃清明粿、五月初五喝雄黄酒、九月初九吃重阳糕,则有预防时疫的用意。如此这般,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智慧,涵蕴着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
(摄影:许少求)
贼婆婆和她的贼婆面
沈俊炳
说起来也是奇怪,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却对面食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尤其对诏安的名小吃“贼婆面”,更是情有独钟。
“贼婆面”其实就是清汤面。至于名字由来的考证,我和县图书馆的叶馆长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不知道叶馆长动用了哪门子关系,我们竟得到了一个与“贼婆面”创始人面对面交谈的机会。一个下着太阳雨的安逸午后,叶馆长带着我和瑞雪穿过老城区的窄窄巷陌,去采访“贼婆面”的创始人。一进老宅,就看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安详端坐在一张红木沙发上,她就是“贼婆婆”了。
老太太颇有女侠风范,言语犀利率直,对她的这一“封号”也直言不讳。原来在她还只有八岁的时候,有一次贪玩,竟背着一个红婴仔(小婴孩)三两下爬到了屋顶上!地上的邻居大人们看见了,又惊又怕,又不禁对她过人的胆量和超乎敏捷的身手暗暗称叹。所以,从那天起,她便有了“贼婆”这个封号。渐渐的,竟没几个人记得住她的真名了。
其实“贼婆”一词在诏安未必尽是贬义,也多有称叹女子性格泼辣,做事厉害、能干、风风火火的意思。虽然听着不太好听,却自有一份民间底层的侠气在。
老太太出生于厨艺世家,从小对美食就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成家以后,丈夫收入低微,老太太以一碗清汤面硬是养活了自己生养的九个儿女。她做清汤面的手艺首屈一指,用料讲究,又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很是受欢迎,“贼婆面”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金字招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诏安竟没有第二家面能够盖得过她。现在老太太也已经82岁高龄,依然精神饱满,说话中气十足,骨子里仍透着年轻时敢打敢拼,什么都不在话下的劲儿。现在,她的九个儿女中,有三个继承了她的衣钵,这使得不管是“贼婆面”的手法还是“贼婆婆”的精神风范都得以传承和延续。
别看“贼婆面”只是清汤面,但却不仅仅是普通的清汤面,且听我娓娓道来:
汤是高汤,精选新鲜的猪筒骨,先是大火煮沸,撇去血沫,接着转文火慢慢炖上一夜;然后将精心挑选的猪后腿肉细细剁成肉蓉拌入汤中,静静等上一会,肉蓉随着时间慢慢沉淀,在沉淀的过程中一边缓缓将猪肉的鲜味释放,一边又将汤中的杂质和浮油吸附;最后只将清澈见底却满是鲜美精华的高汤盛出。面则选用当年新收小麦磨成的精面粉。和面时不加一滴水,用的全是本地海边散养大白鸭下的蛋。面和完醒发后,要不停地揉捏,一遍遍的揉捏中,面粉的清香和鸭蛋的鲜香慢慢交融,之后擀成薄薄的面皮,再小心叠置好,切成细细的面条,用”贼婆婆”的话说,当年她擀出来的面皮,比一张床单还大还薄。
配料的加工过程更像是置身田园山林,细细聆听大自然的天籁,活蹦乱跳的海捕大虾去头去壳,再仔细挑去带有腥味的虾线;本港的新鲜鱿鱼,小心撕去外面的膜衣,一丝不苟地打上荔枝花刀接着改成小块;凶猛的鲨鱼先用沸水烫洗表面的污渍和黏液,斩头尾去骨,切成寸许长的小段,整整齐齐地码好;鸡肉只取嫩滑的鸡胸肉,片成如蝉翼的薄片;鸭胗去掉筋膜,细细打上如秋菊般的花刀,就像怒放的傲骨寒菊;猪肉的处理就更讲究了,上好的梅花肉细细剁成肉糜,加上已经炸好的蒜油,沿着一个方向搅打上劲,不花上个把钟头,是绝对做不出好肉糜的;就连各类丸子、蛋卷等,也都细心地打上各式花刀,亦或是切成薄片……
如果说“贼婆面”准备食材的过程是一曲悠扬的轻音乐,那么煮的过程便是斗志昂扬的进行曲。客人根据选好的配料先备着,大火煮到恰到好处的面捞起放进放好调料的大碗,点缀上三两叶洗净的青菜,然后打上一锅高汤猛火催沸,便倒入客人选好的配料,随着炉上的火苗一窜,片刻间配料已全然熟透,迅速起锅倒入大碗中,滴上几滴香油,撒上少许香菜末,便大功告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客人甚至在转身回头间,热腾腾的“贼婆面”就已经端上了桌,那吃“贼婆面”就像是享受流淌着的交响乐。那碗“贼婆面”,汤清见底,碗中虾红、鱿白、鸡黄、鱼雪、肉赤、菜青……各种颜色相互辉映,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彩画。喝上一口汤,那汤头清鲜醇美,就像那陈年的佳酿从喉头一线贯穿到胃。夹上几根面,面嚼劲十足,那种弹牙的感觉就像有小精灵在你齿间翩翩起舞,各种配料的鲜美更是无法言表……
(摄影:陈瑞雪)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本书讲述了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化守护、薪火传承、往事纪实、田园流光、艺苑掇英、乡土风味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