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诏画坛一秋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3669
颗粒名称: 丹诏画坛一秋松
分类号: K825.72
页数: 3
页码: 45-4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沈秋松(1910—1983),笔名凌云,是福建诏安县大美村人,是一位精湛造诣的画家。他在美专学习期间掌握了扎实的西画及国画技法,毕业后曾担任梅溪小学校长。他重视写生,以梅花为主要表现题材,擅长描绘梅花,风格古朴凝重,以金石味自鸣其学。在艺术创作中,持以精品意识,力避重复,主张习画之步骤。然而,时逢文革,沈秋松遭到清洗,遭受批斗二十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沈秋松得到平反,但重返艺坛的时机已经不多。在他70多岁时,病魔夺走了他的生命。
关键词: 沈秋松 国画家 诏安县

内容

沈秋松(1910—1983),笔名凌云,福建诏安县大美村人。他在当代人才济济的丹诏画坛中,画名虽默默无闻,但其画艺精湛,可称上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画家。先生的绘画艺术,曾得到我国著名画家张书旗、国画大师沈耀初及同辈画家沈汉祯、徐序行、许沙洛、高继文等人的赞赏与推崇。
  秋松先生生性聪慧,幼嗜绘画,少年时每见有画图,必细心观摹。大美村与仕渡村相邻,清代道光年间,仕渡村出了名画家沈古松,清末民初,大美村出了名画家沈镜湖。两位画家都在当地留下了不少墨迹,先生每遇先辈作品,总是仔细品读,默记于心,并挥毫背临。先辈的画风,启开了画家艺术的心扉,弱冠之年,先生的作品即颇具功力。1926年,他与同窗好友沈耀初考入厦门美专(后沈耀初转考汕头时中攻读文科)。时适著名画家张书旗任教,张氏对秋松不凡的绘画才能和专心苦练的精神,表示赏识,并赠与《水仙图》,以示勉励。秋松在美专学习期间,掌握了扎实的西画及国画的技法。毕业后,他返回家乡,在梅溪(仕渡)小学执教多年,由于沈氏为人豪爽、谦虚好学、作风正派,曾被聘为该校校长。
  沈氏不仅擅国画,而且爱打篮球、拉二胡、喜吟诗、好饮酒。
  他与耀初是莫逆之交,年青时期,他们两人的友好相处,成为佳话。先生在梅溪小学任教期间,每逢暑假,即与耀初同住村里祠堂(梅溪小学校址)朝夕相伴。耀初每次出游,常由秋松伴之。登南山、涉西溪、搭渡船,或昼或夜、或山或水、或步或舟,观景吟诗,兴致挥笔,无不引为至乐。秋松游南山寺(又名渡头庵)曾有诗云:“朝辞风雨渡头来,寂寞禅房锁不开”。耀初生性虽沉默寡言,但听此吟诗后也不觉朗声大笑,为之附掌称妙!
  1948年,耀初话别秋松,只身赴台。秋松内心充满孤独和忧伤。之后,他辞去校长的职务,到沃头村管埭寮,种蔬菜,过上田园隐逸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秋松丢弃压抑,重新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先后在西潭、溪南及城北小学任教。这一时期,先生的艺术与时俱进,创作了不少佳作。主要表现题材有花鸟、蔬果、鹅、鸭。他重视写生,体察入微,描写物象,富有生活情趣。尤擅水仙、菊花、梅花。画梅私淑吴缶翁,斑烂苍茫,古朴凝重,以金石味自鸣其学。如他在1960年创作的《梅石图》,纸本,长132公分,纵35公分(见图)。画中巨石,构图严谨,落墨清润,线条简练有力。所作梅花,用笔遒劲,沉雄老辣。主干纵逸,新枝劲挺,数朵梅花乃至每个花蕊,无不流露出稚拙天真的意趣。
  先生治学严谨,他在艺术创作中,持以精品意识,每幅作品总是几易其稿且力避重复。他以画学坚实之基础,主张习画之步骤,应先从法则,次求意境,三求神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当画家的艺术走向成熟的时候,先生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清洗出教师队伍。此时,先生思想极度悲观和痛苦,他返回乡里,遭受到无数次的批斗,他在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又历尽了二十年的风霜和磨难。
  庆幸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春风吹醒神州大地。八十年代初,沈秋松得到平反,重获新生。但此时先生已是70多岁高龄,正当他返回艺坛、重新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却被病魔夺走了宝贵的生命,先生永远地告别了艺术生涯。
  秋松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绘画艺术将如其画名,似松常青!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本书讲述了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化守护、薪火传承、往事纪实、田园流光、艺苑掇英、乡土风味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沈耀明
责任者
沈秋松
相关人物
张书旗
相关人物
沈耀初
相关人物
沈汉祯
相关人物
徐序行
相关人物
许沙洛
相关人物
高继文
相关人物
吴缶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大美村
相关地名