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晚年隐居诏安县仕渡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70
颗粒名称: 张瑞图晚年隐居诏安县仕渡村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7
页码: 48-54
摘要: 本文讲述了明代晚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出现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与反叛。在这个时代,大哲学家李贽的“童心学”思想成为学术界主流,传统纲常礼教受到质疑。在艺术领域,书画艺术强调表现个性和自由的写意,出现了一批创新精神的画家。其中,张瑞图是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在书画界有很高的地位。他曾在晋江港口救助过张瑞图,后来两人成为好友,张瑞图在晚年隐居诏安县的仕渡村,创作了许多诗词和字画。然而,由于与魏忠贤有牵连,张瑞图被牵连入“阉党”一案,后被准许回乡,最终在晋江青阳故里去世。
关键词: 张瑞图 诏安县 传统艺术

内容

明代晚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多种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阉党横行,官员贪朽,政治生活十分混乱。而思想文化界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出现了一种对正统观念的质疑与反叛。
  大哲学家李贽的“童心学”思想成为学术界的主流,反对传统观念的束缚,千年以来形成的纲常礼教受到质疑,传统艺术所推崇的“中和之美”及“文质彬彬”的观念也受到鄙弃。
  书画艺术强调表现个性,宣泄个人情绪,追求自由的写意人生。这种张扬性情的美学思想得到积极的回应。书画界涌现了一大批极具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物。如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在晚明书坛,张瑞图是当时新书派出现的标志性人物,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桐、米万钟齐名,又有“南张北董”之号。
  张瑞图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出生在福建晋江一个山村,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38岁的张瑞图赴京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十多年间,在魏忠贤的照看下,宦途顺风顺水,升太子太师,进中极殿大学士,后又进左柱国,太师。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思宗朱由俭即位,开始了清算魏忠贤“阉党”的运动。由于张瑞图进退于“阉党”之间。虽与魏忠贤的穷凶极恶有所不同,而且“内持刚决,外示和易,阴剂消长,默施救济”(《泉州府志》),但终究脱不了干系。魏忠贤自杀后,朱由俭发布政令,要内阁、六部、都察院的大臣“定阉党逆案”。张瑞图列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者。”
  崇祯三年(1630年)张瑞图被遣归,回到晋江青阳故里。
  张瑞图回到家乡后,仍惶惶不可终日,毕竟逆案罪名重大,涉及面又广泛,怕被其他人牵连重新定罪。而且以前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变为冷眼相看,躲之惟恐不及,一些地方官员也可能奉命对他暗中监视。思前想后,他找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去处,这地方就是福建省最南端的诏安县海边的一个小村庄仕渡村,藏到村里面一个退休的官员和族长沈灿家中。
  张瑞图与沈灿的交情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
  沈灿家住诏安县仕渡村,这是一个靠近大海的小村庄,村民大多以讨海和海运为生,又在海滩盐碱地种一些咸水赤稻。经营海运有很高的利润,把闽南的一些苎麻、甘蔗、红糖运往宁波、天津等地,又把北方的黄酒、棉花等贩运回来销售,所以家境十分富裕。
  沈灿登明万历十三年(1585)乙酉授元考,授职襄阳府审理正(《沈氏族谱》)。后又连续三任浙江江山知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任山东武州同知。后致仕回家,被推举为族长,热心于家乡的慈善事业。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沈灿乘坐自家的“北船”前往浙江,傍晚,停泊在晋江港口。沈灿吃过晚饭,便上码头走走。忽然看见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女孩在海岸边哭哭啼啼,似乎欲寻短见,连忙过去劝阻。经几次询问,妇女才道出隐情,这女子嫁给晋江一个张姓的穷秀才,生活十分窘困。昨天张秀才为一个富裕的宗亲祝寿,被诬偷了一个金杯。因为张秀才的裤子打满了补丁,只好穿了一件妻子的裤子。当时女裤裤脚有绣花,便用一双布袜包起来。张秀才怕被人耻笑,不愿被搜身,只好认下赔偿这只金杯。回到家里,跟妻子王氏商量卖掉女儿去赔钱。妻子大哭不已,绝望地抱着女儿要投海自尽。
  沈灿听后说:妹子,这事好办,我会帮助你们。王氏转悲为喜,带沈灿回到家中。原来,这张秀才便是张瑞图,文章、书法皆是一流,无奈虎落平原任犬欺,十分落魄。
  沈灿与张瑞图一夜畅谈,竟觉相见恨晚,尽管沈灿比张瑞图年长很多,而且已当了官,但仍与张瑞图结为兄弟。
  当年恰逢大比之年,第二天,沈灿拿出银子赔了金杯,又给王氏母女留了一些银两作为生活费用,便带着张瑞图前往福州参加乡试,一切费用皆由沈灿开销。
  秋闱发榜,张瑞图高中举人,三年后,沈灿又资助张瑞图赴京考试,在殿试中夺得第三名探花,从此飞黄腾达。
  后来,张瑞图的堂叔发现了醉客乱放的金杯,而张瑞图又捷报频传,便诚惶诚恐地来向他赔礼道歉。
  诏安县的民间故事,说是沈灿连续几年考不上,张瑞图发达以后,才让他的门生特招了沈灿为“超等选拔”,并当了官,这都是无稽之谈。当时,沈灿已任山东武州同知等职务。
  崇祯二年(1629年)“阉党”逆案中,张瑞图被定“结交近侍又次等”之罪,论徒三年,后准纳资赎为民。1630年,被遣归乡。
  张瑞图回家后,仍寝食难安,便想到投奔恩人沈灿家中。
  在仕渡村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村民纯朴豪爽,听说这位族长的贵宾是致仕的宰相,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和学问家,是皇帝的老师。大家对张瑞图当神仙一样地供奉着,一些学子也有求学问、求字画的,一些渔民陪他坐船到溪中海边钓鱼,日子过得极为惬意。在此隐居的大约四年的时间里,张瑞图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字画。
  据梁桂元《闽画史稿》第六章第四节“闽南画坛”中考证:张瑞图“因魏党案受牵连罢职为民,匿诏安沈灿家,以书画度其晚年。《渔父图》轴、《十八罗汉图》等均为此时所作。他在诏安的艺术活动对清代诏安书画坛的兴盛有显著的影响。”
  “福建省政协所藏的绢本水墨《渔父图》轴,……其渔父之神态非一般渔人,似为自己隐居的写照”。
  “张瑞图《十八罗汉图》(西冷印社1926年出版)纸本,水墨,十八开。人物造型奇逸,笔墨潇洒脱俗,并融入草书韵味,有徐渭泼墨遗风。原作已流传海外”。
  张瑞图在仕渡村隐居期间,适逢仕渡修建大庙,张受邀为大庙题写了“长祚玄江”横匾和“海不扬波黄耉喜,地虽斥卤贤豪生”对联。其书法一改其峻峭欹侧的特点,显得较平正,但仍保留了一些冷峻峭利的本质,是难得一见的张瑞图楷书精品。
  不过,从联句的内容看,是表达了张瑞图个人当时心态和感受:宦海的汹涌波涛已逐渐平息,老夫心里很高兴;在这穷乡僻壤的盐碱地,居然有这么多贤豪之士,对自己真诚相待。而且“贤”字写成异体字贒是否有意用这异体字作为对魏忠贤的追念?
  老实说,这种词句,作为乡里大庙的对联,其实并不合适,但或许碍于张瑞图的名望,居然镌刻在大庙的门柱上,历四百年而流传至今。
  张瑞图在诏安期间,求字买画的人很多。诏安民间收藏有不少他的作品。民间传说,张瑞图是水星投胎,号二水,家中悬挂其作品可避兵燹之灾,而且还真发生过这样神奇的事情。清代期间,有几家人发生火灾,唯独中厅挂着张瑞图书法的人家没有遭受损失。
  但是,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张瑞图的作品大多已破损或外流。最近发现的一件作品显得更为珍贵。
  这幅作品高116CM,宽36CM。全文如下:
  “鸣玉锵金尽正臣,修文偃武不无人。
  兴王会净妖氛气,圣寿宜过亿万春。”
  这是杜甫诗《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史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之六,张瑞图借用杜甫的诗句,表达了对当今皇上讨伐魏案“会净妖氛气”的赞赏,并祝“圣寿宜过亿万春。”以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对皇上的感恩。
  这幅作品集中地体现了张瑞图的创作特点:以奇为正,笔势生动,奇姿横出,峻峭劲利,锋棱四露,仄逼重叠。正如董其昌所说的“临写之时,神气挥洒而出,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
  而且,这张作品还体现了其晚期作品的特色:雍容大气,沉着自如,不故作奇而奇气自溢,令人叹为观止。
  张瑞图对诏安书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直接影响了东山的黄道周和诏安清代的谢迹山等人的书法取向。清代,诏安已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书画家,并形成了“诏安画派”。
  大约1634-1635年期间,张瑞图回到晋江青阳下行故里,偕如夫人贺氏隐居山村,悠游田园林壑,忘情山水,以诗文翰墨自娱,留下了大量书画和诗文作品,其所作《村居》、《庵居》等300多首诗为世人传诵,著有《白毫庵内篇》、《白毫庵外篇》。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张瑞图卒于家中,终年七十四岁。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由黄道周、郑芝龙拥立的唐王朱聿键为张瑞图被列入“阉党”一案平反,特赠太傅,赐谥文隐,这种死后的哀荣,应该与黄道周的主张不无关系。
  参考书目:粱桂元《闽画史稿》
  陈玉峰《张瑞图绘画艺术漫谈》
  沈耀明《丹青异彩仕渡村》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本书讲述了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化守护、薪火传承、往事纪实、田园流光、艺苑掇英、乡土风味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友元
责任者
张瑞图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倪元璐
相关人物
董其昌
相关人物
邢桐
相关人物
米万钟
相关人物
魏忠贤
相关人物
朱由俭
相关人物
沈灿
相关人物
杜甫
相关人物
谢迹山
相关人物
郑芝龙
相关人物
朱聿键
相关人物
陈玉峰
相关人物
沈耀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张北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青阳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仕渡村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于家乡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大庙镇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东山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