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宦林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71
颗粒名称: 一代名宦林壬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7
页码: 55-6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林壬是清末四品御前带刀花翎侍卫林天骥的侄子,同治十二年举人,光绪三年进士。他在诏安县担任翰林院编修,文学造诣深厚,擅长诗文和书法,并对诏安的文化传承有深远影响。他担任山西主考时,看到舞狮盛况,回到诏安后与艺人合作创新了狮子造型,推动了诏安地区舞狮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 林壬 诏安县 历史

内容

在诏安古城,清末四品御前带刀花翎侍卫林天骥、翰林院编修林壬叔侄同科文武两进士,同朝为官,成为一时佳话。
  林壬(1848—1887),诏安县人,字二有,号韦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府学拨贡举人,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进士,会试高中二甲第42名,殿试中式第7名,后授翰林院编修(为诏邑翰苑开先),兼国史馆协修,出任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山西乡试主考,后退赋闲居,40岁卒于诏安。
  林壬堪称书香门第,家世显赫,其父林天翔,清咸丰元年由恩科拨贡举人,任广东省饶平教儒,从七品,著有“四书啜离篇”等;其三子林少韦,1916年任东山县长,国民党福建省参议员。
  一、诗文词赋成就
  林壬善诗,天资聪颖,文采渊博。诗作感情丰富,个性突出,有浑然天成之境界,其诗文甚多,可惜,世存诗作仅《绣佛斋剩稿》(54首)。在诏期间,他的足迹遍及诏安的灵山秀水,笔歌墨舞,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五绝《题风动石》、七绝《游斗山岩》和七律《重游九侯山》等诗篇充分体现了这点。1881年搜集整理了谢芸史《咏雪斋诗草》136首,名《咏雪斋诗录》,付梓出版,为文坛留下了一份珍贵资料。在他生前最后一年,即清光绪丁亥年(1887)仍游斗山并赋诗,其诗跋:光绪丁亥夏杪,与陈幼箴、吴篆徵两茂才为斗峰之逰,时马耿甫征君自鹭门初归,亦入山相访,征君偶述旧句,爰依韵和之。
  林壬不仅工于诗文,书法也有较深造诣,其书法工行楷,清秀生动,爽朗俊逸。《福建美术在线》关于“诏安历代主要书法家简介”中称其“工行楷、隶书、清秀可观,遒婉有法”。至今,诏安、东山等处尚有其墨迹遗宝——
  1、诏安南诏东关东岳庙,速报司楹联即林壬撰:“速应无偏官民一例;报司有准邪正两途。”
  2、诏安九侯名山的风动石,有其诗和跋题刻。诗为五绝二首,其一:“托地何巍然,不受藤萝绊。峭影摇秋空,白云皆惊散”;其二:“小别倏八年,重来蹑绝险。问君识我不?无言头自点”。跋云:“丙寅丁卯间,家君赋闲,寓寺之西斋。壬与先兄随侍,日抚摩斯石,此景忽忽八年矣!京华归来,爰成五截若干首,聊志三生之缘云尔。”
  3、东山县铜陵镇(当时隶属诏安,俗称五都)东门外的虎崆滴玉,是海滨水涯边一个天然海蚀洞,在此取水烹茗,兼观沧海、灵感泉涌。林壬美其泉为“灵液”,镌“灵液”二字于石,苍劲超脱。并书其事,其文云:“品泉虎崆,列席沙碛,席殊湫湿,因与陈君麟,平凹凸、辇异石,高者卓之,低者几之,铜铫竹炉,位置妥贴。沈君镜銮、瑞舟皆曰善。光绪丁亥初夏二有林壬记。”碑文今已半风化。
  4、条幅“竹屋纸窗清不俗,风台月榭悄无言”清逸俊秀。
  二、谜坛佳话
  诏安谜史悠远,谜事活跃。清代涌现了黄开泰、林壬、马近光等著名谜家,《东溪渔友瘦词合刻》编著者即是林壬与马近光。在黄开泰、林壬等的倡导下,谜坛融汇了南宗北派的精华,谜事也逐渐摆脱了仅在文人墨客中流行的旧习,日趋活跃,成了雅俗共赏的一项活动。是时,逢年过节,制谜人便以纸作老虎装饰手推车,悬挂灯笼,灯笼外贴谜笺,沿街推行,路人纷纷参与竟猜,别具一番情趣。
  谜坛至今仍传有林壬的谜语数则:
  1、浪荡子,浪荡子,妾本竹林人氏,未嫁时满头苍翠,嫁后遍体无衣,休提起,休提起,一提起珠泪淋漓。谜底:船篙。
  2、风流子,风流子,红粉佳人吻着汝,叫声夫啊夫,不见光明不放汝。谜底:吹火筒(火管)。
  3、小圆窗,小圆窗,见阳叮当,远听之,疑是张生琴韵,近看之,似小僧禅房。谜底:夜壶。
  4、“长安水边多丽人”谜底:字“湜”
  三、翰林府、大夫第
  封建时代,为彰显身份,官员多建有富丽堂皇的私宅,做为一种身份的标榜。东关的“翰林府”及溪东岑头村的“大夫第”(又称“考园”)是林壬府邸,“翰林府”府址是其出生地、居所。翰林府位于诏安县城东门外,前门遗址现在东关街中山路50号,后门遗址位于东关街武德巷3号,翰林府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翰林府旁“承裕堂”尚存,翰林府遗址也在,但已几易其主。
  印象中的翰林府有古大厝传统韵致的建筑特点,俗称“四点金”,有偏房和穿斗式回廊,内有天井,外有凹式门楼。笔者少时,翰林府后门尚存有门楼,大门板等。门楼由砖瓦、石刻、木质斗拱梁构成,雕梁画栋、镌花刻鸟。进门楼后是一大埕,大埕边是东西偏院,再进去是主院。后大门前宽埕矗立旗杆斗4支(“承裕堂”巷边2支,小大帝庙后2支)。后大门两侧雌雄两石狮,雄狮脚下踩着一只绣球,雌狮身下依偎着一只幼狮,皆庄严威武。我年少时常在那带玩耍,和小伙伴们穿廊串巷追跑,争先恐后争夺骑坐狮子的机会,遗憾的是如今仅存遗址。
  漫步在“翰林府”旁的狭长小巷,抚摸着“承裕堂”斑驳的“灰沙墙”,追忆这里曾经的辉煌,不由感叹岁月的无痕。
  说到“翰林府”,肯定要提到“大夫第”。“大夫第”又称“考园”,是林壬的另一处府邸,位于诏安县西潭乡岑头村,前门遗址现在岑头村37号,后花园遗址在岑头小学和岑头村部、村敬老院内,从遗址中可以想象到“大夫第”当年的繁华。
  大夫第坐东向西,三进厅,是诏安俗称的“七包三”大厝款,前是莲池,后为花园,主建筑占地约二亩(不包括莲池、花园),当时的后花园种植有梅、荔、菠萝蜜、新西兰香花等。系林壬中式后所建。
  走近“大夫第”,映入眼帘的“大夫第”杂草丛生,残垣断壁,但石制大门框尚存,大门前原有的一对石狮已不见。残存的“灰沙墙”围墙内有残破的南厢房一间,另有石井一口,井沿内圆外六角,宽埕上零乱的散落些石桌、石墩、石柱或配件。“大夫第”大门框被一棵大榕树的根系包裹,透过榕根,门匾依稀可辨“大夫第”三字。此门匾乃林壬同科状元、结拜兄弟王仁堪所书。
  林壬死后停棺于“大夫第”(据老辈说,林壬是患急症医治无效逝世),直至解放初期,其嫡孙才将其安葬于诏安县西潭乡青山村一带。
  林壬为何会将府邸建于溪东?经论证,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当时,县城至溪东水陆交通皆便利,沿东溪溯流而上,溪船可至山河村一带,直至九侯山。岑头村紧邻东溪,东溪水可漫流到的岑头庙,也就是“大夫第”一带。溪东岑头一带水域是诏安县古时十二胜景的“长湖秋水”所在,这里山明水秀,帆影点点,苇竹映水,溪鱼穿梭,泛舟东溪,渔舟互答,吟诗作赋,心旷神怡。择居于此,是为宜居。
  (2)清代,溪东是经济重镇,经济活跃,东湖区大圩,集市繁华,岑头村威惠庙尚有一块“长湖重镇”的木匾可证。择居于此,有人文经济基础。
  (3)当时诏安县海事活跃,海盗也较为猖獗,因此,那时候的官吏富豪常另置府宅于近山处,有安全稳定的因素。
  现代知名作家、诗人吴秋山先生曾写过“考园怀古二首”,将考园描述得很全面。题曰:“‘园为清翰林林壬所筑,址在福建诏安岑头村,距城约三十里。山明水秀,允称胜地。园中植梅荔各十馀株。厅事宽敞,旁有厢房,颜曰“蘋烟谱笛馆”,为林氏游息之所。并尝造一画舫,名曰“木兰舟”,时与朋辈泛游溪中,分韵联吟。雅人雅事,传说佳话。顾时过景迁,园林荒废,已成陈迹矣!’。)平生随处喜览游,今到考园第一回。溪水绕庭明镜展,云山对户列屏开。却愁芳溆残蘋蓼,又怅华堂委草莱。风景依稀人事异,颓檐蛛网挂尘埃。(2)从来名士爱山丘,别筑园林便息游。已没兰舟泊渚畔,尚留笛馆在岑头。倚墙凋荔攀藤葛,卧栅谢梅走蚁蝼。满目荒凉遗废址,西风残照不胜秋。”
  四、任职山西主考和文化传承
  翰林公少时聪颖异于常人,府试高中秀才,省试又榜上有名,因此信心百倍进京参加京城会考。据说,林壬金榜题名后寄信向诏安家人报捷,家书仅七个字“坐翰宛、看三及第”。时高坑进士黄开泰赋闲在诏安,黄进士也是林壬授业恩师,其父将林壬的家书转阅黄进士,黄进士阅后言道:“与三及第无缘矣。”问其原因,黄开泰直言:“看”乃底气不足,若来信说“坐翰宛、抢三及第”,则甚有希望。殿试后,果然如此。
  作为翰林学士,主要职责是担当起草诏书、纂修实录、圣训、本纪、玉牒及其论撰文史等,但每遇文武乡试、会试、殿试时可充任主考官、读卷官。林壬在翰林院一呆多年,终于任职了山西主考,按规定,每次乡试有大试差和小试差两种,大试差考举人,小试差考秀才,林壬主持了大试差之后,因离乡多年,思亲心切,因此,将小试差委托副主考主持,带旨绕道回诏安。有人就此上奏朝庭,说林壬带旨私自回家犯了欺君之罪,又罗列了其他。还好,林壬当朝的亲友千里飞驰将此事告知于林壬。林壬拟出一计,让家里开仓放粮接济困难民众,同时,让诏安的管家(且是同窗)吴梦丹先生先代为周旋:言其在山西主考时获知家乡诏安闹饥荒,因此回诏放粮救灾,以示皇恩浩荡,赈灾后即返京复旨。林壬复旨时,当朝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林壬陈情道:离家日久,父母体弱微恙,又放粮救灾,所以转道诏安。封建时代,孝道为先,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之后,翰林公林壬仍供职于翰林院直至回归诏安。
  林壬赴任山西太原主考时,目睹当地的舞狮盛况,很有兴趣,当他回家省亲时便与东关灯笼街的纸糊艺人一起磋商,模仿借鉴太原狮子的造型并加以改革创新。其狮子造型可说是龙和狮的概括与浓缩,狮子形象威猛,身长约2.5米,狮头连脖子高约1.3米,狮头内撑粗竹竿,供舞者把握旋转,狮尾长约1米,似竹耙状,脖子及腰身为软结构,以便自由摆动。两个舞狮人分前后裹在狮子造型的里面,脚包扎成狮脚状,起落腾跳,一招一式,俱显功夫,引来众多观众的赞赏,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俗活动,特别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日“速报爷公生”时,诏安东关舞狮活动更是隆重,此举带有辟邪喜庆的寓意,也平添了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本书讲述了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化守护、薪火传承、往事纪实、田园流光、艺苑掇英、乡土风味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惠聪
责任者
林天骥
相关人物
林壬
相关人物
林天翔
相关人物
林少韦
相关人物
谢芸史
相关人物
陈幼箴
相关人物
吴篆徵
相关人物
陈君麟
相关人物
黄开泰
相关人物
吴秋山
相关人物
吴梦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饶平县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灵山县
相关地名
秀水乡
相关地名
斗山镇
相关地名
南诏镇
相关地名
东山县
相关地名
铜陵镇
相关地名
五都镇
相关地名
大埕镇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狮潭乡
相关地名
龙潭乡
相关地名
宏潭乡
相关地名
岑头村
相关地名
香花镇
相关地名
青山村
相关地名
溪东乡
相关地名
东溪乡
相关地名
山河村
相关地名
长湖乡
相关地名
东湖区
相关地名
大圩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太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